紮實推動共同富裕、自立自強與開放合作不是對立關係、中美兩國...

2021-01-09 手機鳳凰網

中共中央今天(30日)上午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並答記者問。

發布會幹貨滿滿,每經小編整理如下:

建立中共中央新聞發布制度 舉行首場中共中央新聞發布會

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徐麟說,建立中共中央新聞發布制度,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條件下,適應形勢發展和時代要求,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提高黨的治國理政能力的重要制度安排和制度創新。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圓滿完成了各項議程

中央宣傳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長王曉暉說,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於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舉行。全會由中央政治局主持。除中央委員、候補中央委員外,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和有關方面負責同志列席會議,黨的十九大代表中的部分基層同志和專家學者也列席會議。

全會聽取和討論了習近平總書記受中央政治局委託作的工作報告。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習近平總書記就《建議(討論稿)》向全會作了說明。全會結束時,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重要講話。會議圓滿完成了各項議程。

全會充分肯定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以來中央政治局的工作

王曉暉說,全會充分肯定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以來中央政治局的工作,高度評價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的決定性成就。

全會一致認為,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嚴重衝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砥礪前行、開拓創新,奮發有為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戰勝各種風險挑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航船繼續乘風破浪、堅毅前行。

實踐再次證明,有習近平同志作為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領航掌舵,有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心、頑強奮鬥,我們就一定能夠戰勝前進道路上出現的各種艱難險阻,一定能夠在新時代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有力地推向前進。

習近平總書記擔任規劃《建議》起草組組長,

親自領導《建議》的制定

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韓文秀說,規劃《建議》是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領導下制定的。今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決定,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十四五」規劃建議,成立文件起草組,由習近平總書記擔任組長,李克強同志、王滬寧同志、韓正同志擔任副組長。

7個月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後主持召開2次中央政治局會議、3次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和2次起草組會議,研究審議規劃《建議》稿的總體框架、基本思路、指導原則和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作出很多重要批示指示,為規劃《建議》稿的起草把握大方向、確定大思路、提出大戰略。習近平總書記親力親為,多次到地方和基層深入調研,親自聽取社會各界意見建議,多次親自修改審定文件稿,進行戰略謀劃,傾注了大量心血,確保了規劃《建議》稿的起草得以高質量完成。

規劃《建議》的起草主要把握了五條原則

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韓文秀說,規劃《建議》的起草主要把握了五條原則。

一是處理好繼承和創新的關係,做好「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有機銜接。

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更好發揮我國制度優勢。

三是處理好開放和自主的關係,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

四是處理好發展和安全的關係,確保不發生影響現代化進程的系統性風險。

五是處理好戰略和戰術的關係,做到既高瞻遠矚又務實管用。

規劃《建議》有15個部分 總體上分為三大板塊

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韓文秀說,規劃《建議》有15個部分,總體上分為三大板塊。

總論部分主要闡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就、我國發展環境、2035年遠景目標、「十四五」時期的指導思想、原則和主要目標。

分論部分總體上按照新發展理念的內涵組織,分領域闡述「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的重點任務。

結尾部分主要闡述加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健全規劃機制,為規劃實施提供保障。

規劃《建議》的邏輯主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後,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要科學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實現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安定和諧,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

「十四五」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目標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①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②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基本形成;③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④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⑤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⑥國家治理能得到新提升,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更加健全。

從1億多人增至4億多人!十年間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擴大

寧吉喆在發布會上介紹,過去幾年,我國居民收入持續增長,2016年至2019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實際增長6.5%;城鄉差距逐步縮小,2019年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為2.64,比2015年縮小了0.09;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擴大,由2010年的1億多人增加到2019年的4億多人。

同時,居民消費規模持續擴大,2019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41.2萬億元,比2015年增長了36.9%;消費結構也不斷優化,恩格爾係數(居民食品支出佔總支出的比重)從2015年的30.6%降為2019年的28.2%,這反映了消費結構的升級;消費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2019年網上零售額達到10.6萬億元,比2015年增長了1.74倍,今年網上零售更是乘勢上升。

過去幾個月面對疫情衝擊,採取了促增收、擴消費舉措,居民收入和消費逐步恢復。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0.6%,年內首次由負轉正。9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3.3%,三季度的增速也由負轉正。

中美兩國徹底脫鉤不現實 也沒有好處

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 韓文秀:中美作為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兩國之間經濟聯繫是由雙方經濟結構的互補性和全球經濟的開放性所決定的,徹底脫鉤根本不現實,也沒有好處。

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

中宣部副部長王曉暉:十九屆五中全會對文化建設高度重視,從戰略和全局上做了規劃和設計。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明確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這是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建設文化強國以來,中央首次明確建成文化強國的具體時間表。

《建議》中提出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科學技術部黨組書記、部長王志剛介紹,這次五中全會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位置,我們都知道科技創新曆來都是人類發展科技進步的發揮的重要作用,而且今天和今後這個作用將會更加突顯更加重要,中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需要新的發展理念,同時構建新的發展格局,所以五中全會在建議中提出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主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擺在各項規劃任務的首位,並且進行專章的部署,這是我們黨在編制五年規劃建議的歷史上第一次,也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握世界發展大勢,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作出的戰略布局。

十八大提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十九大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再到這次五中全會提出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所以黨中央對於科技創新的戰略方針和謀劃部署,既是一脈相承,也是與時俱進的。

五中全會對科技創新的重要擺位和重大部署,是我們黨堅持實事求是,在我們黨長期理論創新和實踐發展基礎上提出來的,科學地把握了當前世界科技發展的大勢,同時堅持中國特色自主創新發展道路,契合了進入新的時代我國科技創新的階段性特徵和主要任務。從根本上講,就是要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中的關鍵變量作用,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中的支撐引領作用。面對國內外環境的新變化,我們要落實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

自立自強與開放合作不是對立關係

科學技術部黨組書記、部長王志剛說,科技自立自強與我們一直強調的自力更生,自主創新是一脈相承的。自立自強與開放合作不是對立關係,而是辯證統一的,開放合作是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的應有之意,而自立自強是能夠相互平等、相互尊重進行開放合作的前提和基礎。同時,中國的科技創新從來都不是封閉式的創新,今後也不會關起門來自己搞創新。

新發展格局強調的是國內國際雙循環

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韓文秀在發布會上介紹,新發展格局強調的是國內國際雙循環,不是國內經濟的單循環。國內循環也是建立在國內統一大市場基礎上的大循環,不是每個地方都搞自我小循環,不是說層層要搞省內循環、市內循環、縣內循環。

構建新發展格局,首先要堅持把擴大內需作為戰略基點,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打通從生產、分配到流通、消費等諸多環節的堵點。打通堵點要靠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實現重大突破。要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維護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穩定,優化收入分配結構,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建設現代流通體系,還要優化消費環境,促進消費升級,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這樣就既能夠拉動國內經濟,又為世界各國創造更大市場機會。

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深入參與國際循環,這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題中應有之義。要在更高水平上擴大對外開放,擴大外資企業的市場準入,更好地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市場是全球的稀缺資源,我們要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依託國內強大市場,使我國成為吸引全球優質要素資源的強大引力場,成為外商投資興業的沃土,使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相互促進、相得益彰,促進同各國互利共贏、共同繁榮發展。因此,構建新發展格局,絕不意味著對外開放地位的下降。相反,展望未來,我國外貿進口和出口、利用外資、對外投資的規模將會持續地擴大,在國際上的地位也會持續地提升,這也是大國經濟的重要特徵。

「十四五」時期將紮實推動共同富裕

寧吉喆說,「十四五」時期將按照《建議》的要求,紮實推動共同富裕,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制,著力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增加中低收入群體的要素收入;完善再分配機制,加大稅收、社保、轉移支付等調節力度和精準性;發揮第三次分配的作用,發展慈善事業。

還將全面促進消費,順應消費升級的趨勢,促進消費向綠色、健康、安全發展,發展服務消費,鼓勵消費新模式新業態發展;推動汽車等消費品由購買管理向使用管理轉變,促進住房消費健康發展;發展無接觸交易服務,促進線上線下消費融合發展,開拓城鄉消費市場;落實帶薪休假制度,擴大節假日消費;改善消費環境,強化消費者權益保護,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也是改善和保障民生。

編輯|盧祥勇 王嘉琦

校對|鄭直

相關焦點

  • 「十四五」將紮實推動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用英語怎麼說?
    關於全會精神、規劃《建議》和大家關心的問題,1個多小時的新聞發布會釋放大量信息,以下是這場發布會的亮點:  「十四五」時期將紮實推動共同富裕  規劃《建議》首次把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作為遠景目標提出來:  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 中美脫鉤現實嗎?對外開放地位會下降嗎?這場發布會告訴你!
    中美兩國徹底脫鉤不現實,也沒有好處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韓文秀:中美作為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兩國之間經濟聯繫是由雙方經濟結構的互補性和全球經濟的開放性所決定的,徹底脫鉤根本不現實,也沒有好處。
  • 崔天凱談中美關係前景:合作是中美兩國唯一正確選擇
    參考消息網12月6日報導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12月4日報導,據中國駐美國大使崔天凱說,如果美國準備好,中國可以考慮重新開放美國駐成都總領館,並允許美國記者返回中國。崔天凱表示,一切取決於美國當選總統拜登的意圖是否是遏制中國。
  • 人民日報思想縱橫:紮實推動共同富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強調「紮實推動共同富裕,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 外交部:望美持包容開放心態推動中美兩國留學合作
    美國國際教育協會發布的《2019美國門戶開放報告》顯示,2018至2019年度,中國繼續成為美國最大的留學生來源國,但是受籤證等問題的影響,中國赴美留學生增長率放緩,為十年來最低。外交部發言人 耿爽:我們多次說過,留學生交流一直是中美人文交流的重要內容。就在昨天(21日),中國駐美國大使館與美國國務院教文局合作舉辦了中美留學40周年紀念活動。美國前總統卡特向活動發去了賀信,卡特先生特別提到,中美關係正常化談判時,一個重要的議題就是留學生交流。40年來,中美教育交流迅猛發展。
  • 推動中美關係回到協調、合作、穩定的正確軌道
    一、合則兩利、鬥則俱傷是中美關係的歷史經驗,相互尊重、求同存異是中美相處的正確之道;美方應糾正一個時期來的負面言行,同中方一道推動兩國關係回到正確軌道上來。當前中美關係正站在一個十字路口,面臨建交以來少有的嚴峻複雜局面。
  • 崔天凱大使:重建中美兩國關係合作共贏、穩定發展的戰略框架
    在全球化深入發展、中美利益緊密交融的時代,「新冷戰」和「脫鉤」根本沒有出路;中美兩國完全有智慧、有能力超越分歧,重建兩國關係合作共贏、持續穩定發展的戰略框架。以下是講話全文。有些人試圖否定這些基本事實,以衝突對抗重新定義兩國關係,是對歷史的歪曲和否定,是給未來「埋雷」設障,將把中美關係引入危險的歧途。歷史車輪滾滾向前,中美關係不會也沒有必要回到過去,但為了建設更美好的未來,重要歷史經驗必須銘記。中美和則兩利、鬥則俱傷,合作是兩國唯一正確的選擇。中美之間雖然有差異和分歧,但共同利益始終是第一位的,任何差異都不應成為衝突對抗的理由。
  • 樂見更多推動中美經貿合作的「星巴克」
    日前,國家主席習近平覆信美國星巴克公司董事會名譽主席霍華德·舒爾茨,鼓勵其與星巴克公司為推動中美經貿合作和兩國關係發展繼續發揮積極作用。這清晰地表達了中國不斷擴大對外開放力度、歡迎跨國公司來華投資興業的態度,也表明跨國公司在推動全球經貿合作和國際關係發展中可以發揮重要作用。
  • 王毅:總結中美互利合作經驗 重建兩國關係健康穩定發展框架
    一年來,我們積極運籌同主要大國關係,不斷推動構建總體穩定、均衡發展的大國關係框架。習近平主席同俄羅斯總統普京4次通話,引領中俄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持續提升。兩國相互提供抗疫物資、醫療援助,共同推進國際抗疫合作。雙邊務實合作不斷深化,大項目建設穩中有進,科技創新年正式啟動。
  • 中美合作互利共贏:辦法總比問題多
    當然,並不是說美國國內政壇對華態度已經完全拋棄了意識形態對立,但務實合作蓋過意識形態分歧,這在中美關係的歷史上重複出現過,每次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其次,雙方最高領導人的頂層設計,為兩個大國規劃方向,相向而行,避免陷入所謂「修昔底德陷阱」,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王毅:總結中美互利合作經驗,重建兩國關係健康穩定發展框架
    一年來,我們積極運籌同主要大國關係,不斷推動構建總體穩定、均衡發展的大國關係框架。習近平主席同俄羅斯總統普京4次通話,引領中俄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持續提升。兩國相互提供抗疫物資、醫療援助,共同推進國際抗疫合作。雙邊務實合作不斷深化,大項目建設穩中有進,科技創新年正式啟動。
  • 外交部:中美雙方應秉持開放包容的心態,為兩國留學合作積極創造條件
    國際在線報導:外交部發言人耿爽22日在北京舉行的例行記者會上表示,40年後的今天,中美雙方更應該秉持開放包容的心態,為兩國留學合作積極創造條件,推動中美人文交流不斷向前發展。耿爽介紹說,21日,中國駐美國大使館與美國國務院教文局合作舉辦了中美留學40周年紀念活動。美國前總統卡特向活動發去了賀信,其中卡特先生特別提到,中美關係正常化談判時,一個重要的議題就是留學生交流。耿爽強調:「40年來,中美教育交流迅猛發展。兩國留學生交流長期以來有力地促進了兩國人民之間的溝通與相互了解,為中美各自的發展進步發揮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 中美關係合作具有世界性意義
    羅傑斯介紹斯蒂文森先生作為美國中西部美中協會創始人,對推動美國中西部與中國的合作做出的貢獻,他展示了斯蒂文森先生1975年首次訪華時,與時任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和時任外交部長喬冠華的珍貴合影,並對中美學術交流提出了新的展望。斯蒂文森於2004年就受聘為中國人民大學榮譽教授, 2013年協助建立了美國政府實習項目,幫助學生深入了解美國社會,熟悉美國政府機構運行機制。
  • 王毅接受人民日報專訪:不能讓矛盾分歧定義當前中美關係
    正如習近平主席指出,中美有一千條理由把兩國關係搞好,沒有一條理由把兩國關係搞壞,合作是雙方的最佳選擇。40年前,中美為了兩國人民的利益和世界的和平、穩定、繁榮走到了一起。40年後的今天,儘管兩國各自的情況以及國際形勢都發生了變化,但雙方仍應不忘初心、保持定力,不被一時一事所惑,不為一局一域所擾,共同推進以協調、合作、穩定為基調的中美關係,在新的起點上更好造福兩國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
  • 面對疫情,中美兩國的責任是繼續保持開放
    二十世紀,中美兩國在二戰中共同戰勝了軸心國。經歷一段時間的疏遠後,中美關係緩和並建交。再次經歷一段疏遠後,中美又一起發展經濟,應對武器擴散和恐怖主義問題,避免全球陷入崩潰,攜手致力於結束達爾富爾戰爭、抗擊伊波拉疫情、限制伊朗核計劃,並就《巴黎協定》中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限額達成一致。這些都是在東亞長久和平與繁榮的基礎上實現的。
  • 如何看待疫情後的中美關係?張業遂:合作是唯一正確選擇
    記者提問:近幾個月,我們看到中美關係矛盾凸顯,雙方在一系列問題上衝突加劇,包括新冠疫情、金融市場、臺灣、香港以及貿易問題。請問,您怎麼看待中美關係?特別是疫情之後的中美關係?張業遂:謝謝你的提問。病毒不分國界,也不分種族。
  • 2020中美青年學者交流研討會舉行,兩國學者共議中美關係的現狀...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導 記者 趙覺珵】由《環球時報》社、美國卡特中心、北京大學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共同主辦的「2020中美青年學者交流研討會」6月30日至7月3日通過線上舉辦,數十位兩國青年學者和相關領域專家參加此次「雲會議」,圍繞「中美關係的現狀、未來與青年角色」這一主題展開討論
  • 中美「意識形態對立」究竟是客觀存在,還是美國有意煽動?
    中國要和平不謀霸權,是機遇不是威脅,是夥伴不是對手,這是一切愛好和平人士的共識。中國一切政策和工作的出發點就是讓中國人民過上幸福生活,中國無意也不會進行意識形態對抗。今年6月,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發表文章直言,亞太國家不希望被迫在中美之間作出選擇,希望與中美雙方都培養良好關係。
  • 楊潔篪署名文章:尊重歷史 面向未來 堅定不移維護和穩定中美關係
    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是中美兩國的共同責任和使命,需要雙方正確看待和妥善處理彼此關係,形成和而不同的相處之道。正是基於這一點,中美雙方同意共同構建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新型大國關係,本屆美國政府執政後中美雙方同意共同推動以協調、合作、穩定為基調的中美關係。
  • 探索中美關係新範式及全球安全治理
    通過明確戰略競爭邊界、構建對話協調平臺,有效藉助第三方力量等,中美的理性博弈、積極合作能夠得到有效推動,並直接帶來全球安全治理在觀念、制度、模式等方面的變革。這不僅符合兩國根本利益和國際社會的普遍願望,也是全球治理健全發展的需要。但確立「新範式」有待解決的一大問題是,經貿合作作為兩國關係「壓艙石」的作用已經不穩,需要探索新的「壓艙石」,全球安全治理合作在此方面的作用是不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