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當浦安修迫於形勢,離開彭德懷離開吳家花園掛甲屯時,彭德懷不禁感嘆道:「要是坤模,她絕對不會離開我的,」說到這裡,一定會有人會奇怪坤模是誰?其實彭德懷口中的坤模就是他的結髮妻子——「細妹子」劉坤模。
而劉坤模在年老之後,也出了一本回憶錄,她在《和彭德懷在一起的日子》裡的一書中說道:「婚後他一直像一個老大哥那樣關懷我,照顧我,我在他身邊感到溫暖。」
劉坤模
1922年的春天,因秘密處死惡霸地主歐勝欽而流落他鄉半年的彭德懷,從廣東坐輪船經廈門、上海、武漢、長沙等地,一路輾轉,回到了闊別九年的家鄉烏石寨,對於彭德懷的突然歸來,全家人都十分高興。
尤其是八十多歲的老祖母,她緊緊拉著彭德懷的手說:「鍾伢子,我不是在做夢吧?」彭德懷回答道「是真的,不是夢!」
回到家裡的彭德懷輪流去拜見了幾年不見的親戚朋友和鄰居,他來不及休息一下就同二弟一起下地幹活,這令他多病的父親感到十分欣慰,一天,當彭德懷在幹活時,臥病在床的祖母喊他過去,彭德懷一聽,快步走到了祖母床前,祖母說:「你今年已經24歲了,也老大不小了,該找個堂客成親了。」
彭德懷沒有立即回答,他看著82歲的祖母整天臥床動不了,大小便也要人伺候,父親久病未愈,連咳帶喘,每次都吐一大堆痰,急需要一個人伺候,家裡確實需要人來料理,想到此處,彭德懷點點頭說:「奶奶,我聽你的,但人我要自己挑,」祖母笑著答應。
彭德懷有個好朋友叫做劉玉峰,家住在離彭家圍子半裡路遠的楠木衝,他們從小一起砍柴,賣苦力,湘軍在靖港招兵時,他還派人護送彭德懷到那裡去當兵,兩人的感情很深,有人知曉他們的情意,便把劉玉峰的妹妹細妹子介紹給了彭德懷。
得知此事的彭德懷十分高興的說:「劉玉峰長得好看,人也好,他的妹妹一定像他,我不用看,就認這門親事了,」後來,彭德懷還是借著買紅薯種的機會悄悄去看了細妹子一眼,這一看果然很中意。
可是細妹子的母親卻不同意,她倒不是嫌棄彭家太窮,而是細妹子太小,她前面兩個女兒都是給人家做了童養媳,卻被夫家折磨死了,如今身邊只有這一個女兒,萬一再有個三長兩短,那又該怎麼辦?想到這裡,劉母哭著說:「細妹子才12歲,年紀還小,我就是帶著她去要飯,也得把她養到20歲再出嫁。」
哥哥劉玉峰卻很了解彭德懷,十分贊同這門婚事,他對母親說:「彭德懷忠厚老實,為人很好,又能吃苦,不抽菸不喝酒,在外面掙得錢都寄回來,將來一定有出息。」
劉母聽了這話不再反對,只是有一個條件,那就是不能讓細妹子像童養媳一樣被領走,必須是彭家來明媒正娶,彭家人答應了劉母的條件,按照鄉裡的習俗,1922年農曆三月初七,細妹子在爆竹聲中,坐著花轎嫁到了彭德懷家中,那天,細妹子穿著一套土布衣褲,彭德懷穿著一件藍布長衫和借來的黑馬褂,就這樣,月老的紅線把他們緊緊地拴在了一起。
彭德懷
彭德懷和細妹子都是被苦水泡大的伢子,細妹子的年齡比彭德懷要小很多,正好小一輪,當時的細妹子只有12歲,而彭德懷24歲了,是個地地道道的小夥子,彭德懷既把細妹子當妻子,又把她當妹子照顧。
成婚後的一天晚上,彭德懷突然問起細妹子:「你的大名叫什麼?」細妹子睜大眼睛回話:「我的名字就叫細妹子呀!」彭德懷笑著說:「細妹子是你的小名,你還有一個大名啊,好比我,大家叫我鍾伢子,這是我的小名,我的大名叫彭德懷,」細妹子搖頭說:「我就這一個名字,」彭德懷笑了笑,打算給細妹子取個正經的大名。
他覺得細妹子每天圍著鍋臺轉,兩耳不聞窗外事,實在是太過無聊了,他希望細妹子成為一個女中豪傑,彭德懷想了想後,說道:「男為乾,女為坤,你應該做女子中的模範,我看你就叫劉坤模好了,」細妹子高興的點點頭,以後便一直用劉坤模這個名字。
知道妻子年紀小,彭德懷就搶著幫她幹活,裡裡外外的活都自己包攬了,生怕累著她,一次,見劉坤模裹著小腳,走起路來十分不便,彭德懷搖搖頭說道:「你把腳放了吧,」細妹子卻很為難:「大家都是這麼裹,」彭德懷又說:「不對,我在廣東見到的婦女都不裹腳,耕田種地,砍柴挑糞,推車抬轎,什麼事都能幹,她們多方便啊。」
劉坤模聽了這話,也覺得有理,當下便把裹著的小腳放了,在她的帶動下,村裡許多婦女也解開了裹腳布,當時,由於受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影響,人們普遍不重視女人讀書學文化,彭德懷卻不這樣想,他受了新文化的薰陶,接受了很多新思想,也支持婦女解放,實行男女平等。
婚後不久,彭德懷就問劉坤模:「你讀過書沒有?」劉坤模說:「沒有,女人家讀書有什麼用?」彭德懷說:「男女一樣,誰說女子讀書沒有用?你要做女中模範,就要有知識,你想不想學?」劉坤模笑道:「想,」彭德懷也笑:「好,那我就教你識字。」
第二天一早,彭德懷就走出20裡地來到石潭鎮上,他給劉坤模買回一本小學第一冊語文課本,並鄭重地用毛筆在封面上工工整整地寫上「劉坤模」三個字。雖然彭德懷只讀過兩年私塾,可是在外闖蕩的時候,他抓緊機會學文化,知識水平並不比高中生差,給妻子當老師,彭德懷綽綽有餘,在丈夫的教導下,劉坤模很快就認識了許多字,也能自己讀課文了。
彭德懷
這年的8月,結婚才三個多月的彭德懷去長沙報名考湖南陸軍講武堂,將自己的名字由彭德華正式改名為彭德懷,離家前,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劉坤模的學習,當時村裡沒有私塾,為了不耽誤妻子的學習,彭德懷求姨夫收下劉坤模做學生,臨走前,他還對妻子萬分囑咐說:「我去長沙後,你的學習不要間斷,平時早晚多做些家務,侍奉好奶奶和父親,白天去讀書,不管遇到什麼困難,一定不能停下來。」丈夫的叮囑和期望,使劉坤模感到深深的溫暖,也堅定了她學習文化的決心和信心。
很快劉坤模就「頗有文化」,她開始寫信給彭德懷,遇到不會寫的字,就用諧音字代替,彭德懷每每收到妻子的信,都會小心翼翼保存起來,如果劉坤模的文化水平有進步,他就寫信表揚,如果沒有進步就批評或者勸說,還幫她把信中的錯別字和語句不通的句子改了,第二年的8月,彭德懷回鄉探親,第一件事就是檢查劉坤模的文化水平,檢查一遍後,他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1924年,祖母和父親先後去世,大弟也已經結婚成家,彭德懷便把劉坤模接去了部隊駐防的湘潭縣城,此時的劉坤模是第一次走出小鄉村來到湘潭,她歡喜的不得了,二人也在租來的房子裡度過了第一次春節。
不久後,彭德懷所在的部隊調防,他便託人把妻子送進了湘潭女子職業學校讀書,在這裡,劉坤模上午學習文化,下午學習縫紉,進步極快,半年的時間下來,她不僅成績優異,還學會了縫紉、繡花、刺字等手工藝。
彭德懷(中)和親人以及劉坤模(左二)
彭德懷的部隊駐防時,劉坤模就去部隊與他團聚,部隊開拔時,劉坤模就獨自回烏石寨的老家,提起那段奔波的日子,用劉坤模來說就是:「這是我和他的生活規律,」她先後和彭德懷去過靖港、宜昌、嶽陽、湘潭、華容、南縣等地,每到一處,只要有條件,彭德懷便送她去當地學校讀書。
他曾語重心長的對劉坤模說:「我風裡來雨裡去,平常都是在野地裡睡覺,槍林彈雨中生活,子彈是不長眼的,如果我被打死了,我的兩個弟弟都養活不了你,你要有點本領,能夠自謀生計,否則,你就無法生活下去,」聽著丈夫的話,劉坤模心裡暖洋洋的。
1928年的6月的一個黎明,彭德懷同妻子來到湘江岸邊,他們就要在這裡分別了,時任湘軍獨立五師第一團團長的彭德懷奉命去平江接防,劉坤模則返回故鄉烏石寨,他說:「這次調防要打仗,我就不能把你帶在身邊了,你先回家去,請個教員補習功課,準備下半年報考中學,我打完仗再接你出來,」劉坤模含著眼淚堅定地點點頭。
回烏石寨的船起航後,彭德懷站在岸邊目送妻子離去,一直到船駛去遠方看不清楚的時候,彭德懷才轉身離去,像這樣的換防而暫時的離別,對他們夫妻來說本是尋常事,劉坤模也早已習慣了這種生活,可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一個月後,也就是1928年的7月22日,彭德懷領導發動了平江起義,也就是從這時候開始,他們一分別就是將近十年的時間。
十年光陰,彈指一揮間,但是對於彭德懷夫妻二人來說,等待的艱難和考驗是非比尋常的,這十年的光陰,彭德懷是在戰火和硝煙中度過的,他驍勇善戰,屢建奇功,成了讓敵人聞風喪膽的「彭大將軍」,蔣介石曾懸賞十萬銀洋要他的人頭,在九死一生的徵戰中,彭德懷也接觸過出生入死的女戰友,有幾人對他流露出愛慕之情,他曾對一位漂亮的女記者坦率的說:「你很美,也很能幹,但是我不愛你,」在彭德懷心中,任何人都比不上他的細妹子。
劉坤模(右)
這十年,劉坤也同樣不好過,平江起義後,身為彭德懷的妻子,劉坤模被迫離家出走,她曾四處尋找起義的隊伍,但是都沒有成功,為了生存,她曾獨自一人躲在餓狼成群的深山,曾臉上抹灰,同一個60多歲的老奶奶挨家討飯,也曾化名劉飛,去湘潭偏遠的農村小學教書,兩個月就換一所學校,她還曾遠赴上海投友謀生,但都沒有找到棲身之地。
逃難中,劉坤模在從上海到武昌的船上認識了陶鑄的母親,但她當時隱姓埋名,說話行動十分小心,既不敢言明自己叫劉坤模,也不敢說自己的丈夫就是大名鼎鼎的彭德懷,陶鑄母親對她的身世也是絲毫不知。
1935年的12月,白色恐怖中,劉坤模無法在家鄉立足,她又一人去了武昌,此時的劉坤模身無分文,只好流落街頭,走投無路的劉坤模面對滾滾長江,打算一死了之,卻被陶家的朋友徐某所救,她也說不清是為了活下來還是為了感謝徐某的救命之恩,在這萬般無奈的困境中,她與徐某同居組建了家庭,一年後,就生下一個女兒,徐某和這個孩子,也成了彭德懷與劉坤模婚姻悲劇的開端。
1937年的10月,劉坤模在報紙上看到了一條消息,使得她如觸電般一震:平型關大捷,八路軍副總指揮彭德懷指揮一一五師在平型關殲日軍坂垣師團一千餘人,取得抗戰以來的第一個大勝利,劉坤模心想:「彭德懷不就是自己日思夜想的丈夫嗎?」
這意外的消息,使得劉坤模心情難以平復,她馬上提筆給彭德懷寫了一封信,千言萬語,難以盡說,可是在寫這封信的時候,劉坤又犯了難,她不知道平型關具體地址,也不敢向別人打聽,只能在信封上留下幾個大字:「平型關,彭德懷收」。
劉坤模也不知道彭德懷能不能收到這封信,她沒有去細想,只是在心裡滿懷希望,幸好老天庇佑,彭德懷居然收到了這封信,當這封信到了彭德懷的手裡後,他拿著信封左看右看,嚴肅的臉上也泛起了笑容,十年的思念,思念的期盼,終於有了結果。
彭德懷
彭德懷立即提筆給劉坤模回信說:「坤模妹,在槍林彈雨中收到了你的信件,很興奮,你要來,去西安八路軍辦事處找林伯渠主任。」
當彭德懷把信寄出去後,他也是懷著激動的心情等著妻子前來,一個月後,劉坤模按照彭德懷在信中的囑咐,在組織的幫助下終於去到了延安,此時的彭德懷因參加中央會議,風塵僕僕地從抗日前線回到了延安,久別重逢後,兩個人都有了巨大的變化。
赴延安時,劉坤模曾認真的修飾過自己,她穿了漂亮的旗袍,還燙了頭髮,這在都市中最普通的打扮,卻在延安顯得十分洋氣, 十分扎眼,而彭德懷比起十年前卻更土了,穿著與戰士完全一樣的軍裝,普通得與八路軍戰士沒有任何區別。
見到闊別已久的丈夫,劉坤模失聲痛哭,她向彭德懷哭訴了自己九年來坎坎坷坷的經歷,和對丈夫的想念之情,聽到這一切後,彭德懷也不禁落下淚來,其中,劉坤模還特別強調,自己是打聽不到彭德懷的消息,為了活下來才與徐某同居的,她從來沒有把徐某當做自己的丈夫,只是把他當作救命恩人,她對徐某隻有感恩情,沒有夫妻感情,說這一切時,她相信彭德懷會原諒她的。
可是聽著劉坤模的控訴,彭德懷也心如刀絞,十分難受,他何嘗不知道劉坤模這九年來經歷的苦難,在劉坤模到達延安之前,彭德懷就看過劉坤模的詳細材料,了解了她全部的境況,他覺得劉坤模並沒有錯,他也從心底深深愛著與他共同生活七年的細妹子。
看著痛苦哭泣的妻子,彭德懷深情的安慰說:「這麼多年你為我受苦了,」經過激烈的的思想鬥爭,彭德懷委婉的拒絕了劉坤模,並說道:「孩子不能沒有娘,你應該回到孩子身邊去。」
數日後,彭德懷隻身返回前線,迎接他的是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歲月,臨行前,他勉勵劉坤模說:「好好學習,努力上進!」後來,彭德懷還託人給劉坤模捎了一支鋼筆,而劉坤模也沒有回武昌,她留在延安參加了革命,1939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後來與任楚軒結婚成家。
新中國成立後,劉坤模擔任哈爾濱市政協委員。
而這對情投意合的相思鳥,也遺憾的各奔東西了,他們彼此都沒有錯,是那個時代造成的戀愛悲劇,但是,隱藏在彭德懷深處的愛情,卻永遠在回憶最傷心的那一幕,一直到彭德懷晚年,每每回憶起這段往事,都十分遺憾的對侄女說:「這不能怪她,也不能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