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蘇聯駐朝鮮大使拉佐瓦耶夫指名道姓地指責彭德懷:「哪有打了勝仗卻不追擊敵人的?哪有這樣的司令員?」他堅持要求繼續進攻。
彭德懷堅定地說:「我完全不同意你們的意見。我要對人民負責,如果錯了,我負完全責任。」
這是發生在抗美援朝戰爭第3次戰役結束後的一次爭執。
1951年1月8日,彭德懷下令各軍停止進攻,結束第3次戰役,以爭取時間,使得已經非常疲憊的部隊得到休整和補充,但是,蘇聯駐朝鮮大使不幹了。
蘇聯駐朝鮮大使以及軍事顧問們缺乏戰略頭腦,往往被暫時的勝利衝昏頭腦。他們在志願軍入朝前是這樣,一步步推動朝鮮軍隊走向絕境,如果不是志願軍入朝作戰,早就難逃滅頂之災了。在志願軍入朝後,這幫太上皇仍然本性難移,常常在我軍統帥彭德懷面前指手畫腳,表現得自高自大。
在彭德懷同蘇聯駐朝鮮大使拉佐瓦耶夫見面時,拉佐瓦耶夫傲慢地以軍事家和太上皇自居,指名道姓地指責彭德懷:「哪有打了勝仗卻不追擊敵人的?哪有這樣的司令員?」他堅持要求志願軍馬不停蹄地繼續進攻,一直打到釜山,將美軍趕出朝鮮半島。
這個拉佐瓦耶夫,是在蘇聯紅軍向日本關東軍進軍時,進入朝鮮的蘇聯集團軍司令員。蘇軍撤回國時,他留下改任為大使,實際擔任朝鮮人民軍總顧問。
他機械地按照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蘇軍向德國法西斯軍隊由戰略反攻到戰略進攻的情況為依據,指手畫腳說:「在蘇軍戰鬥條令中,沒有進攻勝利後,停止進攻的。只能不斷進攻,擴大戰果,乘勝將敵人趕出朝鮮,不能給敵人以喘息的機會,應該『一氣呵成』。停止進攻是錯誤的。」
彭總身經百戰、胸有韜略,清楚地知道我軍還未大量殲滅美軍的有生力量,美軍的司令官也不是飯桶,也是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打出來的,實戰經驗不容小覷。
彭德懷認為向南追擊是危險的:一是沒有空軍支援;二是不能馬上投入兩個兵團的戰略預備隊;三是不能把兩三萬輛汽車投入運輸;四是情報顯示美軍有兩個師正在向日本運輸中。
雖然蘇聯大使攜「老大哥」之重,耍「太上皇」威風,指責彭德懷,但彭總以戰略家的氣魄予以斷然拒絕:「我軍已很疲勞,又沒有制空權,後方供應不上去。敵人是摩託化,我軍是兩條腿,這怎麼能夠追上敵人呢?而且如果再將敵人壓縮到朝鮮半島東南部,敵人兵力集中了,又有洛東江阻隔,更不利於我軍殲滅敵人。」
拉佐瓦耶夫無法否認這些事實,但又不甘丟了面子,又強詞奪理說道:「殲滅不了敵人,多佔領一些地方也是好的。」
彭德懷依然堅決:「殲滅不了敵人的有生力量,佔領了地方也保不住,因為我軍並不佔優勢,又是疲勞之師,後方空虛,供應也補給不上,增援部隊還上不來。」
拉佐瓦耶夫又生硬地說:「只要我們繼續進攻,敵人肯定會繼續敗退。敵人為避免被殲滅,肯定會撤出朝鮮的。」
盲目地肯定,武斷地推斷敵人的戰略決策,簡直令人弄不明白這位大使哪裡來的「迷之自信」。
彭德懷從來都是實事求是,堅持真理:「我們判斷敵人是打著』聯合國軍』旗號來侵略朝鮮的,因此肯定不會撤出朝鮮。你們說,敵人肯定會退出朝鮮,那麼就讓敵人自動退出,這對美國人來說,不是可以留一點面子嗎?這比逼著敵人退出不是更好一些嗎?何況我軍現在的情況,也不可能逼迫敵人退出。」
蘇聯大使已經講不出道理和依據,但仍蠻橫地要求我軍繼續進攻,並再三堅持認為只要我軍進攻,敵人肯定會退出朝鮮。至於為什麼如此肯定敵人會退出,似乎不在他們的考慮範圍之內。
見講道理難以講通,彭德懷最後堅定地說:「你們認為,只要我們進攻,敵人肯定會退出朝鮮。我完全不同意你們的意見。我要對人民負責,如果錯了,我負完全責任。」
拉佐瓦耶夫的指責被彭德懷拒絕後,惱羞成怒,立即向史達林發電告狀。
彭德懷則將與蘇聯大使的分歧意見,如實向中央和毛主席作了匯報。毛主席將報告轉給了史達林。
史達林很快回電:「彭德懷同志是當代的軍事家,朝鮮戰場的一切軍事作戰行動都應聽從彭德懷同志的指揮。」
隨即,史達林將拉佐瓦耶夫調回國,並撤職。
後來的戰事發展,證明了彭德懷的判斷是完全正確的。1951年1月8日第3次戰役結束,我軍原打算爭取2個月休整時間,到3月份再發起進攻,但僅僅一周後,1月15日,美第8集團軍司令李奇微即向我軍漢江南岸的部隊發動了試探性進攻,即他研究得出的「磁性戰術」。
1月25日,敵軍即集中五個軍十六個師、三個旅、一個團共23萬兵力,向我軍發起全面大舉進攻。
當時,志願軍在前線能投入作戰的部隊僅有剛剛參加過第3次戰役的六個軍和人民軍三個軍團,不僅在技術裝備上遠落後於地,而且在兵力數量上也失去了優勢。
我軍在天寒地凍、糧彈供應困難、工程器材異常缺乏的不利條件下,依託一般野戰工事,進行堅守防禦,戰鬥異常激烈艱苦,每一要點都要同敵人反覆爭奪,在頑強阻擊敵人的同時,自身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敵人的迅速反撲,證明了蘇聯大使的盲目判斷是完全錯誤的,如果按照他們的意思發動進攻,將給志願軍造成災難性後果。
參考資料:
1.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所,《抗美援朝戰爭史(修訂版)》,軍事科學院出版社,2011年。
2.景希珍、丁隆炎著,《在彭德懷身邊》,廣東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
3.劉秉榮著,《彭德懷傳奇》,中國社會出版社,2006年9月。
#歷史回眸# #歷史天窗# #彭德懷#
部分圖片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儘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