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吳昊晟,David,MC廣州分會會員,江西財經大學大四學生,曾參加MPACC全國案例分析大賽,香港會計師公會辦的QP個案分析大賽,武漢大學辦的康騰案例分析大賽,上海立信會計學院辦的潘序倫杯案例分析大賽以及ACCA全國就業力大比拼,無奈收穫甚微。
作為一個案例分析loser,本來無臉在這給大家分享比賽經驗,但相信還是有許多同學在案例分析的道路上痛苦前行,所以還是想說下我的比賽經歷,包括一些分析思路、模型方法、賽前準備等等,給大家做個參考借鑑,爭取下次能在案例分析比賽中取得較好的成績,我一直相信每段經歷都會給人以收穫,只是看你有沒有體會到。
其實我大學參加的比賽有很多,演講、辯論、採訪、寫作、設計、公益、營銷、創業、職業生涯規劃等等,可能你想到的我大多都參加過,因此被同學戲稱過「賽霸」,其實我參加各種比賽目的很簡單,主要有兩個,第一,獲取自信,剛步入大學還是挺自卑的,覺得自己高考沒考好,各種才藝也沒啥,真的一無是處,所以想通過一次次比賽來鍛鍊自己的表達能力,演講技巧等等;第二,充實簡歷,大學裡真的是一堆比賽,有的很火熱,有的很冷清,我想這麼多比賽,拿個獎還是很容易吧,第一次不行就第二次,大不了多參加一些。當然也有些比賽會提供獎金和實習機會,還是很吸引人的。
事實證明,有的比賽真的是第一次參加就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有的則是屢敗屢戰,最後終於拿獎,可能我天生是個不服輸的人,總覺得別人能做到我也可以,現在覺得這種想法還是too young too simple,像案例分析參加了很多次,還是收穫甚微,所以我覺得比賽想拿獎還是受到很多因素影響,比如比賽類型是不是你擅長的,參賽規模有多大,你對賽制的了解程度,你賽前的準備有哪些,你的團隊是否配合良好,以及評委是否喜歡你的風格,還有運氣成分等等。
扯得有點遠,還是談談案例分析,首先來談下財會商科的學生有哪些案例分析比賽可以參加,這裡主要指的是國家級賽事,我大致做了個分類:第一類,各大會計師協會舉辦的,比如ACCA全國就業力大比拼、CIMA案例分析大賽、IMA管理會計案例分大賽、QP個案分析大賽,全國高校商業精英挑戰賽會計與商業管理案例競賽等等;第二類,各大高校舉辦的,比如武漢大學的康騰案例分析大賽,清華大學的東方智會案例分析大賽,上海財經的上財24小時,上海立信會計學院的潘序倫杯案例分析大賽,加拿大卡爾頓大學舉辦的國際商學院聯盟商業案例大賽等等;第三類,企業銀行事務所舉辦的,比如德勤稅務精英挑戰賽,畢馬威案例分析大賽,貝恩杯諮詢案例大賽,法國巴黎銀行商業經營挑戰賽,寶潔商業精英挑戰賽,華為財務精英挑戰賽等等;第四類,一些機構平臺舉辦的,比如「中華會計網校杯」全國校園財會大賽,「網中網杯」大學生財務決策大賽等等。
不同的案例分析比賽賽制可能略有差異,但是大多都是團體賽,競賽環節在兩到三輪,最終需要提供一份標準格式的書面報告,圍繞給定商業案例或者結合實務自選企業,決賽現場答辯需要製作PPT。下面我將圍繞我參加的幾個比賽談談一些心得感悟或者說失敗教訓。
潘序倫杯案例分析大賽
第一個正式的國家級的案例分析大賽是我在大一暑假參加的潘序倫杯,當時好像是第一屆還是第二屆,案例賽制相對其他的也比較寬鬆,參賽隊伍可以任選一個企業從財會管理角度提供案例分析報告,記得當時我們選擇的是「小蛇吞大象-吉利併購沃爾沃「這個題目,因為組委會也沒給出具體的格式要求,所以我們主要參照的是百度文庫裡面康騰冠軍稿「童話故事之後—解讀國美永樂併購案「,首先是背景介紹,包括宏觀環境的分析(PESTLE),併購情況以及雙方財務狀況的介紹,接著是案例分析思路、方法、框架介紹,然後是併購動因分析(SWOT),併購之後的整合(包含品牌、財務、市場、技術、文化等等),併購帶來的影響:基於雙方財務報表的分析(盈利、償債、營運、發展能力等等)以及各界的評論,最後就是併購成功的原因以及併購流程值得借鑑的地方。現在看來,雖然結合了財務與非財務,但邏輯思路還是有點混亂,而且當時這個選題就有點問題,吉利併購沃爾沃因為隔得比較近,很難判斷是否成功,再就是因為才大一寫還是不夠深入,大家都是各做各的也沒相互提建議,財務分析都是金融的學姐幫做的,不過失敗最大的原因還是因為我們參照了康騰的分析模式,因為潘序倫杯和康騰考察的重點完全不同,康騰側重管理學的角度(之後會說明)而潘序倫杯側重財會的角度。之後我也通過學長學姐拿到了獲獎案例,結構如下:
可以看到結構非常清晰,而且裡面側重的也是財務角度,通過杜邦分析,基本上可以算的比率都算了,主要從財務數據出發來分析戰略業務,結合了各類圖表,非常直觀清晰,還包含價值鏈分析、經濟特徵分析、前景分析等等,基本的PESTLE/5 Forces/SWOT也都有,只不過比重分配不同,這個真的很重要,要能做到詳略得當。還有幾點建議,一個是案例資料一定要真實,上市或者非上市都可以,但基本的財務數據要能拿得到。做案例可以參開一下哈弗分析框架或者財務報表分析這兩本書,裡面提供了很好的框架思路。然後寫作的格式儘量規範,雖然可能主辦方沒嚴格要求,但還是建議參照畢業論文標準格式,細節非常重要,最後就是財務結合戰略,做個成本分析會更加出彩。
QP個案分析大賽
QP的話是大二暑假做的,幾十頁全英文,做的還是很酸爽。QP案例發布較早,三四月份就發布了,但我們六月底才組建好團隊,然後利用暑假做出了初稿,開學之後主要就是找老師修改,英文翻譯以及格式訂正的問題,QP相比潘序倫杯還是比較完善,寫作都有標準格式要求,最後內容要非常精簡,因為有頁數限制。比賽截止前QP會在官網發布視頻,圍繞案例中企業所處行業進行論述,給參賽隊伍提供一些建議,這個還是非常推薦大家去看的,雖然是全英文的而且好長好長。我記得我們當時圍繞的是Tango公司,一個虛擬企業,主要從事美容保健行業,問題也明確指出了,第一問講的是主要股東想要撤資,董事會計劃找一個潛在投資者,要求準備一份強調公司未來發展策略藍圖的報告,並輔之以財務分析和現金流預測,以說服潛在投資者,第二問則是道德窘境的問題,涉及到公司預算、投資計劃、法律爭端、顧客安全、員工福利等等。參加比賽前我們拿到了上一屆拿獎隊伍的一些建議,學長學姐強調邏輯是報告中最為重要的一環,分析企業的時候往往不可避免的需要一些行業信息,可以用現實的數據大膽假設,良好的團隊分工以及科學的時間分配非常重要,財務方面橫縱以及行業對比都要有,分析方法不求多但求合適,戰略分析可以參考一些諮詢公司的白皮書,道德方面可以參閱香港會計師工會的職業守則等等。另外QP官方給的評委以及上屆冠軍隊伍給的建議也非常重要,在此就不詳述,截圖如下:
我們當時格式主要是圍繞兩個大問題,參考招股說明書的格式,列出了一個詳盡的目錄,儘可能的把題目要求融入在裡面,首先是行業和公司背景分析,然後是風險因素以及對策,業務技術分析,公司治理結構,財務狀況分析以及前景分析(包含道德因素)。當時也是通過新浪財經、百度文庫、中國知網等各種網站資料庫查了很多美容保健行業的分析報告以及白皮書,也因此深入的了解了這個行業的運作模式,案例中涉及到的最新的PRP技術我們也是特地裝成顧客和深圳的美容院諮詢過,現在想想也是蠻拼的。然後最開始是一起把案例翻譯成中文,找出一些關鍵信息和問題,再分工給每個人去做,兩人一小組,做完自己部分後交換評論給對方提建議,最後一起匯總修改。財務部分基本的報表分析和比率分析,各部門以及行業對比還是要有,公司治理方面主要是董事會結構、股利政策、外匯政策等等。道德部分一直覺得QP喜歡3Amodel,最後感覺分析不透徹沒啥意義,還是沒放進去。所有弄好之後再根據重要性刪減翻譯,感覺QP真的花了很大心血,可以最後還是沒有進,真的比較遺憾,可能也是我們學校參賽真的很多,競爭比較激烈。
康騰的話是在大三下參加的,不過不得不吐槽,財會學生參加康騰不見得有優勢,康騰每年的題目都是根據一些商業熱點現實中的話題,側重事務,不單單是財務,像我們參賽的時候,題目就是談電商和社交相互跨界,騰訊和阿里併購浪潮的分析,當時看到這個題目就有點蒙,網際網路企業的盈利模式是啥,有什麼產品動態,當時真的連B2B、B2C、O2O這些都不知道,微信都是人家用好久我才開始用的,對於網際網路的新浪潮我一般都慢半拍,還好當時我們找到的導師還是比較給力,她本身就是阿里的員工,也是我們財大的客座教授,因此還是給了我們很多有益的建議,其實談兩者融合無非是三種結果,社交併購電商(騰訊win),電商併購社交(阿里win),第三方平臺的出現,然後阿里和騰訊各自的戰略布局也已經很深了,要談併購可能也要談到財務、戰略以及公司架構的整合,無奈時間有限,找到的資料也有限,網際網路水比較深,我們最後做的並不是很理想,但通過這次案例分析,真的讓我對網際網路企業有了進一步了解,然後劉佳老師指導原圖如下,可能有點亂,大家也可以參考下。大三暑假也有幸通過其他員工內推參加了阿里的風控崗的面試,當時深夜兩三點對方還在給我回覆郵件,這工作強度真的讓我印象深刻。
MPACC案例分析大賽是由全國會計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指導,十所MPACC辦學久遠的高校聯合舉辦,暨南也在其中,在此小小驕傲下。賽事規模還是很大,分為七個賽區,包括初賽複賽決賽三個環節,本科生只用參加第一個環節,全國前十會頒發證書,大四保研考研也可以獲得優先錄取資格,每個賽區會根據參賽人數分配名額,比如當時華南三個左右。因為這個比賽主要針對研究生。當時也是大四保研沒事,就和學妹一起參加了,當時也是比較可惜,最終得分81.21,以0.12的分差輸給了中山81.33。不過還是得吐槽下,這個比賽的案例直接在百度搜也有,也是厲害,一般理論上都應該用新的案例才對。案例也是直接給了問題,讓我們進行排序,然後提出對策建議,行程一個1500字以內的分析報告。問題其實也比較雜,銷售、投資、研發、績效、流程、社會責任,各方面都有,所以對策方面真的是在扯,不過還好當時已經學了P5,裡面很多模型真的挺實用的,我們用到的主要有財務比率分析、杜邦分析、PESTLE、5 Forces、TOWS、決策矩陣、SAF可行性分析、7P、戰略鍾、阿米巴管理模式、TQM、FCPA、BSC、ABC、TARA、JIT、3E模型、Carroll’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ory、環境報告等等。可能真的有堆砌模型的嫌疑,不過貌似很多獲獎隊伍也是如此,可能中文案例你用了較新的英文模型還真的是加分項吧,不過還是合適的用比較好。由於隊友都很給力,大家也是分工明確,多以當時在實習加備考ACCA的條件下還是按時完成了任務,還是挺不容易的。
終於到最後一個了,也是佩服自己的耐心,可以屢敗屢戰。JHC相信ACCA專業的同學都比較熟悉了,我也是JHC的腦殘粉,大一就開始參加了,之前兩次都做了炮灰,網測沒過,直到大三下,申了好幾次四大,開始慢慢適應做題了,就進入了案例分析階段,不過當時有別的安排就放棄了,還是挺遺憾的,所以最終導致大四繼續參加,可能還是保研比較閒,去景德鎮玩了幾天就回來弄了。案例題目如下:
SAMPER是一家現實存在的漁業公司,可以找到企業官網以及年報,問題也比較明確,相比去年的平安銀行的案例真的簡單很多,沒有那麼多金融的東西。第一問ROE比較基礎,相信每個隊伍都算的出來,然後可以加個折線圖反映下變化趨勢。第二問以及第三問第一小問杜邦分析我們當時也是想了好久,總想創新點什麼,然後請教老師用了改進的杜邦分析,並且結合了因素分析-連環替代法,算了每個因素與ROE的關聯程度。對於第三問二三小問,我們最開始主要只想到技術、市場、財務這些運營層面的問題,經老師提醒才發現,公司結構、商業道德這些宏觀的東西才更為重要,畢竟案例前面花了很大篇幅介紹公司的股權變動,然後財務不用說也是重中之重的問題。不過最後還是運氣差點,沒有挺進決賽。在此,我的案例分析生涯也畫上了句號,大學給自己設定了很多目標,到畢業前還有兩個沒實現,一直都覺得很遺憾,一個是沒出國交流實習,另一個就是案例分析沒能在國賽上拿獎。但是,到現在我也還忘不了大家一起在食堂圖書館奮鬥到深夜寫報告的場景,感覺每段經歷都有一堆人的陪伴,一次次的嘗試也讓我對一些商業熱點、行業現狀、專業知識有了更深的理解,自身的團隊合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真的很感謝我的小夥伴們,不論你們將去何方,祝願你們一路安好,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來MC, 分享你的故事 投稿:major@majorclub.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