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孤獨的時候還可以「擁抱一下」神經語言學!

2021-02-08 語言與認知科學隨園論壇
一、暑期班宗旨

為加快語言學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的建設,培養中國神經語言學人才,江蘇省語言科學與神經認知工程重點實驗室將於2015年8月在江蘇省徐州市舉辦「2015年神經語言學理論與技術暑期班」。

本次暑期班邀請長期在中國和美國從事相關研究的頂尖學者為主要授課人,以中文授課為主的方式全面介紹應用腦成像技術(包括fMRI和ERP)對語言能力及相關學科進行研究的理論基礎和最新進展,同時邀請具有豐富一線實驗操作經驗的中美兩國教授、博士、博士生指導fMRI和ERP實際上機操作,從而達到了解神經語言學相關理論知識和掌握實際實驗操作兩個方面的目的。

二、主辦單位、時間和地點

主辦單位:江蘇師範大學語言能力協同創新中心

江蘇師範大學語言科學學院

江蘇省語言科學與神經認知工程重點實驗室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腦、認知與計算實驗室

暑期班時間:2015年8月4日-8月15日。

地點:江蘇省語言科學與神經認知工程重點實驗室

江蘇省徐州市和平路57號江蘇師範大學雲龍校區

三、課程內容

本次暑期班內容主要包括理論知識、上機實踐以及專家講座三個部分。

理論知識部分主要是講授神經語言學基礎知識、ERP和fMRI的基本知識和應用。主要包括:語言加工相關的神經科學研究;fMRI、ERP與漢語加工的相關研究;磁共振與功能性磁共振的基本原則;認知神經科學中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應用;ERP與神經認知科學。

上機實踐部分對兩種實驗技術手段(fMRI、ERP)的實際操作進行培訓。主要包括:ERP實驗設計和數據處理;fMRI實驗設計和數據處理;DTI與腦連接、靜息態以及多體素模式分析技術等。

專家講座部分主要是介紹相關領域最新的前沿進展。主要包括:語言的ERP研究前沿;視覺的fMRI研究前沿;閱讀的fMRI研究前沿以及靜息態腦成像研究前沿。

(一)理論知識課程

8月4日-5日(上午9:30-11:30;下午2:30-4:30)

課程內容:磁共振與功能性磁共振的基本原則

主講人:張南鄞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 副教授

8月6日-7日(上午9:30-11:30;下午2:30-4:30)

課程內容:認知神經科學中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應用

主講人:呂忠林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腦成像中心主任 教授

8月8日-9日(上午9:30-11:30;下午2:30-4:30)

課程內容:語言的神經科學

主講人:李平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 教授 中國江蘇師範大學 長江學者講座教授

8月10日-11日(上午9:30-11:30;下午2:30-4:30)

課程內容:EEG / ERP:基本原理和數據分析

主講人:梁化樓 美國德雷賽爾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 教授

8月12日-13日(上午9:30-11:30;下午2:30-4:30)

課程內容:神經語言學與漢語研究

主講人:楊亦鳴 中國江蘇師範大學 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二)上機實踐課程

8月4日(晚7:30-9:30)

實踐內容:Eprime實驗設計與上機操作

主講人:朱祖德 中國江蘇師範大學 江蘇特聘教授

8月5日(晚7:30-9:30)

實踐內容:fMRI研究設計的基礎以及fMRI數據分析

主講人:Angela Grant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心理系 博士生

8月6日(晚7:30-9:30)

實踐內容:fMRI實驗數據處理與上機操作

主講人: 石金富 中國江蘇師範大學 博士

8月7日(晚7:30-9:30)

實踐內容:fMRI統計建模以及連通性分析

主講人:Angela Grant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心理系 博士生

8月8日(晚7:30-9:30)

實踐內容:結構成像數據分析

主講人:Jennifer Legault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心理系 博士生

8月9日(晚7:30-9:30)

實踐內容:多體素模式分析

主講人: Benjamin Zinszer 美國羅徹斯特大學心理系 博士後

8月10日(晚7:30-9:30)

實踐內容:靜息狀態功能磁共振成像和網絡分析

主講人: Benjamin Schloss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心理系 博士生

8月11日(晚7:30-9:30)

實踐內容:ERP實驗設計與上機操作

主講人:劉濤 中國江蘇師範大學 博士

8月12日(晚7:30-9:30)

實踐內容:ERP實驗數據處理與分析

主講人:耿立波 中國江蘇師範大學 博士

(三)專家講座

8月14日和15日將安排四場國內外著名學者的專題講座,具體時間如下:

8月14、15日 上午 9:30-11:30

8月14、15日 下午 2:30-4:30

三、招生對象及名額

本次暑期班主要招收國內外高等院校和科學研究機構從事語言學相關學科研究的教師和研究生。

本次暑期班招生名額為40人,按照報名先後順序錄取。

四、學費

學費與相關優惠信息隨後發布,請注意關注語言能力協同創新中心網站信息。

五、住宿

暑期班會務組可協助預定賓館,住宿分為標準間130元/天(漢園快捷酒店)和350元/天(漢園賓館)兩種,位於江蘇師範大學雲龍校區校內,步行至上課地點3分鐘。如需協助預定房間,請提前聯繫,並將住宿的標準、時長、房間數、房型等相關信息提供給我們。

六、報名

申請表見附錄。

提交報名表格時請附個人簡歷一份。

報名郵箱:yynl2011@163.com。

報名截止時間:2015年6月30日。

七、報到註冊時間、地點

報到註冊時間:2015年8月3日。

報到地點:江蘇師範大學雲龍校區語言能力協同創新中心一樓。

(江蘇省徐州市和平路57號)

八、暑期班會務組聯繫方式

聯繫人:封世文 耿立波

電話:13852145548 13685136456

電子郵件:yynl2011@163.com


附錄一:部分主講人簡介

楊亦鳴教授

江蘇師範大學語言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後聯繫導師,我國第一位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的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南京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師範大學兼職教授。1994年破格晉升為教授,1996年至2013年擔任江蘇師範大學副校長。現為江蘇省語言能力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江蘇師範大學語言科學學院院長,江蘇省語言科學與神經認知工程重點實驗室主任,江蘇省普通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江蘇師範大學語言研究所所長,江蘇省重點學科和國家重點學科培育建設點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學科帶頭人,江蘇省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省重點學科首席學科帶頭人,江蘇省「語言認知科學與文化藝術傳承」優勢學科負責人,江蘇省「青藍工程」優秀科技創新團隊(神經語言學)帶頭人。主要學術兼職為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領導小組社科基金學科評審組成員,中國語言學會理事,中國神經科學神經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委員,教育部中文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通訊評審專家,教育部社科重大和後期資助項目會評專家、組長,《語言科學》主編,Journal of Neurolinguistics,新加坡國立大學Journa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omputing和Languag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onograph Series等編委等。

長期從事漢語音韻學、理論語言學等領域的研究工作,20世紀80年代創立的「透視分離法」被譽為「近代音研究的一項新方法」,在海內外學界產生了廣泛影響。近年來主要致力於語言能力研究和神經語言學研究。作為項目負責人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重點和一般項目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973課題等數十項國家及省部級課題。在Brain、Journal of Neurolinguistics、《中國社會科學》、《中國科學》、《中國語文》、《心理學報》、《外語教學與研究》等國內外一流學術刊物發表論文數百篇,被引用和評論近千次,出版學術著作10餘部。作為第一完成人獲中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最高獎項——教育部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一等獎(該獎每三年評選一次,每次各學科總共僅有20名左右一等獎)(2006)、二等獎(2009、2012),全國優秀圖書獎(1989),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等10餘項國家及省部級獎勵,獲國家發明專利3項。還曾入選江蘇省「333工程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第一層次(2013)和第二層次(2007、2002、1997)培養人選、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層次人才培養對象(2007)、江蘇省「青藍工程」跨世紀學術帶頭人(1996),被評為江蘇省優秀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2004)、江蘇省優秀青年教師(1995)、江蘇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994)等。曾多次應邀赴美國哈佛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日本愛知縣立大學、香港大學等高校訪問、講學和參加國際學術會議,並多次擔任國際語言學大會學術委員會委員、大會主席等。

李平教授

江蘇師範大學「長江學者」講座教授,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教授。北京大學學士,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心理語言學碩士,1990年荷蘭萊頓大學博士畢業,隨後在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語言研究中心和McDonald Pew認知神經科學中心進行博士後研究。1992年至1996年期間擔任香港中文大學助理教授,2004年擔任美國里奇蒙大學心理學和認知科學教授。目前,他是心理學、語言學、信息科學與技術等專業終身教授,神經科學研究生專業聯合負責人,腦、行為、認知中心聯合主任,計算科學研究院副主任。

研究側重於語言學習與雙語制的神經與計算基礎。使用多種行為、計算和神經影像方法去研究母語與非母語潛在的習得與表徵機制。在心理語言學,語言習得,計算機模型,認知神經科學領域出版了大量的研究專著,研究已經在超過100多種出版物上發表,包括合著的書籍,例如 Acquisition of Lexical and Grammatical Aspect (Mouton)),Handbook of East Asian Psycholinguist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sycholinguistics of Bilingualism (Wiley),Having Success with NSF: A Practical Guide。目前,他是Journal of Neurolinguistics的主編,Frontiers in Psychology: Language Sciences的副主編。他還曾擔任Bilingualism: Language and Cognition(2003-2013)的主編,Society for Computers in Psychology(2012)的主席及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認知神經科學計劃和感知、行為和認知計劃的主任(2007-2009)。

有關李平教授研究、教學以及專業的更多信息請點擊http://blclab.org/

呂忠林教授

紐約大學物理學博士,現為俄亥俄州立大學傑出終身教授,認知與腦科學中心主任、認知與行為腦影像中心主任,國際頂級期刊Psychological Review副主編和PLoS ONE編委。他於1989年獲得中國科技大學學士學位,後師從紐約大學Samuel J. Williamson並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1989 - 1992)。 在加州大學歐文分校認知科學系George Sperlingc實驗室從事四年博士後研究。1996年在南加州大學擔任助理教授,2004年成為心理學與生物醫學工程教授,2006年成為認知神經科學William M. Keck主任教授。2011年,他轉任俄亥俄州立大學社會與行為科學特聘教授,心理學教授,認知與行為腦成像中心主任。2012年擔任認知與腦科學中心主任。

呂忠林教授專注於知覺與認知的大腦建模研究,主要包括視覺與聽覺的計算機建模與心理物理研究、知覺學習、知覺與注意加工、學習與記憶、閱讀及人類決策的腦功能成像研究、閱讀障礙、弱視及阿爾茨海默症患者的視覺損傷等。從事科研事業多年來,他撰寫及合著了包括2篇Science、1篇Nature、2篇Nature Neuroscience和17篇PNAS在內的近200篇學術論文,被引超過7500次,參與編著專業書籍13本,獲得10項專利(弱視治療方法2項、視覺測評技術4項、磁共振技術專利4項),各種學術獎勵19次:其中包括2002年和2003年被中國自然科學基金委和中國科學院遴選為傑出科學家、2003年3月榮獲美國實驗心理學會「早期研究生涯獎」並成為該學會的高級會員(Fellow),他是該學會獎自1904年設立百年來最年輕的高級會員,也是首位華裔獲獎者和高級會員;2007年當選美國心理學會高級會員(Fellow)。

呂忠林教授為中國科學院海外評審專家,北京大學生命科學中心國際評估組委員,加拿大弱視轉化研究聯盟(Amblyopia Translational Research Alliance)創始會員,他還是多家機構國際學術委員會的會員,被包括中國科技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及中國科學院在內的高校和研究所聘為兼職教授;應邀在重大國際會議做大會報告150餘次;呂忠林教授是心理、認知與行為及腦科學領域的國際知名專家,科研成果突出,在多個研究領域內具有國際影響力。

張南鄞副教授

明尼蘇達大學博士,博士畢業之後,在明尼蘇達大學磁共振研究中心(CMRR)繼續他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術領域的博士後學習。2009年,獲得了麻薩諸塞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系比較神經影像中心(CCNI)的終身教授。在CCNI,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認識動物大腦中的功能組織,特別重要的是,他的實驗室開創了一個新的神經成像的方法,即允許在不麻醉的情況下研究動物的大腦功能網絡。這種方法被認為是「為以動物研究揭示人類健康和疾病中功能網絡的作用鋪平了道路」,被寫入了藥物濫用國家研究所(NIDA)的專題報導。(http://www.drugabuse.gov/news-events/nida-notes/2012/06/investigators-map-functional-networks-in-rat-brain)。2013年,成為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的副教授,研究範圍擴展到利用神經影像學,行為學以及光遺傳學的方法研究正常大腦的功能和腦部疾患的病理生理機制。

梁化樓教授

大連理工大學信號處理碩士,1996年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博士學位。隨後在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生物控制學研究所以及美國佛羅裡達大西洋大學複雜系統和腦科學研究中心從事博士後研究。2001年在德克薩斯大學休斯頓健康科學中心擔任助理教授,並於2006年成為具有終身教職的副教授。2009年他轉入德雷塞爾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現在是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終身教授。研究領域側重於生物醫學信號處理,認知和計算神經科學。2001年他當選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高級會員,並於2012年當選美國醫學和生物工程學會高級會員(Fellow)。

他的主要研究目標是通過使用計算方法處理不同的認知任務來了解視覺感知的神經機制。近期工作專注於(1)開發分析大腦迴路的軟體包(www.brain-smart.org);(2)神經元振蕩和注意控制;(3)用於分析非平穩,多元的神經生物學數據(峰值,場電位,腦電圖/ 腦磁圖,功能磁共振成像等)的先進信號處理方法的開發,以及(4)腦機接口的算法開發。他在基於同行評議的核心國際期刊上發表了超過80篇的文章,這些國際核心期刊包括《神經元》、《美國科學院院報》、《神經科學雜誌》、《神經成像》、《人類大腦圖譜》、《神經工程學雜誌》以及各種《IEEE》彙刊,包括《IEEE生物醫學工程彙刊》、《IEEE 神經網絡彙刊》。至今,他的研究對大腦網絡的因果關係分析和應用做出突出貢獻,這促使其他實驗室對相關問題進行一系列的研究。他實驗室的最新研究進展是通過發展copula框架進一步地推動因果關係的發展和應用,這項工作對分析和解釋複雜,高維的神經科學數據提供進一步發展的希望。


附錄二 主辦單位簡介

江蘇師範大學語言能力協同創新中心是江蘇省省級協同創新中心。中心基地是江蘇省優勢學科、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江蘇省語言科學與神經認知工程重點實驗室,裝備有GE MR750 3.0T磁共振,Neuroscan 256導EEG等主要的人腦語言研究設備,中心基地總面積達10000平米。

江蘇省語言科學與神經認知工程重點實驗室GE MR 750 3T.0磁共振設備

江蘇省語言科學與神經認知工程重點實驗室Neuroscan256導腦電系統(ERPs)

江蘇省語言科學與神經認知工程重點實驗室數據處理中心




附錄三 報名表下載

2015年神經語言學理論與技術暑期班 報名表.doc


相關焦點

  • 神經語言學與失語症 語言學午餐
    在早期研究中,大腦損傷部位的確定往往需要等到患者去世之後進行屍體解剖,而從20世紀中期左右開始,包括CT在內的大腦成像技術能夠使研究者很快確定大腦損傷的部位。近30年以來,功能性大腦成像技術大大拓展了神經語言學研究對象的範圍。解剖關聯法主要局限在具有大腦損傷的患者,而先進的功能性影像學技術可以用於觀察正常人的大腦活動情況。這
  • 神經語言學:語言學研究走進科學實驗室
    神經語言學研究的問題不是單純的理論語言學或者認知科學、心理科學、神經科學、生命科學可以單獨解決的,必須依靠多學科交叉、協同多個學科領域實現創新。楊亦鳴表示,神經語言學提倡將語言學的理論假設與神經語言學的實證研究相互論證的研究方法。「因為從實驗科學的角度看,圍繞語言研究所形成的各種理論,都還是假說,這些理論與人類大腦中的語言實際情況是否相符,還需要神經科學和腦科學來驗證。」
  • 認知語言學的語言神經理論新趨勢
    認知語言學的語言神經理論新趨勢 2017年03月28日 06:2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王馥芳 字號 內容摘要:語言和認知的神經研究一直對認知語言學研究有著重要的影響
  • 建立在神經語言學基礎上的語言教學法----神經語言學法
    以Paradis教授(2004)為代表的雙語神經語言學還指出:記憶症(amnésiques)和失語症患者 (aphasiques)二者之間有直接聯繫,可明示性記憶和程序性記憶二者之間並不存在直接聯繫,因此知識不能自動轉換成能力。但是大腦神經是可塑的,可以被訓練成某種模型。
  • 當你孤獨的時候
    文/毛毛蟲小姐嘿,朋友,一個人的時候你會不會也覺得很孤獨,外面的世界熱熱鬧鬧的,可是你在的環境卻冷冷清清的,好像全世界都把你忘了一樣。其實,我們都一樣,我們都會感到孤獨,甚至有時還會覺得有點寂寞。下班的路上,看著萬家的燈火,你會不會也期盼著其中某一盞能夠為自己亮起。走在熱鬧的人群裡,你是不是也期盼著誰能夠在人群裡認出你,然後喊著你的名字和你說"原來你也在這裡呀"。夜深人靜的時候,你會不會也翻看著微信通訊錄,期待著誰能夠和你說聲"晚安,好夢。"
  • 資訊 聽說過「神經語言學」嗎?
    10月22日,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江蘇師範大學語言科學學院院長楊亦鳴應邀來校作「國際漢語教育視野下的漢字教學」報告。校黨委書記、應用語言學研究中心主任王建華教授和人文與國際教育學院全體老師、研究生及中文系本科生聽取報告。  楊亦鳴教授是我國神經語言學研究領域的開創者,也是國內唯一一位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的「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他長期從事漢語音韻學、語法學等領域的研究和教學,所創立的「透視分離法」被譽為「近代音研究的一項新方法」。
  • 神經語言學研究新趨勢: 從病理邁向生理
    狹義上,神經語言學是現代語言學的一門邊緣學科,由語言學、神經科學和心理學相互交叉、相互促進而形成,它用神經科學的方法研究語言習得、語言掌握、言語生成、言語理解的神經機制和心理機制,研究人腦如何接受、存儲、加工和提取言語信息 (王德春,1997:1)。廣義上,神經語言學涉及計算語言學、計算機科學領域的人工智慧、哲學領域的認識論和邏輯生成、神經生理和醫學科學等多個學科。
  • 神經語言學國際熱點與趨勢的科學知識圖譜分析
    神經語言學與當代語言學理論一樣,其研究目的也是為了獲取和發現語言的本質、語言的結構和功能、語言能力的生物基礎。就研究內容而言,神經語言學亦可從語音、語義、詞彙、語法、語用、語篇和文字等層面展開,每個層面還可細分(楊亦鳴, 2012:551)。21世紀以來,神經語言學已成為當代學術研究的前沿,具有廣闊的前景和充滿活力的未來(楊亦鳴, 2002:序;楊亦鳴, 2012:550)。
  • 《穿越孤獨擁抱你》講述孤獨症孩子成長曆程
    2006年,由作家張雁撰寫的國內第一本描寫孤獨症群體生活的紀實文學《蝸牛不放棄》問世。在此後十數年間,這本書成為國內孤獨症領域的科普入門書之一,七個孩子和家庭的故事感動了萬千讀者。十年後再版的《蝸牛不放棄》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播和肯定,獲2016年騰訊華文生活在好書獎。
  • 獲得語言學學位,你以後可以做什麼?
    為什麼學語言學? 這篇關於語言學課程的基本指南,幫你了解在語言學專業裡需要學習哪些課程? 在你獲得語言學學位課程後,可以從事哪些工作?什麼是語言學?語言學是一門對語言進行科學研究的學科。語言學還研究聲音與意義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語言在人與情境之間的差異。由於強調批判性思維,分析和溝通技巧,語言學學位可以為許多職業打開大門。你在語言學學位中,你可以學到什麼?語言學學位涵蓋了許多與語言分析和結構方式有關的主題。他們還可以涵蓋語言隨時間而變化的方式,不同人群和情況之間的差異以及人們如何學習或習得語言。
  • 你好,機器作詩了解一下。丨語言學午餐
    "—— 詩人于堅評價微軟小冰儘管詩歌的本質以及評判標準還很難界定,機器作詩系統背後的語言學原理仍然非常令人好奇。人工智慧系統到底是如何寫出這些詩歌的呢?今天午餐君就來從計算語言學(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的角度,和大家簡單聊聊機器作詩的原理。
  • 想考港中文的語言學研究生?這個書單你必須知道 語言學午餐
    為了讓申請的同學更好地準備筆試,港中文的語言學系特地開出了一份書單,列出了15本語言學入門的參考書目。大家不要被這個數字嚇倒,港中文並沒有說必須全部讀完才能參加考試(小編覺得一般等申請者發現這個書單的時候,基本來不及看幾本了……)。不過,對於自學語言學的同學來說,這個書單涵蓋了語言學各個方向的基本內容,或許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 孤獨可以讓人成長,可以讓人冷靜,你喜歡孤獨嗎?
    打開心窗,擁抱久違的清新。採一片紅葉,檢閱脈理中曲折的相思;掬一捧秋泉,映照朗月的輕柔;執一支畫筆,描繪晚秋的畫意。請暖陽融化心上的堅冰,讓快樂幸福再次匯聚重逢。情愫的價值,只有失去時,才知道她的珍貴;皺紋爬上額頭,才品味出青春已逝的悲哀。不要在得失的猶豫中喪失選擇的自由,不要在遺憾中後悔終生。
  • 有這幾種表現,說明男生孤獨了,你要仔細觀察一下他
    在生活中,如果男生孤獨了,他會有這幾種變現,你要仔細觀察一下他,如果你早日發現,就能夠早日陪陪他,這樣你就可以更好的與他相處了。女生和男生交往時,也不能太孩子氣,也要偶爾的大人一點,把他當作孩子去寵愛。
  • 「十佳」團隊推選 | 江蘇師範大學神經語言學導師團隊:做育人者,當實幹家
    楊亦鳴、李平、胡偉、耿立波、劉俊飛、劉濤、張珊珊、朱祖德、張強、顧介鑫、王祥鵬、胡學平、於亮等由我國首位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領域「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楊亦鳴領銜的江蘇師範大學神經語言學研究生導師團隊,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堅持學科交叉的研究特色和方向,培育新的學科生長點,創立了我國首個神經語言學學科方向,培養了我國首批神經語言學碩士、博士及博士後,對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交叉融合起到示範作用
  • 我可以擁抱你嗎?
    面對冰冷的石屎森林,面對同樣拘謹和手足無措的對方,你仍然下不了手?  科學家說,去抱抱樹吧,一樣的。  擁抱,  是人與人之間零距離表達愛與關心的方式,它簡單而明確。心理學家說,它是我們身體的本能需要。  嬰兒來到這個世界,首先學會怎樣去擁抱。柔軟的胳膊,是無人能拒絕的索要懷抱。你可以同任何人握手,卻只能帶著愛來擁抱。
  • 科學網—語言學與諾貝爾獎
    為表彰『他的作品具有新穎獨創性和真正的靈感,忠實地反映了自然景色及其人民的鄉土感情,以及他為普羅旺斯語言學作出的重大成就』,瑞典皇家科學院在1904年授予他諾貝爾文學獎。他曾說:『諾貝爾獎的實質價值將可以通過基金等方式,幫助我繼續復興、推動我已奉獻了我的作品以及生命的普羅旺斯文,以及保存我們一切優良的民間傳統的工作。而此獎項的全球性聲譽則更將以一種無比的力量協助、傳播我們的普羅旺斯文』。」
  • 介紹一下孤獨症康復師證怎麼報名,可以直接考試嗎
    孤獨症康復師證可以直接考試嗎,社會性強化物是指個體喜歡接受的語言刺激或身體刺激,如口頭讚美以及溫情的輕拍、擁抱、點頭、微笑,甚至簡單的一瞥等社會性注意。注意對每個人來說幾乎都是非常有效的強化物。注意對自閉症兒童來說尤為重要,他們比常人更需要家長們的提醒。
  • 夜深人靜的時候,才是我最享受孤獨的時刻
    昨天好久不冒泡的大學同學群,忽然收到一條消息:在深夜的時候你會不會感到孤獨?看到那突然拋出的一個問題,群裡頓時沉默了,靜了好久群主出動發了個晚安的動圖,群裡擺隊形晚安,晚安,晚安……就再也沒了聲音。估計很多人不在群裡說話,躺下後會默默的想想這個問題吧。
  • 英語思維漫談:從神經語言學的角度專業解讀
    他們的典籍各異,觀點不同,卻也沒有藏匿起來,你可以逐門查看。不過在似是而非,甚至互相矛盾的描述中,沒有一家邏輯清楚的告訴你「英語思維」到底是什麼。如果你是一個具有相當科學精神的人,你會發現這令人相當痛苦,難道這個領域就沒有科學了麼?當然並非如此,腦科學,神經科學等前沿科學已經有了相當的研究成果,下面就將從神經語言學的角度嘗試向大家解釋,什麼是英語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