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科研攻關組疫苗研發專班工作組組長、國家衛健委醫藥衛生科技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鄭忠偉圖片來源:中國網
封面新聞記者 柳青
「現在一些疫苗企業已經做好了規模化生產的準備,一旦批准上市,我們就可以啟動新冠疫苗的規模化生產。」
12月21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科研攻關組疫苗研發專班工作組組長、國家衛健委醫藥衛生科技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鄭忠偉通報了我國新冠疫苗研發的最新進展,並表示,目前我國有5款新冠疫苗進入III期臨床試驗,「在III期中期數據或者終點數據揭盲以後,國家藥監部門一定會比較快地推進相關的註冊審評審批工作,推進我國的疫苗上市。」
鄭忠偉當天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介紹,目前全球新冠疫苗的研發有數百家單位,主要集中在滅活疫苗、基因重組疫苗、載體疫苗(包括腺病毒載體、減毒流感病毒載體)、核酸疫苗等技術路線。「這些技術路線,不能簡單說哪條技術路線更好。綜合來講,要評價一個疫苗,一定要綜合考慮到它的安全性、有效性、可及性、可負擔性,這才是對一個疫苗的科學評價。」
他介紹,目前中生集團2款滅活疫苗,北京科興1款滅活疫苗,中國醫學科學院昆明生物所1款滅活疫苗,都納入到了國家疫苗攻關項目當中。這4款滅活疫苗目前有3款進入III期臨床,第4款也已經獲得了相關國家III期臨床的倫理學審查批覆,也即將要開展III期臨床試驗。除了上述滅活疫苗,目前我國1款腺病毒載體疫苗在俄羅斯、巴基斯坦、墨西哥推進III期臨床試驗。截止到現在,入組人數已經超過了2萬人。1款重組蛋白疫苗目前在烏茲別克斯坦進行III期臨床試驗。
鄭忠偉指出,在境外開展III期臨床,和所在國的溝通交流也需要耗費一定的時間成本。我國的疫苗企業在開展國際化的III期臨床方面存在經驗不夠豐富等方面的問題,這些都制約了III期的推進過程,不可能像I期、II期階段那麼快。「堅信我國的新冠疫苗在完成III期以後,如果獲得了有效的相關數據,一定會快速推進新冠疫苗的規模化生產,儘快為全球公共產品做出中國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