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金剛川》,它可以做得更好!

2020-12-17 未來電影局

抗美援朝這個主題在大屏幕上消失了太久,以至於《金剛川》突然出現的時候很多人生發出很多猜測和感慨。選取的題材特殊,結合導演拍攝中並沒有沿用一貫的「紅色教育」刻板的拍攝手法。

這種不夠主旋律的戰爭片也讓豆瓣開局評分奇高之後又斷崖式下跌,評價呈現兩極分化的狀態。但儘管如此,不得不承認的是,從票房和觀眾廣度的角度來說,《金剛川》足夠成功。

多角度敘事,非線性結構

製作時間過快導致整部電影看下來問題不少,尤其是在使用多角度敘事的情況下。三段的分割形式算是中規中矩,「士兵」、「對手」、「高炮班」分別敘述了同一個時間段,處於三個不同位置的人物所經歷的故事,把完整的事件從中間切割開,加以細化之後再重新合攏成一個時間線。

這種做法的有利之處很明顯,能夠讓觀眾從不同層面去體會劇情,在最後整合時達到情感高點,得到共鳴。這種做法很適合在劇情複雜的電影中出現,每一個角度的轉換都能夠挖掘出新的支線劇情,能夠看到表面事件的背後有什麼在支撐著,層層深挖,意味悠長。

但不幸的是,《金剛川》並不是這樣劇情複雜的電影,甚至可以算得上劇情非常簡單平面,沒有太多「隱藏劇情」可以挖掘的,導致這種多角度敘事沒做到把一個故事擴展成三個,反而是將同一個故事講了三遍。

很多鏡頭的重複利用並沒有讓觀眾感到情緒的疊加或者是「恍然大悟」:情節是這樣聯繫起來的,而更多地讓人看了疲憊。

舉例來說,第一次出現火箭炮喀秋莎的時候,明亮絢麗的彈道在空中留下明黃色,一瞬間出現煙花似的壯觀美感,後備力量的支援鼓舞了士氣,也是劇情的一個小高潮。

給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在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重複出現的時候,沒有鏡頭的轉換處理,或者說表現形式仍舊與第一次相同,直接把三次彈道划過天空直白、粗糙地堆砌在屏幕上,用加粗字體打上字幕,刻意提醒大家,又是這個時間點。而觀眾已經知道前後的情節是什麼,也欣賞過一次壯麗,很難再為幾乎一模一樣的鏡頭觸動,甚至有種「怎麼又來一遍」的尷尬。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在《金剛川》中得到了充分驗證,雖然第三部分中的戰友情和犧牲依舊令人感動不已,但是經過「劇透」的削弱,觀眾的情感已經走向疲弱。

這是一場「想像中」的戰爭

電影的食物失誤之處也不止於選擇的敘事方式存在失誤,在劇情上也飽受詬病,其中「人橋」一段爭議最大。

據抗美援朝著名"工兵英雄"張振智回憶:「橋周圍的200米內,敵人共投下炸彈350多枚,炮彈2400多發,樹被打光了,石頭被炸碎了,大橋卻巍然屹立著。」直到最後一刻,金剛川上架起的橋都沒有被炸碎,也依然能夠通車通人,並不存在需要讓志願兵用肉身扛起橋的情況,橋面的質量也比電影中拍攝得好很多。

雖然電影並不等同於紀錄片,不需要完全根據史實的內容進行全面復刻,但是過大的改變卻會導致電影存在邏輯上的漏洞。在電影開始,提到必須在金剛川上架橋的原因是因為水流湍急,泅水渡河並不現實。

而最後使用人橋戰略時卻突然沒有了洪水、暗礁之類的困難,仿佛大江大河突然安靜下來。而在這種情況下,搭建人橋的策略並不能躲過敵機的轟炸,如果連巨木連接的橋洞都能炸斷,需要環環相扣、缺一人都會不穩、塌陷的人橋難道不是更加危險,容易鬆散嗎?

完全可以理解這裡想要通過較為戲劇化的方式呈現志願兵戰士的堅韌和偉大,想要突出中國人在面對困難時毫不畏懼、迎難而上的態度,但有些時候並不是形式越「不可思議」,越觀感震撼就越能打動人,這裡為了體現士兵的個人力量和集體精神而把工兵連的行動力和軍隊當時的兵力進行大幅度削弱,只會讓人覺得不夠真誠。如果再誇張一點說,把情況推到極端就又走回讓人嘲諷的「抗日神劇」模式。

抗美援朝這場戰爭的難打之處不用多說,那麼多既定的艱難和困苦已經足以震撼心靈,不需要進行憑空想像,捏造事實。或許是策劃的時間過短讓導演編劇來不及細想內容,但事件被拍得這麼虛假顯然讓人不能滿意。

除了人橋,導演顯然也自己想像了不少「情感故事」在其中,這個問題在第二段「對手」中體現明顯。

從美軍空軍戰士的視角入手,導演大概是想要表現我們對於對手的尊重和戰爭中的人性光輝,利用敵方口吻敘述我方偉大,試圖通過襯託的手法增強表現力。然而可惜的是,其中的「刻意」過多,讓整段內容無比虛假,仿佛是強行拉著美軍來了一場愛國主義教育。

桀驁不馴的牛仔形象和美國士兵的酒瓶可以說是刻板印象的堆砌,英語旁白生硬到可以當聽力練習。投下一連串炸彈的飛機低空觀察金剛川,發現「人橋」後感慨道「他們不信神,卻創造了神跡」簡直是全片最為尷尬的一句臺詞,對手過於誇張的稱讚不僅不不能符合當時的場景,也不符合作為「敵軍」的他們內心會產生的想法。

戰爭並不是一場相互敬畏、相互讚美就可以講清楚、打明白的事情,而是血腥殘酷和相互傷害,在戰場上的士兵都殺紅了眼,會為了隊友、國家和信念去鬥爭,這種時候,對手是不符合自己的認知中「正義」一方的,也就很難說其中會有對對手的讚美。

演員的爆發力,今天只談張譯

在缺點之外,《金剛川》也有諸多值得表揚的地方,其中演員的表現力就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甚至說是讓整部電影的情節硬傷能被稍有挽回。換做其他人講一樣的熱血臺詞,估計就不是震撼和感動,而是「腳趾蜷縮,在地上摳出三室一廳」的尷尬了。

張譯所飾演的高炮部士兵張飛,在影片第三部分算是挑大梁的存在,與吳京所飾角色關磊的搭檔,兩人完全不同的性格特點正好讓演員有各自的發揮空間。不善言辭,很多時候都有點安靜和張飛是個內斂的角色,他會小心謹慎地不浪費一顆炮彈,會認真聽指揮聽命令,不莽撞。

「弱」角色的「強」爆發往往就具有了更大的力量,而關磊的死亡和美國空軍的報復性攻擊是他的蓄力加速度。在情感上經歷低谷之後,他內心的復仇衝動和自我犧牲的衝動驅使他孤注一擲地暴露隱藏炮位,與敵人一比一正面對決。

而他被炸傷到失去半邊胳膊和腿的慘烈狀況讓觀眾忍不住為這種頑強到幾乎是恐怖的行為感到振奮。張譯的面部表情非常生動,其中一個細節是美軍扔下一個空的酒壺,落在炮位上,當時他們都以為是炸彈或者什麼武器。

在看清是一個空酒壺之後,被戲弄的感覺立刻湧上來。在短短的幾秒鐘之內可以看出,張譯的表情從震驚到憤怒再到充滿擊落敵機的信念,這種反應的真實性讓他後面所有看起來莽撞、不要命的行為都好像能被解釋得通,也不止於讓人覺得浮誇。

總體來說,《金剛川》仍然是一部不錯的電影,如果拍攝周期更長,更好地打磨劇情線和表現手法,就會更讓人在感動之餘,反思戰爭的意義。

相關焦點

  • 《金剛川》:為什麼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
    《金剛川》海報 《金剛川》的英文名是《(The) Sacrifice》,我覺得它可能比原名更貼切。這就是一部講述無私、講述犧牲的電影。
  • 《金剛川》不精彩麼?NO NO NO,它已經不能用精不精彩來形容了
    看到很多網友都在說電影《金剛川》拍得實在是太垃圾了,簡直丟了國產電影的臉面。然而,小編在這裡要替《金剛川》說句公道話,他很精彩的,一點都不垃圾,更確切點的說,《金剛川》已經不能單純的只是用精彩和不精彩來評價它了,因為它已經超過了精彩的範疇,成了一部具有特殊意義的電影,簡而言之就是:《金剛川》是帶著使命來的。
  • 《金剛川》:主旋律影片如何更好喚起觀眾的歷史共鳴?
    然而《金剛川》從立項到成片,總共只有三個月的時間,對於一部戰爭題材的電影來說實在是過於倉促。影片能否喚起今天觀眾的歷史共鳴並滿足他們的情感期待?一開始我並沒有抱以很大的希望,影片最後的藝術效果卻遠超預料。
  • 《金剛川》拍的人橋是真實的 《金剛川》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金剛川》拍的人橋是真實的金剛川的主角叫原型是英雄張振智,在這場的戰鬥中他的主要任務就是建橋,修橋和保護橋。這做這些,最核心的任務,就是讓大部隊如期的到達目的地,這座花了七天七夜,建築的橋,也是是保證作戰部隊勝利的生命之橋。而當戰鬥打響後,金川河上的輸送物資的關鍵都集中在這座橋上。
  • 金剛川「三合一」導演團隊如何分工
    我們都是顧及全局,把整體完成好,再施展個性。我挺慶幸遇到他們兩人,希望我們三個人未來可以擇機再戰,有機會再合作。」評價起其他兩位導演,管虎說郭帆導演有點理工男風格,擅長精耕細作,準確度極高,特效方面非常擅長。「所以他主控美軍飛行員這一塊,是宏觀視角看戰鬥的,難度極高,郭帆導演完成度特別高。
  • 《金剛川》中志願軍怎麼過橋的 金剛川裡一共炸了幾次橋
    《金剛川》中志願軍怎麼過橋的雖然和上甘嶺、長津湖相比,金剛川此前相對「無名」,但它的背後就是偉大的金城戰役,那是鎖定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決勝局」。最終,志願軍把美軍逼回談判桌前,籤訂了停戰協定。
  • 對話製片人梁靜:電影《金剛川》中的「新創作」
    《金剛川》之新創作 如何「協同作戰」通過電影這座橋?「《金剛川》10月23號上映,首周末確實是以很大體量的影片去排映的,無論是全國大盤、北京市的整體排片、還是我們這幾家影院的排片情況它都是最重的分量,應該能佔到一半」,首都電影院副總經理於超介紹道,「很多影院黃金時段的場次已經接近或達到了
  • 《金剛川》正式開機!
    這邊廂《八佰》剛剛宣布完點映,那邊廂就突然傳出了《金剛川》已經正式開機的消息。柳林的早餐是沒法再繼續了,要說有多忙,也不會比管虎更忙了吧。看來今年的八月份,是屬於管虎的。《金剛川》這部電影之前柳林的文章中就提到過了,不過也只在文章中出現了金剛川這三個字而已,關於它的信息,連半個字也沒提到。
  • 《金剛川》:每一個犧牲都有價值
    鄧超飾演高福來管虎:憑的是勇氣和犧牲Q 同為戰爭片,這次《金剛川》對你來說,最大的不同和挑戰是什麼?A 《金剛川》一個極大的特點,就是我們想把它拍得比較疏離、比較孤寂。他們離戰場很遠,隆隆的炮聲一直在遠方,他們參與不了所謂真正的戰鬥。
  • 《金剛川》影片介紹 金剛川是歷史上哪次戰役?
    《金剛川》影片介紹電影《金剛川》以抗美援朝時期真實案例為背景,講述志願軍工兵連無懼美軍炮火,在金剛川地區修建橋梁的英雄故事,將會是一部引人深思的愛國主義教育題材電影。這個名為《金剛川》故事,在現實中有跡可循。
  • 電影《金剛川》背後的歷史風雲
    《金剛川》講述的就是停戰之前的一個故事,這段往事背後有著怎樣的歷史背景?又有哪些鮮為人知的內幕呢?在朝鮮半島中部有一條有名的河流漢江,它的一條支流叫北漢江。北漢江發源於江原道北部的金剛山,金剛山位於南北朝鮮交界處,但大部分都在朝鮮境內。
  • 《金剛川》,包含了所有戰爭裡最震撼的細節
    它的不同,是不僅有「大」,大場面,大特效,大情感,更別具匠心的,是「小」,小表情,小匠心,小細節。《金剛川》故事背景是抗美援朝戰爭時期,在戰爭最後階段,志願軍在金城發動了最後一場決定性大戰,援軍必須在指定時間內,到達金城,及時完成戰力以及物資續力,否則我方將陷入危局。
  • 《金剛川》電影講的什麼 電影金剛川的主角原型介紹
    《金剛川》電影講的什麼電影《金剛川》以抗美援朝時期真實案例為背景,講述志願軍工兵連無懼美軍炮火,在金剛川地區修建橋梁的英雄故事,將會是一部引人深思的愛國主義教育題材電影。這個名為《金剛川》故事,在現實中有跡可循。
  • 「多角度」的論述方式究竟是不是《金剛川》的畫龍點睛之筆呢?
    那麼《金剛川》究竟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呢?成功的宣傳意義 這部管虎導演的抗戰類影片,可以說是一個創新的嘗試,雖然在此之前,他也拍攝過有關戰爭的題材,但大多是一些篇幅較長的電視劇,電影方式則是非常少的涉及。
  • 《金剛川》不敵《八佰》,口碑和票房雙輸,但張譯的表演卻是滿分
    非常重要的兩個人,一個是《八佰》導演是管虎,同時他也是《金剛川》的導演之一,另一個就是張譯,他是《八佰》主角之一,而也是《金剛川》的男主角。但是,相比《八佰》的口碑票房雙豐收,狂收超30億票房榮登2020年年度票房冠軍。這部《金剛川》的口碑兩極分化嚴重,票房也是艱難突破10億大關。
  • 《金剛川》:喀秋莎的射程就是和平的距離
    青山處處埋忠骨,197653位犧牲的烈士,每一個人都值得用最高的敬意去祭奠,電影特效即便做得再逼真,也難以去還原戰場上的殘酷,僅僅是《金剛川》中這場十幾個小時的局部戰鬥,就足以讓人數次淚目。諾蘭拍《敦刻爾克》時也通過多線結構,海陸空視角來重構戰場空間,但那本就是影響二戰的大戰役,時間編排也更為精準;相比之下《血戰鋼鋸嶺》的戰鬥規模要小得多,戰略意義還不如《金剛川》,吉布森則把功夫花在了戰場逼真度和血腥的渲染上。
  • 《金剛川》裡面的喀秋莎是什麼武器?威力巨大,堪稱「殺手鐧」
    《金剛川》的熱映,讓人們重溫那個背景時代裡的愛國情懷,張譯等人的精彩演繹讓我們熱血沸騰,尤其是摧毀敵軍大本營的時候,「萬箭齊發」的壯觀場面使得我們更加的記憶猶新。那麼,在影片《金剛川》裡面的喀秋莎是什麼武器呢?
  • 推薦看《金剛川》的理由
    《金剛川》看完,一度不想說話。一來是這場戰爭背後的深刻意義,我深切知道和平年代的來之不易。開國之戰,立國立威,杜魯門都打到家門口來了,必須打,揚我國威。在戰爭的最後階段,也就是電影《金剛川》的故事發生時間,發生了很多實際困難。實際上,是一邊和平談判,一邊打。在那種極端情況下,如果我們只是一味地求和,那麼勢必陷入聯合軍的狼群之中,貽誤戰機,和平無望。也是知曉這一點,所以,金城戰役必須打。怎麼到達金城,必須渡過一條河,那就是金剛川,大軍如何渡河?——架橋。
  • 《金剛川》總時長是多長 金剛川影片介紹講了什麼故事內容?
    但是整部影片出現重複鏡頭,這個應該是一個很大的硬傷,不然《金剛川》的評分會再高,吳京和張譯這樣打不死的硬漢,在電影中都犧牲了3次和2次,這樣重複鏡頭的方式,其實也是一種湊鏡頭,湊時長,故事太短以至於講述太少,這也是編劇和導演沒有把握好。
  • 《金剛川》:美國牛仔不懂的又何止一座橋
    那座橋還在……」美國大兵不懂,擁有先進武器的他們需要三天才能修好的橋,為什麼中國志願軍能在如此短的時間裡一而再再而三地讓它恢復如初?保家衛國,參加志願軍的每一個戰士都是想真刀真槍地殺敵,可是既然接到了命令,不管是不是工兵連的一員,軍人唯一要做的就只有「服從命令」。對比美國大兵的行為,就更好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