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這個主題在大屏幕上消失了太久,以至於《金剛川》突然出現的時候很多人生發出很多猜測和感慨。選取的題材特殊,結合導演拍攝中並沒有沿用一貫的「紅色教育」刻板的拍攝手法。
這種不夠主旋律的戰爭片也讓豆瓣開局評分奇高之後又斷崖式下跌,評價呈現兩極分化的狀態。但儘管如此,不得不承認的是,從票房和觀眾廣度的角度來說,《金剛川》足夠成功。
多角度敘事,非線性結構
製作時間過快導致整部電影看下來問題不少,尤其是在使用多角度敘事的情況下。三段的分割形式算是中規中矩,「士兵」、「對手」、「高炮班」分別敘述了同一個時間段,處於三個不同位置的人物所經歷的故事,把完整的事件從中間切割開,加以細化之後再重新合攏成一個時間線。
這種做法的有利之處很明顯,能夠讓觀眾從不同層面去體會劇情,在最後整合時達到情感高點,得到共鳴。這種做法很適合在劇情複雜的電影中出現,每一個角度的轉換都能夠挖掘出新的支線劇情,能夠看到表面事件的背後有什麼在支撐著,層層深挖,意味悠長。
但不幸的是,《金剛川》並不是這樣劇情複雜的電影,甚至可以算得上劇情非常簡單平面,沒有太多「隱藏劇情」可以挖掘的,導致這種多角度敘事沒做到把一個故事擴展成三個,反而是將同一個故事講了三遍。
很多鏡頭的重複利用並沒有讓觀眾感到情緒的疊加或者是「恍然大悟」:情節是這樣聯繫起來的,而更多地讓人看了疲憊。
舉例來說,第一次出現火箭炮喀秋莎的時候,明亮絢麗的彈道在空中留下明黃色,一瞬間出現煙花似的壯觀美感,後備力量的支援鼓舞了士氣,也是劇情的一個小高潮。
給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在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重複出現的時候,沒有鏡頭的轉換處理,或者說表現形式仍舊與第一次相同,直接把三次彈道划過天空直白、粗糙地堆砌在屏幕上,用加粗字體打上字幕,刻意提醒大家,又是這個時間點。而觀眾已經知道前後的情節是什麼,也欣賞過一次壯麗,很難再為幾乎一模一樣的鏡頭觸動,甚至有種「怎麼又來一遍」的尷尬。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在《金剛川》中得到了充分驗證,雖然第三部分中的戰友情和犧牲依舊令人感動不已,但是經過「劇透」的削弱,觀眾的情感已經走向疲弱。
這是一場「想像中」的戰爭
電影的食物失誤之處也不止於選擇的敘事方式存在失誤,在劇情上也飽受詬病,其中「人橋」一段爭議最大。
據抗美援朝著名"工兵英雄"張振智回憶:「橋周圍的200米內,敵人共投下炸彈350多枚,炮彈2400多發,樹被打光了,石頭被炸碎了,大橋卻巍然屹立著。」直到最後一刻,金剛川上架起的橋都沒有被炸碎,也依然能夠通車通人,並不存在需要讓志願兵用肉身扛起橋的情況,橋面的質量也比電影中拍攝得好很多。
雖然電影並不等同於紀錄片,不需要完全根據史實的內容進行全面復刻,但是過大的改變卻會導致電影存在邏輯上的漏洞。在電影開始,提到必須在金剛川上架橋的原因是因為水流湍急,泅水渡河並不現實。
而最後使用人橋戰略時卻突然沒有了洪水、暗礁之類的困難,仿佛大江大河突然安靜下來。而在這種情況下,搭建人橋的策略並不能躲過敵機的轟炸,如果連巨木連接的橋洞都能炸斷,需要環環相扣、缺一人都會不穩、塌陷的人橋難道不是更加危險,容易鬆散嗎?
完全可以理解這裡想要通過較為戲劇化的方式呈現志願兵戰士的堅韌和偉大,想要突出中國人在面對困難時毫不畏懼、迎難而上的態度,但有些時候並不是形式越「不可思議」,越觀感震撼就越能打動人,這裡為了體現士兵的個人力量和集體精神而把工兵連的行動力和軍隊當時的兵力進行大幅度削弱,只會讓人覺得不夠真誠。如果再誇張一點說,把情況推到極端就又走回讓人嘲諷的「抗日神劇」模式。
抗美援朝這場戰爭的難打之處不用多說,那麼多既定的艱難和困苦已經足以震撼心靈,不需要進行憑空想像,捏造事實。或許是策劃的時間過短讓導演編劇來不及細想內容,但事件被拍得這麼虛假顯然讓人不能滿意。
除了人橋,導演顯然也自己想像了不少「情感故事」在其中,這個問題在第二段「對手」中體現明顯。
從美軍空軍戰士的視角入手,導演大概是想要表現我們對於對手的尊重和戰爭中的人性光輝,利用敵方口吻敘述我方偉大,試圖通過襯託的手法增強表現力。然而可惜的是,其中的「刻意」過多,讓整段內容無比虛假,仿佛是強行拉著美軍來了一場愛國主義教育。
桀驁不馴的牛仔形象和美國士兵的酒瓶可以說是刻板印象的堆砌,英語旁白生硬到可以當聽力練習。投下一連串炸彈的飛機低空觀察金剛川,發現「人橋」後感慨道「他們不信神,卻創造了神跡」簡直是全片最為尷尬的一句臺詞,對手過於誇張的稱讚不僅不不能符合當時的場景,也不符合作為「敵軍」的他們內心會產生的想法。
戰爭並不是一場相互敬畏、相互讚美就可以講清楚、打明白的事情,而是血腥殘酷和相互傷害,在戰場上的士兵都殺紅了眼,會為了隊友、國家和信念去鬥爭,這種時候,對手是不符合自己的認知中「正義」一方的,也就很難說其中會有對對手的讚美。
演員的爆發力,今天只談張譯
在缺點之外,《金剛川》也有諸多值得表揚的地方,其中演員的表現力就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甚至說是讓整部電影的情節硬傷能被稍有挽回。換做其他人講一樣的熱血臺詞,估計就不是震撼和感動,而是「腳趾蜷縮,在地上摳出三室一廳」的尷尬了。
張譯所飾演的高炮部士兵張飛,在影片第三部分算是挑大梁的存在,與吳京所飾角色關磊的搭檔,兩人完全不同的性格特點正好讓演員有各自的發揮空間。不善言辭,很多時候都有點安靜和張飛是個內斂的角色,他會小心謹慎地不浪費一顆炮彈,會認真聽指揮聽命令,不莽撞。
「弱」角色的「強」爆發往往就具有了更大的力量,而關磊的死亡和美國空軍的報復性攻擊是他的蓄力加速度。在情感上經歷低谷之後,他內心的復仇衝動和自我犧牲的衝動驅使他孤注一擲地暴露隱藏炮位,與敵人一比一正面對決。
而他被炸傷到失去半邊胳膊和腿的慘烈狀況讓觀眾忍不住為這種頑強到幾乎是恐怖的行為感到振奮。張譯的面部表情非常生動,其中一個細節是美軍扔下一個空的酒壺,落在炮位上,當時他們都以為是炸彈或者什麼武器。
在看清是一個空酒壺之後,被戲弄的感覺立刻湧上來。在短短的幾秒鐘之內可以看出,張譯的表情從震驚到憤怒再到充滿擊落敵機的信念,這種反應的真實性讓他後面所有看起來莽撞、不要命的行為都好像能被解釋得通,也不止於讓人覺得浮誇。
總體來說,《金剛川》仍然是一部不錯的電影,如果拍攝周期更長,更好地打磨劇情線和表現手法,就會更讓人在感動之餘,反思戰爭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