謫居掛甲屯時彭德懷與毛澤東的兩次見面

2020-12-12 光明數字報

    1959年的廬山會議結束後,落難的彭德懷決心離開中南海,新住所確定在北京西苑掛甲屯,那裡有個破舊的大宅院叫吳家花園。9月30日上午,彭德懷走出紅牆。自此,被罷官的彭德懷接受了命運的安排,忍辱含垢,離群索居。到他離開掛甲屯之時,在吳家花園共住了六年零一個月加28天。

 

    「不能再認錯了」

 

    10月21日清晨,毛澤東親自打來電話,約彭德懷到中南海一晤。

 

    在廬山會議上,彭德懷從毛澤東的口誅筆伐中痛苦地發現,昔日的老戰友竟然會想到與他分手的問題。他倔強地回答:「分手不分手那是你的問題。」現在,毛澤東把電話打到偏僻的吳家花園,彭德懷又驚又喜,心中不禁燃起一絲希望。彭德懷馬上讓司機開車,直駛中南海頤年堂。頤年堂內,除了坐在中央位置上的毛澤東,兩側還有劉少奇、朱德、鄧小平、陳毅、彭真、李富春、譚震林等人。

 

    彭德懷明白了,原來毛澤東安排的不是個人之間的交談,而是以中央的名義找他談話。毛澤東說:「我們一起來商量你今後一段時間的工作、學習問題。中央同意你9月9日的來信,讀幾年書極好。每年有一段時間到工廠和農村去參觀和調查研究也是很好的。你年紀大了,就不要去人民公社勞動了。」

 

    彭德懷頷首答道:「同意主席的話。」

 

    毛澤東又問:「你準備怎麼學習?」

 

    彭德懷答:「主要學習哲學和政治經濟學。吳家花園離黨校近,希望在黨校參加學習,準備學四年。」

 

    毛澤東點頭表示同意,轉身讓彭真找楊尚昆,由他們倆負責安排,又說:「不要學那麼長的時間,兩年就夠了嘛。」

 

    彭德懷還是最簡單的回答:「同意。」

 

    毛澤東沒有再往下說,他掃視一遍在座的眾位中央負責人,又把目光聚焦到角落裡的彭德懷身上,不時地清清嗓子,好像在等待什麼。自廬山會議以來,毛澤東親自披掛上陣批判彭德懷,拋出一頂頂政治帽子,揭老底,翻老帳,一時間寒雲滾滾,神鬼噤聲。他是不是覺得黨內鬥爭的弦繃得太緊了?在座的人都看出來了,毛澤東是在等待彭德懷再次向他認錯,以便順水推舟,有所表示。

 

    彭德懷默不作聲。

 

    彭德懷明白毛澤東此刻的意思,如果現在當著大家的面,痛心疾首地作一次檢討,再次「認錯」,請求主席和中央的寬恕,就有可能打開橫在他和毛澤東之間的僵局,他的處境或許會有所好轉,這是絕路逢生的最後機會。但是,他能再去作那種違心的檢討嗎?不能了。在廬山上的反覆檢討,是為了顧全大局,這使得他每每想起就痛徹骨髓。他的腦海中倏忽閃過軍委擴大會議上一幕悲壯的場景:北京軍區參謀長鍾偉少將挺身而出,嚴詞駁斥吳法憲對自己的誣陷,被當場帶上手銬押出會場。能在「軍事俱樂部」、「裡通外國」這些可怕的罪名上「認錯」嗎?絕不能!那將毀掉多少同志!不能再認錯了!

 

    在歷史面前,彭德懷毅然作出一個重如泰山的抉擇。在一片沉寂中,彭德懷慢慢站起來,感謝毛澤東和中央領導同志的關心,轉身出門。

 

    「七千人大會」之後

 

    1961年9月,彭德懷給毛澤東寫了一封信,要求到農村做調查研究,他請求中央允許他先去湖南故鄉搞三個月,了解農村情況;冬天回北京;明年春天再去太行山一帶。

 

    10月5號,楊尚昆主任來電話,傳達毛主席的指示:彭德懷到哪裡去都可以,半年也行。彭德懷喜形於色,那天晚上,他進了中南海,到楊尚昆家裡送調查提綱。他說:「我不能老蹲在吳家花園裡脫離實際的讀書,我還得工作啊。」

 

    11月1日,彭德懷乘火車到了長沙,他在湘潭烏石家鄉調查了50多天,年底回到北京後,把五份調查報告送給楊尚昆,請他轉呈毛澤東和黨中央。他再一次提出,盼毛澤東看完報告後能撥冗約他一談,他對即將召開的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即後來稱為「七千人大會」抱有希望,他樂觀地認為,既然黨中央能進一步糾正自己的錯誤,他和毛澤東之間的分歧就不該存在,消除誤會的時機也成熟了。

 

    然而,事情的錯綜複雜程度遠遠超出彭德懷的想像,他的願望再次落空。

 

    1962年1月27日,劉少奇在人民大會堂對七千名與會者作報告,談到廬山會議,他說:「這場鬥爭是完全必要的。我們開展這場鬥爭是不是只因為彭德懷同志寫了這封信呢?不是的。僅僅以彭德懷同志那封信的表面上來看,信中所說到的一些具體事情不少還是符合事實的,一個政治局委員向中央的主席寫一封信,即使信中有些意見是不對的,也並不算犯錯誤。」

 

    不是為這封信,又是為了什麼呢?彭德懷對劉少奇的報告疑惑不解。

 

    「是由於長期以來彭德懷同志在黨內有一個小集團」,「同某些外國人在中國搞顛覆活動有關。」報告宣布:「所有人都可以平反,唯彭德懷同志不能平反。」

 

    坐在主席臺上的毛澤東扯過麥克風,插話說:「只要不是裡通外國。」看到這裡,彭德懷臉色驟變,這兩個在廬山會議上並沒有確定的新罪名突然出現在中央的正式報告中。他拍案而起,一把抓起電話,要通中共中央辦公廳,他對著話筒向楊尚昆喊道:「我是彭德懷,請轉主席和劉少奇同志,所謂『裡通外國』,我彭德懷向黨鄭重申明,沒有此事!」

 

    中央沒有理會他的申明,連同毛澤東曾應允他從烏石調查回來和他見面之事也石沉大海了。

 

    彭德懷每天黎明即起,到園子裡翻土平地、播種施肥,開始第三年的躬耕壟畝。晚飯後,他依然去村子裡散步,到群眾家串門。但是,他讀書的時間少了,他總是默然沉思,然後就趴在桌子上寫啊寫的。

 

    彭德懷正在實施他深思熟慮後的一個大計劃,他要給黨中央和毛澤東寫一封長信,他要把廬山會議以來對他過去和現在的種種指責作個全面的答辯;他想把自己一生的經歷和功過是非,特別是錯誤和缺點,都和盤託出,請黨來審查。

 

    1962年6月中旬,彭德懷寫完這篇長達八萬兩千餘字的信,6月16日中午,彭德懷在謄清好的長信末尾籤上自己的名字和日期,驅車中南海,請楊尚昆把八萬言長信鉛印多份,送給毛澤東和中央政治局各成員。

 

    彭德懷天天都在等候中央的回音,兩個多月過去了,可他的信仍石沉大海,渺無音訊。

 

    8月22日,彭德懷實在忍耐不住,他再次給毛澤東和黨中央寫了一封信,在信的最後,彭德懷寫道:「請求主席和中央組織專案組審查,處理我這一莫須有的罪名。如查有確實證據,願受黨的紀律和國家法律制裁,哪怕是處以死刑和開除黨籍,都是不會怨恨的。」「只要把這一問題弄清楚,以後,我就不會再來打擾主席和中央其他同志了。我帶著苦悶的、沉重的心情,再次請求對我所犯的錯誤進行全面的審查,作出正確的處理,泣伏呈辭,懇希鑑察。」

 

    彭德懷哪裡知道,8月5日,毛澤東在武漢的談話中,又一次點到彭德懷:「我對彭德懷這個人比較清楚,不能給彭德懷平反。」

 

    彭德懷不斷上書,執拗地想與毛澤東消除誤會,然而,一廂情願化作空中幻影,他的人生航船也駛進了風急浪高的惡水險灘。

 

    毛澤東:「也許真理在你那邊……」

 

    1962年年底,彭德懷又給毛澤東和黨中央寫了一封信,對橫加在他身上的所謂「篡軍」等六個罪名,一一做了回答。

 

    跟「八萬言書」的命運一樣,他的信依舊是石沉深淵,僅為中央審委增加一份新的「翻案罪證」而已。既然寫信也是白搭功夫,彭德懷心寒意冷,此後三年,他就沒有再給中央寫過信。

 

    1965年春,越南戰爭升級。4月,中共中央發出加強戰備的指示。在這種政治大背景下,敏感的毛澤東認為,根據國際國內形勢,彭德懷、黃克誠、習仲勳等人不宜留在首都,提議把他們掛職下放,分配到外地去。

 

    9月11日上午,中央黨校副校長賈震等人來吳家花園傳話,說中央領導在人民大會堂等他去談話。彭德懷第一次進入富麗堂皇的人民大會堂,心裡還在疑惑,直到他步入江蘇廳,才看清原來是彭真。陪同人員除了賈震,還有中組部副部長喬明甫。

 

    寒暄數語,彭真說明主旨:「今天我代表黨中央和你談話,中央決定派你去大三線任副總指揮。」

 

    彭德懷對突如其來的中央決定毫無思想準備,他沉默片刻,冷靜地答覆道:「我是共產黨員,服從分配。但我犯了錯誤,說話沒有人聽,說錯了人家懷疑,說對了人家也懷疑。」他明確謝絕了中央的「寬大」,說自己對工業生產沒有經驗,不願意去三線,仍希望到農村作調查。

 

    兩人話不投機,沒有個結果,彭德懷扔下一句話:「我要見毛主席,不見主席,我哪裡也不去。」

 

    9月23日早7點半,毛澤東的秘書打電話給彭德懷,說毛主席約他8點半前去談話,彭德懷著實吃了一驚,六年來毛澤東沒有理睬他,多次寫信亦無回音,今天是怎麼啦?8點15分,他到達中南海頤年堂,毛澤東已在門口等候他。

 

    彭德懷急步趨前,緊緊握住毛澤東的手,向和顏悅色的毛澤東問好。

 

    「幾年不見,你顯老了。」毛澤東注視著彭德懷黑瘦的臉廓和斑白的兩鬢說。

 

    彭德懷苦笑道:「我是無事不登三寶殿嘍。」

 

    毛澤東說:「早在等你,還沒有睡。昨天下午接到你的信,也高興得睡不著,你這個人有個犟脾氣,幾年也不寫信,要寫就寫八萬字。」毛澤東繼續說:「現在要建設戰略後方,準備戰爭。按比例西南投資最多,戰略後方也特別重要,你去西南區是適當的。將來還可帶一點兵去打仗,以便恢復名譽。」

 

    彭德懷的心驟然收緊,努力使自己平靜下來,他說:「搞工業我是外行,完全無知,政治上也不好做工作。」他主動談到自己在廬山會議上的三條保證,想向毛澤東討個說法。毛澤東問:「哪三條?」

 

    彭德懷說:「在任何情況下不會做反革命;在任何情況下不會自殺;今後工作是不好做了,勞動生產,自食其力。」

 

    毛澤東點頭道:「哦,後面兩條我還記得。廬山會議已經過去了,是歷史了。現在看來,也許真理在你那邊。對你的事,看來是批評過頭了。」

 

    毛澤東與彭德懷密談了五個小時。他們究竟談了些什麼?目前的公開史料均未披露。幸好,彭德懷把這次談話的主要內容告訴了楊獻珍,使得這段秘史留存於世。

 

    中午時分,劉少奇、鄧小平、彭真先後入座。毛澤東轉入正題,他說:「戰略後方最重要是西南區,它有各種資源,地理也適宜,大有作為。彭德懷同志去也許會搞出一點名堂來。建立黨的統一領導,成立建設總指揮部,李井泉為主,彭為副,還有程子華。」

 

    彭德懷仍然堅持:「我去搞工業是外行,時間緊迫,恐有所負,我還是想去邊疆搞農業。」

 

    毛澤東沒有答話,劉少奇、鄧小平、彭真一齊來勸說彭德懷。

 

    毛澤東說:「彭德懷同志去西南,這是黨的政策,如果有人不同意,要他同我來談。我過去反對彭德懷同志是積極的,現在要支持他也是誠心誠意的。對老彭的看法應當是一分為二,我自己也是這樣。」

 

    中午,毛澤東留彭德懷吃飯,劉少奇等三位領導作陪,席間氣氛融洽,交談甚歡,大家還喝了一點酒。

 

    看到毛澤東有些疲倦,面色微醺的彭德懷起身告辭。在送彭德懷出門的時候,毛澤東忽然問道:「你在中南海遊泳池畔對我說過要鬥劉少奇同志,恐怕你是參加了『高饒反黨聯盟』了吧?」

 

    好似一盆冰水兜頭澆下,彭德懷頓時愣住了,他一時語塞,來不及解釋,毛澤東已轉身走開,揚長而去。

 

    怎麼又來了個大逆轉?彭德懷回到吳家花園,反反覆覆回憶了兩天兩晚,但記不起有這回事。最後他認定,是毛澤東自己搞錯了。可退一步講,即或是說過這樣的話,也不能就說是參加了「高饒反黨聯盟」吧。

 

    這次進中南海,是彭德懷生前與毛澤東的最後一次見面。

 

    11月10日,在彭德懷即將赴成都「履新」前的半個多月,毛澤東批准在上海正式發表姚文元的文章。他後來說,《海瑞罷官》的「要害問題是『罷官』。嘉靖皇帝罷了海瑞的官,1959年我們罷了彭德懷的官。彭德懷也是海瑞」。

 

    誰也無法否認這一鐵的歷史事實:在十年浩劫的前夜,一座偷偷搭起來的新祭臺,首先被押上來祭旗的就是彭德懷。

 

    11月25日,上面終於通知彭德懷,他可以在近期擇日赴川。11月28日,彭德懷離開了掛甲屯這個不尋常的人生驛站。

 

    在北京火車站,代表中央部門來送行的只有中組部副部長喬明甫一個人。在彭梅魁、彭康白和彭鋼三家人的陪同下,彭德懷走進最後一節軟席車箱,端坐在座位上,他的情緒也稍微好了一些。跟隨彭德懷的景希珍、綦魁英和趙鳳池忙活著往行李架上擺放東西。

 

    一聲長鳴,開往成都的33次旅客快車緩緩啟動,彭德懷走出車廂,站在尾部的平臺上,不停地向大家揮手。凜冽的寒風吹著他蒼老的面頰和稀疏的白髮,他像一株老松樹頑強地站立著。

 

相關焦點

  • 毛澤東為何會給彭德懷扣上"裡通外國"罪名?
    廬山會議及黨史文獻證明,毛澤東對彭德懷有兩次大誤解,終身未得消釋。一次是1935年5月,會理會議上認定彭德懷搞非組織活動。廬山會議上,林彪當面申明他在會理會議前寫的信,與彭德懷無關。毛澤東立即說:「是呀!你就不去下面活動!」但仍認定彭德懷同張聞天私下有幕後活動。另一次就是在廬山會議上認定彭德懷的「猖狂進攻」是「從國際取了點經」。
  • 廬山會議賀龍批彭德懷:對毛澤東同志很不服氣(1)
    上的彭德懷與元帥們    1959年7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開幕。    受毛澤東表示願意多聽反對意見的鼓舞,彭德懷從7月3日到10日的8天時間內,在小組會上一連作了7次發言或插話。    客觀地說,彭德懷的發言和插話,鋒芒畢露,言辭尖銳,但是,這些意見在當時卻是能引起大家共鳴的。
  • 彭德懷推薦高崗、鄧小平當總參謀長,毛澤東是如何決定的呢?
    所以彭德懷「想推舉一個身體強健的人來頂住這個繁重的任務,這樣也可以擺脫他自己的軍職」。 彭德懷深知,周恩來的提議,是經過毛澤東批准,並經政治局會議一致討論通過的,是非常嚴肅而鄭重的決定,也是中央和毛澤東對他高度肯定與信任的體現。要想實現到地方上工作的願望,不再擔任軍職,他必須先向毛澤東匯報,並取得毛澤東的同意。
  • 廬山會議,彭德懷罵了毛澤東什麼使眾人都不敢說話【6】
    失去了控制的彭德懷不由「嚯」地站起來,不顧一切地拉大嗓門吼道:「在延安,你操了我40天娘,我操你20天的娘還不行?」   「哦,你要操娘?!」毛澤東的聲音反而小了,保持著一種固有的鎮靜。
  • 廬山會議後誰向毛澤東密報:彭德懷暗地煽動軍隊?
    核心提示:8月20日,柯慶施、陳伯達分別給毛澤東、劉少奇打電話,說:「會議開得糟透了」,「彭德懷表面做檢討,暗地裡煽動軍隊向党進攻」本文摘自:《毛澤東與林彪》,作者:葉健君 程波 王龍彪,出版:東方出版社1959年中共中央廬山會議剛閉幕,在北京舉行的軍委擴大會議便開始。
  • 劉少奇借「高饒事件」打壓彭德懷:絕不給平反
    黨內文件照發,中央政治局會議也照常通知他參加,不過彭德懷照例請假就是了。根據毛澤東的意見,彭德懷有什麼事都是通過楊尚昆這個辦公廳主任向中央反映。  1959年國慶節前夕,彭德懷搬出中南海,移居吳家花園。10月21日,毛澤東找彭德懷談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鄧小平、彭真、賀龍、陳毅等同志都到了,我也在座。毛澤東肯定了彭德懷9月9日寫信要求學習和參加生產勞動的意見。
  • 揭秘:彭德懷曾在1959年廬山會議上7次發言反映問題
    編者按:近日,《黨史文匯》發表文章《心中始終裝著群眾的彭德懷》。文中記述了彭德懷兩次回湖南調研,如實向黨中央和毛澤東反映問題的一些細節。摘編如下。 1958年和1961年,彭德懷曾兩次回到湖南,在湘潭、平江等地進行調查研究。
  • 彭德懷元帥電視劇全集1-36集劇情介紹至大結局演員表
    安娜約彭德懷見面,同他告白,表明自己對他的心意,彭德懷自然拒絕。 待彭德懷回住所後,門外突然來了一女子要見他,並道是他妻子。彭德懷一見,果真是失蹤多年的劉坤模。兩人多年後相逢,欣喜之情溢於言表。 由於敵人攻勢兇猛,西北野戰隊難以抵擋,彭德懷、毛澤東等中央高層忙收拾行李帶兵從延安實行戰略性撤退。待胡宗南攻下延安後,留給他的只是一座空城。怎奈胡宗南手下的人好大喜功,向中央上虛報了俘敵五萬的輝煌戰績,胡宗南知曉時已為時已晚,來不及阻止。 毛澤東臨走前,在自己的指揮部留下了一張字條,嘲諷胡宗南拿下延安後只會陷入進退兩難的局面。
  • 細數彭德懷元帥一生所擔任的職務
    ◆1923年,彭德懷在湖南省陸軍軍官講武堂學習,時年25歲。1922年初春,彭德懷輾轉來到廣東花縣到湘軍時的舊友魯廣厚任營長的獨立營(隸屬許崇智任軍長的粵軍第2軍)擔任4連連長。8月改叫彭德懷,與黃公略等相約投考湖南省陸軍軍官講武堂並被錄取。1923年8月從湖南省陸軍軍官講武堂畢業後重回湘軍6團1營1連擔任連長。1926年5月任6團1營營長。後湘軍第2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8軍獨立第1師,6團改為1團,彭德懷任1團1營營長。在參加北伐戰爭中,率部攻擊武昌南門時,結識師政治部秘書長、共產黨員段德昌,開始接受共產主義思想,並要求加入中國共產黨。
  • 彭德懷:堅持實事求是 敢於直言
    彭德懷(資料圖)  彭德懷同志,是我軍的傑出將領和出色的國務活動家。在黨內政治生活中,他的敢於直言,敢於講不同意見,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也是出了名的。  (一)  1928年7月,彭德懷同志發動了著名的平江起義,從此開始了自己的革命生涯,並很快就成為紅軍的重要將領。當時的國民黨報紙,常常把他同朱德、毛澤東以及黃公略並提,稱之為「朱毛彭黃」,說明他的名字是令敵人膽顫心驚的。我們在白區工作的同志,也只能從國民黨的報紙上了解他的一些事跡,都知道他是個很會打仗的人。
  • 劉伯承與彭德懷不為人知的是非恩怨
    同是「塞上長城」,劉伯承和彭德懷究竟有什麼誤會呢?歷史的暗角依然是1933年2月開始的紅軍第四次反「圍剿」。毛澤東在寧都會議被解職後,劉伯承升任紅軍總參謀長,協助接替毛澤東任紅一方面軍政委的周恩來以及朱德具體指揮紅軍實施第四次反「圍剿」戰役。此前,關於毛澤東的去留問題,寧都會議上曾發生激烈爭吵。
  • 廬山會議為彭德懷翻案的人竟是他
    在1959年廬山會議上,彭德懷因為一封給毛澤東的信激起了千層浪,後被錯誤批判為所謂「右傾機會主義」、「以彭德懷同志為首的反黨集團」。但就是這次會議「在批判和鬥爭彭德懷的過程中,卻出現了一段與會議主旋律不相和諧的插曲」,反而為他澄清了一樁背了20多年的歷史冤案,卸下了「反毛澤東」這一沉重的歷史包袱。這件事是廬山會議上唯一讓彭德懷聊以自慰的事情。
  • 彭德懷生平簡介
    在他率領紅軍勇猛打退敵軍騎兵的追擊後,毛澤東曾寫詩讚揚他:「山高路遠坑深,大軍縱橫馳奔,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同年11月,任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第一方面軍司令員。參與指揮直羅鎮戰役。1936年1月補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2月任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司令員,與毛澤東等指揮部隊東渡黃河,挺進山西,宣傳抗日,擴大紅軍。
  • 揭秘蕭克將軍回憶錄中的彭德懷和林彪
    指揮部開會研究兵力部署時,部分同志認為紅五軍留6個連就可以守住井岡山陣地。彭德懷不同意,他認為「這樣不行,兵力不夠」。大家說:「五軍有6個連,加上本地武裝,怎麼不夠?」有的同志胸有成竹地表示:「井岡山上有5條路,5個哨口築好工事,各放一個連就能守住!」彭德懷說:「你們錯了,上井岡山的路不止5條,實際有9條路。」接著他一條一條說了出來。
  • 一封事關AB團的偽造的毛澤東親筆信
    大敵當前,正當中央紅軍積極備戰,忙於迎敵反擊的時候,在彭德懷的三軍團指揮部發生了一件非同尋常的大事。密 信湖南人民出版社於1998年12月出版的《彭德懷與毛澤東》一書記載:1930年12月中旬的一天半夜,三軍團前委秘書長周高潮,急忙給彭德懷送來一封密信。彭德懷一看那特殊的毛筆字,便知是毛澤東寫的。
  • 龔澎:重慶談判時,她曾擔任毛澤東的翻譯
    1945年9月16日,毛澤東(中)與美國士兵埃德爾曼·傑克(左)、龔澎(右)在紅巖村。記者 齊嵐森 攝 ■她給彭德懷做過秘書,為毛澤東當過英文翻譯,也是周恩來的得力助手 ■她曾是燕京大學公認的「校花」,美國著名漢學家費正清曾稱讚她為「環球新聞界最出類拔萃的婦女」 ■她是新中國第一代傑出的女外交家,35歲出任新中國外交部第一任新聞司長 說起中國外交部,你會想到誰?是果敢睿智的新聞發言人華春瑩,還是沉穩霸氣的外交部部長王毅?
  • 彭德懷的悲劇婚姻:表妹跳崖自殺,原配改嫁他人,浦安修主動離婚
    圖 | 彭德懷引言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毛澤東評彭德懷他是個厚嘴唇、大嘴巴、身材魁偉、性格開朗健談的人。——外國記者記彭德懷彭德懷導讀:彭德懷(1898年10月24日-1974年11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帥,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政治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
  • 銘記歷史:彭德懷為何臨終高喊八個字,直言直語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不信教的歷史:彭德懷的鐵骨軟腸。彭德懷有很多書,廬山會議有很多書,我們翻開書八分鐘裡面也講了彭將軍很多書。這本書可以用「軟鐵」來形容。在這裡,我寫了很多關於彭德懷家的柔情,彭德懷家主要有兩個親家,彭德懷和他的妻子。其實他們兩人都是相當悲情的事情,他沒有為畢恭畢敬而毀書,畢恭畢敬當然是彭德懷,彭德懷是彭德懷將軍。他是戰神,一生戰無不勝,戰無不勝。
  • 丁玲如何描寫彭德懷:我們是怕他的,但我們更愛他
    當年,毛澤東主席的這一詩句不僅是對彭德懷元帥的由衷讚揚,也確實道出了他卓越的軍事指揮藝術和才能。我們或許能從女作家丁玲的筆下,更加近距離地感受當年彭德懷元帥的人格魅力。   1936年12月中旬,彭德懷指揮的西徵軍司令部駐在定邊的紹溝沿,這時,著名女作家丁玲從上海十裡洋場來到了紹溝沿。自紅軍抵陝北後,大批青年知識分子從全國各地來到了陝北黃土高原,丁玲就是這樣到陝北的。
  • 劉坤模:彭德懷的細妹子,分離九年她改嫁生一女,找彭複合遭婉拒
    1962年,當浦安修迫於形勢,離開彭德懷離開吳家花園掛甲屯時,彭德懷不禁感嘆道:「要是坤模,她絕對不會離開我的,」說到這裡,一定會有人會奇怪坤模是誰?其實彭德懷口中的坤模就是他的結髮妻子——「細妹子」劉坤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