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SA 下月發射雷射衛星,探測地球表面冰層變化
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宇航局(NASA)正準備發射一顆裝配雷射器的尖端衛星,該衛星將用三年的時間研究地球上不斷變化的冰層。這顆名為ICESat-2的衛星,目前計劃於9月中旬發射。該衛星將能夠測量單個冰塊厚度隨季節變化情況,記錄變化尺寸的精度可以小到半釐米。
-
最精確衛星圖片顯示,南極有27處在劇變
最近,來自美國最先進衛星結合之前觀測數據繪製出一張關於南極洲冰川損失的精確圖,看起來十分清晰明了,時間跨度從2003年至2019年,在這段時間內,南極洲冰川在變化,導致海平面上升了14毫米。南極冰川融化一直是美國NASA對地球觀測系統的一部分,為了能對南極冰川精確研究,美國於2018年9月15日發射了一顆名為ICESat-2號的先進衛星,ICESat-2裝備了一臺高解析度雷射測高儀,能從500公裡軌道向地球表面發射六束光子脈衝,每個脈衝包含數萬億光子,只有少數反射光子才被返回到衛星。
-
探測北極冰結果:洋流速度加快,食物鏈受到幹擾,大西洋氣候突變
ICESat-2探測衛星NASA航天局研發的新衛星ICESat-2就很好的解決了判斷北極冰厚度的問題,從衛星的觀測結果來看,北極冰的面積覆蓋率已在短短十幾年的時間減少了20%,可北極冰的厚度卻在同樣的時間裡沒有太大變化。
-
雷射雷達探測及三維成像技術進展,讀這一篇就知曉
自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起,隨著雷射技術和探測器件的發展,雷射雷達技術應運而生。 雷射雷達是一種以雷射為發射源,可以精確、快速獲取目標三維空間信息的主動探測技術。通過將雷射掃描系統、衛星定位系統和慣性導航系統的結合,雷射雷達技術可獲得目標的三維立體圖像,並具有快速、高效和精準的顯著優勢,被廣泛應用於軍事、航空航天以及民用三維傳感等領域。
-
我國高分五號衛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高分五號衛星與此前發射的高分一號、二號、四號衛星有所不同,光學成像只能看到物質的形狀、尺寸等信息,高分五號衛星具備的光譜成像技術,則可 使光譜與圖像結合為一體,探測物質的具體成分。高分五號衛星將填補國產衛星無法有效探測區域大氣汙染氣體的空白,通過對大氣汙染氣體、溫室氣體、氣溶膠等 物理要素的監測,動態反映我國大氣汙染狀況。
-
「一箭多星」發射,關鍵不在衛星數量
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捷龍一號運載火箭,以「一箭三星」方式成功將「千乘一號01星」「星時代-5」衛星和「天啟二號」衛星發射升空,衛星均進入預定軌道。 新華社發(汪江波攝) 近日,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4顆新技術試驗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
南極冰層下800米科學家發現「異星世界」?或改變對外星生命看法
如此嚴酷的環境,厚厚的冰層下到底有什麼東西,會存在生命嗎?南極的生物鏈和生態系統又是什麼樣的呢?南極算是地球上的無人區之一,超寒冷的環境根本不適合人類的生存。但是這裡確實科學家們的樂園,他們對南極冰層和生物圈的探索方興未艾。甚至有科學家認為,在厚厚的冰層之下很有可能存在著生命。也許很多人認為這種猜想是天方夜譚,這麼寒冷的環境怎麼可能有生命呢!
-
我國首顆空間引力波探測技術實驗衛星有了「大名」
今年8月31日上午7時41分,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二期)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首發星——微重力技術實驗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今天下午記者從中國科學院舉行的發布會上獲悉,衛星在軌測試正按計劃有序開展。
-
NASA毅力號火星探測車使用SuperCam超強雷射蒸發巖石進行成分探測
該設備的大腦,或者稱之為天線塔,包含一個雷射儀器,稱之為SuperCam,該設備可以蒸發巖石材料並研究其產生的等離子體的化學成分毅力號火星探測車上的SuperCam是一個利用超強雷射的巖石蒸發儀器,可以幫助科學家來探究火星的化石.發射了一個新的攜帶雷射的機器人到火星上進行科學探測。
-
中國第一顆空間引力波探測衛星定名:太極一號
8月31日,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二期)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首發星,微重力技術實驗衛星,也是我國首顆空間引力波探測技術實驗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現在,這顆衛星終於有了自己的正式名字——「太極一號」。
-
清華大學「天格計劃」三號衛星載荷發射入軌
GRID-03衛星載荷與長徵八號運載火箭 2018年底,「天格計劃」學生團隊的首個實驗衛星載荷(GRID-01)順利發射入軌並成功開展科學觀測,這不僅驗證了關鍵技術方案,更讓同學們從「真刀真槍」的空間任務中收穫了自信心
-
火星南極畫面曝光,夏天一到冰層融化,形狀似人,外媒稱是天使
今年火星南極最新照片公布,這是歐洲航天局發射到火星的軌道探測器—火星快車(Mars Express)拍攝的一張火星極地冰層融化後揭露的一幅畫面,現在的火星南極是夏天,這個紅色星球,太美了。這些凹凸有間的特徵,是隨著冰的融化變成氣體而形成的,並在行星表面留下了空的凹陷和坑,這種變化隨著季節的變化而改變,每一次變化後的圖案都不相同。
-
探測空間引力波,「太極一號」來了
(資料圖片)「太極一號」衛星工程總師王建宇(左)向記者介紹「太極一號」。記者 沈 慧求索未知宇宙,逐鹿空間引力波探測。前不久,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二期)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首發星——微重力技術實驗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為我國在空間引力波探測領域率先取得突破奠定了基礎。
-
從引力波到伽馬暴探測——記在GECAM衛星發射之時
編者按:2020年12月10日,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十一號遙九固體運載火箭將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
2021年世界空間科學任務發射展望:以重大科學目標為牽引 | 不以...
據不完全統計,2021年全球重要的空間科學任務發射近10次,主要包括1個空間天文望遠鏡、4個月球探測任務、2個小行星探測任務、2個空間地球科學衛星,以及多個載人航天任務等。 其中,既有規模和投資巨大的旗艦型科學衛星和空間站,也有遂行深空探測和科學研究的立方星,真正反映了國際空間科學發展以重大科學目標為牽引、不以大小論英雄的新發展理念。
-
中國將全新研製靜止軌道微波探測衛星和降水測量雷達衛星
視頻:中國在西昌成功發射風雲二號H氣象衛星來源:中國新聞網中新社北京6月5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風雲二號衛星工程最後一顆衛星風雲二號H星5日晚在西昌發射成功。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國家航天局系統工程司副司長趙堅透露,中國後續已規劃11顆與氣象事業緊密相關的衛星,包括全新研製1顆靜止軌道微波探測衛星和2顆降水測量雷達衛星。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風雲二號H星對確保中國靜止軌道氣象衛星業務的連續穩定和向第二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四號平穩過渡具有重要意義。
-
「天琴」測出最精準地月距離,精確到釐米,但這只是捎帶的小成果
很多朋友都知道是38萬公裡左右,其實這個數字是地月距離的大概平均值,遠的時候月亮會距離我們在40.5萬公裡以上,近的時候則只有36萬公裡多,遠近的差別在4萬公裡以上,而且由於月球一直圍繞地球運行,所以距離也在一直的變化中,很難測量出地月之間的精確距離。
-
事業單位考試公基知識:2020年衛星發射匯總
2020年1月7日,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將通信技術試驗衛星五號送入預定軌道,衛星發射成功。此衛星主要用於衛星通信、廣播電視、數據傳輸等業務,並開展高通量技術實驗驗證。2020年首發成功!
-
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獲得迄今最精確高能電子宇宙線能譜
中國科學院日前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中科院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專項的首發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DAMPE)「悟空」取得首批重大科學成果。利用「悟空」採集到的數據,科研人員獲得了世界上迄今最精確的高能電子宇宙線能譜。相關成果於11月30日正式在《自然》(Nature)雜誌在線發表。
-
SpaceX計劃發射1584顆低軌衛星 距地高度僅550公裡
目前,其計劃在距離地球表面僅550公裡的軌道上放置1,584顆衛星,約佔該公司計劃發射的4,409顆衛星的三分之一。相比之下,許多通信衛星運行軌道的離地高度是其兩倍以上,而同步軌道衛星離地高度是星鏈的20倍以上(約36,000英裡)。距地550公裡的距離會讓軌道快速衰減,在幾年之後衛星會落入大氣層最後燃燒消亡。但是SpaceX並沒有被這種情況嚇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