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每一位老兵,都是一部鮮活的歷史,每一位老兵的回憶,都充滿熱血與犧牲。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的日子裡,本報記者走訪了四位受閱的抗戰老兵,他們都是中華民族抗擊外來侵略歷史的見證者。回憶歷史,是為了不忘戰爭悲劇,是為了向他們和所有老兵們付出的鮮血與生命表達崇高敬意。今年上午,抗戰老兵方隊接受國家與人民的檢閱,他們的心聲如此一致:知道國家還記得自己,心裡特別激動,當年抗戰殺敵,今天參加閱兵,都是此生最大的驕傲與榮光。
圖說:老兵姜立誠。新民晚報記者 魯明 攝
【新民晚報·新民網】92歲的姜立誠是一名國民黨抗戰老兵。今天上午,包括他在內的數十名國民黨抗戰老兵身穿嶄新的大翻領、黃色卡其布制軍服,與共產黨的抗戰老兵、支前模範和英烈後人一起坐車通過天安門接受檢閱。他胸前藍色邊框的身份牌上寫著:「長沙第九戰區司令部副官參謀姜立誠,中華民國三十四(1945)年配用」。
國共兩黨抗戰老兵共同受閱,這在中國閱兵史上還是首次。「感恩國家,這是天大的榮幸。」閱兵前夕,記者在老兵駐地拜訪了姜老,他說,可以在有生之年看到兩黨老兵一起受閱,對他來說意義非凡。
國破家亡15歲毅然參軍
白髮蒼蒼的姜立誠依然精神矍鑠,雖然聽力有所下降,但只要和他說起當年抗戰的片言隻語,他馬上就會打開話匣子,滔滔不絕。
8歲時,父親過世母親改嫁,姜立誠靠在寧鄉縣城當學徒為生。1938年,日軍飛機多次轟炸寧鄉,縣城殘垣斷壁,百姓流離失所。年僅15歲的姜立誠毫不猶豫報名參軍。「我一個細伢子(小娃娃),那時已經沒了去處,只有抗日打鬼子。這不僅是我個人唯一的出路,也是整個國家唯一的出路。」姜立誠回憶說,3個月時間,寧鄉縣就有1000多人報名參軍。
1939年3月,姜立誠前往長沙,被編入第九戰區司令部副官處。在炮火洗禮下,年輕的姜立誠很快成長為一名老兵。1942年3月,因第三次長沙會戰大捷,參戰有功將士均被表彰,姜立誠「連升三級」,晉升為副官參謀,負責文書和情報工作。
初通日語協助審「舌頭」
當時參謀處有兩位從日本留學回來的青年,每天輪流在收音室,監聽日本電臺發出的廣播,將有價值的內容翻譯出來。第九戰區駐紮在各地的部隊也會及時送來戰事動態消息。姜立誠將這些情報篩選整理、統一謄寫,作為機密件送給參謀長或科長以上級別長官看。
雖是文職,但姜立誠每天都能從情報裡感受前線戰鬥的慘烈。「日本鬼子在當地想盡各種辦法殘害老百姓,他們把帶有鼠疫病毒的跳蚤放在瓷壇裡空投,跳蚤到處亂飛咬人,病毒很快就傳播開來。常德城裡非戰鬥傷亡情況一天比一天嚴重。」
姜立誠少年時學過日文。一次突襲,司令部抓到兩個日軍俘虜,這兩個「舌頭」對於了解敵人在城內的布防情況很重要,但當時負責審訊的一位軍事法庭的法官不會日語,一籌莫展。姜立誠正好路過,便自告奮勇充當起翻譯協助審訊。姜立誠說,審訊中,俘虜交代自己是日本的大學生,被強行抽來當兵的。
新民晚報新媒體 戴佳嘉 製圖
死裡逃生堅信必將勝利
1944年長衡會戰爆發,那是姜立誠印象裡最激烈的一次戰役。日軍狡猾地用剪刀戰術,從洞庭湖向南迂迴,繞到嶽麓山後包圍了位於湖南大學內的指揮部。
姜立誠回憶,當時真是死裡逃生,部隊犧牲慘烈,第十軍全軍覆滅,長沙淪陷,第九戰區開始化整為零進行遊擊戰。
1945年,日軍宣布無條件投降,姜立誠與戰友們在寧鄉縣城接受日軍投降。回憶起勝利日的榮光,姜老說,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刻,也牢牢地抱著必勝的信念。
這種信念,來自於他從文書情報中讀到的中國軍人氣節。「第三次長沙會戰的時候,負責守長沙的第十軍,將士個個於戰前預立遺囑。預十師第28團官兵,跟日本人肉搏拉鋸10餘次,最終只有50多人活下來。」
新民晚報記者潘高峰 魯明 程績
相關新聞:
胡正先:八年烽火的「聽風者」
施宜:"潛伏"偽警局的大學生
陳炳靖:「飛虎「英雄九死一生
102歲陳廷儒:最年長受閱抗戰老兵
新民晚報官方微信
微信號:xmwb1929
有用、有益、有趣
儂好上海由新民網出品
微信號:helloshanghai2013
吃喝玩樂、上海故事、同城活動
每天熱愛上海多一點
加入小儂家族就對啦!
街談巷議微信
微信號:xinminwangshi
街頭訪談,麻辣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