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川》:主旋律影片如何更好喚起觀眾的歷史共鳴?

2020-12-17 新華網客戶端

《金剛川》展現了我志願軍多兵種的協同作戰。 

  這是近期反映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題材的首批影視作品之一,總結該片的經驗和不足,對於接下來的一系列同類題材乃至於其他重大題材的影片創作,都有重要意義。

  《金剛川》放映結束的時候,伴隨著《英雄讚歌》的旋律,所有字幕(甚至包括合作公司的人員名單)全部放完,影廳內還有一些觀眾沉浸在震撼之中,沒有離開,這樣的場景不多見。

  反映抗美援朝主題的電影已經很久沒有出現在大銀幕。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中國人民更加想念那些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的勇士們。然而《金剛川》從立項到成片,總共只有三個月的時間,對於一部戰爭題材的電影來說實在是過於倉促。影片能否喚起今天觀眾的歷史共鳴並滿足他們的情感期待?一開始我並沒有抱以很大的希望,影片最後的藝術效果卻遠超預料。

  特殊的敘事手法,讓原本線索簡單的故事有了張力

  電影分成四個片段,前三個片段分別以志願軍步兵、美軍飛行員和志願軍高炮手三個角度講述了炸橋和護橋的故事。從三個角度講一個故事的手法並不算特別新奇,但是在戰爭片中作為主要結構依然是罕見的。影片上映以來,對於這一點,專業影迷表示不滿足,認為該片不如諾蘭的《敦刻爾克》技法高明;而普通觀眾則表現出了不適應,儘管導演已經很貼心地使用了重複的字幕作為時間標記,依然有觀眾沒有完全理解,甚至有些從頭到尾都沒有搞清楚電影的時間線,不明白為什麼會有完全重複的場景:怎麼那個飛機被打下來之後又飛回來了?炮彈炸志願軍戰士,一模一樣的場景怎麼出現了一次又一次?這些觀眾是沉默的,他們不會在任何媒體上發表評論,但作為面向大眾的電影,卻不能完全不考慮他們的觀影感受。另外,這種手法使得電影的時間進程非常慢,冗餘信息太多,觀眾覺得好像是湊時間,重複的鏡頭似乎讓時間停了下來,尤其這是戰爭片,而不是藝術片,緊張的軍事戰鬥在重複敘述中變得失去懸念,所以有不少人在網絡上抱怨前面兩段有點拖泥帶水,顯得拖沓,不夠簡潔。

  然而,換個角度來看,這樣的構思有其值得讚許甚至叫好之處。

  因為該片的拍攝時間很短,無法準備戰爭大場面,講述複雜的故事情節,所以主創選擇了一個線索簡單的故事。這次渡河行動發生在抗美援朝戰爭末期,停戰談判已近結束,為了教訓拒絕籤訂停戰協議的頑固的李承晚,志願軍在金城發起了一次主要針對李承晚的戰役,以打促和。《金剛川》所表現的,就是這次戰役某個攻擊方向上的一次渡河行動。沒有氣勢恢宏的大場面,沒有兩軍對壘,也不像三所裡、松骨峰和上甘嶺陣地上那樣的激烈炮火和群體犧牲。電影裡肉眼可見的敵人,只有幾個美軍飛行員,主要的攻擊對象甚至連個人影都沒有出現。

  從講述這個故事的手法上看,如果拿掉影像化的場面,而抽取出敘事學所說的「故事層」,甚至可以說相當單薄,然而電影通過三個角度的敘述,使這個線索簡單的故事立體化,充滿了張力。三個視角的敘事使電影在狹小的時間進程中充分擴展了其空間的包容性,人物既有志願軍普通戰士,也有美軍飛行員,還有影片的英雄主角——吳京飾演的老關和張譯飾演的張飛。

  三個視角從意義鏈上層層遞進,凸顯出故事背後的巧妙立意

  網絡上有評論認為第一個片段有些平庸,實際上這三個視角雖然從故事本身來說是平行的,但是從意義鏈來說則是層層遞進,前兩章為第三章做鋪墊,最終成為一個整體,凸顯出了這個線索簡單的故事背後的巧妙立意。它不是正面的作戰,卻又從側面表現志願軍之所以能取得勝利的秘訣:他們不僅僅是不怕死,而且還有克服一切困難完成任務的勇氣。就像美軍飛行員感嘆的,無論你炸毀它多少次,都會立起一座新的橋。一方面,炸橋和造橋,是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同時,在這裡,橋還成為了一個從此岸通向彼岸的象徵。

  第一段從先遣連的眼光看這次渡河,介紹渡河的意義,告訴觀眾為什麼必須按時保證渡河,以及敵人的空襲轟炸造成的困難,通過高連長的口說出:「架橋怎麼就不是打仗?」這一章從「外部」觀察美軍飛機和中國高炮射手之間的角力,同時為最後一章架設人橋埋下伏筆。鄧超飾演的高連長早早犧牲,最後以人架橋的都是不出名的演員形象和普通戰士,也是導演比較有想法的思路。

  第二章則是聚焦於美國飛行員,在大多數時候,他因為先進的武器,佔據著戰場的優勢地位,很多志願軍戰士都犧牲於這一人一機。恰恰是這一章使整個電影變得豐滿。在戰爭片中從敵我兩個角度拍攝同一故事,這種手法極為罕見,是《金剛川》在藝術上的突破和創新。抗美援朝,從戰略上說,美軍是紙老虎;從實際的戰鬥力來看,按志願軍戰士的話說,美軍是鋼老虎。當時美軍的實力確實是世界最強,不要說他們佔據絕對優勢的武器和後勤,美國士兵的經驗,尤其是技術兵種人員的素質和能力,在當時也是世界一流。志願軍的對手絕非等閒之輩,只有充分尊重這樣一位強大的對手,我們才愈加體會到抗美援朝出國作戰的艱難,才愈加能夠認識到志願軍的勝利是多麼來之不易,他們的血都是不得不流!同時,美軍飛行員從不可一世的傲慢到被志願軍那無法徹底摧毀的橋所震懾,這個心理過程從側面表現了志願軍是如何把一切「不可能」轉變成可能。電影最精彩最動人心魄的第三段也才能充分表現其意義和價值。

  吳京飾演的老關曾經是高炮連的連長,因為違反規定抽菸被降為班長,在戰鬥開始的時候,就堅持把張譯扮演的張飛排長「趕走」到隱蔽的炮位,自己佔據開闊地上的高射炮,因為這裡更加危險。最後當炮彈全部打完,他向天上射出信號彈,指明敵機方向,被敵人的機槍打成肉泥,視死如歸,九死而不悔。

  與大大咧咧的老關相比,張排長則一直看上去有點慫,非常謹慎,從兩片玉米地之間不大的開闊地穿過的時候,即使沒有美軍飛機在頭上,沒有什麼危險,他也是小心翼翼。然而,在身負重傷,被打斷一隻胳膊一條腿的情況下,他一個人轉動本來是幾個人操作的高射炮,用最後幾發炮彈擊落了那個美國的空中牛仔。

  作為有一定軍事常識的觀眾,在看電影的時候很容易以為張排長這條線是一個帶有誇張的虛構。因為人工操作高射炮打飛機的效率比較低,二戰時平均兩千發才能打中一架飛機,而且這還是幾個人一起操作,靈活調整炮口的情況下才能做到。電影中的張排長實際上已經很難瞄準和調整了,這種情況下,打中敵機只能是一種理論上的可能性。然而事實上這個故事是有原型的:1951年11月1日,我志願軍第65軍所屬的獨立高炮第31營3連3班在戰鬥中出現了重大傷亡,除二炮手劉四,炮班其他成員全部犧牲。身負重傷的劉四從昏迷中甦醒,見敵機群仍在肆虐,便決心單人操作37高炮抗擊敵機。他首先爬到一炮手座位上,盯著瞄準鏡轉動方向輪,找好方向。接著又轉到二炮手座位上,將五炮手臨終前壓進炮膛的炮彈悉數打出,把一架俯衝中的P51「野馬」式戰鬥機打爆。這是不可思議的運氣,更是不可思議的頑強。

  當然,該片確實存在比較明顯的問題。這是近期反映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題材的首批影視作品之一,總結該片的成功和不足,對於接下來的一系列同類題材乃至於其他重大題材的影片創作,都有重要意義。該片最大的缺憾是,在表現戰士們英勇無畏的時候,沒有說明那個「為什麼?」在明顯敵強我弱的情況下,中國人的軍隊能把美軍從鴨綠江打到三八線,這是為什麼?孟子在跟梁惠王的對話中說:「仁者無敵。王請勿疑!」因為仁義之師即使拿著木棒也能打敗秦楚的堅甲利兵。《金剛川》只是用旁白表達了志願軍愛國愛民的精神動力,但是在情節和人物故事上的單薄使它沒有提出和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期待將來的抗美援朝主題的電影能夠作出更好的回答,產生出新時代的經典,在電影銀幕上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人民志願軍豎起新的紀念碑。

  錢翰(作者為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錢翰

相關焦點

  • 《金剛川》:新時代主旋律電影的一份滿意答卷 | 評論
    年7月12日下午到1953年7月13日凌晨六點這一階段,面對美軍的不斷襲擊和轟炸,中國志願軍戰士如何建起重橋、橫跨金剛川進行戰爭支援的故事。近年來,主旋律電影有一種新的趨勢,從講述著名英雄人物故事到關注眾多的小人物、塑造豐富的人物群像。這種敘事的「降維」,能夠讓主旋律電影實現與受眾的「在地性」連接,更容易產生情感的共鳴。
  • 《金剛川》「戰地無聲」打通共情,描摹個體情緒打通觀眾共鳴
    娛樂刊10月26日報導 由管虎、郭帆、路陽共同執導的電影《金剛川》正在全國熱映中,截至26日11時,影片票房已突破3.6億,連續四天獲得日票房冠軍,吸引了近千萬觀眾走進影院觀影,映後「真實」「震撼」「感動」等感受也被頻頻提及。
  • 星辰文藝丨劉庫 張秀娟: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創作的藝術創新與思想守正
    ——從《金剛川》《橫空出世》到《絕密工程》  近日,電影《絕密工程》舉行映前觀摩會,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創作持續繁榮。近年來,以《建黨偉業》《建軍大業》《建國大業》《我和我的祖國》《金剛川》等為代表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無不弘揚主流價值觀,謳歌人性光輝,展現家國情懷,這類弘揚主流意識形態的主旋律電影也在一定程度上喚起了不同群體觀眾的情感共鳴。
  • 《金剛川》影片介紹 金剛川是歷史上哪次戰役?
    《金剛川》影片介紹電影《金剛川》以抗美援朝時期真實案例為背景,講述志願軍工兵連無懼美軍炮火,在金剛川地區修建橋梁的英雄故事,將會是一部引人深思的愛國主義教育題材電影。這個名為《金剛川》故事,在現實中有跡可循。
  • 《金剛川》拍出戰場的真實殘酷,張譯的角色看哭全場觀眾
    片名《金剛川》,指的是朝鮮境內的一條河,河上有一座橋,這座橋通往當時的作戰前線,是運送人力、物資的一條戰略大動脈,因此成為戰爭雙方爭奪非常激烈的一個地標。這部電影講的就是在美軍飛機一次次的轟炸下,我志願軍是如何一次次護橋、修橋,最終保障大部隊順利通過金剛川的故事。我覺得金剛川這個地名就挺妙的,念起來擲地有聲,有一種英雄氣概在裡面,很符合影片的調性。
  • 2020初冬檔影片品質在線《金剛川》滿意度領先
    1905電影網專稿 中國電影觀眾滿意度調查2020年初冬檔調查結果顯示,初冬檔滿意度82.9分,居近四年初冬檔滿意度第二位。檔期影片表現均衡,共5部影片滿意度超82分,其中《金剛川》和《掬水月在手》分別以83.7分、83.0分領先。
  • 2020初冬檔影片品質在線 《金剛川》《掬水月在手》滿意度領先
    中國電影觀眾滿意度調查∙2020年初冬檔調查結果顯示,初冬檔滿意度82.9分,居近四年初冬檔滿意度第二位。檔期影片表現均衡,共5部影片滿意度超82分,其中《金剛川》和《掬水月在手》分別以83.7分、83.0分領先。
  • 2020初冬檔影片品質在線,《金剛川》《掬水月在手》滿意度領先
    中國電影觀眾滿意度調查2020年初冬檔調查結果顯示,初冬檔滿意度82.9分,居近四年初冬檔滿意度第二位。檔期影片表現均衡,共5部影片滿意度超82分,其中《金剛川》和《掬水月在手》分別以83.7分、83.0分領先。與前兩年同期依靠黑馬影片《無名之輩》和《少年的你》「獨挑大梁」不同,今年初冬檔多部影片品質在線,在「非常規」檔期裡,為觀眾提供了多元的觀影選擇。
  • 上映3天票房破3億,《金剛川》看哭觀眾
    上映3天票房突破3億元,志願軍勇於犧牲的精神看哭無數觀眾,10月23日上映的抗美援朝題材電影《金剛川》憑藉震撼殘酷的戰爭場面和演員樸實感人的表演引發觀眾強烈共鳴,展現了動人的家國情懷。《金剛川》今年8月宣布開機,僅僅兩個月便與觀眾見面,這樣的速度,被業內認為是一場奇蹟。此前曾有人擔憂影片創作周期太短,會不會質量不高,從目前口碑看,影片沒有辜負觀眾的期待。「看完《金剛川》,真的感慨萬千。如今生活在太平盛世的我們,都應該去看看這樣的電影,看看如今的繁榮昌盛,是怎麼得來的。」
  • 《金剛川》主創整齊亮相,以電影之名致敬歷史
    10月22日,中國電影人向「最可愛的人」致敬——紀念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系列電影發布會召開,由中影股份領銜出品的電影《金剛川》《保家衛國——抗美援朝光影紀實》《最可愛的人》和《英雄連》相繼亮相,接力致敬歷史和英烈。
  • ——觀電影《金剛川》
    影片中,擔任架橋保護任務的志願軍高炮班,在武器裝備落後且有限的劣勢下,發揚視死如歸的戰鬥精神,與空中敵機展開生死對決,經過一次次嚴酷的戰鬥,最後以全班壯烈犧牲為代價,完成了使命,掩護了大部隊順利過橋。銀幕上的炮火硝煙,震撼著銀幕下無數觀眾的視聽;志願軍頑強戰鬥的形象,期以展現的是中華民族強大的精神;祈願山河無恙、祖國富強,是觀眾觀影的共同心聲;銘記英雄、致敬最可愛的人,是銀幕上下共同的情感旋律!
  • 《金剛川》總時長是多長 金剛川影片介紹講了什麼故事內容?
    但是整部影片出現重複鏡頭,這個應該是一個很大的硬傷,不然《金剛川》的評分會再高,吳京和張譯這樣打不死的硬漢,在電影中都犧牲了3次和2次,這樣重複鏡頭的方式,其實也是一種湊鏡頭,湊時長,故事太短以至於講述太少,這也是編劇和導演沒有把握好。
  • 金剛川電影歷史背景詳情介紹 電影金剛川故事原型是什麼樣的
    《金剛川》電影歷史背景是什麼電影《金剛川》故事原型是什麼?我們都知道這是一部獻禮片,像這種的戰爭片一般都是有歷史作為依據的,也是用來致敬先烈的。《金剛川》是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的影片,講述了發生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往事,該片以三個觀點講述一個故事,工兵橋修好又被炸毀再度修好,一個屹立不倒,令敵人費解的戰爭奇蹟。
  • 嚴鑫超:2019主旋律影片放異彩
    據介紹,在2019年國產影片中,主旋律影片精品迭出,創造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春節檔《流浪地球》開啟了中國科幻電影元年,暑期檔《哪吒之魔童降世》實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國慶檔《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攀登者》激發了廣大觀眾強烈的愛國熱情。2019年,中國主旋律電影不斷奏響新的輝煌樂章,題材範圍不斷擴大。
  • 電影《金剛川》背後的歷史風雲
    《金剛川》改編自真實歷史事件,金剛川是朝鮮的一條河,這條河上有一座橋,是通向主戰場的一座動脈橋梁。影片的主要劇情發生在一個晚上的時間內,這座橋不斷被美軍飛機轟炸,志願軍則不停修復,最終成功保障大部隊通過金剛川。
  • 再談《金剛川》,它可以做得更好!
    抗美援朝這個主題在大屏幕上消失了太久,以至於《金剛川》突然出現的時候很多人生發出很多猜測和感慨。選取的題材特殊,結合導演拍攝中並沒有沿用一貫的「紅色教育」刻板的拍攝手法。這種不夠主旋律的戰爭片也讓豆瓣開局評分奇高之後又斷崖式下跌,評價呈現兩極分化的狀態。
  • 張譯給了吳京一根玉米,有多少人注意到了《金剛川》的這一幕
    《金剛川》似乎是一部「半路殺出來」的電影,它把困於2020年疫情的人們,拉回到70年前的抗美援朝戰爭,同時也讓觀眾意外見證了20多年來中國影視工業的喜人發展。但是實際上影片最主要的內容表達都放在了第三部分高炮班上,第四部分交待影片結局的同時更好似已經與第三部分相融合為一個部分。
  • 每次主旋律電影完成都是一次產業升級,更好的是下一部丨業內說
    《我和我的祖國》刷新了獻禮片的新高度,無論內容表達、票房成績或是觀眾口碑均取得了主旋律電影新的成功,並形成全民的觀影熱潮。在大半年時間內孵化出來的作品,多少人在做之前都認為是前所未有的嘗試、很難完成的任務,但張一白說做這樣的片子本身其實沒有那麼多難以想像的困難。「一旦接到任務,在製作劇本的時候同時進行相應的工作的開展。
  • 抗美援朝70周年第一炮:電影《金剛川》檢驗報告
    《金剛川》不像《敦刻爾克》那樣處理得比較隱蔽,對普通觀眾更加友好一些,將每種武器都以鮮明的紅字標註,讓觀眾可以很清楚地理解時間線的進度:B26轟炸機、榴彈炮、喀秋莎、水下延時炸彈、燃燒彈……目前還不清楚這四個章節中,管虎、郭帆、路陽三位導演是如何分工協作的。管虎作為監製,對全局的決定作用應該更大一些。
  • 《金剛川》在應城上映 偉大抗美援朝精神「看哭」觀眾
    11月19日晚18時30分整,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的電影——《金剛川》在應城國際銀城上映,看哭現場滿堂觀眾。《金剛川》取材於1953年抗美援朝最後大決戰——金城戰役。影片講述了志願軍修橋工兵們為保障部隊通行,連續七次修復37米長的大橋,用血肉之軀築起金剛川上的水路生命通道,詮釋了戰爭的殘酷,以及志願軍戰士不畏生死的悲壯慘烈,讓「打不斷、炸不爛、衝不垮」的中國抗美援朝精神震驚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