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到了這個月齡,如果還是攥緊拳頭掰不開,當心是腦癱「警告」

2020-12-20 黃輝醫生

不知道媽媽們是否觀察過,當寶寶剛出生不久的時候總是喜歡攥著拳頭,但是你知道嗎?隨著寶寶生長發育,慢慢都會張開手掌,鬆開小拳頭。但是寶寶如果過了這個月齡還是緊握著拳頭,小拳頭很難扒開,是需要引起家長注意的。下面一起來看看原因吧!

剛出生的寶寶為什麼總握拳?

原來寶寶剛出生之後的一段時間裡總是握拳是與寶寶的大腦和神經發育有關的,剛出生的寶寶由於大腦和神經發育還尚未完善,所以暫時還沒有辦法很好地控制肌肉,導致肌肉力量不平衡。

在人體沒有進行任何主動運動的安靜狀態下,屈肌和伸肌也沒有完全放鬆,依舊保持著一定的緊張度,這個緊張度叫做「肌張力」,可以幫助人體維持一定的姿勢。

正常情況下剛出生的寶寶,四肢屈肌的肌張力很高,而伸肌的肌張力較低,因此在安靜而非睡眠狀態時,寶寶的四肢會呈現出「蜷曲」的姿勢。再加上小寶寶此時屈肌的力量比伸肌要大,所以寶寶們通常會呈現握拳的狀態,這也被稱為「握持反射」。

正常情況下剛出生的寶寶都有「握持反射」,但隨著寶寶的成長,屈肌張力會慢慢降低,到3個月以後,握持反射就會逐漸消失,這時寶寶就可以自主抓握。如果超過4個月後,寶寶的手仍然緊握,而且不能張開或拇指內收,家長就要警惕起來了。

除了通過觀察寶寶握拳的情況之外,下面這些情況也提示寶寶可能患有腦癱。

1、腦癱患兒手一般呈現握拳的狀態,而且頭頸鬆軟抬不起頭來,將他懸空抱時,四肢呈下垂狀態。另外還可能出現身體僵硬,肌張力過高,如在仰臥位時給孩子穿衣,屈曲他的身體或擁抱他時會感到困難。

2、觀察寶寶是否會有反應遲鈍的現象,假如說寶寶的反應很遲鈍,四肢的活動很少,不主動去抓東西或者蹬腿等,也要小心寶寶是否已經出現腦癱的症狀。

相關焦點

  • 如果到了這個月齡,寶寶還是緊握拳頭,要當心是腦癱預警
    細心的家長會發現小寶寶剛出生不久的時候總是喜歡握著拳頭,但是你知道嗎?隨著寶寶生長發育,一旦過了這個月齡還是緊握著拳頭,小拳頭很難扒開,是需要引起家長注意的。讓我們一起往下看看小寶寶握拳的原因吧。剛出生不久的寶寶總握拳是因為什麼?
  • 寶寶超過特定月齡,還是緊握拳頭或無法抬頭,可能是腦癱預警
    執筆:張蒙 編輯:王之風 定稿:蘇子後 不知道寶媽們有沒有發現這樣一種情況,剛出生的小寶寶總是喜歡緊握著拳頭,而且用勁很大,有時候掰都掰不開,當大人伸手去觸碰他們的手掌時,還會立馬做出抓握的反應,不過隨著寶寶月齡增長,這種現象會逐漸消失。
  • 6個月娃睡覺攥緊拳頭,奶奶看見後臉色大變,檢查後全家無法淡定
    導讀:6個月娃睡覺攥緊拳頭,奶奶看見後臉色大變,檢查後全家無法淡定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6個月娃睡覺攥緊拳頭,奶奶看見後臉色大變,檢查後全家無法淡定!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寶寶總握拳是腦癱徵兆?超過這個時間段的話,確實要當心了!
    可對於新手媽媽來說,育兒的路上「坎坷叢生」,連一個「新生兒握拳」的事都藏著大學問,有的媽媽害怕寶寶手勢不正確,害怕會引起孩子腦癱或其他病症,擔心的不得了。今天我們就聊聊這件事,希望能幫助到各位媽媽。01寶寶常攥拳,會不會是腦癱?
  • 7個月大寶寶總緊握拳頭,奶奶發現異樣送醫檢查,醫生:來晚了
    作者/萌媽編輯/萌媽養育小孩,需要家長有絕對的耐心以及細心,要注意小孩身上發生的任何小細節,如果小朋友身體出現一些異常,家長千萬不能不在意,否則也會對孩子的健康帶去影響。最近這段時間陳女士發現,7個月大的寶寶總握緊拳頭,對於初為人母的陳女士而言,小孩的這個舉動無疑把她萌化了,她總和丈夫誇讚女兒有多麼可愛
  • 5個月嬰兒緊握拳頭,奶奶發現不正常,去醫院檢查後全家無法淡定
    在月子裡,小雯發現寶寶的小手經常握著拳頭,掰都掰不開,就非常著急。月嫂告訴她,在月子裡,寶寶這樣的情況很正常的。聽到有經驗的月嫂這麼說,小雯就放心了,之後也沒太在意這事。月嫂走後,小雯開始獨自一個人照顧寶寶。餵奶、換尿不溼、家務等等一系列的活幹下來,小雯每天累得腰酸背痛。
  • 6個月寶寶緊握拳頭,奶奶發現不對勁抱去醫院檢查,醫生:是腦癱
    ,白白嫩嫩的,看起來可愛極了,誰見了都忍不住逗一下,可是寶寶卻總是喜歡緊握著她的小拳頭,不過小婷並沒有在意,以為寶寶小的時候都這樣,有了寶寶後,小婷沒有再上班,而是做起了全職媽媽,如今寶寶已經6個月了,可是依然緊緊地握著拳頭!
  • 寶寶出生後,為什麼都握著「小拳頭」?其中原因,寶媽提前了解下
    孩子是一個家庭的希望,是父母生命的傳承,對於孩子,家長們都是小心的照顧著,生怕孩子出現什麼意外,而家長在照顧孩子的時候,辛苦和幸福是並存的,雖然照顧孩子會很累,但是,能夠一直和寶寶在一起,對於父母來說,這是難能可貴的。
  • 新生寶寶總握緊拳頭?醫生:多留心,應該及時幫助寶寶打開拳頭
    其實,當看到寶寶的拳拳緊握,家長最好是把他的小手張開,幫他&34;這個習慣,對孩子的身體發育是非常有幫助的。最近有位朋友就很苦惱,為什麼寶寶三個月了,小拳頭還攥著不肯張開?這正常嗎,會不會有什麼問題?需要打開孩子的拳頭嗎?新生寶寶總是握緊拳頭,家長就應該要多留心,應該及時幫助寶寶打開攥緊的拳頭。
  • 寶寶出生6個月後還緊握拳頭,可能是腦癱的預兆,2歲前幹預還有救
    嘟嘟媽之前特意像身邊有經驗的過來人請教過,得知剛出生的小嬰兒緊握拳頭是正常的,不需要強行掰開,她就並沒有太在意。可等到孩子已經滿半歲了,他的小拳頭還是緊緊握著,沒有張開,嘟嘟媽覺得有些奇怪,不是說抓握反射三四個月的時候就會消失,為什麼自家寶寶到現在還握著拳頭?
  • 寶寶有這四個表現,可能是發育遲緩,家長要當心!
    一、寶寶小手總是攥的緊緊出生後寶寶的手總是緊握著,大多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到六個月後就會逐漸消失。但若寶寶不論在睡覺還是平常手都攥的緊緊的,力氣大到媽媽掰都掰不開,可能是肌張力高導致,需要及時去醫院檢查。
  • 杭州市屬高校紀法監督「攥緊拳頭」
    8月25日下午,在杭州師範大學行政樓會議室,市紀委市監委第三監督檢查室幹部正向該校紀委幹部講解監督檢查要點。一個小時前,他們剛以聯動監督的形式開展了該校採購單一來源專項檢查。這次合作,不僅及時發現和糾正了該校單一來源採購問題,也提升了學校紀委的監督實戰能力。
  • 3月齡寶寶有哪些發育特點?對號入座,附0~12月齡身高發育表
    老大小時候的發育節奏偏快一些,3個月就會翻身了,如今老二已經4個多月,卻還是懶洋洋地躺著,不愛運動,這讓王大姐特別著急。3月齡的寶寶,認知上已經有了較大進步,雖然辨認人臉的能力,一般要等到4~5月齡才能具備,但此時的寶寶,見人會真誠微笑,容易被聲音和光線吸引,會開始注意自己的手腳。
  • 寶寶哭聲弱、吃奶無力、敏感愛「激動」,當心是新生兒缺氧!
    新生兒缺氧一般會出現一些寶寶的餵養困難,寶寶不會自己吮奶,出現吸吮無力,甚至會出現拒奶。吸吮之後寶寶容易出現疲乏、沒有勁,還經常會出現嗆奶、吐奶的一些情況。有的寶寶哭聲不響亮、很微弱,持續哭鬧也可能是新生兒缺氧的症狀。另外有的寶寶會表現為易驚,還有抽搐、煩躁不安,膚色青紫等情況。出現這些異常情況,家長一定要當心,及時帶孩子到醫院進行檢查治療。
  • 3月齡寶寶有哪些發育特點?進來對號入座,附0~12月齡身高發育表
    老大小時候的發育節奏偏快一些,3個月就會翻身了,如今老二已經4個多月,卻還是懶洋洋地躺著,不愛運動,這讓王大姐特別著急。3月齡的寶寶,認知上已經有了較大進步,雖然辨認人臉的能力,一般要等到4~5月齡才能具備,但此時的寶寶,見人會真誠微笑,容易被聲音和光線吸引,會開始注意自己的手腳。
  • 寶媽帶寶寶參加聚會,朋友看到孩子小手說:你娃可能有腦癱
    寶寶的生長發育是每個家庭的頭等大事,尤其是寶寶出生後幾個月內,還自帶好多「本領」,不過隨著神經系統的發育完善,這些本領會慢慢消失。如果超過一定的月齡仍沒有消失,則多是說明寶寶大腦發育有問題,作為家長一旦發現異常就要多加注意了。
  • 寶寶肌張力高未必患腦癱 最好及早到醫院做GMs評估
    廈門網訊(廈門日報記者楚燕通訊員吳芙蓉)「當時我們都急壞了,以為孩子得了腦癱,醫生的專業評估幫我們消除了顧慮。」日前,一對年輕夫婦抱著出生14個月的小米來到醫院,檢查顯示,孩子發育正常,確定排除腦癱。
  • 握拳出生的寶寶,不是「好橫鬥狠」,過了這個月齡還不張開那是病
    好多寶媽開玩笑說,我家孩子出生的時候,緊緊攥著拳頭,一看就是不好惹的傢伙。還有一些地區,甚至民間傳聞,說孩子出生不鬆手,長大後是「豪橫鬥狠」的角色。他們拳頭就猶如他們身體的姿態,緊緊的包裹在一起,即便是出生了,一下子也無法適用舒展的狀態,所以,寶寶就這樣攥著拳頭出生了。
  • 寶寶抬頭晚、翻身晚、手沒辦法攥拳、踮腳尖走路是肌張力高嗎
    如果翻身動作協調,用腿帶動整個身體的旋轉,然後翻身抬頭。那翻身晚也不能說明孩子有異常,更不能說明孩子有肌張力高。 手沒法攥拳 這個和寶寶的年齡有很大關係。
  • 寶寶不會翻身是腦癱嗎?什麼是小兒腦癱?
    小東東3個月了,還不會翻身,急壞媽媽了,上網查了很多資料,有的說孩子不會翻身當心是腦癱!有的說晚點翻身也不一定是腦癱!真是眾說紛紜,到底寶寶不會翻身是腦癱嗎?正解:寶寶不會翻身是不是腦癱需判斷寶寶的年齡段,寶寶正常的翻身時間是三個月,若寶寶翻身在三四個月,只是稍有遲緩,不一定是腦癱;若寶寶一歲後不會翻身,或持續引發坐立、抬頭、爬等行動遲緩或障礙,則患有腦癱的可能性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