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國家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果斷採取防控措施,全國人民緊急行動……請綜合以上材料,以「疫情中的距離與聯繫」為主題,寫一篇文章。 他們是疫情中各行各業的工作者,他們對於「疫情中的距離與聯繫」有著切身感受……無論是感動還是淚水,也不管是歡笑還是遺憾,同心戰疫,距離雖遠心不遠!
(姚家街道辦事處社會事務科工作人員)
離居民這麼近離外公卻那麼遠
我是一名基層工作者,疫情中的距離與聯繫於我來說,是用一部手機來衡量的。居民有需求,只需微信說一聲,幾分鐘我就能趕到,這個距離很近很近;同時,外公病重住院,最終沒能見他最後一面,從小區到醫院這十幾分鐘的車程很遠很遠。
2月4日,窯頭小區先後出現了5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小區內12個單元全部實行隔離,1200多人居家隔離。街道成立12人黨員突擊隊,我就是其中一員,負責61戶家庭,總共181人。
2月6日,我去重症監護室看望外公,手機接到突擊隊的上崗通知,我跟外公匆匆道別後就奔向自己負責的區域。
2月9日,我們突擊隊收到緊急通知要統計住戶信息,街道因為擔心隔離居民裡有孤寡老人和未成年人單獨在家發生意外,所以要摸排特殊情況的家庭。我記得很清楚,當天下午3點05分,天氣很冷。弟弟給我發來信息:「哥,外公走了。」
看著手機屏幕上的一行字,我的眼淚忍不住奪眶而出。窯頭小區距離外公所在醫院也就十幾分鐘車程,或許我暫時放下手頭工作還能送他最後一程。眼淚還沒幹,微信群裡就有一個居民因為皮膚過敏尋求幫助,我馬上跑去附近的藥房購買過敏藥。
想送外公一程的念頭最終放棄,對於封閉在家的居民來說,我是他們觸手可及的依靠,對於外公,我只能在心裡默默祈願他能一路走好。
講述人:張波
(計程車司機)
這輛計程車裡承載著責任和希望
我是濟南公交恆通利民車隊的一名計程車司機,用方向盤和車輪丈量這座城市的距離。
疫情讓人與人之間的空間距離變遙遠,卻又讓心與心更加貼近。儘管我的職業看起來普通,但在疫情期間我們沒有因為害怕而「歇業」,而是開車穿梭在這個城市,運送需要出行的乘客、急需的防疫物資……
我印象最深的是疫情期間乘客比較少,經常會接到運送防疫物資的任務。我覺得有一種責任在心裡,我想著有需要的人們戴上我送去的口罩、用酒精噴灑消毒,頓時覺得這輛計程車裡,也承載著一份責任和希望。
作為一名中共黨員,我雖然是一名普通的計程車司機,不能像廣大醫務工作者一樣到抗疫一線衝鋒陷陣,但可以在自己的崗位上,為有出行需求的市民提供便捷的乘車服務。
我用車輪拉近市民彼此的時空距離,無論在怎樣的情況下,內心的一份責任感就是最大的動力,只要有責任、有愛心,沒有什麼能隔斷彼此的距離。
講述人:柴斌
(京東快遞員)
原來我們也這樣被大伙兒放在心上
接到公司發來的信息時是大年初一,當時我已經回到了泰安老家,公司聯繫我們說接下來快遞配送可能會面臨很大壓力,詢問是否有離得近的同事能返濟返崗。我是從老家騎摩託車返回營業部的,儘管當時新聞裡已滿是關於疫情的消息,可心裡總感覺離自己還挺遠的,不過當回來路上經歷層層檢查後,這種緊張真實了不少。
我負責的甸柳片區是個老社區,裡面住了不少上年紀的大爺大媽,他們腿腳不方便,我都是給他們把快件送到家裡,日子久了跟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成了朋友。
我一直記得那天,因為疫情社區管控,快遞都是無接觸配送,我跟之前一樣,通知好收件人後,準備把快遞放在小區門口。正整理著手裡的快遞,有位大哥從小區裡出來找到了我,我認得他,他媽媽平時很喜歡網購,我常上門給阿姨送快遞。看大哥手裡拿著個袋子,我還以為他要找我發快遞,沒想到他掏出了一袋N95口罩遞給我,說最近口罩難買,這是送我的。
一點都不誇張,我的眼淚一下就下來了,我從沒想過有一天我服務的客戶會擔心我的安全,這讓我一輩子也忘不了。
講述人:李娜
(山東省第四批援鄂醫療隊隊員)
馳援武漢是刻入我生命的記憶
2020年春節,疫情突如其來,湖北亟待救援。我主動請纓,奔赴疫情最嚴重的地方,為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貢獻自己的力量。
方艙醫院收治的患者屬於新冠肺炎輕症確診患者,除了藥物治療和氧療,還需要採集血標本、咽拭子,觀察病情、測量生命體徵、測血氧飽和度……第一次穿紙尿褲、第一次上班使用對講機和話筒,也第一次感受到上班的指令「軍令如山」,一個緊急命令,我們就得緊急入艙。
援鄂期間,有太多的第一次,正因為有了這些第一次,我和患者及隊友之間從最初的生疏到現在的熟悉,越來越親近。
2月27日,我收到一份珍貴而特殊的禮物,是一位即將康復出院的新冠肺炎患者送的,這是一個精心製作專屬於我個人的微信頭像圖片,這是對我們醫護人員工作的認可,讓我既欣慰又感動,這個頭像也給了我滿滿的力量。
援鄂41天,必勝的信念就像一束光,照亮前行的路。而我們終於在熬過了一次次的悲傷、惶恐後,迎來了勝利的曙光。
馳援武漢,這是刻入我生命的一段記憶。
【來源:齊魯晚報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