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夏時報
於是/文
醫美業的兩個五十萬大獎出爐
醫美都是暴利行業?整容者都是在以錢鋪路走捷徑?整容醫生多是唯利是圖?
因為與市場銜接更緊密,又屬於快速爆發的新生事物,過去多年來,當一些普通消費者被問及「醫美」二字,往往提及的是類似這樣的印象。
然而,2019年底,就在上周,由南方周末、人民健康和網際網路醫美平臺新氧聯合發起的兩項大獎,卻顛覆和重塑了很多人對醫美的認知。那就是當一切回歸常識,市場歸於常態,人們看到,在醫美背後,捷徑與暴利的標籤未免偏頗,醫美更重要的是醫療屬性,還有科技帶來的福音和善意。
這兩項大獎是「中國醫美飛翔獎」的年度公益貢獻獎和年度技術突破獎,獎金都高達50萬元,由堪稱中國陣容最「豪華」的醫美界專家評委會、大眾在線投票和媒體打分共同選出。兩位獲獎者則分別是上海東方醫院美容整形科主任江華和聯合麗格第一醫療美容醫院技術院長、首席鼻整形專家師俊莉。
江華和師俊莉的兩項大獎,使人們看到醫美業浮華表象下的另一面。
醫美界不止有「江湖」,更有「懸壺」
《後漢書·方術傳下·費長房》:「 費長房 者, 汝南人也。曾為市掾。市中有老翁賣藥,懸一壺於肆頭,及市罷,輒跳入壺中。市人莫之見,唯 長房 於樓上覩之,異焉,因往再拜……遂能醫療眾病。」後因以「懸壺」謂行醫賣藥。
在世人一般的印象中,醫美就是整容,整容就是為了變美和成功走人生捷徑,走捷徑就要付出金錢代價,就是與醫生和醫院的等價交換。在這樣的邏輯中,醫美本來的「懸壺」屬性逐漸被純粹的市場交易屬性所掩蓋。
但實際上,醫美在醫學上的最初起源是醫治創傷,尤其是戰爭創傷,兩次世界大戰,毀了很多人的人生,也毀了很多人相貌。在戰後,顏面軟組織缺損修復和頜骨缺損的植骨等整形外科技術獲得飛速進步,而和平時期,則轉而服務於普通民眾。
作為上海東方醫院美容整形科主任,江華多年的工作,就更多體現了「醫美」中「醫」的一面,懸壺濟世,醫者仁心。
在中國醫美飛翔獎的年度公益貢獻獎中,對江華的介紹是「行醫40載,在不斷推動行業進步的同時,江華教授一直站在公益救助前線,讓溫暖傳遞,讓愛心匯聚。」
用《南方周末》之後的報導標題表述:江華是「『救人』的整形醫生」。
江華代表了中國醫美界長期以來一直存在的,同時也是作為主流的,卻往往被忽視的一個重要群體。
江華第一次真正做公益是在1997年,「當時有一位被燒傷的救火少年,從東北來到了上海,因為他需要治療的部位比較多,手術的次數比較多,但是他們當時的費用確實是很困難。我被他的事跡感動了,他們幾個孩子山林著火了就去救火,其他幾個孩子都死了,就他存活。」
江華當時還很年輕,收入也比較拮据,他想到了宋慶齡基金會和上海市慈善基金會,「我當時是上海市醫生最高榮譽獎『銀蛇獎』」的獲得者,是上海市新長徵突擊手,當時的上海的新聞媒體都有報導介紹,公信力比較強。」
最終,通過動員社會力量,最終為這個孩子籌集了十幾萬。
江華是一名醫美業從業人員,但他首先是一名醫生。不為良相則為良醫、治病救人是其本心。
2008年汶川地震,他第一時間主動申請加入救援醫療隊,並帶隊趕赴救災現場,救治傷者無數。在震後72小時的黃金救援時間,江華教授和他的團隊三天三夜不眠不休創造了生命奇蹟,把35個重症傷員從生死線上救了回來,沒有一例截肢,沒有一例發生嚴重感染。
2018年,有感於鼻缺損對於患者生活及心理的深重影響,江華倡議並發起「失鼻互助金計劃」,為經濟狀況無力承擔手術費用的失鼻、鼻缺損患者提供救助。一年間,江華教授帶領的醫師團隊,已成功救治10餘名來自少數民族的失鼻患者。
事實上,多年來江華一直致力於救助貧困弱勢群體和少數民族群體。早在1999年江華就自籌資金,救助「全身燒傷80%的河南患兒」17年,直到其康復成家並創業成功。
中國醫美飛翔獎年度公益貢獻獎項的目的是旨在鼓勵胸懷大愛付諸公益行動的醫美醫生。
這種「大愛」不止是慈善那麼簡單,範疇很廣,在醫美界競爭激烈,參與申請獎項者為數者眾。
而江華之所以獲得大獎,還有很多其他原因。比如多年行業經驗使江華練就了一身過硬技術,並且積極致力於技術在行業內的推廣。
一個典型案例是,2014年起,江華聯合多家企業籌集資金,開辦內窺鏡隆乳操作培訓班。迄今為止,已連續開展18期,免費向青年醫生傳授技術,共輸送近千位內窺鏡整形技術人才,推動整形美容行業向專業化、規範化方向發展。
而在日常門診工作中,江華最常做的事是勸退想整形的人。「他真心建議,如果目前技術達不到想要的效果,或者整完變化不大,就不要整。哪怕是自己的孩子前來提出要求,他也是同樣的應對標準。這些年,被他勸退的想整形者幾乎佔到了一半。」
拿出50萬獎金創辦「中國醫美飛翔獎」公益貢獻獎的時候,新氧董事長兼CEO金星初衷是「社會不應該讓活雷鋒吃虧,既然表彰他做得好,就應該給真金白銀的獎勵,慢慢形成好的行業風氣和正向循環」。
事實上,在收入豐厚的醫美行業,對於身處行業頭部的江華來說,50萬真不是大數字。但如果能夠通過自身的獲獎,把醫美行業另一面彰顯出來,其對江華的意義超出獎金本身。
江華是80年代初期的大學畢業生。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當時整形外科專業的醫生統共不到200人,那時候做一個雙眼皮,對病人都是一個新奇的事情,老醫生做手術時,醫生和護士裡三層外三層圍著參觀學習。
三十多年間,中國的整形醫生從一兩百人,壯大到數萬人規模,江華屬於從頭到尾看著中國醫美行業長大壯大,其間包含的感情非外人足以道之。
從整形外科到醫療美容是一個巨大變化和行業擴張,江華將二者區分的非常清晰,認為應該把有限的公益資源用在「醫療」上,而不是「美容」上。
「對於醫療美容,這本身屬於特需醫療,作為我們醫生必須要按照國家規定和市場塑造的價格來實施,而不是奉獻。我們一定要分清楚一個概念,什麼是基本醫療,什麼是特需醫療,醫學美容屬於特需醫療,屬於非基本醫療。」
醫術和人文是醫學的兩翼
今年初,一則「口罩男」摘掉口罩向女友成功求婚的溫情故事感動了很多網民。
這不止是一個愛情故事,也是一個「技術故事」。
十年前的一場車禍,讓來自河北邢臺的花季男孩小賈失去鼻子、徹底毀容,從此過上了帶口罩度日的生活。
「在2008年,晚上我跟一個朋友在馬路邊摩託車上坐著說話。然後就來了一輛酒後無證駕駛的車,把我撞了。當時我18歲。在醫院我昏迷了有兩個月左右,清醒了以後我就偷偷的跑到衛生間,照著鏡子,把臉上的紗布全部揭下來,看到自己的樣子以後,就傻了。左邊的半個臉,就是一個大窟窿,還有鼻子,就是半個,上嘴唇都沒有了,還有我的牙齒,左側的牙床都沒有了。找過好多醫院都說做不了這個手術不好做。」
10年間,小賈四處求醫,大大小小的手術做了30多次,但沒有成功,最終在北京一家醫療美容醫院得到治療,主刀醫生就是今年中國醫美飛翔獎技術突破大獎的獲得者師俊莉。
經過三期手術,通過上外側軟骨、鼻中隔軟骨和下外側軟骨的重建,最終「口罩男」小賈實現了摘掉口罩回歸社會。並在手術後他向相戀了兩年多的女友正式求婚。小賈的女朋友是個特別善良的女孩子,此前,不顧家人的反對和世俗的流言蜚語,堅定地陪伴在小賈身邊,陪他走過了兩年的修復之路。
「口罩男」求婚的感人視頻在網上傳開,他們的證婚人也是主刀醫生師俊莉。
師俊莉的技術突破正是集中在鼻整形領域。為「口罩男」整形是鼻再造手術,是所有鼻整形手術裡難度最高的手術。而這次使她獲得2019中國醫美飛翔獎年度技術突破獎的,則是改良耳軟骨鼻尖整形技術。這項技術同時也使她獲得了2018年的中華整形外科學會優秀青年論文一等獎。
在科技界,賈伯斯當年曾經說一句話膾炙人口,他稱蘋果是站在科技與人文交叉路口。
但在醫學界也有類似的一句話廣為流傳:醫術和人文是醫學的兩翼。沒有技術,醫學沒有軀幹;沒有人文,醫學沒有靈魂。
這裡的人文有豐富內涵,它既包含醫者仁心和道德,也體現在藝術和美學,尤其是在醫美領域,高明的醫生不僅需要有精湛的整形外科技術,還需要有很好的美學素養,這是一個藝術與醫術相結合的門類。按師俊莉甚至「東方人與西方人由於人種不同,美學觀點也是不同的,作為美容外科醫生應當熟知東西方審美差異」。
師俊莉的創新突破在於,她不但在技術上改良了耳軟骨切取方法,改進了鼻尖軟骨支架搭建方法,還提出了新自然主義審美理念,在行業內產生了巨大影響。
師俊莉提出一個深刻的行業問題:「我畢業以後做整形醫生,到現在經歷了鼻整形術式的發展過程,像早期我們做的是簡單的假體隆鼻,到後來做了很多開放式的鼻整形,但是我們的術式跑的很快,審美卻沒有緊隨其後,所以我們不得不非常慘痛的經歷了由於審美引起的各種各樣的併發症。比如說你喜歡高挺翹的,喜歡誇張的,你的鼻子皮膚就不能耐受這麼大的壓力,就產生壞死、外露這樣令人心痛的問題。」
「我們在臨床的工作當中其實有很多的求美者處於剛剛成年,比如19歲或者是20歲的狀況,前兩天有姑娘跟我說要這樣的照片的效果,我一看是赤裸裸的網紅的狀況,這個時候我沒有馬上答應她做手術,我現在就勸導她說你現在20,你有30、40、50的時候,你審美和喜歡會發生變化,我能給到你的是這個時候可以不做手術,可以慎重考慮,但是我希望你將來由自己的選擇和審美導致的這種返修的概率會更低。」
針對這些「人文問題」,師俊莉兩年來大概做了40多場學術報告,希望醫生和求美者能夠有更多的技術選擇和決策選擇,「我希望因為我的存在有很多鼻中隔不會被取,有很多肋軟骨不會被取,有很多取完軟骨以後還有更多的機會去修復」。
推崇技術與仁心,本質上就是對唯利是圖的否定
江華和師俊莉所獲得的中國醫美飛翔獎是在2019新氧亞太醫美行業頒獎盛典上頒發的。
新氧醫美盛典在行業內被稱為醫美界「奧斯卡」,已經連續舉辦四屆,但中國醫美飛翔獎卻是第一次設置,包括特別貢獻獎、年度技術突破獎、年度公益貢獻獎,獎金總額100萬元。
新氧董事長兼CEO金星說,獎項的設立靈感來自美國圖靈獎——每年,谷歌出資100萬美金鼓勵計算機行業最優秀的人才。於是從2019年開始,中國醫美飛翔獎出現,以此激勵優秀醫生,推動醫美行業進步。
事實上,如果拉大背景看,中國醫美飛翔獎出現可以被視為醫美業出現深刻變化的一個分水嶺。即醫美行業正在竭力推動醫美回歸醫療本質,推崇技術與仁心,本質上就是對唯利是圖的否定。
確實,過去的五年,醫美消費的信息不透明、黑醫美的存在,讓行業噴薄發展的同時又飽受詬病。
如金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所說: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消費者忽視了醫美的醫療屬性,也因此催生了醫療機構重營銷的發展模式。打破偽概念,讓消費者對醫美消費有一個理性的認識,讓醫生的價值得到認可。這樣,行業才能恢復正氣,醫療機構才會將資源投入到提升醫生技術水平上面。
新氧不止是新氧盛典的舉辦者,同時也是醫美行業最大的網際網路平臺。2019年5月,作為網際網路醫美第一股,新氧赴美IPO,目前新氧APP有平均月度活躍用戶324萬。
新氧的做法體現了一種醫美行業的共識,即只有行業健康發展,從平臺到個體參與者才能夠獲得長久、穩定的發展,其中平臺要承擔更大責任,醫生則是推動行業進步的關鍵角色。
目前醫美行業正還處於大浪淘沙的階段,但離大爆發時代也已不遠,關鍵在於人的心態在變,尤其是直播業的興起,人們對醫美已經開始持有平常心。
新氧發布的《2019醫美行業白皮書》顯示,2019年4月,Frost & Sullivan調查顯示,2017年中國醫美療程消費類為1629萬,僅次於美國的1634萬,且中國年增速26.4%,遠超美國的3.9%。以此推算,2019年中國醫美療程消費量將超過美國巴西日本韓國這些醫美消費大國,居全球第一。
2018年,中國醫美每千人診療次數僅為日本的一半,韓國的六分之一,如果哪怕這個數字只提升50%,那也是個極為巨大的增幅。或者說,在未來,中國消費醫療領域有可能會迎來成百上千倍的增長。這種情況下,行業健康發展就變得極為重要,否則,則將是巨大的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