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抗倭援朝之露梁海戰日本勝了?入朝作戰明軍:有種你別跑呀

2020-12-20 騰訊網

隨著紀念入朝作戰的話題火熱,不少人回想起了明朝萬曆年間的那場抗倭援朝戰爭。在圍繞這場戰爭,中朝誰才是主力的爭論之餘,有人竟然拋出了此戰中朝聯軍表面風光,實則輸了的怪論。尤其是針對中朝日最後的一場海戰——露梁海戰,在中朝取得大捷的事實面前,硬要說是日本勝了,難道被打得滾回老家去也能稱之為贏了?

大明軍隊入朝作戰

鳴梁海戰朝鮮單抗日本,中國沒趕上趟

闡述這個問題之前,先說一下萬曆朝鮮戰爭,大明、朝鮮誰才是抗倭取得勝利的主力?這個本來是沒什麼好說的,就是因為韓國拍了一部叫《鳴梁海戰》的電影,有人覺得韓國把自個吹上了天,似乎把關鍵先生,對朝鮮有再造之恩的母國——大明給忘了、完全忽略了。而這些人偏偏又把鳴梁海戰和露梁海戰給搞混了,於是認為韓國瞎編亂造,不但抹殺明朝功績,反而把主角替換成朝鮮自己,簡直是忘恩負義!

你不會忘了母國大明吧

說句公道話,這實在是錯怪韓國人了!是我們有人誤解了,錯把鳴梁海戰看成露梁海戰了。兩者一字之差,而且時間上也相隔差不多就一年,一不小心看錯眼,容易搞混也實屬正常。要說明的是,鳴梁海戰發生在前,時值明朝與倭國和談失敗,倭寇於1597年再次入侵朝鮮,當年10月26日在鳴梁峽發生海戰,朝鮮方在李舜臣的指揮下,以少勝多。此戰,朝鮮雖擊斃倭寇將領來島通總等,卻丟失了水師基地,反被倭國佔據,因此不少人認為朝鮮在戰術上獲勝,在戰略上卻輸了。而我誠以為在朝倭雙方勢力太過於懸殊的情況下,雖各有所取,但無疑還是朝鮮略勝一籌,起碼從整個大戰局來說是如此。

當時明朝接到朝鮮二次求救,由於時間緊迫,只有部分步騎兵先行入朝作戰,而大明水師只到次年5月,因為戰況不佳才開始調派增援朝鮮。所以,鳴梁海戰實際上是以朝鮮方自己為主,與倭國進行的一次海戰。當然,李舜臣的朝鮮水師,或多或少有大明技術、人員、裝備、訓練上的支持,這應是存在的。第一次入朝作戰的大明水師裝備精良,讓朝鮮很是羨慕,受命贊畫侍郎宋應昌軍務的劉黃裳曾應承朝鮮,培訓幾千名炮兵。

鳴梁海戰中的李舜臣

縱觀整個抗倭援朝戰爭,朝鮮自己簡直一敗塗地,被揍得滿地找牙,也只有一個鳴梁海戰勉強拿得出手。人活著總得要有點希望,歷史上朝鮮已經夠慘了,他們的後世子孫之一,現在的韓國人給自己打打雞血怎麼了?沒必要把別人往死裡逼吧,中國人向來是厚道的。

露梁海戰中朝聯手抗日,日軍狼狽而逃

言歸正傳,鳴梁海戰無論是規模,還是戰果,乃至對整個戰局的影響,都遠不能跟一年後的露梁海戰相比,有人說差距大概十倍以上,我不是軍事專家,無法具體評判。與鳴梁海戰朝鮮自己單挑倭寇不同,這次母國大明派來了陣容強大的水陸大軍。由陳璘、鄧子龍率領的大明水師與李舜臣的朝鮮水師會合,中朝海軍協同作戰,於1598年11月在露梁海上與倭國水師交戰。

大明水陸大軍援朝來了

露梁海戰中朝聯軍、日軍雙方共投入戰船多達近兩千艘,兵力數萬人。其中,日軍幾乎出動了所有水師,戰艦多達千艘。中朝聯合水師在露梁海,以800多艘戰船圍殲日軍主力戰艦500多艘,燒毀擊沉日軍戰艦400多艘,剩餘百來艘逃走。此戰,大明水師出動戰船500餘艘,1.3萬人,加上朝鮮李舜臣部共殲滅日軍1.2萬人,交戰日軍主力水師幾乎被全殲,朝鮮稱「露梁大捷」。

中朝聯軍在露梁海戰中擊潰日軍,取得海戰勝利,但付出的代價也是極為慘重的。大明水師將領鄧子龍在激戰中英勇犧牲,而朝鮮水師統帥李舜臣也中流彈身亡,結束了他傳奇的一生。日軍方面,島津與立花家軍遭到了中朝聯軍毀滅性打擊,而困守在順天城的小西行長部一萬三千人卻跑掉了,日方主將島津立花也全身而退。

此戰雙方目的不一。中朝聯軍以切斷敵人海上退路為目的,意圖全殲滯留朝鮮日軍,或者說收割更多日軍頭顱,擴大勝利果實,追求戰果最大化。而日軍戰略意圖很明顯,在朝鮮戰事大局已定的情況下,就是解救小西行長,共同撤回日本。

朝鮮水師的龜船

說白了,日軍頭領島津義弘本來是要撤回日本的,接到小西行長的求救信,想到好歹也是一起幹過壞事的同僚,不救的話,回到老家不好交差,估計他自己也是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就去了。看情況吧,能救則救,不能就拉倒,趕緊溜,他這麼想,這一去,沒想到被死死咬住了,差點自己老命也送了。

露梁海戰日軍贏了?那不過是止損!

露梁海戰後,逃跑的日軍在釜山會合,共有三萬餘人,撤回日本。因此,有人就認為這一戰實際上是日本勝利了,因為他們的戰略目的達到了!什麼?等等!這不是跟鳴梁海戰一樣的套路嗎?這恐怕不一樣了吧。要是沒記錯的話,鳴梁海戰之時,日本可是舉全國之力,發兵14萬第二次入侵朝鮮,從大局上來看,那時可是戰態膠著,日方形勢略勝一籌啊。

可如今,戰局早已發生變化,即使露梁海戰中朝不勝,也無關大局。假使露梁海戰中朝敗了,日方也不可能捲土重來,佔領朝鮮,還是要敗退,只不過中朝所需時間多些,過程再艱難些罷了。露梁海戰中朝取勝雖然對整個戰局很重要,也很關鍵,但不是起決定性作用的,至多也不過是加速了日軍撤退的步伐。

敗退的倭寇

此時日軍不過是垂死掙扎,不是輸贏的問題,而是能不能活下去的問題。這就好比你看走了眼,高價位時買了一隻股票,然後一直跌,眼看就要爆倉了,而且一定會爆倉的情況下,你現在是站在虧的一方,已經是輸家了,你還在妄想贏?你應該跟日軍一樣趕緊採取一切緊急措施止損!很顯然,在露梁海戰中,日方止損了,沒有全軍覆沒,但還是虧了,是輸家,註定要滾回老家去!

所以,露梁海戰認為日方勝利了,不過是把止損當贏了!打腫臉來充胖子而已,再說了,要是贏了,你滾回老家算哪門子事?露梁海戰中朝聯軍給侵朝日軍殘部以重大打擊、對戰後朝鮮200年和平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極大地影響了東北亞的地緣政治形勢。

相關焦點

  • 南開大學孫衛國教授專論:明抗倭援朝水師統帥陳璘與露梁海戰
    明抗倭援朝水師統帥陳璘與露梁海戰南開大學孫衛國摘要:萬曆朝鮮之役中,明水師統帥陳璘兩度被徵召,壬辰時期雖未能前往,但已引起朝鮮君臣關注。丁酉再亂之初,陳璘再次被任命為水師統帥,率部前往。
  • 明代抗倭援朝,日軍初期為何橫掃朝鮮半島,4點原因很重要!
    明朝萬曆年間,朝鮮半島爆發了一場抗擊侵略的戰爭,戰爭一方是豐臣秀吉率領的日軍,另一方是中、朝聯軍。這場歷時7年的戰爭,參戰三國的叫法各不相同,日本稱之為文祿·慶長之役,朝鮮稱之為壬辰倭亂,我們更熟悉歷史書上的名字:東徵御倭援朝,或者說抗倭援朝。 這場戰爭以平壤戰役為轉折點,分為前後兩個階段。
  • 萬曆朝鮮戰爭:碧蹄館之戰的真實傷亡情況
    這一觀點,是根據明朝史料《經略復國要編》記載的查大受、祖承訓、孫守廉、李寧、張應種這五位偵察隊將領的入朝兵力,計算出他們的總兵力是3000 餘騎,認為這就是他們在碧蹄館之戰中投入的兵力,而陳方哲是把查大受的兵力給重複計算了,並不正確。但實際上,這一說法並不準確,因為他們少算了兩個人,那就是遊擊高升、胡鸞。這兩名將領實際上也參加了碧蹄館之戰,但鮮為人知。
  • 名列東亞十大名將之首,比成吉思汗都還猛,李舜臣到底憑什麼?
    所以,鳴梁海戰其實只是一場小規模的普通海戰,之所以被捧上神壇,乃是因為這是一場韓國人獨立指揮,而且取得勝利的戰鬥。這在整個萬曆朝鮮戰爭過程中,是極其稀少的。畢竟萬曆朝鮮戰爭中登臺唱大戲的乃是明軍,朝鮮軍隊只是一個配角。
  • 別吹了,明軍30萬大軍作戰:才有6千把鳥槍
    ,應該在萬曆朝開始在全軍推廣,結果,到了萬曆晚期,明軍鳥槍裝備率還是低的嚇人。 明實錄記載,從萬曆46年到天啟2年,明朝發往遼東火器,包括,鳥銃6424門,其他火門槍和重型火銃18000多杆。算起來,萬曆46年,8萬明軍出關,天啟元年,遼瀋之戰,明軍15萬,天啟2年,廣寧之戰,明軍14萬。
  • 明朝到底有多強大?看英女王寫信給萬曆皇帝時的稱呼,你就明白了
    自明英宗徵伐瓦剌以來,明朝盛世逐漸走向衰敗,以後的皇帝都無法和開國初期的幾個帝王相比較,但是,歷史上的每一個封建王朝都是這樣,考慮到《明史》是清代編撰,從順治年間一直拖到乾隆帝即位後才勉強定稿,其中有不少「不小心」抹黑了前朝皇帝的描述,明末年的情況究竟如何,恐怕還得細細研究,事實上,明末雖大不如前,但影響依然存在,這一點看英女王對萬曆皇帝的封號是怎樣規定的。
  • 抗倭戰爭中的錦衣衛:用密寫技術傳送情報,幫李如松燒掉敵人糧倉
    萬曆三大徵中,抗倭只是其中之一,但卻是技術含量最高的一場戰爭。在這場戰爭中,大明錦衣衛也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們應用密寫技術傳送的重要情報,幫李如松成功燒掉敵人糧倉,徹底改變了戰場形勢。錦衣衛參戰,是在萬曆二十年祖承訓戰敗之後。
  • 萬曆朝鮮之戰,為何兵力更多的日本會輸?指揮官都是一些二流將軍
    豐臣秀吉在當上的關白之後就一直在謀劃的對朝鮮用兵,作為繼承織田信長政治遺產之人,豐臣秀吉在行動做派上也頗有信長俾睨天下的氣場。而徵伐朝鮮則是豐臣秀吉向東亞大陸進軍的第一步。對比當時日朝兩國的實力,一直積貧積弱的朝鮮根本不是剛從百年戰國鬥爭中剛統一的日本對手。因此在這一戰前,豐臣政權普遍對於局勢很看好。
  • 薩爾滸之戰,後金從此崛起,此戰中明軍為何如此不堪一擊?
    怎麼打薩爾滸之戰明軍也是慘敗,核心原因就是明軍戰鬥力和後金軍完全不可相提並論。之後幾十年明軍一直慘敗其實關鍵原因也是戰鬥力不如對方。等到清軍入關,其實滿洲兵只是作為督戰隊存在,監督反叛過來的前明軍和尚未反叛的明軍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