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大家的閱讀!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最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喜歡小編為你精心編輯的文章嗎?歡迎留言評論,小編都會虛心接受的,你們是小編前進的動力哦。每天一點點進步,分享彼此的歡樂!如果喜歡就關注訂閱吧!也不要忘記點讚哦~親
有人說,中國人總是活在回憶中,那是因為我們有著輝煌的歷史,值得我們去回憶。像韓國這樣的,回頭一望兩千年,歷史乏善可陳,那麼他們就只能活在幻想中了。
以前有韓國雜誌做過關於東亞名將的盤點,排出了他們所認為的東亞十大名將,這裡面有很多咱們熟悉的名字,比如日本戰國時期的戰神級人物織田信長,排在第十位。中國春秋時期名將,傳下了《孫子兵法》的兵聖孫武,蒙古排在第三位,而開創了蒙古帝國,被譽為一代天驕的成吉思汗,則是排在第三位。這些人都是亞洲軍事史上的名人,隨便一個名字都是如雷貫耳,自然是有資格上榜的。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一個叫李舜臣的韓國人居然力壓力壓孫武、成吉思汗這些兵聖戰神,排在了東亞十大名將之首。
那麼,這李舜臣到底是何方神聖?又憑什麼能成為東亞第一名將?
對於中國人來講,李舜臣這個名字可能比較陌生,但是在韓國,乃在整個朝鮮半島,李舜臣都是戰神般的存在。在韓國,有著許多紀念李舜臣的雕像和祠堂,比如位於韓國忠清南道牙山市的顯忠祠,供奉著李舜臣的靈位,韓國花了8年時間修葺,佔地50多萬平方米。而在韓國首爾的光化門廣場上,豎立著李舜臣的銅像,與之相對的乃是韓國史上第一明君,世宗大王。甚至於韓國海軍都有以李舜臣命名的驅逐艦,即韓國kdx2級驅逐艦一號艦,被命名為忠武公李舜臣號。
李舜臣生活的年代是在公元16世紀,當時朝鮮半島正值李氏王朝統治時期。
在公元1592年和1597年,統一了日本的豐臣秀吉,兩次出兵徵伐朝鮮,意圖以朝鮮半島為跳板,徵服亞洲。因為1592年是農曆壬辰年,1597年是農曆丁酉年,所以朝鮮將這兩次戰役稱之為壬辰倭亂與丁酉再亂;日本方面則是因為年號的不同,將其稱為文祿・慶長之役;至於咱們中國則是稱其為萬曆朝鮮戰爭,因為這場戰爭發生在明朝萬曆年間。
而在這場戰爭中,時任全羅左道水軍節度使的李舜臣,帶領朝鮮水師,多次戰勝日軍。尤其是在鳴梁海戰中,李舜臣以十二艘戰船,擊潰擁有130餘艘戰船的日本水師,這樣以少勝多的戰績,在韓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所以,對於韓國人來講,李舜臣除了軍事能力出眾之外,還額外有著民族英雄的身份在裡面。而李舜臣最終也是在這場戰爭中為國捐軀,如此經歷更是為其形象增添了幾分悲壯色彩,使其至今在韓國都擁有非常高的歷史地位。
2014年夏天,韓國上映了一部以李舜臣為人物主角的電影《鳴梁海戰》,其以萬曆朝鮮戰爭為大背景,講述了李舜臣率領朝鮮水師,在敵我形勢極其惡劣的情況下,最終拿下鳴梁大捷的一系列歷史事件。那個夏天,《鳴梁海戰》在韓國掀起了一股電影熱潮,不停的刷新著韓國的各種影史記錄。比如平均每天票房達到了98萬人次,總計觀影人次突破1000萬(1760萬),總票房收入突破千億韓元(1357億)……
不得不說,這是一部不錯的電影,無論是服化道方面的細節處理,還是崔岷植等一眾演員的表演都是可圈可點的。此外,作為一部戰爭片,電影中也有著許多血脈噴張的視覺震撼,以及感同身受的情感渲染。但是《鳴梁海戰》之所以能夠創下如此之高的票房,除了其電影本身的質量過硬以外,還有著李舜臣這個古代戰神的強大號召力。
當然,這是李舜臣應得的,一個為國捐軀的民族英雄,在韓國不管怎麼受崇拜都不為過。不過,如果單就以此來將他列為東亞第一名將,那就有些自欺欺人了。畢竟作為名將,還是要靠戰績說話。孫武有孫子兵法,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帝國,織田信長打服了整個日本戰國時代,而李舜臣只有一個鳴梁大捷。
要知道這個所謂的鳴梁大捷,在整個萬曆朝鮮戰爭,其實並不關鍵。鳴梁海戰無論戰果還是影響力,都不足以將李舜臣推上亞洲名將這麼一個高度。
鳴梁海戰的背景是丁酉再亂,豐臣秀吉揮兵十四萬,水陸並進再度入侵朝鮮。而此時的朝鮮李氏王朝,根本無力抵擋。在之前的壬辰之役中,朝鮮王朝就已經被打得元氣大傷。那時候的朝鮮武備廢弛,面對豐臣秀吉的軍隊根本就是不堪一擊。僅一個多月的時間,朝鮮便已經「三都守失,八道瓦解」,朝鮮國王都已經退到了鴨綠江邊上,再退就是去明朝了。
當然了,相比於路上戰場的風聲鶴唳,朝鮮水師還是打得不錯的。當時李舜臣率領的全羅左道水師,與日軍水師打得有來有回,甚至多次擊敗日本水師,迫使豐臣秀吉在海戰上保持守勢。但是,這並不能扭轉朝鮮王朝潰敗的局面。正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一旦朝鮮半島被佔領,李舜臣失敗也只是時間問題。
就是在這種近乎亡國的危急時刻,作為朝鮮宗主國的明朝,挺身而出為小弟出頭。由遼東總兵李成梁的長子李如松,帶兵支援朝鮮。在李如松的統領指揮下,明軍先後取得了平壤和碧蹄館兩次大捷,日軍損失慘重節節敗退,最終同意議和撤兵。
一年多以後,豐臣秀吉捲土重來,經歷了上一次的教訓之後,日軍重點針對了李舜臣以及朝鮮水師。在丁酉之役爆發前,日本就利用反間計,誣陷李舜臣陰謀篡權,結果昏庸的朝鮮國王將李舜臣革職下獄。李舜臣下獄被貶期間,日本水師與朝鮮水師爆發了漆川梁之戰,結果朝鮮水軍遭到毀滅性的大敗,損失188艘,近乎是全軍覆沒。所以當李舜臣被再度啟用時,朝鮮水師已經是名存實亡,他手裡只有十幾艘戰船。面對如此困境,李舜臣並沒有放棄,依然在堅持抵抗。鳴梁海戰便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之下發生的。
1597年10月,日本水師為了斬草除根,徹底消滅朝鮮水師,糾集330餘艘戰船,撲向全羅道朝鮮水師大營。而得知消息的李舜臣,率領手中僅有的12艘戰船,在鳴梁海峽設伏,阻擊日軍水師。憑藉著鳴梁海峽航道狹窄,潮水險急的地利優勢,李舜臣成功擊敗了前來追擊的日本水師先鋒船隊,毀傷日軍戰船三十餘艘。
從戰果而言,鳴梁海戰稱得上是世界海戰史上,一次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但是如果放在丁酉之役中,其對於戰局的影響力是很小的。因為當時李舜臣擊敗的僅僅是日軍水師的先鋒部隊,之後便退走了。所以日軍水師主力在鳴梁海戰後,依舊攻克了朝鮮水師基地,完成了既定的戰略目標。
所以,鳴梁海戰其實只是一場小規模的普通海戰,之所以被捧上神壇,乃是因為這是一場韓國人獨立指揮,而且取得勝利的戰鬥。這在整個萬曆朝鮮戰爭過程中,是極其稀少的。畢竟萬曆朝鮮戰爭中登臺唱大戲的乃是明軍,朝鮮軍隊只是一個配角。
陸上戰場然不必說,朝鮮軍隊那基本就是打醬油的。而在海上戰場,雖然有著李舜臣撐場子,但在面對日本水師時,依然是處於下風。在歷史上,真正對日本水師取得決定性勝利的,其實是由明軍指揮的露梁海戰。此役,日軍損失戰船兩百餘艘,上萬人沉入海底,葬身魚腹,自此丟掉了制海權。
露梁海戰發生在鳴梁海戰之後,當時掌控著制海權的日本水師,對於陸上鏖戰的日本部隊提供了不小的幫助,更給明軍帶來了很大的壓力。為了改變這一劣勢,明朝於1598年二月再度調派5萬大軍進朝鮮,其中就包括了明朝自己的水師部隊。
1598年11月,因為豐臣秀吉的去世,朝鮮半島上的日軍無心再戰,紛紛準備撤退。其中,日軍名將小西行長於蔚山受阻,日軍諸部前來救援,在露梁海上與明軍水師爆發大戰,史稱露梁海戰。
值得一提的是,露梁海戰中也有李舜臣的身影,但他此時並不是主將。露梁海戰的主帥是明朝水師提督陳璘,擔當主力的也是明朝水師,其擁有戰船五百艘,兵力近兩萬,負責圍殲小西行長。李舜臣只是帶著朝鮮水師與陳璘副將鄧子龍,負責截擊援救小西行長的日本援軍。
總結來看,在整個萬曆朝鮮戰爭中,李舜臣所扮演的角色並不關鍵。無論貢獻還是地位,比之李如松、陳璘這樣的明軍將領,那都是相差甚遠。如果僅僅是打贏了一個鳴梁海戰都能稱戰神,那我泱泱中華數千年歷史中,豈不是遍地都是戰神?
只是很可惜,韓國人的歷史觀過於狹隘。他們無法接受明朝為他們驅逐倭寇,保家衛國這樣一個事實,有意的掩蓋明朝的功績。所以導致韓國人一談起壬辰倭亂,那就只知道一個李舜臣,像70高齡老將軍還在奮勇當先,最終血灑露梁的老將軍鄧子龍,被他們選擇性的忽視。
這樣的亞洲戰神,如果李舜臣泉下有知,估計都受之有愧。
註:本文轉載自網絡,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僅供讀者參考,著作權屬歸原創者所有。我們分享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
後語:希望大家閱讀後在右下方「在看」處點個讚,以示鼓勵!堅持是一種信仰,專注是一種態度!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