當電商的服務愈發成熟時,線下購物中心也開始感受到了危機。
具第三方統計,在購物中心基礎設施發達的美國,2013年聖誕節前夕,原本人流湧動的「購物周末」中,實體店銷量同比下跌了3.1%,客流量跌幅高達21%。在不久前,一直號稱不把電商模式放在眼裡的萬達購物中心,也上線包含了搜索商戶、找車位、萬達會員卡等服務的萬達電商,開始擁抱電子商務模式。PingWest在《億元賭局作罷背後:王健林和萬達如何「逆襲」電商?》一文中提到,萬達面臨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將萬達商戶現有的每年十幾億人次的客流量搬到線上來?
面對這一問題的不止萬達一家,將客流量視為硬性指標的購物中,都需要一個新的網絡渠道來向消費者提供服務,重新把他們吸引到商場來做一番線上無法滿足的「體驗之旅」。目前,北京的新燕莎Mall也開始了自己的嘗試,聯合四維圖新開發了一款手機應用「新燕莎mall」,想把「室內導航」和「逛街購物」連接起來。
具體來講,該App的地圖圖層是購物中心中每一個樓層中商家店鋪的輪廓圖,用戶點擊一個店鋪的圖形,就可以查看這個店鋪近期的促銷折扣、可使用的會員卡等信息。用戶可以通過瀏覽感興趣的商家的內容,如果發現感興趣的,App會指出一條可行的路徑讓你前往目的地。當然,App還會不定時更新商家的促銷和打折信息。
你能發現,新燕莎mall並不像傳統的室外導航一樣注重定位的準確度和精細度,而是在意如何讓用戶在這款App中發現他們最需要的消費信息,為他們提供消費決策和消費引導。此外,這款App雖然聲稱是基於位置的導航,但並不是通過衛星或者Wi-Fi技術讓用戶在商場中準確的顯示自己的位置,而是只需要讓用戶知道自己身邊的商戶是什麼就足夠了。
據四維圖新業務總監杜宇程介紹,它們使用掃描二維碼式的定位方式,原因在於其成本很低,幾乎不需要商家額外補貼,同時,這麼做其實是強調了商戶的重要性,而不是人所處位置的重要性。
眾所周知,目前的購物中心已經發展為一個集餐飲、娛樂、購物於一體的服務中心,每一個人來到這裡的目的都不同,燕莎mall除了要為銷售產品的商家做類似導購的推薦,還要根據每一個用戶的不同需求開發功能。首先是通過商家打折、促銷信息推送,吸引一些購物的人來到購物中心;其次,通過增添一些餐飲、服務類的會員卡、線上服務功能,讓用戶來到購物中心後活動更方便。
「室內導航應該不是工具,應該是本地化的服務信息整合。」杜宇程對PingWest說
杜宇程認為,購物中心的導航第一個作用是導流,第二個作用是讓用戶能感受到線下店天然具有的「體驗」優勢。如何增加體驗?舉個例子,目前四維會提供軟體上的數據算法,幫助新燕莎mall裡面的商戶做一些商品的搭配組合,比如,建議商戶將燈於茶几放在一起擺售、帽子與一套衣服搭配展覽,營造合理的消費場景。打破原本服裝品牌賣衣服、鞋子品牌賣鞋這樣割裂的售賣方式。
目前這款App在2013年12月24日,新燕莎mall店慶上線後,一周的時間聚集了12萬用戶,而且據商場統計,這一周商場中區的客流量顯著增加。雖然很難確定這些消費者是因為使用了App才來購物,但這對於遲遲只聞其聲,不見產品的「室內導航」來說,是一次有趣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