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奇微「潰不成軍」, 彭德懷下令追擊, 韓先楚急電: 千萬別再追了

2021-02-07 給生活加點樂趣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字」,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本文轉載自網絡,內容未核實,不代表本平臺的觀點,如有侵權,請留言聯繫刪除。

人民軍隊,有許多智勇雙全、文武全才之名將。但若論一生不敗,卻屈指可數,而開國上將韓先楚就是一位出類拔萃、身經百戰、從未嘗過敗績的蓋世名將。他善於學習,精於捕捉戰機,有著天生的戰場直覺,其指揮之精妙,甚至連高傲的西方軍事家也不得不低下其頭顱。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對氣焰囂張、不可一世的頭號軍事強國—美國的威脅,韓先楚硬是指揮著裝備簡陋、缺衣少食的志願軍,取得了一個又一個輝煌的勝利,延續了他不敗的神話。在《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的「韓先楚」詞條中,有一句評價非常特別:「在第一次至第五次戰役中,均在前線指揮作戰。」可以說,韓先楚是運動戰階段,唯一全程在前線披堅執銳、靠前指揮的志願軍總部領導,是志願軍不可不扣地「急先鋒」。

韓先楚上將指揮戰鬥,一向疾如狂風。在內戰中,韓先楚曾擔任四野3縱司令員,從冰天雪地的東北一直打到炎熱的海南,因而被敵人恐懼地稱為「旋風將軍」。在朝鮮,韓先楚同樣颳起了屬於自己的旋風。

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正式進入朝鮮。中共中央決定,將韓先楚任命為第13兵團副司令員。而抗美援朝戰爭的首次戰鬥,正是由韓先楚的舊部——40軍打響的。在戰前,韓先楚就對繼任軍長溫玉成說:

「第40軍要打好,打出個樣子來!不然,我這個老軍長的面子不好看啊!」

到了10月25日,40軍118師果然不負期望,在兩水洞大破南韓第6師第2團,取得了抗美援朝首戰之勝利。

其後,在韓先楚的密切關注下,39軍發揮志願軍長於運動戰的優勢,部署部隊連續突擊,重創美軍王牌騎兵一師,殲敵1840人。

進入第二次戰役,彭德懷將第一次戰役立下大功的韓先楚委以重任,負責指揮西線的38軍和42軍。眾所周知,在第一次戰役中,38軍行動遲緩,導致敵人逃脫,沒有完成穿插任務。在事後的作戰會議上,梁興初遭到了彭德懷的嚴厲批評。由於對38軍還是放心不下,因此彭德懷將韓先楚任命為38軍的直屬領導。

戰鬥開始後,38軍果然一改第一次戰役中的拖延和遲疑,其穿插和迂迴簡直猶如閃電一般。首先。38軍在德川大破南韓第7師,在「聯合國軍」的陣線上打開一個巨大的缺口,割斷了敵軍東西兩線的聯繫。

隨後38軍沿著清川江東岸迅速前插,控制了敵軍退守的必經之路——三所裡、順川以及肅川,形成堵住敵人的三塊「鐵砧」。

為了完成這一戰略構想,38軍113師在14小時內狂奔140華裡,以雙腿勝過了敵人的車輪,率先搶佔三所裡。其後,韓先楚發現龍源裡這個彭德懷看漏的戰略要點。一旦敵人攻佔龍源裡,我軍對於敵軍圍堵畢竟功虧一簣。

於是韓先楚發揮了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命令以一個團的兵力攻佔龍源裡,將敵人南撤之路徹底堵死。於是38軍主力與42軍合力進擊被圍的美軍,將美國第2師殲滅大半。根據美軍戰史記載,美第2師共有18000餘人,最終逃歸大本營的,不過8000餘人,這是一次輝煌的勝利。

可以說,如果沒有韓先楚的督軍,38軍很難取得「萬歲軍」的威名。此戰中,我軍共殲滅敵人2.3萬餘人,繳獲與繳獲各種火炮500多門、坦克100餘輛、汽車2000餘輛,繳獲各種裝備堆積如山,車輛一眼望不到邊。截至12月24日,志願軍東、西兩線部隊基本收復了「三八線」以北所有失地,從根本上扭轉了朝鮮戰局。

雖然屢戰屢勝,但是韓先楚並未因此而自滿。相反,韓先楚不斷加強學習,針對敵人攻擊特點以及各部隊一些行之有效的打法,不斷提出行之有效的新打法。要知道,韓先楚一向有著「好戰分子」的綽號。雖然他文化程度不高,但精於總結和學習,特別善於研究新戰術。

在他倡導下,志願軍開始選擇山地兩側凹凸部和溪谷修建隱蔽工事,步兵們開始挖掘單兵洞穴式掩體,等等。這些新戰術,不僅在敵人猛烈的炮火下保存了實力,同時還還利於我軍反擊,痛殲敵人。

1950年12月31日,我軍發動了第三次戰役。此戰中,韓先楚負擔重責,指揮38軍、39軍、40軍、50軍以及炮兵六個團。

這一次戰役,我軍可以用「勢如破竹」來形容。「聯合國軍」新任司令李奇微在漢城周圍,布置了ABCDE五道防線。但我軍僅用3天時間,便將其全線突破,敵人「潰不成軍、慌忙敗退」。

對此,韓先楚覺得十分不對勁,他立即命令自己所部官兵,要迅速殲滅被圍之敵,同時還要不顧一切地追擊「逃敵」。同時,韓先楚還一反常態,要求戰士們敢於在白天和敵人扭在一起。要知道,白天是美軍的天下,在敵人的空中優勢下,我軍總要面臨慘重的傷亡。

然而這一次,韓先楚卻希望能儘量攆上敵軍,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因為不這麼做,我軍僅僅只能奪取漢城這座空城。因此,韓先楚將目光投注向漢江大橋,那裡是「聯合國軍」總退卻的必經之地。十幾萬美軍和數十萬難民擁擠在這座橋上,那是怎樣一種情景,又是何等的殲敵良機啊!

事實上,這是全殲美國主力第八集團軍,提前結束韓戰的最佳時機。李奇微最擔心的,也是這一點。

然而事與願違的是,我軍的裝備實在太差。明明知道敵人正擁擠在漢江大橋附近,我軍卻連一門炮也沒有。哪怕有一門炮,無處可躲的敵人也必將遭到慘重損失。然而可惜的是,敵人空中優勢太明顯,怎容你把炮拖到前線呢?

更可悲的是,韓先楚注意到我軍的補給已然到達極限。敵人士兵乘著汽車狂奔,我軍很多士兵卻連雙鞋也沒有。而戰士們隨身攜帶的米袋,也變得空空如也。在第三次戰役中,後勤只能滿足西線部隊四分之一的糧食。

原本,韓先楚曾提議將40軍也拉到西線,與42軍一同在外層迂迴。但因糧食供應不上,一著確保重點方向的好棋卻無法實施。如果糧食補給稍微像樣一點,42軍必然包抄到位,全殲第8集團軍主力,並非沒有可能。

韓先楚這才意識到,第一次、第二次戰役的勝利,從宏觀來講,是抓住敵人不知虛實、輕敵冒進的弱點。而敵人開始審慎地研究我們實力時,我們卻犯了他們之前的毛病——輕敵。

韓先楚認為,必須給這種現象降降溫。1月4日,志願軍第39軍、50軍先後殺入漢城。然而韓先楚卻並沒有讓自己的老部隊——40軍一同入城,分享攻克敵國首都的榮耀。有40軍老戰士說:

「這說明老軍長胸中有數,沒有大量殲滅敵人有生力量,奪取空城何樂之有?」

漢城克復後,世界輿論譁然,《人民日報》發表社論,對佔領漢城表示祝賀,同時還鼓勵志願軍「打到大田,打到釜山,將美國侵略者趕下海。」

在漢城前指,韓先楚卻非常冷靜。雖然他並非政治家,卻敏銳地意識到,第三次戰役是一場政治仗,表明「三八線」敵能過,我亦能過。

當時鑑於李奇微「潰不成軍」,彭德懷本來電指示韓先楚指揮的右縱隊即刻渡過北漢江,追殲逃敵。然而韓先楚卻急電志司:

「千萬不可再追,如果恃勇輕進,恐中敵人誘我南下之計。」

因此韓先楚大膽建議:「右縱隊大部集結於漢江北岸休整,待機而動。」

彭德懷不愧為一代戰神,很快便體會到韓先楚的用意,於是欣然採納。而事實上,李奇微果然是佯裝敗逃,並在前方設置了陷阱,就等著我軍往裡鑽。可以說,韓先楚敏銳地判斷,拯救了許多志願軍戰士的性命。

第三次戰役中,韓先楚立下奇功,彭德懷讓對其信任百倍,因此在對韓先楚的指示電中,常有「具體由韓部署之」的話語。

在前三次戰役中,充分體現了韓先楚的進攻才能。而在第四次戰役中,韓先楚又展示了他擅守的一面。

第四次戰役,是運動戰階段,唯一一次由「聯合國軍」主動挑起的戰爭。1951年1月中旬,「聯合國軍」集中25萬人,以所謂「相互靠攏、齊頭並進。穩紮穩打」的戰法,配合以「磁性戰術」「火海戰術」,企圖在我軍沒有得到及時休整的情況下,殲滅我軍有生力量,將我軍趕到38線以北。

為了防止敵軍進攻,志司採取了「西頂東放」的打法,從而開啟了第四次戰役。東面的進攻,由鄧華負責;西方的防守,由韓先楚負責。在韓先楚手中,只有38軍、50軍以及朝鮮人民軍第一軍團,而所面對的,卻是敵人20多萬進攻部隊。

從地形來看,對我軍也十分不樂觀。我軍主力主要處於漢江南岸,江水隨時可能化凍。如果稍有不慎,後方江水融化,我軍就將面臨背水一戰的窘境。可以說,漢江南岸阻擊戰,兇險萬分。

敵人進攻開始後,韓先楚指揮所屬部隊依託一般野戰工事進行頑強阻擊,與美軍逐山逐水反覆爭奪,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血戰14個晝夜,敵人才僅僅只前進了18公裡。對於韓先楚的指揮,敵人也只好無可奈何地評價:

「甚為兇悍」。

隨著漢江的解凍,韓先楚果斷命令50軍與朝鮮人民第一軍團各留一部兵力堅守漢江南岸橋頭陣地,主力全部撤到北岸組織防禦。而38軍則以主力部隊留守南岸,繼續掩護鄧華部向橫城方向集結,保障部隊反擊時的側翼安全。

自2月8日起,敵人輪番攻38軍陣地。而萬歲軍的將士們秉承「人在陣地在」的原則,在敵人鋪天蓋地的炮火下勇猛防守,將敵人整整阻擋了9天,有力地保障了橫城反擊戰的勝利。

在23天的時間裡,韓先楚指揮部隊殲敵1萬多人,粉碎敵人迅速「收復」漢城的企圖,有力配合了鄧華的反擊,完成了艱巨的戰略任務。要知道在以前的戰鬥中,我軍很少進行陣地戰。而這一次阻擊戰的成功,也讓我軍總結了不少陣地戰的經驗。例如兵力配置前輕後重、火力配備前重後輕的戰術原則,在我軍未來的阻擊戰中,都發揮了奇效。

在運動戰最後的第五次戰役中,韓先楚受命指導40軍,負責「從金化至加平劈開戰役缺口」,敵人東西割裂,使之不能互相增援。戰役打響後,40軍不負期望,迅速突入敵人縱深30公裡,完成戰役割裂的任務。

運動戰階段結束後,韓先楚擔任西海岸指揮所司令員,統一指揮38軍、39軍、40軍、50軍,朝鮮人民軍第1軍團、第4軍團,防止敵人從海上登陸。

在韓先楚的部署下,各部隊在沿海第一線和第二線地區構築了堅固的防禦工事和坑道。按照韓先楚指揮,各部隊均在各自防區修築防禦工事,在便於美軍坦克突入和空降的地區,前線加強了反坦克兵器和高射火器,形成了滴水不漏的防禦。

在做好防禦的同時,韓先楚還主導了對朝鮮沿海的「拔釘行動」。當時美韓軍憑藉其海空優勢,在大和島、小和島等數十座島嶼盤踞了數千兵力,建立情報站和雷達站,日夜監聽我軍行動。

因此,韓先楚指揮50軍,以「由近而遠,逐島作戰」為方針,在志願軍空軍的支援下,連續進行4次兩棲作戰,攻佔了14座島嶼,將敵人的情報站一一拔除。

1952年7月11日,韓先楚調任19兵團司令員,指揮63軍、65軍、40軍和39軍在西線擔當正面防禦任務。

1953年初,韓先楚因積勞成疾,被迫回到國內治療。其後,雖然韓先楚一再要求回到朝鮮戰場,但終究沒有如願。

在朝鮮戰場,韓先楚戰績彪炳。在所有敵對國家的情報部門裡,為中國將軍所建立的檔案中,韓先楚的那一本是所有上將中最厚的,原因就在於韓先楚仗打得多,也打得奇,因而值得立檔的內容就最多。

回顧韓先楚在朝鮮的三年,他指揮部隊打了一個個惡仗、苦仗、硬仗,卻硬是從武裝到牙齒的美軍口中,扣出了一個又一個輝煌的勝利。他不但具有超乎常人的機智和勇猛,同時還擁有其他戰將所不具備的政治眼光,完全可以獨當一面。其在1955年被授予上將之軍銜,是實至名歸的。

相關焦點

  • 李奇微自認牢不可破的防線,被韓先楚看出破綻,僅13分鐘就突破
    臨津江戰役是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打的最得意的戰役之一,在戰鬥打響之前,這條在李奇微眼中牢不可破的防線,就被有著旋風將軍之稱的韓先楚一眼看出了破綻。事實也證明韓先楚的眼光是獨到的,也是敏銳的。僅僅13分鐘,這條看似銅牆鐵壁的防線,就被志願軍戰士突破了,徹底擊碎了李奇微想把志願軍牢牢的阻擋在三八線以北的夢想。
  • 攻下漢城後彭總下令休整,金日成不滿,毛澤東:朝鮮軍可自行追擊
    說不定,我們正在追擊的美軍,已經設好「套」等著我們進去。假如我軍持續追擊,戰線拉得太長,美軍若再來一次「仁川登陸戰」,那我軍必敗無疑!因此,及時停止追擊,進行休整才是明智之舉!說得沒錯,美軍中有人確實在研究我們的戰術弱點,這個人就是美國名將李奇微。美國第八集團軍司令沃克在陣亡後,李奇微被任命為美國第八集團軍司令以及「聯合國軍」地面部隊司令。
  • 彭德懷在韓戰中犯的最嚴重錯誤:自損十萬將士
    格羅斯特營身陷危局,連身在東京的李奇微都急了,他親自趕往朝鮮戰場,命令美3師師長索爾:「你必須救出格羅斯特營,哪怕為此你不得不動用所有部隊對優勢的中隊進行反擊!」彭德懷見狀長嘆。由於供應困難,部隊疲勞,沒辦法再發展戰役勝利了。志司隨即下令,春季攻勢到此結束,主力轉移到三八線北休整,兩個階段進攻都獲得勝利的志願軍帶著8,000傷員,勝利回師,向北撤去。彭德懷和眾將領誰都沒有想到,一場災難即將降臨……老謀深算的範弗裡特決心要殺個回馬槍。
  • 敵軍飛機撒傳單懸賞彭德懷,彭下令收集,背面印紅軍紀律
    西方野戰軍,包括紅一方面軍紅1,紅15軍團,81師和騎兵團,共1.3萬人,彭德懷任司令兼政委。馬鴻逵隨後,彭德懷下令紅1軍團從吳起鎮出發,向元城鎮挺進,30日,紅1軍團達到元城鎮,3天後,紅2師抵達慶陽通往寧夏的要地曲子鎮。
  • 彭德懷回應如果錯了我負全責
    導讀:蘇聯駐朝鮮大使拉佐瓦耶夫指名道姓地指責彭德懷:「哪有打了勝仗卻不追擊敵人的?哪有這樣的司令員?」他堅持要求繼續進攻。彭德懷堅定地說:「我完全不同意你們的意見。我要對人民負責,如果錯了,我負完全責任。」這是發生在抗美援朝戰爭第3次戰役結束後的一次爭執。
  • 他赤著腳在冰天雪地中追得敵人吐血——威震敵膽的「追擊英雄」
    在中國軍隊排山倒海的攻勢面前,被打得狼奔豕突的聯合國軍像無法遏止的雪崩一樣全線潰退下去……李奇微在我右翼4個軍向南勝利進軍的同時,左翼的42軍和66軍也在奮勇向前。彭德懷交給42軍的作戰任務是打穿插,堅決撕開戰役缺口,以迅猛的動作佔領三八線以南的交通要道濟寧裡,截斷南逃之敵偽2師和偽5師的退路。然後配合正面進攻的66軍,一舉殲滅這兩個偽軍師。我42軍負責穿插作戰的先頭部隊是擅長攻擊的124師372團。
  • 韓先楚: 令林帥蒙羞的一代名將.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最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 王近山入朝首戰失利,損失七千餘人,彭德懷:你是劉伯承的兵嗎?
    1951年1月底,美軍總司令李奇微集結23萬人兵力,突然對兵推三七線,佔領漢城的志願軍發動「霹靂作戰」,以步、炮、飛機和坦克力量,兵分東西兩向發起全面反攻,第四次戰役爆發。志願軍總司令彭德懷對美軍的行動並沒有太過意外,這雖然是他最不想看到的局面,但志願軍在第三次戰役打過臨津江,推到三七線佔領漢城,取得勝利後,彭德懷並未被衝昏頭腦,在蘇、朝兩方友軍催促他一鼓作氣,將不可一世的美軍直接趕下海時,果斷下令:志願軍停止追擊,全線撤退回三八線休整。
  • 針對李奇微「磁性戰術」,志願軍也有高招,零敲碎打讓敵防不勝防
    1950年12月底,隨著韓戰第三次戰役的結束,美軍對戰爭的前進感到了悲觀,特別是美第八集團軍司令沃克因車禍喪生以後,美軍士氣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打擊,李奇微一上任以後,雖然想了無數種辦法來解決部隊士氣問題,卻沒什麼效果,而相比之下韓軍撤退更是混亂不堪,他曾站在路中間,組織韓軍撤離,
  • 李奇微打的志願軍開始燒文件,最終,中國士兵命大,僥倖逃過一劫
    可以說讓志願軍瀕臨險境和一個人有關,此人就是——李奇微。李奇微將軍此時早已升任美國第八集團軍司令的李奇微將軍,正在忙於東西兩線的戰鬥指揮,對這位戰術家以及美國來說能夠獲得一次勝利真的是太重要了。而當時的李奇微也並沒有下令追擊,因為他認為這有可能是誘敵深入,所以非常謹慎,因此志願軍斷後的部隊九死一生,逃過一劫。這其中有漢江解凍時間略晚和李奇微沒有下令追擊的僥倖成分,也許這就是戰場上的運氣吧~
  • 志願軍用4天攻克漢城,李奇微逃離前,給彭總留下一句話
    清江川戰役打響之後,在總指揮彭德懷的帶領下,志願軍充分抓住了麥克阿瑟對志願軍不屑一顧,在戰場上剛愎自用的弱點,採用迂迴穿插、分散包圍的戰略方針,在聯合國軍的封鎖線上撕開了一個口子,長驅直入,直擊由沃克率領的美軍第八集團軍。
  • 韓先楚與鄧華有何「是非」可言?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韓先楚、解方(40軍第一副軍長)是主戰派的代表, 他們主張經過一兩次小型偷渡後即可實施大規模渡海作戰;因為儘早發起海南戰役,可乘敵立足未穩,打亂其海上部署,以更小的代價,換取更大的勝利,使海南同胞早日解放。韓先楚一而再、再而三的請求、建議,甚至越級建言,重點做了四野首長的說服工作,其陳述要點為:現在繼續偷渡,敵已加強防範,風險增大;而且船只有去無回,難以為繼。
  • 韓戰:李奇微守漢城4天後敗逃,曾說:要打破志願軍不敗神話
    志願軍戰士入朝後,在彭德懷元帥的指揮下,連戰連捷。沒幾個月,志願軍戰士便將聯軍打退到臨津江附近。當時美國上下震驚,尤其是聯軍的總司令麥克阿瑟,他兩個錯誤的判斷讓聯軍陷入困境。首先他認為志願軍戰士不會入朝,其次他認為即使志願軍入朝之後,他們也不可能打敗聯軍。這樣的設想的確很好,可是只不過這些都是他的一廂情願。
  • 此人是周恩來的學生,卻要置毛主席於死地,最後死在彭德懷手裡
    周恩來也表示,既然打就要好好打,戰術和應對策略是非常重要的,需要他們幾個人再從長計議。說到和國民黨軍隊的對抗,毛主席就開始調侃周恩來。因為當時追擊毛主席的軍隊,不是別人,就是周恩來的學生是劉戡帶領的。劉戡是湖南桃源人,也算是毛主席的半個老鄉,是黃埔軍校的第一期學生。而當時,周恩來剛好在黃埔軍校做政治部主任,所以劉戡也是周恩來的學生。
  • 抗戰八年,韓先楚升遷很快,卻為何戛然而止離開了前線
    韓先楚是聞名天下的旋風司令,解放海南島的大功臣。那是在解放戰爭時期,那麼,抗日戰爭時期的韓先楚呢?似乎名氣不是很大,遠不像「三楊」、李天佑、陳錫聯和賀炳炎那麼一戰成名。同樣是開國上將,為何抗日戰爭時期的韓先楚顯得有點默默無聞呢?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抗日戰爭時期的韓先楚。
  • 志願軍攻破漢城後,在李奇微睡衣中發現一封信:向中國軍隊致敬
    這一次,李奇微決定打陣地戰,意圖通過強大的物質力量拖垮志願軍。為此,他建立了號稱東方馬奇諾防線的巨大戰線,部署了大量軍力和火炮,希望將志願軍擋在臨津江以北。結果,志願軍僅僅用了三天,就突破了臨津江,佔領了漢城。這不得不說是軍事史上的奇蹟。可以說,第三次戰役的開局太過於順利,甚至彭德懷都覺得有些過了。
  • 李雲龍原型之一,「旋風司令」韓先楚,他的子女現狀如何?
    而四十軍的軍長,同時兼任十二兵團副司令員的韓先楚,更是被委以重任。最終,在韓先楚、鄧華等人的全面指揮與決策之下,解放軍迅速攻佔敵方據點堡壘,順利解放海南島。鑑於此戰四野作風頑強,且出色完成任務。毛主席戰後都對韓先楚豎起大拇指,更是打趣的說道:「韓先楚將善於打硬仗的四野陸軍,從「東北虎」變成了「水蛟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