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1939年底,鬼子來了,揚州城裡的人紛紛逃到鄉下。家住黃珏鎮的張楓梧,他親眼見到鬼子白天持槍強姦婦女。鬼子在黃珏焦莊設立了據點,把十幾戶居民都趕走了,砍掉了觀音寺幾棵大樹,築地堡、挖壕溝,弄得大家人心惶惶。
張楓梧(左一)與戰友合影
昨天中午時分,88歲的張楓梧正在自家小書店裡整理報刊書籍。周邊的居民都願意到這裡來看報讀書,他們特別喜歡聽張老講打鬼子的故事。抗日戰爭時期黃珏區隊那些生龍活虎、與日寇搏命的戰友如今只剩下他一個人了,可他心中那股革命的豪氣仍在,為人民服務的熱心還在。
16歲偷偷跑出家
參加新四軍
1939年底,鬼子來了,揚州城裡的人紛紛逃到鄉下。家住黃珏鎮的張楓梧,他親眼見到鬼子白天持槍強姦婦女。鬼子在黃珏焦莊設立了據點,把十幾戶居民都趕走了,砍掉了觀音寺幾棵大樹,築地堡、挖壕溝,弄得大家人心惶惶。
當時黃珏是江都縣第九區中心,本是繁華集市,卻變得冷冷清清。在屈辱和惶恐之中,張楓梧長到了16歲。1943年初秋時,他在街上看到兩個新四軍模樣的陌生人,當即回家拿了雙布鞋,跟著他們跑了,一直跑到黃珏西邊陳二房。晚上母親和舅母找來了,可是張楓梧躲了起來硬是不見,她們傷心地哭著回家了,張楓梧從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難忘西來庵戰鬥打出威風
1943年10月,張楓梧參加黃珏區隊,區隊當時只有30人左右,區隊長是王玉有。就在當年冬天,成立了甘泉支隊,不久又進行了整編,張楓梧參加了甘泉支隊路北大隊四六連。由於人瘦小,連槍都扛不動,只能幫機槍手拿預備筒,主要是機槍打得發燙不能用的時候,重新更換一根槍管。
西來庵戰鬥的槍聲至今還響在張楓梧的耳邊。老人緩緩講述道:當時甘泉支隊越過揚天公路,夜襲黃珏鎮南首西來庵偽據點一個連,激戰不到1小時,俘虜70餘人。戰鬥中衝在最前面的支隊參謀張鳳挺不幸中彈犧牲,另一個犧牲的是六班長,他是在爬上屋頂揭瓦準備向屋內投擲手榴彈時被敵人打死的。夜襲西來庵打出甘泉支隊的威風。
寫下10多萬字戰地日記
後來,甘泉支隊政治部主任把瘦小的張楓梧帶到了機關裡,他在機關中養成了記日記的習慣,經常把一些感興趣的事記下來,這個習慣一直延續到現在。當時記者來採訪,看了他的日記,再經過深入了解,發表了兩篇文章,其中一篇是「請日本鬼子吃大西瓜(地雷)」。首長和戰友們看到與張楓梧有關的兩篇新聞報導,都對他豎起了大拇指。
說來也有趣,剛參軍時他名叫張福武,記者發表文章時把他寫成了「張鳳武」,後來他乾脆就叫現名張楓梧了。
張楓梧參加抗美援朝時是24軍後勤部通聯幹事,他是從浙江南潯療養院跑去的。別看張楓梧只讀過幾年私塾,卻是軍中有名的「秀才」,他的文章被刊登在《人民日報》《志願軍一日》等許多報紙雜誌上。由於經常在前線採訪,他寫下了許多珍貴的戰地日記,前後達10多萬字。
教育兒子以國為家安心工作
張楓梧大兒子是國家恢復高考後第一批大學生,1982年畢業後自願分配到連雲港工作。那裡條件艱苦,兒子一時不適應,老人就將自己的革命經歷寫成家書開導教育,使得兒子長期安心紮根連雲港。
30年前的一封普通家書,讓我們看到了張楓梧高尚的品德。老人寫道:「這次閱了你的來信,我有一點感覺:你到連雲港時間不長,人地生疏,有點不習慣,這是很自然的,也是我預料到的。時間一長,慢慢會好的,甚至會熱愛那裡的一切。我16歲參加革命,吃那麼多的苦,跑遍半個中國,沒一處不為我所愛,特別是山東的膠東,浙江的浙東,至今仍使我留戀……要知道,沒有現在的苦,哪有將來的甜。戰爭年代,我吃的那種苦,兒是永遠體會不到的。我們在行軍途中,大地作紙,樹枝作筆,學習文化;跑了幾十裡路,到達宿營地,背包一放,就地坐下,雙膝當桌,寫起文章,編輯油印小報,樂呵呵的。你剛工作,兩人一間宿舍,每人配一床一凳,能坐在床上寫信,我看不錯了。我們北上山東以後,成年累月沒有澡洗,冬天人人身上生風子,身上癢死了。這種日子過了四五年,終於熬過來了。你現在只需跑幾十分鐘能到浴室洗澡,而且又是個很有名氣的『碧波池』,真很不錯了。希望你正確對待生活的小事,看到光明的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