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由中國教育技術協會主辦、一起教育科技承辦的「網際網路+教育新生態與學科核心素養」雲峰會以在線形式召開。會上,北京師範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教授、中國教育學會外語教學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程曉堂以「教研員如何給英語課堂把脈」為主題進行了精彩分享。
他在分享中具體解釋了何為「把脈」:教研員指導課堂教學,既要發現課堂亮點,也要指出課堂教學中的問題,與教師共同分析並解決問題。程曉堂教授指出:「把脈的重點是觀察、分析、研究課堂上教與學的行為,並作出合理、準確的判斷。」
為課堂教學「把脈」的主要途徑之一是深入一線聽課、評課。聽課、評課可以幫助教研員及時了解真實的課堂教學現狀,了解教師的專業發展狀況,從而指導教師的教學理念與實踐。程教授指出,教研員還應與一線教師保持常態聯繫,並通過聽課、評課來開展教學研究。
在這次雲峰會上,程教授通過自己豐富的實例,深入淺出地為教研員們講解了應該如何聽課、評課,以及如何提高專業素養。
如何聽課:做好觀察、記錄、反饋和改進的閉環
聽課前需要做一些準備工作,比如了解教材版本、內容,閱讀教學設計,了解老師是怎麼備課的。程教授認為,教研員還應該明確每一次聽課的目標,帶著重點去聽。
而聽課中,需要做很多筆記,記錄教師的活動,還要觀察和記錄學生的活動,在聽課途中就要思考教學設計的合理性並做好標記。
程教授還把自己曾經聽課的筆記給予展示,「比如,畫勾的地方表示活動設計得很好;畫星號的地方表示點評的時候要說的問題,打問號的地方表示我的疑惑,課後會和老師溝通的問題。」
他舉了多個自己曾經聽課的案例。比如前幾年去西安聽課時,課堂上老師連續對學生提問,學生出現了冷場的情況。程教授認為,原因出在老師,老師提問太寬泛,學生沒法回應。所以,老師的課堂話語很重要,也是教研員需要關注和研究的一個方面。
聽完課之後,就是與教師交流、向學校反饋教學信息,同時自己回去整理聽課記錄,並跟蹤教師後續的改進情況。
如何評課:互動式評課,教研員與教師展開對話
程教授認為,評課的方式應該是互動式的,課後坐在一起平等地交流。
他還一針見血地指出,「有的老師聽課前就把評課稿寫好了,咱們評課不能用通稿。比如我給大家截取一段評課:某某老師教學熱情很高漲,充分調動課堂氣氛,課堂氣氛是通過師生互動作用和同學間相互影響表現出來的一種群體心理狀態……」
(程曉堂教授在一次聽課後和老師親切交流)
程教授認為,教研員給英語教師評課,一定要有實質性的內容,分優缺點提,非常具體的缺點可以讓老師改進,而不是寫一堆套話。程教授舉例說,29年英國專家給他的三句點評,他至今記得,「You shouldn’t wear a suit. You spoke too loudly. Your voice was not soft enough.」
不過這也是中外老師的觀念很不一樣的地方,中國老師就提倡聲音要大。程教授指出,評課需要正確的英語教學理論、方法為依據,避免以個人偏好或錯誤的理念、方法評判課堂教學。此外,根據具體的情況,還應避免打擊教師的積極性的話語和結論。
如何提高專業素養:學習專業知識、深入實踐與課題研究
打鐵還需自身硬。程教授指出,首先教研員自己要學習專業知識,比如語言學知識、二語習得理論、教學理論與方法、課程設計與實踐理論等。具體他還給教研員們推薦了《如何教英語》、《英語課教學設計經典案例研究》等書。
第二,要深入課堂教學實踐,深度參與備課、聽課、評課,研究教師課堂教學案例、教學材料,還要研究學生的作業和試卷。
第三,開展課題研究與學生活動,撰寫教學研究論文。通過寫論文,可以把一些問題弄得更清楚,也是對自己很好的總結與提煉。
直播的最後,程教授還線上回答了來自全國各地老師和教研員的提問。比如,上海的一位英語老師問,如何利用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給學生營造更好的聽說讀寫的教學環境。
程教授說,「現在有網絡平臺,我們可以通過語音或文字與其他的學習者交流,這也是學習。現在有手機,我們可以用視頻和世界上每個角落的學習者一起學習」。他還提到,比如一起中學、一起小學平臺發布作業、跟蹤作業、反饋作業情況,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智能診斷,這樣的閉環是非常有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