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知原機構旗下教育板塊的老師。
正所謂「國有國法,家有家規」,「無規矩不成方圓」。國是如此,家亦是如此。
今天我們來談談家風對於一個孩子的影響。家風,是一個家庭的精神風貌,也是一個家庭的生根之本,更是一個家族的處世原則。
從古代達官貴族流傳下來的家訓和家譜,到普通人父母長輩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家風、家規、家教的形式雖然略有不同,但是傳遞的都是一個家庭或者家族的道德準則和價值取向,而孩子的成長更是受此影響深遠。
前不久,央視的播放了一部紀錄片叫《家風》,引起了熱議,該紀錄片大致講述了中國著名的家族家風歷史及其對他們對傳統美德的繼承和追求。
那麼家風對於中國家庭來說走到今天,那些至今莊嚴肅穆的家風以及家訓又給我我們現金的家庭教育帶來了什麼啟發呢?
家風影響著一個家族興起衰亡,沒有一個好的家風,家族裡面是培育不出優秀的人才。萬丈高樓始於基,一個人的價值觀形成的起點歸結於家風,家風就是一個人和一家人成長的起點。
從《顏氏家訓》《朱子家訓》到《曾國藩家書》《錢氏家訓》,這些優良的家風,告誡我們想要家族興旺,離不開恆古不變的家風。
就拿曾國藩的家風來說,曾國藩的家風的核心關鍵是勤與儉。所以他總是自己的孩子「勤儉節約」。「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成為曾國藩突出的家風文化。
《顏氏家訓》主要講述書法家顏真卿的故事,以修身、治家、處世、為核心的《顏氏家訓》。錢氏家族中,講述了人們熟知的錢穆、錢偉長的勵志故事,也告訴世人為何錢氏家族能人輩出。
通過聚焦譚氏家族中譚正巖的敬業,我們看到了從譚鑫培到譚正巖這個七代京劇世家德藝兼優的家風。可見家風是如此的重要,對於一個家族的興衰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再看看現如今的孩子鋪張浪費,整天好吃懶做,不能擺正姿態。一個人良好的家風才能促進一個人的成長。
顏氏家族把「讀書做人」作為家風的核心,把先居家盡孝,才能為國盡忠作為家風的要義。錢氏家訓和朱子家訓大相逕庭,將「讀書報國」作為家風,成就了錢氏家族。
「讀書修身」,成了新葉村民的最高理想境界。我們的家風在一個共同性的家風文化影響下,每個家族又有其鮮明的家風特徵。
傳統中國,「家國一體」,「家」是縮小的「國」,「國」即放大的「家」,因此,家風家教也在歲月的積澱中自然而然地成為了中華文化的重要內容。
作家馬伯庸曾寫過這樣一段話:一個家族的傳承,就像是一件上好的古董。它歷經許多人的呵護與打磨,在漫長歲月中悄無聲息地積澱,慢慢地。
這傳承也如同古董一樣,外表會裹著一層幽邃圓熟的包漿,沉寂溫潤,但是卻散發著古老的氣息。
古董有形,傳承無質,它看不見,摸不到,卻滲到家族每一個後代的骨血中,成為家族成員之間的精神紐帶,甚至成為他們的性格乃至命運的一部分。家風是中華文化的縮影,文明的延續。
很多人的家風就是『孝』,父母告誡孩子百善孝為先,要尊重長輩、敬愛自己的長輩,做事要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待人接物要以禮相待。
也有很多人的家風就是兩個字:「嚴謹」。做事情一定要認真仔細,不容得有半點馬虎,講求「一絲不苟。」
父母會告誡孩子不胡言亂語,亂說話,只需認真做事,認真去做人。這也是家風之一,做有益處的事,友善愛人,樂於交往。
「誠信」二字也是很多人的家風。「誠」就是要誠實,做人要堂堂正正,清清白白,勇於承擔責任,不向別人身上去推卸責任。
而「信」就是要信守承諾,說出去的話就如同潑出去的水,不能收回來,君子一言,駟馬難追。這是都是要教育孩子的家風。
作為家長也要時常告訴孩子要勤儉節約,不能攀比浪費,不要攀比別的孩子的吃穿,但在衣著得體方面一定要像表現好的孩子看齊,講究井然有序。
其實,家風並不是「舊時代的風氣」,這恰恰是家族或者父母一代為人處世的準則,子女用以繼承的寶貴精神財富。
在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加複雜。我們希望在與別人交往的過程中有得體的舉止,能夠讓人留下良好印象。因此,「教養」越來越成為我們的必備素養。我們也希望培養成績好而且有教養的孩子。
在大家的日常生活中,只要一提到「家」這個詞,是指有著血源關係的父母子女生活在一個小的單位裡,而這個單位被稱之為「家」。
數不清的小「家」,組成了一個大「家」——國家。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優良傳統,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一個家庭是否成為具備品德的優秀家庭,首先要說的就是父母是否有責任心,對孩子,對長輩,對工作,對上司,繼而上升到對國家對整個社會。
有責任心的家庭,一貫都有著良好的家風家訓。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長過程的基礎性教育,良好的家風是未成年人成長的基石。
家風是人們在家庭生活中形成的一種穩定的風格、作風和傳統,包括為人處事的態度和行為準則。家風還包含著我們常說的家範,家範就是人們在家庭生活中的行為規範。它們猶如一種磁場被人們深深地感受到,促使人發自內心地服從和遵守某些被認同的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