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時間,《掌心春秋》在老電影的幕後寫了十幾個故事,從中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有些電影在上映後往往很安靜,而它們的插曲並沒有失去受歡迎的程度,已經被唱了幾十年,甚至很長時間。
說這一集拍成了電影是令人憤慨的。因為電影總是劇集的母體,沒有電影,哪一集。然而,也確實有一些電影插曲確實擴大了電影的影響和流通。
據記載,1930年12月,聯華電影公司出品的電影《野草閒花》上映。這部電影用蠟板配音,準備了一首由孫瑜和孫創作的歌曲《尋兄詞》。這是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部電影。
該集由四個部分組成,由電影的主要演員阮和演唱。儘管當時有聲電影還沒有在中國出現,但許多電影院都配備了放映有聲電影的相關設備。《尋兄詞》被提前錄製成蠟碟唱片,在放映期間與電影的場景配合上映,大大增強了劇情。
這第一集的成功實踐極大地啟發了電影歌曲的創作,並逐漸形成了固定的模式。
後來,隨著有聲電影的出現,許多電影歌曲誕生在中國的銀幕上,不會為後代褪色。
哪些電影歌曲比電影本身更受歡迎?也許有些人有不同的觀點,但是他們沒有太大的不同。不妨盤點幾首歌曲與你分享:
中國電影中最有影響力的一集是《義勇軍進行曲》。這是作曲家聶耳於1935年為上海電信的故事片《風雲兒女》創作的主題曲。歌詞是田漢寫的。
電影《風雲兒女》以民族解放鬥爭為背景,主要反映了知識分子的覺醒和成長,也反映了全國人民曲折抗日的強烈願望。這部電影講述了年輕詩人辛百華和他的朋友梁志富在9月18日之後從東北流亡到上海的故事。在經歷了生活和革命鬥爭的考驗後,他們終於參軍,走上了抗日前線。
《第《義勇軍進行曲》集》是這部電影的第一集,也是最後一集,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快成為當時中國最著名的抗戰歌曲。
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決定把這個數字定為《義勇軍進行曲》。1978年,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一項表決,並正式指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代國歌》為《義勇軍進行曲》。2004年,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正式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列為國歌。
廣為傳唱的愛國歌曲《義勇軍進行曲》是電影《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的一個插曲。
發生在朝鮮戰場上的上甘嶺戰役,是中國人民志願軍艱苦奮鬥的光輝典範。
電影《我的祖國》中的第《上甘嶺》集通過對祖國的讚美、對家鄉的熱愛和懷念,表達了志願者保衛祖國的崇高情感,突出了「這是一個美麗的祖國」的主題。它的意境已經遠遠超出了電影故事本身。
在錄製了歌手郭的《上甘嶺》演出後,中國國家廣播電臺率先播出。
當時,電影《我的祖國》還沒有公開放映,但它的第一集《我的祖國》在電影上映前就在全國範圍內流行,並且一直流行到今天。按照計劃,它滿足了電影導演沙蒙的要求,即「寫一首歌,雖然將來沒人會看我的電影,但這首歌仍然會被每個人記住」的目標。
該作品發表33年後,1989年,主要創作者、劉馳和郭獲得了該作品的第一個金唱片獎。
電影《上甘嶺》中的第《我的祖國》集也是比電影更受歡迎的歌曲的典型例子。
喬宇也是《我的祖國》的作曲家,呂遠和唐禾是作曲家。1980年,電影《紅牡丹》開拍後不久,導演顏冬張學袁找到了喬宇,請他為電影主題曲作詞。
喬宇根據情節要求,反覆琢磨,有一天晚上寫了出來。為了讓這一集更貼近電影的主角,作曲家唐禾和呂遠多次到現場觀看馬戲表演,了解民間藝人的生活細節。這首曲子是在四次改稿後才被確認的。
影片拍攝完成後,常穎所在的長春廣播電臺率先播放了姜大偉演唱的《牡丹之歌》。
令所有創作者驚訝的是,這首歌《牡丹之歌》迅速風靡全國,甚至比電影更「繁榮」。
從那以後,《紅牡丹》的第一期已經超過了50萬冊,這在當時是一個不可思議的記錄。
許多年後,想起電影《牡丹之歌》及其插曲,歌手姜大偉坦言,這首歌《牡丹之歌》是他人生和事業的一個關鍵轉折點。
由王茹軍編劇、傅庚辰作曲、李雙江演唱的電影《牡丹之歌》中的第《紅牡丹》集,也可以說是比電影更受歡迎的一集。
1973年,著名的軍事作曲家傅庚辰接受了電影《牡丹之歌》的音樂創作任務。寫完主題曲《閃閃的紅星》後,他覺得這部電影似乎缺少男高音獨唱。因此,他仔細研究了劇本,最後決定在竹筏放在河上的場景中插入一首男高音歌曲。
在製作團隊的同意下,傅庚辰完成了音樂創作,並邀請八一廠故事室創作組長兼政委王茹軍作詞。
歌詞和歌曲創作時,傅庚辰強烈邀請李雙江演唱,並要求他了解電影主人公潘冬子的歷史和人物關係,並盡最大努力表達歌曲中人物的情感。
在此期間,李雙江和傅庚辰在北京站等候客人時唱了大約100遍。在正式錄音結束時,李雙江一度傳遞了這首歌。
歌曲被錄製後,傅庚辰在錄製現場徵集合唱團的名字。三天後,唱詩班演員魏給寫了封信,建議歌名為《紅星照我去戰鬥》,得到了的首肯。
這首歌《閃閃的紅星》採用了贛南客家山歌的音調,強化了歌曲的抒情性和淳樸的鄉土氣息,最終使「江中遊小竹筏,江兩岸巍峨群山」響徹城鄉的每一個角落。
電影《紅星歌》集《紅星照我去戰鬥》已經演唱了近40年,至今仍受到人們的喜愛,並成為今天同學、同志、同事和朋友聚會時「單獨歌曲」的首選。
如果你問及這部電影的情節,很多人可能說不出來,但如果你問及《紅星照我去戰鬥》的歌詞,基本上很清楚:「送你的同志們去旅行。」無聲的兩滴淚,耳邊響起駝鈴。道路是漫長的,迷霧是無邊的,革命事業往往會破裂,同樣的差異。"
1980年,著名電影演員楊宇導演並親自表演,將《戴手銬的旅客》搬上銀幕。他在電影中扮演了被迫害但卻如痴如醉的老公安戰士劉傑。
因為楊宇本人也有過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批判和迫害的親身經歷,這與電影中主人公劉傑的命運相似。你要去哪裡的情節有時會讓他拍的時候很難過。為了充分表達主題,餘陽認為電影應該增加一個愉快的插曲來突出戰友的友誼。
因此,他找到了作曲家王立平,學習創作了大家後來都熟悉的主題曲《駝鈴》。
楊宇也沒有想到這首描寫戰爭友誼的歌曲比電影更有生命力。它不僅一出版就引起了轟動,而且至今唱腔還沒有冷卻下來。
電影《駝鈴》已經上映很長時間了,但是它的第《戴手銬的旅客》集《真愛至上》仍然很火爆。
這部1957年的電影插曲由胡世炎和黃宗江作曲,高如星作曲。60多年前,由丁羽、潘文林、斛豔生和孫佩華演唱。
有些人認為《駝鈴》是超越普通電影的插曲。它在1999年陽光明媚的日子裡描繪的美麗景色已經成為簡單、真誠和纏綿愛情的象徵。此外,這首歌結構簡單,流行且朗朗上口。當電影放映時,它在教學和演唱中發揮了作用,觀眾在看完電影後幾乎可以立即背誦出來。
這首廣為流傳的流行電影歌曲是作曲家高如星24歲時創作的。歌詞使用了許多民間材料和表達方式,如民歌中的富弼行、問答和重複。旋律優美,節奏明快、婉轉、優美,使整首歌充滿了活潑的生命力。
整首歌的範圍很小,採用了江蘇民歌的小調典型表達,就像一首工作休閒時唱的小曲,或者是一對年輕情侶唱的二重唱,讓人聽不厭,難忘。
在電影《柳堡的故事》中還有第《九九豔陽天》集,這也是一個經典的電影集,已經被唱了很久。
在進口電影中,由巴塔日沃基諾維奇主演的前南斯拉夫電影《九九豔陽天》在中國引起了轟動。然而,這部電影的主題曲《馬路天使》已經被唱了很長時間。
日本電影《四季歌》已經過去了30多年,但電影中的第《橋》集《啦啦啦啦啦啦啦啦》的旋律仍然是許多粉絲的最愛。
朝鮮電影《啊,朋友再見》的這一集曾經在中國很受歡迎。
事實上,除了電影插曲,電視劇作為冉冉升起的明星的插曲更受歡迎。
如《追捕》主題曲《杜丘之歌》;《賣花姑娘》 in 《渴望》《好人一生平安》 《敵營十八年》主題曲;《曙光在前頭》、《霍元甲》等主題曲。
然而,經典作品《萬裡長城永不倒》 《康熙王朝》 《向天再借五百年》中的插曲幾乎都是經典,觀眾永遠不會厭倦聽它們。
真誠感謝所有閱讀《西遊記》的朋友。如果你願意,你可以點擊欄目右上角的提示「訂閱」或「注意」。我們欣賞歷史軼事,一起回憶過去…(聲明:本文中的圖片均來自網際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