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七為「人日」,人類的誕辰日,這一天普天同慶,不殺生,吃素;不遠行,守忌。這一天,有一段關於倆河南老鄉的千古佳話。
陳風 | 文
上元二年(公元761年)的正月初七,這一天是人日,蜀州刺史高適想起了他的河南老鄉杜甫。當時正值安史之亂,中原遍地狼煙。
高適是河北滄州人,後遷居宋州宋城,也就是今天的商區一帶,所以河南也是他的故鄉。杜甫生於鞏義,是地地道道的河南人。高適早年與杜甫和李白結交,三人還曾在開封鼓吹臺飲酒賦詩,促成了李白的美好姻緣。
人日這天,高適給杜甫寫了一首《人日寄杜二拾遺》,寄到成都草堂:
人日題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
柳條弄色不忍見,梅花滿枝空斷腸!
身在南蕃無所預,心懷百憂復千慮。
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
一臥東山三十春,豈知書劍老風塵,
龍鍾還忝二千石,愧爾東西南北人!
杜甫誕生窯
大曆五年(公元770年),杜甫偶翻書帙,重新讀到這首詩, 「淚灑行間,讀終篇末」。這時高適已亡故五年。杜甫睹物思人,悲從中來,遂作《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見寄》一詩,開篇寫道:
自蒙蜀州人日作,不意清詩久零落。
今晨散帙眼忽開,迸淚幽吟事如昨。
嗚呼壯士多慷慨,合沓高名動寥廓。
嘆我慘悽求友篇,感君鬱郁匡時略。
……
高適和杜甫這兩位老鄉的友情已成為千古佳話,至今令人感動,但人日節似乎已漸漸被世人淡忘……
農曆正月初七為「人日」,又稱「人勝節」、「人節」,其歷史可以上溯到兩年前的漢代。
漢代的人日活動僅限於佔卜,以正月初七的天氣陰晴佔卜當年災祥,如果這日天氣晴好,天下太平,這一年便風調雨順,人事興旺。
正月初七為何稱為「人日節」?據《北齊書·魏收傳》載,武定二年(544年)東魏孝靜帝人日大宴百僚,酒過三巡,忽向近臣發問:「何故名人日?」近臣低頭不語,無言以對。當此之時,中書侍郎魏收說道:「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
後來人們將人日節的起源敷衍成神話。女媧在七天內每日創造出一種生物,前六天創造出了雞、狗、豬、羊、牛和馬,到了第七天才創造出了人,這就是人類的起源。後來人們將這幾種生物的生日移到了農曆一年的開頭幾天,正月初一為雞日,初二狗日,初三豬日,初四羊日,初五牛日,初六馬日,初七人日,並在相應的日子裡舉行紀念活動,這就是「人日節」的來歷。
魏晉時期,人日節的習俗豐富起來,出現集會、宴飲、登高賦詩的風尚。那時興起了人日戴華勝的風氣,華勝在漢代本是宮廷貴婦頭飾,到了魏晉,平民百姓也喜歡戴頭飾了。人日節家家剪彩為花、為人,或鏤刻金箔為人形,貼在屏風、窗戶或人的髮髻上,祈福避災。
唐人又將華勝稱為人勝,人日又稱人日節,當天朝廷大宴群臣,文人墨客侍宴,君臣盡情歡娛。民間剪彩之風大興,剪彩為雞、為樹、為花,花樣百出。另外,上自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紛紛走出家門,或登山寺高峰,或登樓閣高臺,極目遠眺,喜迎新春。
騷人墨客揮毫潑墨,留下千古佳作,唐代人日詩有40餘首流傳到今。
人日意味著人的自我覺醒,盧仝《人日立春》吟道:
春度春歸無限春,今朝方始覺成人。
從今克己應猶及,顏與梅花俱自新。
人日家家剪彩,徐延壽《人日剪彩》詩曰:
閨婦持刀坐,自憐裁剪新。
葉催情綴色,花寄手成春。
貼燕留妝戶,黏雞待響人。
擎來問夫婿,何處不如真。
及至明清兩代,中國政治日益走入專制一途,彰顯人之尊嚴和價值的人日節也隨之衰落,不過人日節的一些習俗猶存。
人日節吃「七寶羹」,又叫「七菜羹」,用七種蔬菜切碎煮成雜菜湯,用五味調和而成糊狀物,至於是哪七種蔬菜,已不可考,今天公認的蔬菜有蔥、蒜、菠菜、芹菜、韭菜、芥菜、茴香。
人日這天為何要吃菜羹?民間講法是,因為初一不能殺雞,初二不能殺狗,初三不能殺豬,初四不能殺羊,初五不能殺牛,初六不能殺馬,人在七日前無肉可吃,於是只好吃菜羹。換句話說,家畜也能過個安穩年,免於屠戮。
吃七寶羹更多是南方人的習俗,北方則不然。《太平御覽》記載: 「北人此日食煎餅,於庭中作之,雲燻大,未知所出也。」食煎餅是為紀念人祖女媧補天,應在院子裡進行,因為院子面對天空,煎餅又圓又薄, 用於補天較容易。
巨石雕塑:女媧補天
人日佔吉兇,又被視為兇日、忌日,由此衍生出一系列禁忌。忌諱用針線,俗語「人日做針線,專扎婆婆眼」;人日要叫魂,吃餃子把魂包住;忌用刑,以防衝了人氣。
老話說「七不出,八不歸」的說法,照字面的意思是:初七不出門,初八不回家。諺云:「七不出門八不歸,九九出門多是非(或『放空回』)」。
對此,今天有了新的解釋,聊備一說。七不出說的是出門前,有七件事沒辦好不要出門。這七件事是:柴、米、油、鹽、醬、醋、茶,即平常我們說的開門七件事。八不歸說的是出門後,有八件事沒做好不要回家。這八件事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參考資料:韓養民《被淡忘的節日——人日》;劉蓉《中國古代「人日」習俗考》;李建中《論唐代人日詩》
(內容編輯:張涵 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