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人民至上 不斷造福人民
——代表委員談落實兩會精神,更好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武漢武昌方艙醫院正式休艙後,來自湖南、廣西等地醫療隊的醫護人員在出艙前用歌聲送別痊癒患者。新華社發
貴陽的小學開始陸續復學。貴陽市南明區苗苗實驗學校的老師在輔導學生做課堂練習。新華社發
完善常態化防控機制
歐陽堅委員(甘肅省政協主席)
聚焦疫情防控 多提務實可行的對策建議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價。」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為人民政協在常態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履職盡責提供了指引和遵循。未來我們將重點抓好三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把工作重點聚焦到常態化疫情防控上來。
深刻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把各項任務要求落細、落實、落到位。時刻緊繃疫情防控這根弦,堅持把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要求貫穿履職工作全過程、各方面,織密織牢疫情防控安全網,確保全覆蓋、無疫情、履好職。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動員政協委員和幹部投身抗疫防疫一線,積極參與農村、社區疫情防控,多做力所能及的實事、好事,為堅決防止疫情反彈盡責出力。
二是緊扣疫情防控工作協商建言。
聚焦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機制,強化應急物資保障、加強基層衛生防疫體系建設等深入調研協商,為提升防控能力建真言、獻實策。聚焦推進常態化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等開展民主監督,推動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落地見效。聚焦健全公共衛生體系,就加強公共衛生隊伍建設、健全重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機制等課題,組織醫療衛生界委員和專家,開展前瞻性、基礎性研究,多提有針對性、務實可行的對策建議。
三是為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凝聚共識。
組織動員住甘全國政協委員,積極深入界別群眾和基層一線,把黨中央關於疫情防控的決策部署、全國兩會精神宣講好、落實下去,把人民群眾的意願訴求傾聽好、反映上來。組織引導全省政協系統和政協委員,帶頭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倡導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把健康文明的好習慣推廣開來,使之成為新的風尚。
(光明日報記者王昊魁採訪整理)
趙江濤代表(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市長)
抓緊抓實抓細 確保疫情不出現反彈
今年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做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要緊緊依靠人民。在常態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堅持人民至上,就是要把人民安居樂業、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在抓緊抓實抓細常態化疫情防控的同時,做好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讓人民過上好日子。貫徹落實好兩會精神,我們包頭市要特別關注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凝心聚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不久前,我們制定並實施了《克服疫情影響、促進貧困戶增收防返貧十項措施》,下一步要切實做好返貧人口和新發生貧困人口幫扶。同時,加強就業技能培訓,創新「智志雙扶」舉措,重視城市低收入家庭生活保障,推動城鎮困難職工解困脫困,確保如期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
堅持把穩就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受疫情影響,今年就業形勢嚴峻複雜。我們研究出臺了《包頭市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穩定和擴大就業若干政策措施》,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努力穩定現有就業,積極增加新的就業,促進失業人員再就業,重點做好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就業工作。
推動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
健全完善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強化疾控能力建設,完善常態化防控機制,確保疫情不出現反彈。緊緊抓住疫情防控期間大數據、數字經濟、醫藥健康等產業表現出的強大潛力和良好發展勢頭,整合資源、挖掘潛力,培育發展新產業新動能。
(光明日報記者王璡採訪整理)
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項目
姚樹坤委員(民進中央委員、中日友好醫院副院長)
倡導健康生活方式 助力健康中國建設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經歷了新冠肺炎疫情,人們更加認識到健康的重要性。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要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樹立大衛生、大健康的觀念,把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強調,大力開展健康知識普及,倡導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如何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提升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我認為,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倡導健康生活方式,做好健康管理工作。
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健康包括身體健康、社會適應與心理健康三個方面。健康管理是對個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險因素進行全面管理的過程,旨在調動個人及集體的積極性,利用有限資源達到最大的健康效果。健康管理的核心是使人們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從「治已病」向「治未病」轉變。這些年,我一直在為推動健康管理鼓與呼,兩會後,我要繼續做好這項工作。特別是在大數據時代,把健康管理落實為實際行動有著獨特優勢。我呼籲,在保障數據安全的前提下,通過移動網際網路、物聯網等手段建立居民健康數據共享平臺,把居民電子健康檔案、電子病歷等基礎資料庫,與健康數據監測、健康體檢、膳食調查等其他外部數據源加強對接,逐步實現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信息大數據管理,優化健康服務體系。還可以運用信息技術和智慧手段,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大力發展新型健康產業,切實有效加速政策實施,積極促進智慧健康城市建設。
(光明日報記者王璡採訪整理)
唐金海代表(江蘇省人民醫院〔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黨委書記)
深入開展生命教育 提升群眾健康素養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要大幅提升防控能力,堅決防止疫情反彈,堅決守護人民健康」。健康服務不僅需要關注身體,還需要從人文關懷的角度關注心理狀態和社會需求,關注廣大人民群眾對生命、健康和死亡的認識,從疾病預防和社會康復多個維度提供醫療服務。生命教育不僅涵蓋了人從出生到死亡的整個過程及這一過程所涉及的各方面對生命的關注,還包括生存能力的培養和生命價值的提升,倡導認識生命的意義、尊重和珍惜生命,從而提升人的生命質量,最終實現生命的價值。醫療機構有責任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高質量的公共衛生服務,深入開展生命教育,提升全民健康素養。
回去後,我們將持續開展生命教育,普及敬畏生命、關愛健康、尊重醫學規律的理念,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增進全社會對醫學、醫務人員的理解與尊重。進一步梳理工作機制,優化資源配置,統籌資金投入,設計考核指標,引導醫院從「以治病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轉變。採用多種方法開展生命教育,包括傳統的生命教育方法、信息化的生命教育方法和體驗式的生命教育方法;發動全員力量共同開展生命教育,包括專業醫護、醫學院校、學院學生、醫務社工專業人才、志願者等,並鼓勵醫務社會工作者、志願者作為新興、特色力量加入生命教育團隊,發揮其在醫患溝通、資源連結、項目策劃等方面的專業作用,為健康中國貢獻力量。
(光明日報記者李慧採訪整理)
完善公共衛生應急法律法規
史可委員(農工黨江西省委會主委、江西省科協主席)
合理規劃公共衛生應急設施布局
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我國公共衛生體系、醫療服務體系發揮了重要作用,公共衛生應急設施的重要性凸顯。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整體謀劃、系統重塑、全面提升,改革疾病預防控制體系,提升疫情監測預警和應急響應能力,健全重大疫情救治體系。這為進一步健全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更好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指明了方向。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出「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增加防疫救治醫療設施,增加移動實驗室,強化應急物資保障,強化基層衛生防疫」,我們應自覺結合疫情防控中積累的經驗,深入調查研究,積極推動合理規劃公共衛生應急設施布局。一方面,探索戰略空間留白機制。疫情期間,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火速建立和投入使用,大大緩解了傳統隔離病房不足的壓力。應認真總結經驗,在國土空間規劃中將應急事件用地納入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內容,預留應急避難場所、防疫應急設施空間等,提高國土空間保障能力。另一方面,做好疫情戰略資源儲備。在城市公共衛生設施尤其是各級醫院建設中,建設一定比例符合傳染病隔離標準的病房,平時作為其他醫療專業住院病房,如發生疫情則迅速轉作隔離病房,以有效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感染人員的收治問題。
(光明日報記者徐譚採訪整理)
王煜宇委員(西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教授)
加強公共衛生法律法規體系建設
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託。加強公共衛生法律法規體系建設,是提升應對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能力和水平的重要途徑,也是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重要手段。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我們堅持在法治軌道上統籌推進各項工作,有力維護了社會大局穩定。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快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高效的公共衛生法律法規體系」。目前,我國疫情防控基本上已經做到了有法可依,傳染病防治法、動物防疫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等公共衛生專門法律法規在推進依法防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今年兩會,我比較關注傳染病防治相關法律法規的修改完善,並圍繞這一議題提出了一系列建議。
兩會之後,回到教學科研崗位,我會繼續深入調研、開展研究。我認為,在現階段,為滿足新時代公共衛生防疫和重大傳染病防控的迫切需求,可以利用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傳染病大數據動態監測分析平臺進行傳染病監測,按條件分階段逐步將全國所有基層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醫療機構納入大數據監測分析平臺,實現全國統一、信息共享、責任明確的傳染病大數據網絡監測。同時,為支持對一些病毒的長期深入系統研究,有必要建立防疫科研白名單制度,科學規定公共衛生傳染病防疫科研的主體職責、成果歸屬,明確公共衛生傳染病防疫科研的社會責任與法律責任。作為一名政協委員,我將為加強公共衛生法律法規體系建設,提升公共衛生防疫和重大傳染病防控及時性、科學性和有效性貢獻智慧和力量。
(光明日報記者王璡採訪整理)
《光明日報》( 2020年05月29日 07版)
[ 責編:孫宗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