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泉區民族幼兒園:把民族團結的種子播撒在孩子心中
「賽白努!」9月2日,在玉泉區民族幼兒園蒙中班教室裡,剛開學不久的蒙古族小朋友正在跟著老師學習蒙古歌曲,對前來採訪的記者熱情的打招呼。在玉泉區民族幼兒園的教學樓間,隨處可見傳統文化和蒙古族文化相互交織和融合。一個個民族特色的功能教室裡,既有馬頭琴、蒙古族皮藝和也有傳統剪紙、書法。走廊裡,蒙古族的雲朵、服飾和中國傳統的詩詞被融進同一個裝飾作品裡......
(玉泉區民族幼兒園蒙中班裡,小朋友們正在學唱蒙古歌曲)
呼和浩特市玉泉區民族幼兒園始建於1981年,是玉泉區最早成立的一所為少數民族幼兒服務的寄宿制幼兒園,設有蒙漢雙語活動班12個,現有幼兒390人。除了班級文化、設計裝修、服飾等方面體現民族文化之外,為傳承好民族文明,玉泉區民族幼兒園通過設置具有不同的民族特色的教學活動讓孩子們感悟民族精神,促進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
(玉泉區民族幼兒園心願牆上,孩子們寫下抗擊疫情、健康守護者、快樂暑期等心願)
「我們的民族特色課分為農耕文化和牧區文化,讓孩子們通過這樣的教學活動充分感悟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和融合。在四個蒙授班裡,我們會安排一些具有蒙古族特色的文化課程,有一些學生家長都已經淡忘了的文化或者傳承我們學校也會安排,讓民族文化更好的傳承下去。」玉泉區民族幼兒園教育集團黨支部書記丁衛琴告訴記者。
一直以來,玉泉區民族幼兒園將民族團結進步作為根基工程,將中華傳統文化與校園文化建設融為一體,使之成為辦學的特色和名片,先後榮獲、「民族地區卓越幼兒園教師培養體系綜合改革計劃」項目園所、第五批全區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範單位、全市第二批民族團結進步活動示範單位、呼和浩特市「蒙漢雙語和諧示範單位」、玉泉區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單位、玉泉區「教育教學管理特別獎」等多項榮譽。
玉泉區民族實驗小學:用民族特色教育給學生系好人生的第一顆扣子
藍天白雲下,玉泉區民族實驗小學百什戶校區茵綠的操場上,十幾個身著蒙古族博克服裝的孩子正在博克教練的指導下進行著摔跤練習,雖然剛開學不久,但同學們似乎很有熱情,練習的格外認真。
(玉泉區民族實驗小學百什戶校區操場上,同學們正在練習博克)
「我們是共產主義的接班人繼承革命先輩的光榮傳統,愛祖國愛人民」,教室裡,新學期《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合唱,孩子們嘹亮的歌聲在教學樓迴響。
(新學期伊始,玉泉區民族實驗小學百什戶校區學生齊唱《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
玉泉區民族實驗小學百什戶校區,前身是百什戶民族小學,成立於1951年,12個教學班,35名教師,470名學生,131名蒙古族學生。「我們每周都設有博克和蒙古象棋等項目,學校還有彝族的學生,希望可以通過這樣具有民族特色的課外活動,讓孩子們感悟民族文化的魅力。」玉泉區民族實驗小學百什戶校區負責人斯琴高娃說。
(玉泉區民族實驗小學百什戶校區少年宮活動室裡,同學們正在下蒙古象棋)
給學生系好人生的第一顆扣子。玉泉區民族實驗小學百什戶校區以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促進多民族文化交融為載體,開展民族特色教學活動,讓師生樹立中華民族一家親的大民族觀,讓孩子們提升人格修養和文化品味的同時,自覺承擔起傳承中華文明、弘揚民族精神的歷史重任。
近年來,玉泉區教育局以「凝心聚力辦優質教育 改革創新促均衡發展」為主旨,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動全區教育事業駛入了快速優質發展的快車道。通過不斷完善民族教育保障機制,科學規劃民族教育發展路徑,深入實踐教育改革,促進教育質量跨越式提升,按照「名校+新校」、「強校+農校」、「強校+弱校」集團化辦學的指導思想,對2所民族小學和4所幼兒園實行了集團化管理。
各民族學校、幼兒園,積極開展民族團結教育,將民族理論、民族政策、民族知識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通過民族文化環境創設,建設玉泉區民俗文化體驗式基地、「索倫嘎小博物館」等,讓孩子們在「實踐中體驗,在體驗中內化,在內化中發展」。廣泛開展「民族團結一家親石榴籽行動」系列活動,通過講一點「民族英雄故事」、傳一點「民族文化精神」、創一點「民族文化作品」、贊一點「民族團結榜樣」、做一個「民族文化使者」,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泉媒體記者 張勇 於騰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