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2月6日,鄧小平在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第一次提出「小康」概念。資料圖片
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為「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討論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也開宗明義地指出:「到二〇二〇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確定的『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那麼,中國共產黨人是如何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我們黨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認識經歷了怎樣一個逐步形成與完善的過程呢?
「小康」是一個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概念。從歷史淵源來講,「小康」概念最早出自《詩經》,《詩·大雅·民勞》中說:「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意思是說,老百姓終日勞作不止,最大的願望就是稍微過上安康的生活。把「小康」作為一種社會模式,最早始於西漢時期的《禮記·禮運》。作者假託孔子把人們經歷過的社會模式分為兩種,一種是夏代以前那種「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另一種是夏、商、西周時期那種「大道既隱,天下為家」的「小康」社會。「小康」社會是比「大同」社會低一層次的社會模式,在這種以「天下為家」為特徵的小康社會中,人們「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可見,古人眼中的「小康社會」是一種財產私有、生活寬裕、家庭和睦、上下有序、講究禮儀的社會狀態。儘管由於封建社會的歷史局限性,這種社會理想從未得到過實現,但小康思想在中國民間卻影響深遠,成為普通百姓對富裕生活追求的目標。
中國共產黨人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發揚光大者。作為我們黨第一代中央領導核心的毛澤東同志在1949年6月30日為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二十八周年而撰寫的《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中,曾經多次談到中國人世代追求的「大同境域」,並論證了「到達大同的路」即實現「大同」的具體途徑。他明確指出,當年「康有為寫了《大同書》,他沒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條到達大同的路」,只有「經過人民共和國到達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才能「到達階級的消滅和世界的大同」。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在領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明確提出了「四個現代化」的發展目標和「兩步走」戰略步驟,強調第一步首先建立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步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國開始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曆程。作為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核心的鄧小平同志第一次明確用「小康社會」這個概念來喻指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目標。1979年12月6日,鄧小平在會見時任日本首相的大平正芳時指出:「我們要實現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現代化。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之後,鄧小平多次談到「在本世紀末,我們只能達到一個小康社會」。從此,「小康之家」「小康社會」的概念便開始被廣泛運用。
在提出「小康社會」這個概念之後,鄧小平還圍繞小康社會構想,提出了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三步走」發展戰略。1987年4月30日,他在會見外國客人時指出:「我們原定的目標是,第一步在80年代翻一番。以1980年為基數,當時國民生產總值人均只有250美元。翻一番,達到500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紀末,再翻一番,人均達到1000美元。實現這個目標意味著我們進入小康社會,……我們制定的目標更重要的還是第三步,在下世紀用30年到50年再翻兩番,大體上達到人均4000美元。做到這一步,中國就達到中等發達的水平。」根據鄧小平的上述設想,我們黨的十三大正式確立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三步走」發展戰略。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繼承和發展鄧小平的小康社會思想,並根據時代發展的要求進一步豐富了小康社會的具體內涵。1997年召開的黨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建設小康社會」概念,並確定了「建設小康社會」的新「三步走」戰略步驟:「我們的目標是,第一個1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經過10年努力,到建黨100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快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到下世紀中葉建國100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這是對鄧小平提出的關於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發展戰略第三步目標的進一步具體化,也是對建設小康社會戰略目標的科學規劃。
2000年是世紀之交的一年。在這一年召開的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上,黨中央明確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大命題和歷史任務,強調「從新世紀開始,我國將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2002年11月召開的黨的十六大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出了新目標。十六大報告強調指出:「我們要在本世紀頭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
2007年召開的黨的十七大,適應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順應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十六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基礎上,對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出了新要求。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時,我們這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和發展中社會主義大國,將成為工業化基本實現、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內市場總體規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國家,成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質量明顯改善、生態環境良好的國家,成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權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質和精神追求的國家,成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會更加充滿活力而又安定團結的國家,成為對外更加開放、更加具有親和力、為人類文明作出更大貢獻的國家。
需要強調指出的是,十七大報告在談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時,明確提出了「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把原來強調的翻兩番目標從「總量」變成了「人均」。由「總量翻兩番」到「人均翻兩番」,更鮮明地體現了我們黨以人為本和共建共享的執政理念。
2012年11月召開的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重大命題和戰略決策。雖然十七大報告中也曾出現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樣的表述,但那主要是從完成2020年目標任務的角度來說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為一種戰略部署、戰略規劃和戰略決策,是黨的十八大正式提出來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並提出了社會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站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高度,結合時代特點和當代中國國情,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許多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進行了新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關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思想、新論斷和新要求,科學回答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面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認為,在我們黨提出的「兩個一百年」目標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關鍵性步驟,是決勝階段,只有實現了這個目標才能為下一個目標的實現奠定好堅實基礎,他指出:「中國已經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實現這個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習近平總書記還認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難點在農村。他強調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難點在農村」,「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沒有貧苦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習近平總書記還認為,沒有全面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他指出:「人民身體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涵,是每一個人成長和實現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礎」。「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這些重要論述,賦予並豐富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科學內涵,進一步深化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戰略,對指導全黨和全國人民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鬥目標具有極為重要的指導意義。(韓振峰,作者系北京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本文為北京市社科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中心重大課題「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