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學習很刻苦,為什麼成績就是提不高?
這大概是大部分家長的困擾,明明是同樣的教材,同樣的老師,學習同樣的知識,為什麼自己家的孩子就是比不過別人家的孩子呢?每次輔導孩子作業,不是雞飛狗跳,就是傷筋動骨。這是為什麼?
葉聖陶先生說過:「好習慣養成了,一輩子受用;壞習慣養成了,一輩子吃它的虧,想改也不容易。」
對於絕大多數孩子來說,學習的好壞,會受信心、意志、習慣、興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影響,其中習慣佔有重要的位置。
小學一、二年級是學習習慣的養成期,家長無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可是往往一不小心就走進了教育的誤區,這很容易會影響孩子三年級之後的發展,從此和其他孩子拉開了差距。
誤區一:自由放縱
好的學習習慣是在平時學習過程中經反覆練習和糾正才得以形成的,而不良習慣卻是在平時的自我放縱和家長的「姑息」下才養成的。
部分家長,可能對某些教育觀念理解出現了偏差,一提到「張揚個性」「釋放天性」就認為對孩子要少約束,少管教,從而放縱孩子的惰性,學習也一落千丈;一提到「快樂學習」就認為只要是孩子不喜歡的就不逼著他去學,於是對孩子一再讓步,於是孩子一事無成。
誤區二:包辦所有
孩子應該儘早培養獨立能力,而不是事事依賴父母。
有部分父母總是過分的關注孩子:書包替孩子背,水替孩子倒好,書桌替孩子收拾,鉛筆替孩子削好,然後坐在一旁看著孩子寫作業,一旦發現有錯字或不工整的字馬上用橡皮擦掉……
這樣的陪伴往往換來的是什麼?孩子抱怨學習累,無主見,注意力不集中,一旦家長不在旁邊就做各種小動作。
一、二年級是轉折期,應該怎麼做?
小學一二年級是學習習慣養成的黃金期,也是人生道路的又一個重要轉折期,尤其是從一年級升到二年級這段時間,他們逐漸由依賴父母向依賴教師和自我過渡,說話也從「媽媽說」逐漸轉變為「老師說」「書上說」。
因此,把握這個關鍵時期,給孩子養成好習慣,到中高年級甚至中學時就會格外省心省力。
No.1
有計劃有準備
「凡事預則立 不預則廢」。
孩子六歲左右開始引導他們對時間有概念,了解如何制定一項計劃。可以讓孩子自己畫個表格,或者買個現成的白板表格貼在牆上,跟孩子一起商量一天的安排。如果傾向給孩子較多自由支配的時間,不如先讓他訂一個小目標。
No.2
平時積累很重要
當孩子們上一年級時,他們在課堂上的學習掌握程度幾乎相同,但三年級之後差距卻慢慢擴大了。
為什麼?每個人都知道,幼苗在播種時的區別並不大,決定它們是否能從地上爬起來長成參天大樹的關鍵因素是樹根。平時的課外積累,構成了幼苗的根。
父母們不妨丟掉手機好好地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幫助孩子健康成長。孩子的「基礎」就會繼續發展,當根系龐大時,生長就會遵循自然規律。
No.3
注重學習梳理
鞏固知識,固然必要。但同時,給孩子梳理知識的結構也不可或缺。
學習是要講究方法的。學期開始,應該引導孩子從教材的目錄學起,讓孩子對全冊教材有個整體了解。平時在每個單元開始之前,先將短期內將要學習的內容瀏覽一遍,這樣在學習的過程中,孩子心中會有個前後聯繫的意識。
1
END
1
本文轉自網絡,僅作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