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
第二天,美國總統杜魯門發表聲明,推翻了之前還信誓旦旦不介入臺灣問題的承諾,宣布第七艦隊進入臺海,還拋出了臺灣地位未定論。
實在是無恥之尤!
杜魯門的聲明隨時可以查看,而現在竟然有公知試圖否定抗美援朝,為美國的侵略行徑張目,說什麼美國在朝作戰,根本就不會威脅中國安全。
這根本就是睜眼說瞎話,美國總統都發出了這樣無恥的聲明,美國飛機對我國東北已經多次轟炸,豈是信口雌黃就能抹掉的事實?
以主席為首的中共領袖們,高瞻遠矚,決定派志願軍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只一戰,就打出了國威軍威,讓中國人民真正地站了起來,也打出了70年的和平發展期。
1950年10月8日,主席發布了組建中國人志願軍的命令,任命彭德懷為司令兼政委。而改編為志願軍的,就是韓戰爆發後,由總理親自主抓組建的東北邊防軍。
東北邊防軍分為三線,一線五個軍,就是13兵團的38、39和40軍,後來又把在東北進行農業生產的42軍劃歸13兵團建制。而另外的一個軍,原定是48軍,後來改為50軍。這個時候,50軍還在向東北集結的途中。
也就是說,組建志願軍時,部隊建制有四個軍,除此之外還有三個炮師也已經到位。彭德懷入朝作戰的首批部隊,就是這四個軍和三個炮師。
彭德懷就要入朝作戰了,主席設宴為他壯行。
起初,志願軍統帥人選並非是彭總。第一人選是林彪,打仗刁鑽,軍事才能那真叫一個突出。但是,在政治局會議上,林彪竭力反對出兵朝鮮。這樣的態度,讓主席和總理大失所望。
第二號人選是粟裕,他一直在為攻臺作準備。然而,隨著韓戰的爆發,主席決定用兵東北,推遲解放臺灣。這位軍事天才,竟然一下子病倒了,也就不能當這個司令了。
結果是兩個內定的統帥人選,一個真病一個假病,所以,主席急調彭總入京。接到電報的彭德懷還以為是參加經濟會議呢,什麼都沒帶就來到了北京。
見了主席才知道,原來是要入朝作戰,他二話沒說,堅決支持主席和總理的意見,認為這一仗應該打必須打。現在不打,將來可能就在我們國土上打,現在把美國打出朝鮮,最划算。
就這樣,彭德懷走馬上任,準備入朝作戰。主席感慨不已,「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他吟詠著自己以前的這首詩。
這次壯行宴,規模極小,是家宴。但並不是所有家庭成員都參加的。參加這次家宴的,除了主席和彭總外,只有一個人作陪。
此人是誰?他就是主席的長子毛岸英。這位高個子年輕人可不簡單,8歲那年母親被反動軍閥殺害,他跟弟弟岸青和岸龍流浪上海,岸龍因病離世,他和岸青被送到蘇聯上學。
在蘇聯,起先在軍事學院學習,後來參加蘇聯衛國戰爭,冒著槍林彈雨,轉戰歐洲戰場,曾擔任過中尉副連長。
1946年回國後,主席對其極為嚴格,安排他下農村,進工廠,搞土改,做宣傳,要求他補上「勞動大學」這一課。
宴會開始了,服務員拿來葡萄酒,主席一揮手:「上白酒,來一瓶茅臺。」主席可是滴酒不沾的人,今天,他要喝酒,為彭總壯行,此中之意,不言自明。
主席一杯酒下肚,臉紅了,連脖子都紅了。他對彭德懷說:「德懷,你就要出徵了,我沒有別的東西送你,只有一言一物相贈。」
一言,就是他再三叮囑彭總,美國人擁有制空權,千萬注意安全,戰略上藐視戰術上一定要重視。彭總連連點頭說「記住了」。
彭總儘量放鬆自己幽默地問:「老毛,一言已經給我了,一物是何等寶貝?」
主席望著彭總,指了指身邊的毛岸英說:「我老毛跟你一樣窮,沒有什麼寶貝,我要把這個大兒子送給你,讓你帶他去朝鮮打仗。」
彭德懷一下子愣住了,酒杯險些脫手,這太出乎意外了,連這位身經百戰的元帥都險些失態。他端著酒杯一直沒有說話,良久,才說:「主席,那是戰爭!」
主席站了起來,嚴肅地說:「我號召中國人民抗美援朝,我的兒子就該第一個去!」
彭德懷感到心靈被劇烈地撞擊著,如此偉大的人格力量,讓他激動起來:「好,主席,我帶!」
他轉過頭看著岸英問:「岸英,你怎麼想?」
此時的毛岸英也已經激動地站了起來,大聲說道:「彭伯伯,我本來就是軍人,我不會給您和爸爸丟臉的!」
「好樣的,是條好漢!」彭德懷讚賞地看著岸英,又問:「入朝作戰,你想幹什麼呢?」
毛岸英豪氣幹云:「在蘇聯,我當近衛軍中尉副連長,從莫斯科一直打到柏林,打了將近十年的仗,當個師長應該沒問題!」
彭德懷豎起了大拇指,連聲稱好,不過他說:「我以司令員的身份命令你,入朝後,不得離開我半步,給我當個俄文翻譯,朝鮮有蘇聯顧問,這工作比師長更重要!」
彭德懷說的當然是實情,但他考慮最多的,還是岸英的安全,在司令部裡,在自己身邊,肯定會相對安全點。
當時,他也許無法想像,在朝鮮戰場上,即使是志願軍司令,也跟普通士兵一樣,隨時有著生命危險,在沒有制空權的戰爭中,危險無處不在無時不在。
關於韓戰的作品多得數不過來,但在我讀過的朝戰著作中,李峰的《決戰朝鮮》無疑是上上之作。
在這部作品中,有許多鮮為人知的史實,所以本書帶有揭秘的性質,但其記錄戰爭又是那樣的真實和客觀。
這部作品的另一特點是,不僅寫韓戰,更為我們揭示了朝戰發生的歷史必然,從二戰後的歷史背景下筆,從雅爾達會議寫起,讀完不由驚叫,原來是這麼回事啊。
《決戰朝鮮》值得一讀,在此鄭重推薦給朋友們,需要的可以點擊下面的卡片下單。
令人痛心的是,在這次家宴的一個多月後,入朝作戰的岸英在美軍的空襲中犧牲,成為主席和彭總心中永遠的痛,也是中國人民心中永遠的痛。
英雄毛岸英永垂不朽,抗美援朝的志願軍烈士們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