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林巴是一種體積較大的木琴,也是木琴家族的一員。木琴音域窄,音色明亮,而馬林巴琴音域寬廣,音色圓潤,餘音較長。由於這種極具特色的音響效果深受人們的喜愛,馬林巴琴已成為當今所有音樂學院打擊樂專業的必修課程。馬林巴琴既可獨奏也可重奏,表現形式極其豐富。
馬林巴,作為鍵盤打擊樂器在非洲和拉丁美洲以及東南亞地區的民間民族音樂中都有出現過,馬林巴最早被稱為馬林布拉,在非洲還被稱為姆比拉、把拉風、巴法洛、伊佔比洛、西林巴等,但是在非洲使用最廣泛的語言班圖語當中則稱這件樂器為馬林巴。馬林巴最古老的只有幾塊音板,當時被稱為大鼓,它們都是現代馬林巴琴的前身。
當時人們在每塊琴板下面用各種果殼、葫蘆或罐頭盒、長方形木盒等做的共鳴體,這些共鳴體的大小、長短是與相應的琴板和音高相適應的。在每個共鳴體上還開有12個小孔,孔上蒙上竹膜、雞蛋膜、溥紙或動物的尿泡。演奏時演奏者用錘敲擊音板聲音由琴板傳到共鳴體和孔上的薄膜上,聽起來嗡嗡作響,產生出一種特殊的共鳴效果。墨西哥國家舞蹈團所用的馬林巴琴板下有用長方形椎形木管作為共鳴體,在其錐形下端有一孔,孔上貼上了葦膜,說明拉丁美洲的馬林巴還保持著非洲的傳統。
馬林巴的形態是多種多樣的,在非洲有三種主要樣式種把琴板放置在地坑,用坑作為共鳴體或泥罐上;另一種把琴板排列在兩根圓木上;還有一種把琴板固定在框架上,下面懸掛共鳴葫蘆,而且這種馬林巴是沒有統一和固定音高的每一個村落都會依據自己的喜好去為其定音,也沒有琴鍵數量的規定。演奏方式有坐在地上或掛在身上之分,一般多採用由頭上包有橡膠的棍子敲擊。
馬林巴傳入拉丁美洲是在十七八世紀,後來成為印第安人的樂器。而且,演奏馬林巴也已成為某些印第安部族的儀式的一部分。這些儀式祈求的是宇宙的和諧以及人們的幸福,瓜地馬拉的聖馬可斯德古納地方演奏的馬林巴樂曲與非洲加納的西斯沙拉人的樂曲十分相似。在瓜地馬拉馬林巴被稱為國樂,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上瓜地馬拉館每天都會有馬林巴的演出。
現代的馬林巴琴的樣式也就是我們在音樂會上最常見的來自於瓜地馬拉。1894年瓜地馬拉的音樂家塔多依十二平均律法和鋼琴鍵位排列方法對馬林巴琴的鍵位進行了新的排列,加上了半音,使馬林巴的鍵位排列更加的科學,能用來演奏更多的作品。現在有5個八度的(大字一組C至小字三組的c)還有四個半八度的(大字一組F至小字三組的c)還有很多根據演奏者和樂曲的要求專門定做的。
世界上最大的馬林巴是由墨西哥製造的音域有6個半八度。馬林巴的製作極其困難,馬林巴琴最講究的就在琴鍵的材質上,要選用上好的宏都拉斯紅木製作音板,還要經過精細的調音。20世紀20年代,美國的樂器製造技術人員對用木箱作為共鳴體的馬林巴進行了改造,把木箱改為了金屬管體,就出現了現在的管式馬林巴。
JAZZ樂的發源地是美國的紐奧良州(1890年,19世紀90年代),由美國黑人創造的,是一種非洲民間音樂文化和美國移民音樂文化的融合產物,缺少了其中任何一種音樂文化,這種音樂都不會產生,也不可能發展到今天成為傳遍全世界的一種優秀音樂體裁。用喬治·格什溫( George Gershwin)的話來說:「jaz2樂就是美國的民間音樂,雖然不止一種,但是這種融合在美國人民血液和情感中的音樂比其他任何風格的音樂都富有感召力。
馬林巴在jazz樂中的融合與發展一顫音琴(vibraphone)馬林巴早期出現在三azz樂中的形態為小木琴,尺寸、音域都比馬林巴要小,多為主奏樂器和旋律樂器使用。顫音琴( vibraphone)由馬林巴琴演變而來,它的整體造型和馬林巴一樣,但是體積比馬林巴小了很多,音區的跨度與小木琴相似,製作材料也和馬林巴不同。
顫音琴,琴鍵為金屬,琴鍵下是垂直的共鳴管,以琴槌敲打以產生旋律。琴內設有顫音器,使音色顫抖,因此得名,音域也比馬林巴窄,只有兩個半八度,音色夢幻而透徹,敲擊後餘音可延長很長時間,顫音琴附有踏板,用來控制餘音的長短。也有手指制音,利用槌的按壓制音的演奏技巧。顫音琴1910年被發明的時候也叫顫音豎琴,1927年後顫音琴這一名稱為大眾所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