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尷尬了,真快沒臉見人了……」表妹一進門就開始吐槽。
原來,表妹周末帶兒子去淘氣堡玩,她兒子突然在休息區眾目睽睽之下,直接扒開她的衣服,去摸乳房。雖然旁邊都是媽媽們,但那一刻自己都呆住了,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
她說,雖然當時狠狠地罵了兒子幾句,但她知道,孩子也就是當時哭幾聲,下次還會繼續。這種情況以及持續很久了,很多方法都嘗試過,但並沒有任何改變。
除了摸乳房,很多孩子還有捏耳垂、抓頭髮、依戀布娃娃等「小怪癖」。
導致這些「小怪癖」的原因
1、斷奶帶來的分離焦慮
很多孩子在斷奶後的一段時間,會出現這種「小怪癖」。《育兒百科》裡說,斷奶的意思就是成熟,就像水果成熟後會變紅,會離開樹枝。
孩子斷奶,本應是瓜熟蒂落的一個過程,但有些父母過早或粗暴地給孩子斷奶,導致孩子準備不足,從而引發分離焦慮,需要尋找安慰性的替代品。
我女兒不滿一歲時,因為工作的原因,一狠心就給她斷奶了。本以為女兒會哭鬧,結果她居然很平靜的接受了,改為了吃奶粉。我雖然心裡有一絲難過,但也慶幸女兒這麼乖巧懂事。
直到後來我才發現,女兒睡覺時必須捏著大人的耳垂,否則就睡不著。
問過婆婆後才知道,原來斷奶的那幾天,女兒突然有點無所適從,無意中捏著奶奶的耳垂才睡著,後來就形成了一種習慣。
2、缺乏安全感
安全感越高的人,幸福指數越高。
我們成年人應該有這種感受,有三萬存款的人,和有三十萬存款的人相比,肯定是存款三十萬的人幸福指數高。可能他們平時生活質量都差不多,但只有三萬存款的人,內心是沒有安全感的,或者說是安全感不足。
安全感高的孩子會表達自己,願意和人親近,喜歡探索新鮮事物;安全感地的孩子,不敢和外人接觸,害怕陌生的環境,遇到困難總是選擇退縮。
有些孩子無法從父母那裡獲取足夠的安全感,所以就出現了一些「小怪癖」,比如:
①過度依戀某種玩具;
②八九歲了,仍然改不掉啃指甲的習慣;
③情緒極度不穩定,動不動就哭;
④只要媽媽在場,孩子就很瘋……
這時,說明孩子已經發出了信號,需要父母更多的陪伴和正確的愛。
3、「過渡性客體」的出現
心理學家把布娃娃、毛絨玩具等孩子的依戀物,統稱為「過渡性客體」。
過渡性客體不是媽媽給予的,而是孩子自己無意中發現或創造的,在特殊時期,它甚至比媽媽都重要,是孩子無法割捨的一部分。
女兒三歲時,對一個被罩非常依賴,無論去哪裡睡覺,必須蓋著那個被罩,否則真的能哭鬧一整晚不睡覺。我曾經試圖給女兒換更好看的卡通被罩,可女兒根本就不喜歡,拿什麼給她換都不願意。
「過渡性客體」往往有這些特點:
①孩子認為它是單獨屬於自己的,有強烈的佔有欲;
②孩子非常喜歡它,只要看到它或者摸著它,孩子就會非常開心;
③除了孩子自己,誰都不能隨意改變它的狀態。
心理學家總結出:過渡性客體在某一階段,實際上代替了媽媽的作用,是兒童心理發展的需要,有積極的作用。
如何處理孩子的這些「小怪癖」
有家長懷疑,這是不是一種「戀物癖」?
在這裡,我負責任的告訴各位父母,戀物行為≠戀物癖,千萬不要隨便給孩子貼標籤。
戀物癖是一種心理變態的行為,是通過撫摸、玩弄、撕咬特定的物體,來獲取心理上的一種快感。戀物行為是指,對某種物體的一種依戀,如果一旦離開它,孩子就會表現出哭鬧、焦慮不安的情況。
1、尊重孩子,切勿粗暴制止
有些家長認識不足,理解不了孩子的這種行為,因此會粗暴的制止孩子,這是非常錯誤的。孩子只是內心需要愛,需要一份屬於自己的安全感。對於孩子來說,他不知道摸乳房、捏耳垂具體的含義,但他知道,只有這麼做,自己心裡才踏實。
2、轉移注意力,引導更多興趣
家長可以有意識的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跟孩子一起玩遊戲,教孩子如何搭積木、玩遙控汽車、塗顏料等等,讓孩子對更多的事情產生興趣。每天要給孩子多安排一些「任務」,讓孩子充實一些,累一些,孩子就會慢慢忘記這些「小怪癖」行為。
對孩子多一份關懷、少一份指責,讓孩子心裡充滿陽光,所有的一切都將是一個短暫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