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紀念日,在這個非常的日子裡,讓之前爆火一段時間的《金剛川》再次成為了熱門的話題,這部以抗美援朝」金剛川戰役「為主題的抗戰片,起初 在宣傳階段可謂是下足了功夫,其主演的陣容也是非常的豪華。
吳京、張譯等數名大腕加盟,極為震撼的高射炮和美戰機的對射場面,可以說,短短幾十秒的精彩宣傳片,在影片正式上映之前就已經營造了足夠的氛圍和氣勢,從影片上映之後,第一日的票房來看,影迷們對於正片還是非常期待的。
然而在影片公映之後,其票房卻是有點不太理想,豆瓣上的評分僅僅只有6.5分,遠不及之前《八佰》的7.5分,那就更比不上那些同樣以戰爭小故事情節的《兵臨城下》和《風語者》等國際大片了!
那麼《金剛川》究竟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呢?成功的宣傳意義
這部管虎導演的抗戰類影片,可以說是一個創新的嘗試,雖然在此之前,他也拍攝過有關戰爭的題材,但大多是一些篇幅較長的電視劇,電影方式則是非常少的涉及。就《金剛川》電影整體來看,短短兩個月的製作時間中,能夠有這樣的一個效果已經實屬難得!
而且不同以往的那些抗戰神劇來說,《金剛川》無疑更加的貼近現實,雖然在些許的設定上還有一些失真,但總的來說,還是比較真實的。通過建橋,修橋反覆的拍攝,凸顯出了當時,志願軍與美軍之間的巨大軍事實力差距。
沒有制空權,就只能被動的挨打,沒有先進的武器,也就只能依靠頑強的意志來拼搏。作為一部寫實類的抗戰宣傳片來說,《金剛川》無疑是成功的,英勇無畏的犧牲和英勇就義的壯舉,無時無刻都在告訴我們戰爭的殘酷,以及和平的來之不易。
現如今,祖國的強大是無數的英烈用血肉組成的長城換取而來,備受尊敬的國際地位,也是無數英雄們拼搏而來!內容深刻,主題明晰,它是值得我們一觀的!
另類的影視展現方式
但作為一部影視劇來說,《金剛川》又是不盡人意的。我想在觀影之後,很多小夥伴們,都會聽過這樣的一種評價,認為:」《金剛川》全片都在重複的拍攝,內容極度的潰泛,甚至劇情都不連貫……「。
對於這樣的一種說法,雖然我不否認,但我也並不完全的贊同。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一下的是,《金剛川》所使用的並不是簡單的鏡頭重複,而是一種電影的論述方式,為了更好的理解,我們可以認為它是一種」同時間軸下的多角度拍攝「。
分別從我方視角、地方視角、步兵視角、炮兵視角等多個方向,從渡橋準備開始,一直到成功渡橋結束的故事內容,以此的補全整個渡河戰役的局部全貌。之所以說它並不是單純的重複拍攝,是因為影片的多個相似鏡頭,雖然主體內容一致,但細節上完全不同,展現的視角也完全迥異。
或許沒有非常高明的穿插手法,只是簡單的依次排序,但整體的戰場展示程度還是比較高的。真正意義上的反覆拍攝和鏡頭,其實應該是《西遊記後傳》那種,單一的鏡頭數遍的重播,一次來延長時間,和起到強調的作用,其重複的鏡頭完全是可以刪減的。《金剛川》顯然並不符合這種特點。
弄巧成拙的手法未嘗不是一種失敗
就其本質而言,它和早些年,同時張譯主演的一部電影——《追兇者也》,非常的類似,該片也是分別從三個人的角度來講述:『這個殺手有點蠢』的故事內容。不過不同的是,《追兇者也》在三個角度之下,銜接的非常的巧妙。
每一個視角彼此關聯,都卻又是完全不同的三條故事分支,在主線故事的串聯下,最後構成了整片的劇情。而《金剛川》則有點過猶不及了,採用的角度可以說有點太多太多了,甚至到了自己誰也無法分清,究竟是採用了誰的視角。
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多角度的視角論述中,每個視角彼此之間的重複比例太高,隱含或者獨立的細節內容匱乏嚴重,甚至其中某兩條視角之中,不同之處,僅僅幾個鏡頭而已,這無疑讓很多對電影了解不深的人,很難體會到編劇和導演的真實用意,僅僅認為是無意義的反覆的拍攝。
原本的畫龍點睛之手,最後成為了大家詬病的主要BUG,著實有點讓人惋惜。相較於管虎之前導演的《一齣好戲》,金剛川在如此之多的強強加盟下,還如此不盡善盡美,實屬暴殄天物。由於角度的過於分散,對於志願軍人物的刻畫也是非常的有限,甚至人物的人設都沒能建立起來。
很容易讓人分不清主次,如果是以一部戰爭的短片來評價,《金剛川》很顯然是非常出色的,而如果以電影自居,那麼《金剛川》就顯得美中不足了。
原本一個非常好的故事,卻沒能達到理想的效果,著實有點令人惋惜,我想如果花費更多的精力和時間,管虎應該能夠為我們呈現出更好的作品。對此你怎麼看呢?
文:雨打屁屁癢
圖:源自於網絡(侵權請聯刪)
均屬原創、抄襲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