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造香32年 人生滋味皆嫋嫋 68歲制香老人:不幹活路我要打瞌睡

2020-12-14 封面新聞

封面新聞記者 楊濤 攝影報導

煙霧繚繞中,那些關於事業、財富、平安、思念的期望,都順著嫋嫋香菸飄向天際。四川省滎經縣新添鎮,68歲的手工制香人彭明福,不經意間用他的手藝見證了世間百態。早些年,制香是為了掙點「鹽巴錢」,如今衣食無憂,他卻沒停下來,彭明福說「做香就為了混時間,不做活路我要打瞌睡」。

平日裡,彭明福就在天井中制香。

彭明福說,68歲了自己還在做香,就是為了打發時間,不然要」打瞌睡「

彭明福子女都已獨立,平日裡夫婦二人生活簡單。

尋香

七種天然香料 陰乾以後隔年使用

制香的七種原料來自新添鎮的山谷中,這讓彭明福的香有一種泥土的顏色。沒事的時候,彭明福背上背簍,帶一把鐮刀就出門了,漫山遍野的枇杷樹皮、柏樹枝都是製造香粉的原料。採來的這些植物不能馬上使用,需要在閣樓上放置陰乾。空氣是最好的催化劑。300多天的光陰,讓這些看起來普通的原料在時間的作用下散發出淡淡幽香。第二年,等水份散盡,彭明福才將這些植物用碾子磨碎,再加上木屑、碳粉作為引燃劑,按照一定比例配置,製作成香粉備用。

製作香粉的原料來自周邊山谷中。

香籤是用竹子做成的,需要烘烤去除水份。

制香

十多道工序全手手工造

滎經多竹林,易燃的竹木就是製作香籤最好的材料。砍下來的竹子先要陰乾,再劃成40釐米左右長的竹籤,用火烤去水份。彭明福家的天井裡,一個簸箕裡放滿了暗黃色的香粉,彭明福抓起一把香籤,用清水浸潤。雙手握著香籤在簸箕裡翻騰,煙霧四散中,香粉均勻地鋪滿竹籤表面。遠遠望去,就像是在打太極拳。沾滿香粉的竹籤放置在架子上陰乾。如此反覆,讓香粉一層層包裹,如此反覆6次方算完成。從砍竹子、制香籤到沾清水、裹香粉,前後大小有10多道工序。

鋪上香粉後需要陰乾,如此反覆六次。

彭明福將香粉均勻鋪在香籤上

彭明福將香粉均勻鋪在香籤上

回想起做香之初,彭明福也曾有失敗的教訓。辛辛苦苦做出來的香,不是不燃就是中途斷裂,後來才發現是配料比例問題。彭明福至今不藉助秤這些工具還衡量原料多少,一切都靠著經驗來把握。

如今有竹木加工廠生產機制香籤,這讓彭明福減少了很多體力勞動。

賣香

不吆喝 點上一支香當廣告

彭明福所在的新添鎮,曾經是茶馬古道上的一處驛站。來往背茶的背夫多了,需要一個歇腳休息的驛站:「新添」名字的由來,正是新添加一座驛站的意思。時代變遷,新添鎮沒有了往日的喧囂。只有在趕場天才恢復一些當年繁榮景象。

一把傘,一背簍香,彭明福準備上街售香。

彭明福是新添街上的另類。在周圍商販的吆喝聲種,他安靜地坐在裝滿香的背簍旁,靜靜地點燃一隻香。那絲絲青煙四處飄逸,香味就是最好的廣告。

相關焦點

  • 浦江傳統石臼打的年糕,糯香嫋嫋滋味濃
    浦江傳統石臼打的年糕,糯香嫋嫋滋味濃 2020-12-20 18: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為什麼要用純天然香料來手工制香?
    朋友在一旁聽著頻頻點頭,突然問我:你們做的香,那麼點兒產量,用料原始成本又高,有存在的意義嗎? 瞬間我頭皮一緊,在這消費升級日新月異的時代,古法制香的意義何在?沒有普羅大眾的使用率,頭上頂著個非遺傳承的帽子又有什麼用?
  • 佛香第一村的手工制香人
    >>>機械化進入制香工藝後,能提高約10倍的產品,但這並不妨礙手工制香人的存在。從12歲學藝起,付老漢堅持手工制香38年。讓老一代手工制香人惆悵的,不是用雙手挑戰機械,而是這點手藝今後可能找不到傳人。
  • 農村七八十歲的老人為何還要下地幹活?我見過最好的答案,太現實
    奶奶那時七十多歲,在農村幾個兒子家輪流住,但也不喜歡閒著,不是幫忙掃地就是幫忙整理烤菸。而我外婆,她已經80多歲了,但還是自己種地,地裡種著蔬菜什麼的,自己吃,有時還拿到鎮上集市賣點錢。村裡也有很多雖然有兒子養著,但閒不住喜歡種地的老人。
  • 日照茶手工炒制技藝 我的掌心 你的茶香
    曾經在原臨沂地區茶葉研究試驗站工作了15年的老茶人孫樹金,也證實了這個說法。臨沂地區茶葉研究試驗站,始建於1978年6月,曾是長江以北唯一的茶葉研究機構。甫一成立,時年24歲的濤雒人孫樹金就來到試驗站工作。種茶、採茶、炒茶,採集茶葉生產各種數據、採購、銷售……孫樹金整整幹了15年。
  • 蜀地史跡·十二月市(15)|宋代文人騷客皆愛香,蘇軾、黃庭堅都是制...
    也許在嫋嫋的青煙和暗湧的香氣中,無論是讀書寫文還是彈琴作畫,都顯得別有一番風味。所以,在宋代,焚香代表的是一種品位與雅致,文人墨客皆惜香如金、愛香成癖,更有人感嘆「無香何以為聚」。蘇軾是香事的「骨灰級」粉絲,在其詩詞作品中,有不少描寫焚香的句子。
  • 七旬打鐵老人:我要打到掄不動鐵錘為止
    「我這褲子,扔到街上馬上就會被當垃圾掃走……打鐵要濺火花,穿不了新衣服褲子,我有一件上世紀60年代的呢子大衣,到現在只穿過三四次。」猶如老街的節奏,如今老鐵匠羅安石並不忙碌。下午時分,準備幹活前先點一支煙,再找來塊鐵和管鐵的邊角料,用粉筆畫上記號,用砂輪切割。塊鐵分成三塊,可以打三把菜刀;管鐵也切成三塊,兩塊打成殺豬匠用的刨刀,剩餘一塊打成鋤頭。
  • 戲劇感十足的兒童繪本故事《打瞌睡的房子》
    我的門楣上寫著1656年的字樣,這一年發生了大鼠疫,我就在這時被造出來。我是用石頭和木頭蓋起來的,不過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我的窗子慢慢地能看見東西了,我的屋簷也能聽見聲音了。我看見一個個家庭興旺發達,看見樹木一株株倒下。我聽見歡聲笑語,也聽見炮聲隆隆。我漸漸地知道了風暴,鐵錘和鋸子,最後,我明白了什麼是遺棄。
  • 永和桑壁這位87歲的老人不簡單!日子過的...
    詢問身邊一位經過的路人,得知是桑壁村民路蘭英和女兒。王鎮長道:「去看看吧!」對這兩位婦人,小編多少聽過些。因為路蘭英老人87歲高齡,女兒也60多歲,老人早年喪夫,兒子前幾年也不幸離世,此後人生只能是母女二人兩位孤寡老人相依為伴。她們家是桑壁村的貧困戶,路老奶奶的幫扶責任人正好是鎮黨委李書記,兩年前小編跟著去過老人家,兩位老人很熱情,也很善良。
  • 32歲武漢碩士重新高考要再讀8年:多彩的人生可以如此重來
    不走回頭路?32歲武漢碩士重新高考要再讀8年:我沒選錯!網民:選錯的人生還可以如此重來!——路遙《人生》開篇引柳青《創業史》為圓傳承夢,武漢新洲汪集本來已經碩士畢業四年的小夥子程傳坤再戰高考,「為了傳承已經流傳了200多年的非遺文化程氏正骨術」,終於被心儀大學錄取。中醫學專業,本碩連讀,再上8年,畢業已過40歲!他說:「選擇本碩連讀,內心當時很糾結」!
  • 農村老人為什麼七十幾歲了,還要下地幹活?真實原因讓人無奈
    農村老人不僅七十幾歲下地幹活,八十幾歲還下地幹活多的是。你認為他們土埋半截的人還願意幹活嗎?其實都不願幹活,只是生活壓力,也是無耐之舉。
  • 重慶七旬老人與車么妹68年不了情
    年,退休後十多年來她組建並帶出我區目前唯一一支車么妹表演隊。  享受表演的樂趣   今年76歲的羅昌碧老人,家住渝北區《易廚易店》附近的新山村街道御景龍庭小區。熱愛車么妹表演的她,與這門民間藝術結緣已有68年。
  • 湖北盛潮日用品公司-省心的小型手工加工制香
    本網5月18日訊 湖北盛潮制香業抓住市場機遇,研究開發出的產量性能穩定的制香機設備,從根本上說不僅解決了人力資源匱乏,和勞動力成本上升導致生產成本加大的問題,同時也給予有夢想創業者一次很好的合作機會。
  • 七旬老人手工制肥皂9年 去世前還在學電腦製圖
    ——妻子王麗華  爸爸,我捨不得您,我會一直一直想您,我愛您。  ——女兒郭佳  序號839,批號1203224。12月8日,郭福順的筆跡停留在了這一欄。  制皂計劃表上,一批專用皂被他標註:需用油1750g,預計8天後製作。  2012年,72歲的他開始琢磨批量製作手工皂,從此制皂成了他的事業。
  • 吉康街道:活躍著68位文化老人
    宋傑 攝  東北網綏化12月31日訊(段金林莊義彬)近日,慶安縣吉康街道文化活動室熱鬧非凡,老人演出團在演出新編的歌唱十九屆四中全會的文藝節目,有表演唱、快板書、鑼鼓群、詩朗頌等節目,在座的上百名街道老人看得津津有味,不時引起陣陣掌聲。許多老人說,四中全會精神,用演出的形式解讀幫我們吃透了精神實質。
  • 蓬江79歲老人無償修整300米泥路
    在蓬江區杏苑新村和鳳溪裡之間有一條由居民自發修建的泥路,但這幾年由於無人管理、雜草叢生、坑坑窪窪,垃圾成堆。昨天(27日)記者找到了這條位於杏苑新村和鳳溪裡之間的小路,陳鳳成老人正在清理路面雜草。一位路過的附近居民好心地詢問道:「需不需要給你買瓶水喝?」「我有水喝啊,我有錢買水,謝謝你!」陳鳳成說。
  • 銅陵古稀老人手工製作嬰幼兒棉衣(圖)
    據銅都晨刊消息,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老手藝已經難覓蹤影,比如滿街的母嬰用品店你卻很難找到一件舊式的手工棉襖。位於康復路的一家小店鋪,專門製作售賣手工縫製的嬰幼兒用品,受到一些看重老手藝的消費者喜愛。店鋪的主人年逾古稀,大家都叫她錢奶奶。
  • 穿木屐傳統日漸式微 八旬翁堅持手工制屐20年
    它的主人叫吳國勳,今年81歲。1997年從南海二輕局採購員一職退休後,吳國勳20年來一直痴迷於製作手工木屐。如今,他已製作並賣出兩萬多雙木屐,選木材、開板、打磨、上膠底、油漆、釘皮,這一整套工序幾乎都由他一人完成。當今,木屐已不再時尚,特別是不為年青一代所喜歡。而吳國勳的這門手藝也面臨著失傳的尷尬。「等剩下的這些木頭做完,我就不做了。」
  • 幹活上癮!94歲婆婆通宵擺攤賣餅成「網紅」:低調,我不想火
    很多人都有自己感悟、借鑑領悟的長壽經,比如說,熬最長的夜,過最短的人生。您馬上要看到的這位河南鄭州長壽老人,既顛覆我們的觀念,幾乎天天熬夜。也印證我們的觀念,勞動能壯筋骨,汗水能治百病。來看。張婆婆:「我就是一個老太婆,烙菜餅,我這人低調,不想火。」沒錯,這位就是現在在網上很火的,94歲的張婆婆,夜裡12點出來擺攤,5點收攤,一天只有白天休息三四個小時。
  • 手工活成了虞城縣利民鎮趙樓村留守老人的「暖心活」
    7月18日,在虞城縣利民鎮趙樓村一個收拾得乾乾淨淨的小庭院裡,樹蔭下,一臺捲尺機,一堆半成品皮尺,一張小方桌兩邊,79歲的李金聚和老伴蔣秀蘭兩位老人相對而坐,正在幹著手工活。   「俺老兩口這麼大年紀了,誰想到在家裡裝裝皮尺,輕來輕去的,一個月能掙1000多塊錢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