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沒有規矩,不聽話,父母須知《家風》很重要

2020-08-28 知文通學

大家好,我是知原機構旗下教育板塊的老師。

正所謂「國有國法,家有家規」,「無規矩不成方圓」。國是如此,家亦是如此。

今天我們來談談家風對於一個孩子的影響。家風,是一個家庭的精神風貌,也是一個家庭的生根之本,更是一個家族的處世原則

從古代達官貴族流傳下來的家訓和家譜,到普通人父母長輩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家風、家規、家教的形式雖然略有不同,但是傳遞的都是一個家庭或者家族的道德準則和價值取向,而孩子的成長更是受此影響深遠。

前不久,央視的播放了一部紀錄片叫《家風》,引起了熱議,該紀錄片大致講述了中國著名的家族家風歷史及其對他們對傳統美德的繼承和追求。

那麼家風對於中國家庭來說走到今天,那些至今莊嚴肅穆的家風以及家訓又給我我們現金的家庭教育帶來了什麼啟發呢?


一、家風對於家族的每一代人都有很深遠的影響

家風影響著一個家族興起衰亡,沒有一個好的家風,家族裡面是培育不出優秀的人才。萬丈高樓始於基,一個人的價值觀形成的起點歸結於家風,家風就是一個人和一家人成長的起點。

從《顏氏家訓》《朱子家訓》到《曾國藩家書》《錢氏家訓》,這些優良的家風,告誡我們想要家族興旺,離不開恆古不變的家風。

就拿曾國藩的家風來說,曾國藩的家風的核心關鍵是勤與儉。所以他總是自己的孩子「勤儉節約」。「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成為曾國藩突出的家風文化。

《顏氏家訓》主要講述書法家顏真卿的故事,以修身、治家、處世、為核心的《顏氏家訓》。錢氏家族中,講述了人們熟知的錢穆、錢偉長的勵志故事,也告訴世人為何錢氏家族能人輩出。

通過聚焦譚氏家族中譚正巖的敬業,我們看到了從譚鑫培到譚正巖這個七代京劇世家德藝兼優的家風。可見家風是如此的重要,對於一個家族的興衰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再看看現如今的孩子鋪張浪費,整天好吃懶做,不能擺正姿態。一個人良好的家風才能促進一個人的成長。


二、家風是家族教育形成的家庭風氣

顏氏家族把「讀書做人」作為家風的核心,把先居家盡孝,才能為國盡忠作為家風的要義。錢氏家訓和朱子家訓大相逕庭,將「讀書報國」作為家風,成就了錢氏家族。

「讀書修身」,成了新葉村民的最高理想境界。我們的家風在一個共同性的家風文化影響下,每個家族又有其鮮明的家風特徵。

傳統中國,「家國一體」,「家」是縮小的「國」,「國」即放大的「家」,因此,家風家教也在歲月的積澱中自然而然地成為了中華文化的重要內容。

作家馬伯庸曾寫過這樣一段話:一個家族的傳承,就像是一件上好的古董。它歷經許多人的呵護與打磨,在漫長歲月中悄無聲息地積澱,慢慢地。

這傳承也如同古董一樣,外表會裹著一層幽邃圓熟的包漿,沉寂溫潤,但是卻散發著古老的氣息。

古董有形,傳承無質,它看不見,摸不到,卻滲到家族每一個後代的骨血中,成為家族成員之間的精神紐帶,甚至成為他們的性格乃至命運的一部分。家風是中華文化的縮影,文明的延續。


三、對於現代教育家風是根源

很多人的家風就是『孝』,父母告誡孩子百善孝為先,要尊重長輩、敬愛自己的長輩,做事要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待人接物要以禮相待。

也有很多人的家風就是兩個字:「嚴謹」。做事情一定要認真仔細,不容得有半點馬虎,講求「一絲不苟。」

父母會告誡孩子不胡言亂語,亂說話,只需認真做事,認真去做人。這也是家風之一,做有益處的事,友善愛人,樂於交往。

「誠信」二字也是很多人的家風。「誠」就是要誠實,做人要堂堂正正,清清白白,勇於承擔責任,不向別人身上去推卸責任。

而「信」就是要信守承諾,說出去的話就如同潑出去的水,不能收回來,君子一言,駟馬難追。這是都是要教育孩子的家風。

作為家長也要時常告訴孩子要勤儉節約,不能攀比浪費,不要攀比別的孩子的吃穿,但在衣著得體方面一定要像表現好的孩子看齊,講究井然有序。

其實,家風並不是「舊時代的風氣」,這恰恰是家族或者父母一代為人處世的準則,子女用以繼承的寶貴精神財富。

在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加複雜。我們希望在與別人交往的過程中有得體的舉止,能夠讓人留下良好印象。因此,「教養」越來越成為我們的必備素養。我們也希望培養成績好而且有教養的孩子。

在大家的日常生活中,只要一提到「家」這個詞,是指有著血源關係的父母子女生活在一個小的單位裡,而這個單位被稱之為「家」。

數不清的小「家」,組成了一個大「家」——國家。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優良傳統,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一個家庭是否成為具備品德的優秀家庭,首先要說的就是父母是否有責任心,對孩子,對長輩,對工作,對上司,繼而上升到對國家對整個社會。

有責任心的家庭,一貫都有著良好的家風家訓。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長過程的基礎性教育,良好的家風是未成年人成長的基石。

家風是人們在家庭生活中形成的一種穩定的風格、作風和傳統,包括為人處事的態度和行為準則。家風還包含著我們常說的家範,家範就是人們在家庭生活中的行為規範。它們猶如一種磁場被人們深深地感受到,促使人發自內心地服從和遵守某些被認同的準則。

相關焦點

  • 不打不罵,如何讓孩子聽話?學會給孩子立規矩很重要
    面對這樣的熊孩子,很多父母會使用打罵教育,但是打罵教育存在著很多的弊端,其實想要讓孩子聽話,給孩子立規矩非常重要。看來打罵教育不一定能夠解決孩子不聽話,反而還會讓孩子更加叛逆。有的孩子甚至覺得父母根本不愛自己,長大後更容易出現叛逆的心理,並且長期遭受父母的打罵教育,也會使孩子心理發展不健全。想讓孩子聽話,立規矩比打罵教育靠譜的多,立規矩的好處有哪些?
  • 孩子不聽話父母能打他一頓,父母要是「不聽話」孩子該怎麼辦?
    我進兒子房間的時候,他坐在凳子上生氣,我上前去抱著他,兒子的眼淚一下就忍不住了,抽泣的說:「為什么爸爸就可以看電視,我就不可以呢,爸爸說我不聽話還打了我,那爸爸不聽話怎辦呢?」簡單的安撫了一下他,我就離開了。坦白來說,我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孩子不聽話的時候,爸媽還能揍一頓制服他,但是如果我們為人父母做的不合格該怎麼辦。
  •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想讓孩子有自控力,必先定好規矩
    我們常常聽到家長們的抱怨孩子的各種不聽話,不遵守規則,其中最常見的就是說孩子不做家務、 不寫作業、做事總拖拖拉拉。媽媽的愛,不講條件,但要講規矩!我們常常說要無條件接納孩子,事實卻往往只接納孩子優點。我們常常說要給孩子定規矩,事實卻往往變得沒有原則地遷就。在愛與規矩之間,我們需要更好地平衡,給孩子無條件但有規矩的愛。
  • 孩子不聽話,找出原因對症下藥,做不吼不叫的父母,你也一定行
    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家長這樣說「這孩子一點都不聽話,讓他幹嘛不幹嘛,我說什麼都當耳旁風」,孩子不聽話該怎麼教育?成了擺在很多家長面前的一道難題。面對不聽話的孩子,家長首先應該找到他們不願意聽話的原因,然後對症下藥,才能找到解決辦法。孩子不聽話的原因1.孩子的生理特點所致。
  • 給孩子立的規矩,總是不管用?其實是父母沒有抓到點子上
    「怎麼說也不聽,給他立了那麼多規矩都不管用,我都愁死了,什麼時候才能長大懂點事……&34;的時候,我們就可以開始給他立規矩了。因為6歲前的孩子對規矩是高度認同的,在6歲前幫助孩子樹立規則意識,遵守基本的行為規範,對他們獨立人格的形成和未來的發展很重要。不要以為孩子小,什麼都不懂。
  • 孩子不聽話,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聽話呢?做好以下四點
    現在的孩子,跟以前的孩子不同,發育快,智商高,作為父母,要是沒有一點真本事,還真的很難讓孩子聽話。那些不聽話的孩子,是什麼原因呢?為何都把父母的話語當成了耳旁風?要怎麼做才能讓孩子聽話呢?那麼何為讓孩子信服的能力呢?是父母和孩子之間達成的一種默契,一種積極、肯定的互動關係。有的父母認為只要孩子怕我,這就是一種能力。無論大事小事,只要是父母說不,孩子就不敢再行動。其實,這樣的不叫信服能力,只是一種單方面的威嚴,長此以往,只會讓孩子失去主見。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內心世界。所以家長要讓孩子真的聽話,應該是與孩子建立的一種平等的信任關係。
  • 別錯過娃的3歲「規矩黃金期」,父母學會這3招,讓孩子乖乖聽話
    文章/熊二編輯/馨月矩不正,不可為方;規不正,不可為圓(淮南子)每個孩子都是父母手心裡的寶貝,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許多父母都會對孩子格外的寵愛和寬容,有時候孩子不聽話或者是不懂事了有時候父母想給孩子立下一些規矩,讓孩子能夠遵守一些和父母約定的條款,這樣父母帶娃的時候會更省心,也能減少一些因為孩子調皮搗蛋而產生的意外情況的發生。但是有時候父母剛跟孩子溝通好,立下了一些規矩,孩子卻轉頭就無視掉了。
  • 孩子沒有規矩不懂禮貌,多半是父母的溺愛,2招給他們立規矩
    導語:隨著孩子的年齡的增長,大部分家長都會發現一個普遍的問題,那就是孩子動不動就會亂發脾氣,出現與父母對著幹的行為。面對孩子的這種情況,多數家長還是會優先選擇對孩子進行說教,但孩子總是聽不進去,對自己的行為毫不制止,這樣讓很多家長感到非常的頭疼。孩子越來越沒規矩,對父母都這樣更別說對其他人了。
  • 我家孩子不聽話,我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聽話呢?做好以下四點
    現在的孩子,跟以前的孩子不同,發育快,智商高,作為父母,要是沒有一點真本事,還真的很難讓孩子聽話。那些不聽話的孩子,是什麼原因呢?為何都把父母的話語當成了耳旁風?要怎麼做才能讓孩子聽話呢?要做到如下幾點:1.樹立家長該有的威信所謂威信,是父母和孩子之間達成的一種默契,一種積極、肯定的互動關係。有的父母認為孩子怕我那就是威信,無論大事小事,只要是父母說不,孩子就不敢再行動。
  • 為何孩子老是不聽話?爸媽必學!教孩子規矩,把握3大原則
    『聽話坐好,不準亂動!』、『再不把玩具放下來警察叔叔會把你抓走!』很多父母習慣用威脅恐嚇的方式管教孩子,但除了害怕,孩子知道為什麼要放下玩具、不能動嗎?專家教你掌握這些技巧,在對的時間、用對的方式,讓孩子乖乖聽話! 你有想過為什麼孩子總是『講不聽』嗎?
  • 孩子沒有一點規矩不是他的錯,而是我們父母教育的失職
    孩子沒有一點規矩不是他的錯,而是我們父母教育的失職如果朋友帶著孩子去你家,結果孩子一進門不但到處亂跑,而且還像是土匪一樣翻箱倒櫃,吃飯時上手就抓,大人和他說一句話,他就破口大罵,臨走時還要把喜歡的東西放到兜裡偷偷帶走。那麼這樣的孩子,你還會歡迎他來你家嗎?
  • 越吼孩子越不聽話,聰明的父母都會選擇這樣做
    昨天晚上和表姐一起通電話,說起孩子的教育她跟我說自己頭都大了。外甥2歲的時候,她就出去打工了,孩子一直跟著爺爺奶奶,現在孩子該上小學了,她就讓孩子跟在自己身邊。可是孩子調皮搗蛋,不寫作業,做事磨磨唧唧,一點都不好管,自己本身就是個急脾氣,孩子不聽話,她就忍不住要動手打孩子。
  • 孩子不聽話可能是幼兒叛逆期到了,教你幾招,讓孩子乖乖聽話
    如果父母總是去幫助他們,他們還會覺得父母囉嗦和多管閒事。這時父母不妨幫孩子一把,藉機鍛鍊他們的自主能力。3、我行我素叛逆期的孩子有時候會我行我素,特別是當他們沒有得到父母的理解後,會變得更加叛逆和消極。這時候如果父母依舊沒有了解到孩子的內心需求,還是以自己的想法去判斷孩子,輕易給他們帶上「不聽話」的帽子,那還會使孩子的叛逆程度加深。
  • 霍思燕和應採兒家客廳,對比很明顯,孩子"多動期"父母要立規矩
    每個家庭都有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而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不應該僅僅是口頭的教育,還要從自己平時的言行舉止,和一些家風家規等入手,因為這些都對孩子有積極的教育意義。霍思燕和應採兒家客廳,對比很明顯,孩子&34;父母要立規矩明星的育兒方式,總是受到很多人的關注。而在《爸爸去哪兒》中爆火的萌娃嗯哼,因為良好的家教被網友們所關注。很多網友都說,嗯哼這麼懂事,在家裡肯定很聽話。
  • 沒有不聽話的孩子,只有不會溝通的父母
    >文:超媽後臺有家長留言說,孩子越長大越不聽話很多家長總是在抱怨孩子不聽話,不懂事,往往忽略了孩子其實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認知,如果只是一味的「聽話」,沒有自己的獨立想法,這無疑是家庭教育的失敗。所以,孩子不「聽話」也很正常,與父母之間出現認知偏差也屬正常。這些所謂的「問題」,其實都屬於溝通的問題。
  • 沒有不聽話的孩子,只有不會聊天的父母
    經常有父母在後臺留言,不知道怎麼跟孩子交流,總是沒說兩句就沒話說了,再問吧孩子還嫌煩;還有的父母說,工作實在太忙,等有時間想和孩子聊聊天,孩子卻總是沈默。我很想解釋,可是連說話的機會都沒有。我爸的一句話讓我徹底傷心了,一路哭回了家。他說:「你別給自己找藉口,整天心思不在學習上,淨知道做些沒用的事情,怪不得成績會退步。」
  • 越是溺愛孩子,孩子越是「不聽話」
    有的時候是孩子調皮難管,有的時候,是家長本身的管教存在問題,所以孩子越來越不聽話。五種溺愛孩子的母親,會讓孩子越來越叛逆不聽話:1.永遠滿足型母親很多孩子在母親面前,從來都是說一不二的。孩子想要什麼,媽媽立刻就得滿足,稍微遲一會就會大發脾氣。從現在開始,不要對孩子言聽計從,學會拒絕不合理要求,讓孩子學會思考。
  • 「一點規矩都不懂」這句話是孩子沒有規矩,還是父母教育的失職?
    當你在說孩子「一點規矩都沒有」的時候,你有沒有想過是:你壓根就沒有給孩子「立規矩」!事實上,在很多家庭,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並沒有太多規矩,尤其是在自己家裡,孩子都像脫韁的野馬,想怎麼撒歡就怎麼撒歡,可是到了人多的時候,比如家裡來個客,父母總會讓孩子「規矩點」。
  • 從小就不懂規矩,孩子會變成什麼樣?讓不同的家庭告訴你答案
    從小得到過良好家庭教育,或是沒有人管教的孩子,差別分化其實是很大的,有眼力見的明眼人一看就看得出來。一些孩子小時候家庭缺乏疏忽管理,從小就不給孩子樹規矩,不讓孩子養成遵守規矩的意識,讓孩子變成了不懂規矩,不按規矩做事,不尊重別人,輕視別人,只會重視自己的性格。
  • 1歲寶寶不聽話時,父母不妨給他們立規矩,這3個規則少不了
    寶寶的成長寄託了家長的心思,他所走的每一步成長,寄託著父母對他的愛。當寶寶一歲多的時候,正是語言和行為成長速度最佳的時候,父母感覺到特別難管教。這個時候想要讓自己省心,便要給孩子早早的立規矩,讓他從小養成好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