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與海底的距離,只隔一個VR—新聞—科學網

2020-12-20 科學網

海底VR展示系統界面

海底高清照片

海底VR 體驗圖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海底是個無法親身到達的神秘世界。但現在藉助VR(虛擬實境)技術,科學家讓你足不出戶就能身臨其境,感受真實的海底世界。

■本報記者 張文靜

走進真實的海底世界

你與西太平洋海底之間的距離,可能只隔著一個VR頭盔和一副手柄。

戴上VR頭盔,你就「來到」了位於青島的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科考專用碼頭上。你「登上」的「科學」號科考船正在緩緩駛出碼頭。抵達海域後,你的耳邊會響起一個聲音,向你介紹此次航行會開展哪些工作任務。這時,你可以進入「科學」號的ROV(即深海纜控潛器)操控室,這裡的大屏幕上正播放著真實的深海科考影像。你可以通過手柄指揮ROV的行進,引導它前後左右運行,瀏覽海底地形地貌,並操控ROV機械臂開展深海生物和巖石取樣、原位探測等科學研究和實驗。這些操作與科學家在海上的科考實景一模一樣。

這樣的情景得以實現,是基於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科學家們製作的兩套海底VR展示系統,包括了面向科研用途與科普用途(即中國科協虛擬實境科技館「龍宮探寶」項目)兩個部分。對海上科考實景的再現是「龍宮探寶」項目的一個版塊,該項目的另一個版塊是海底探秘活動互動體驗,包括西太平洋雅浦海山、南海冷泉和衝繩海槽熱液三種場景。

「在海底熱液場景,體驗者可以觀看熱液區生態群落的情況和地形地貌,觀察『海底黑煙囪』噴發熱液硫化物,可以利用手柄抓取探針測量熱液窗口的溫度。熱液區有著豐富的深海生物,你還可以通過機械臂等採樣裝置採集樣品。」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科普辦公室主任劉洋介紹說,在海山場景,體驗者可以操控ROV進行海底瀏覽,觀測海底地形地貌,並完成海底沉積物樣品採集和海綿、珊瑚兩種生物樣品採集任務;南海冷泉場景則包括甲烷氣體採集和鎧甲蝦抓取等任務。

科研用途的海底VR展示系統包括一個面積約達25400平方米的海底地形圖,圖中包含冷泉噴口和大量貽貝、鎧甲蝦的生長和分布情況以及科學家布放的深海著陸器、海底原位生物培養裝置和誘捕裝置等。

「海底VR科研系統也可以面向公眾進行科普活動。」中科院海洋研究所高級工程師欒振東介紹說,「與主要面向中小學生的『龍宮探寶』相比,這套科研系統更偏向於向高中生及以上程度的體驗者介紹海底生態環境、海洋研究的現狀等內容。」

「龍宮探寶」項目最早有望在今年5月在國內部分科技館亮相,兩套系統也會在國內一些展覽中向公眾展示。

必須保證內容的科學性

在這套海底VR展示系統背後,是近年來我國科學家取得的大量深海科考成果。

2016年,「科學」號科考船搭載的「發現」號深海纜控潛水器,在南海海底執行「深海近海底理化條件的現場觀測與分析」項目的三個潛次調查中,距離海底3米左右航行,採集了超過200G的調查資料,包括海底地形、地貌等,拍攝了57萬餘張高清照片,正是這些龐大的科考數據,為海底VR展示系統奠定了厚實的基礎。那個面積達25400平方米的海底地形圖,就是由這57萬多張高清圖片經過數據處理、拼接製作而成的。

「當時,無人潛水器下潛是國內首次利用了搭載的近海底地球物理探測系統、三維雷射影像系統與國產長基線定位系統配合作業,因此每張照片都有精確的水深和位置信息。」欒振東說,所以,在海底VR系統中的任何一個點,使用者也能精確識別其水深、位置和底質類型,這對未來實際科學考察過程中生物和地質樣品採集、深海原位設備布放、拖網調查區域的選取和生物定量研究方面都有著重要的實用意義。

「同時,對於科普體驗者來說,他們戴著VR頭盔所看到的海底環境都是完全真實的,包括高清的海底碳酸鹽巖和生物的分布情況、冷泉噴湧的場景等,與人搭乘潛水器下潛看到的場景是一樣的。」欒振東說。

「龍宮探寶」項目雖然考慮到趣味性等原因,加入了一些虛擬的內容,但其科學性也是最受重視的。「系統中所有的深海生物都請海洋分類學研究專家進行了鑑定,地形地貌請海洋地質學專家做了鑑定,虛擬科考船上的ROV機械手的抓取形態、船的構造等都請了相關專家一一確認。」劉洋說道。

海底VR展示系統的科學嚴謹性得以實現,離不開科研人員與VR技術人員之間的反覆溝通。「『龍宮探寶』項目製作開始時我們也走過彎路。」劉洋說,「一開始,技術人員做了一個版本,深海場景美輪美奐、晶瑩剔透,有很多漂亮的魚類,光線也非常充足,但科研人員一看就否定了,因為真正200米以下的深海環境是沒有光線的,深海生物也並不是都五顏六色的。所以這一版被完全推翻重做。就是這樣一點點溝通磨合,才能保證最大程度地還原真實的海底世界。」

讓海洋科考資源活起來

在劉洋看來,VR技術是非常適合與海洋科普相結合的。「VR技術引導人們以探索發現的視角來對深海環境進行感性的體驗,使用過這套海底VR展示系統的人們都說非常震撼。」

近年來,中國海洋科考不斷取得豐碩的成果,這為海洋科普提供了龐大的素材庫。

「過去我們看到的很多深海影像資料,包括奇特的物種和地貌等,都是國外拍攝的。這幾年,隨著『蛟龍』號、『科學』號等科考船有了潛入深海的能力,我們才能拍到這麼多珍貴的影像。而且,我們『科學』號上的ROV攝像頭是世界上最高清的,拍攝的影像效果非常震撼。這為海洋科普累積了豐富的資源。」劉洋說,同時,現在很多人對我國的海洋科考裝備、科考工作和研究成果等還不了解,海底VR系統也給了人們近距離接觸海洋科考工作的機會。

在欒振東看來,VR技術也許很快就不能滿足需要了,今年他們計劃把海底VR展示系統中的一部分內容改造成AR(增強現實)版本。「到時體驗者可以不用戴頭盔,也不同拿手柄,系統能夠自動識別人的手勢,人與系統的互動將更為輕鬆、靈敏和準確,深海生物對光線等條件變化的反應也能更好地得到體現。」

在海底VR展示系統中,不僅深海生物等得到了真實的展現,連海底環境中的汙染物也被真實還原。「比如,我們在深海中發現了玻璃瓶子等,在系統中也標記為『器物』,告訴人們即使在人類活動如此稀少的地方還是有汙染物存在,提醒大家要保護深海這片淨土。」欒振東說。

在劉洋看來,這幾年隨著國家對海洋戰略的重視,海洋科學研究的投入在逐漸增加,科普活動也比以前更加豐富。但與全民科普的空間探測研究等相比,海洋科普還遠遠不夠。「目前我國的海洋研究在近海生態、深海探測、裝備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多成果,怎麼將這些資源轉化為科普產品,還需要更多人員、資金和時間的投入。比如,科考船出去後,是否也可以將船上的科考實驗、科考生活通過直播連線展現給公眾,各種科普形式都可以考慮。」

劉洋和欒振東在接受採訪時均表示,此次的海底VR展示系統只是將海洋科考資源轉化為科普產品的一次嘗試,未來還會融合更多研究成果,繼續開發相關的科普資源。

《中國科學報》 (2017-03-24 第5版 文化)

相關焦點

  • 海底垃圾引發海葵爆發改變海洋底棲生態系統—新聞—科學網
    而大部分的漂浮垃圾最終都會沉積於海底,使得海底成為海洋垃圾的巨大存儲庫。受觀測手段、成本、研究方法等條件限制,對於海底垃圾的大規模調查往往難以進行,海底垃圾與底棲生物的相互作用過程更是難以觀測。因此,海底垃圾對底棲生態系統的作用機製成為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 開一個vr體驗店不只是投資多少錢就可以的
    很多人都有創業開幻影星空vr體驗店的夢想,夢想自己有朝一日也是坐擁百萬名店的主人,但這個夢想會否實現,是否永遠只是停留在腦中的一個虛無縹緲的夢想,仍是到頭來反成惡夢一場,還需個人擁有一雙火眼金睛。並不是你投資越多越好的,也不是說你投資錢了就可以成功的那種,還要看你自己怎麼管理這個店,很多方面都還要看你個人的能力。vr體驗館加盟多少錢一次體驗一次多少錢VR體驗館整館方案,今天小編想給大家扒一扒大家感愛好的VR體驗館加盟!
  • 7.23溫州動車追尾事故-新聞專題-科學網
    鐵路的一個輪對在鋼軌上前進是蛇行式不穩定的。如果不是車輪有輪緣(邊沿)就是出軌,如果力大了爬出了軌道也會一側脫軌而另一側掉道。 【詳細】 鐵路信號有一個所謂「故障-安全」原則,即在任何故障情況下,信號必須保證安全。
  • 研究揭示人類活動對海洋深遠影響 —新聞—科學網
    海底洋流會將塑料顆粒集中在海底的某些位置。圖片來源:Ian Kane 1平方米的區域就有190萬個塑料微粒,這是有記錄以來海底塑料微粒含量的最高值。 海底的微塑料主要由紡織品和服裝纖維組成。這些在生活汙水處理廠沒有得到有效過濾的汙染物,很容易進入河流和海洋。在海洋中,它們要麼緩慢沉降,要麼被偶爾出現的渾濁洋流迅速輸送到海底深處。微塑料一旦進入深海,就很容易被持續流動的海底洋流收集和攜帶。
  • 千鶴齊舞閃電河溼地公園—新聞—科學網
    據初步統計,今年遷徙到當地的白枕鶴、灰鶴達到2000隻左右,是近幾年規模最大的一次。溼地工作人員介紹,往年這些鶴會在4月初途徑這裡,今年遷徙到當地時間提前了半個月。   河北壩上閃電河國家溼地公園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沽源縣城東部,佔地4119.9公頃。   據介紹,遷徙此地的白枕鶴,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 尋找海底「溫泉」,中國有挑戰也有機遇—新聞—科學網
    本航段的核心任務是,在位於西南印度洋的工作區對海底多金屬硫化物進行勘查。 海底多金屬硫化物是海底熱液活動的產物,它們富含銅、鋅、鉛、金、銀、鐵等金屬元素,有望成為最早被人類利用的深海礦產資源之一。 中國大洋49航次首席科學家陶春輝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中國科學家尋找海底多金屬硫化物,既面臨挑戰,也擁有機遇。
  • 科學家給出答案—新聞—科學網
    意識是連續的(即我們在每一個時間點都有意識),還是離散的(即我們只在特定的時刻有意識)?這個長達1500年之久的爭論最近有了新的結論。
  • 科學家破譯老鼠「語言」—新聞—科學網
    美國德拉瓦大學心理和腦科學系的Joshua Neunuebel領導的研究小組使用一種名為DeepSqueak的機器學習軟體,在一個專門的錄音室裡,將超過11.1萬隻老鼠的叫聲,與超過3.2萬隻雄性和雌性小鼠的各種行為進行了比較。雄鼠傾向於發出不同的聲音,這取決於它們是在戰鬥、逃跑、追逐還是從事其他活動。
  • —新聞—科學網
    日前,有一篇題為《請問武漢病毒研究所,你是能未卜先知嗎?》
  • 探秘深海 築夢深藍—新聞—科學網
    自2017年成立以來,深海中心建立了國際先進的深海綜合探測體系;獲取熱液/冷泉/海山區大型生物樣品6000餘號,發現1新科2新亞科6新屬82新種;建成我國迄今樣品量最大、物種數最多的深海大型生物樣品庫和唯一深海大型化能營養生物活體庫…… 布局籌備 進入21世紀,世界各國紛紛將目光轉向深海。
  • 上海有一個海底世界館,早起來到空無一人,可拍攝人像海底大片
    國內具有特色的雙通道海底隧道就坐落於此,走進館內,透過海底隧道可以觀賞到大型群遊魚類,面無表情的石斑魚長達一米多,用排沙孔偽裝成眼睛「微笑」著的鰩魚等都是這裡的明星。藍色也是我最愛的顏色之一,每次旅行的小故事就變得尤為多,早起為了拍攝到空無一人的海底隧道,才有了這樣的無人照片。這一條隧道是海昌公園最網紅的打卡地,為了來到這裡拍攝,我和同行早起而來,只為發現不一樣的攝影空景,來的時候只有工作人員,我們就包場了這個隧道!
  • 科學家發現乙醯膽鹼調控大腦學習記憶新機制 —新聞—科學網
    然而在海馬腦區本身,卻沒有任何乙醯膽鹼神經元的分布,它的乙醯膽鹼均來自於一個被稱為中隔的腦結構。早期的實驗發現,損毀中隔腦區,會導致海馬的theta節律消失,從而引發大腦的學習記憶障礙。但中隔腦區除了乙醯膽鹼神經元外,還有大量的抑制性神經元,因此,中隔乙醯膽鹼神經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什麼?它和海馬腦電節律之間又有著怎樣的相互作用關係?乙醯膽鹼在學習記憶過程中到底發揮著怎樣的作用?
  •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浦東校區開工建設—新聞—科學網
    記者了解到,上海交大醫學院浦東新校區設計中央活動區,一期建設包含醫學科研集群、實驗動物中心、生命科學館的科研建築群和包含學術交流中心、第二食堂、教工活動中心的國際交流書院;二期建設定位為科研學術區,與城市道路隔河相對,開放互動。
  • 植入酸奶菌 骨頭加速癒合—新聞—科學網
    實驗中,研究人員將鈦合金植入到脛骨骨折的大鼠體內,其中3隻老鼠接受了標準植入物,另外3隻老鼠的植入物包裹了乾酪乳桿菌。 4周後,研究小組發現,植入覆蓋乾酪乳桿菌的植入物的老鼠骨組織增加了27%,而常規植入的老鼠骨組織增加了16%。骨組織的增加是骨折正在癒合的標誌。 植入物的一個潛在風險是植入物與骨骼相接的部位發生感染。
  • 「正常人」與「神經病」之間,或許只隔了一個小提琴的距離
    著名女作家三毛說過:「一個人至少擁有一個夢想,有一個理由去堅強。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裡都是在流浪。」人的一生或許會有很多夢想。小時候的夢想,像幻想一樣無釐頭,好像說說就能去做了一樣。想當老師,以後給自己的學生們布置很多作業;想當警察,除暴安良;想當太空人,遨遊太空。
  • 疲倦神經元拉長時間感知—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Getty 當你忙的時候,時間過得很快,但當你無聊的時候,好像一天永遠不會結束。研究人員現在發現,如果反覆暴露在相同的刺激下,特定的神經元會變得疲憊,從而改變大腦對時間的感知。 日本水田國家信息和通信技術研究所的Masamichi Hayashi和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Richard Ivry在屏幕上給志願者們顯示一個灰色的點,並連續掃描了他們的大腦30次。
  • 天童美語:學好英語和快樂之間 只隔了50天暑假的距離
    (原標題:天童美語:學好英語和快樂之間 只隔了50天暑假的距離)
  • 口服避孕藥,一月只需服一次—新聞—科學網
    正在研製中的口服避孕藥只需要一個月服用一次。 圖片來源:Prostock-studio / Alamy Stock Photo 口服避孕藥膠囊可能只需要一個月服用一次。 迄今為止,Traverso和同事只在豬身上測試了這種避孕方法。服用該膠囊的3頭豬體內的避孕藥含量,與每日口服避孕藥的5頭母豬血液中的含量相似,但在一個月的時間裡確實有所下降。 研究人員計劃在對這種膠囊進行人體試驗之前,將雌激素和孕激素結合起來,因為這是長效避孕藥更常見的形式。Traverso希望在未來5年內開始人體試驗。
  • 「海底總動員「系列你可能不知的50件事
    在影片上映之際,時光網找出了《海底總動員》系列的50件趣事,或幫你梳理回顧13年前那場尋子之旅,或為你挖掘出這部最新續集的精彩所在。  6、《海底總動員》最初從1997年開始準備,2000年投入製作,製作組超過180人。  7、《海底總動員2》的故事發生在第一部的1年後,而作為電影,影片與第一部之間隔了13年之久。
  • 太陽CNO聚變循環產生中微子—新聞—科學網
    恆星的能量來自於氫到氦的核聚變,這通過兩個過程發生:質子-質子鏈反應(pp)和碳氮氧循環(CNO),前者只涉及氫氦同位素,後者靠碳氮氧催化聚變。質子-質子鏈反應是與太陽大小類似的恆星的主要能量產生方式,約佔全部生產能量的99%,這一點已得到廣泛研究。研究碳氮氧循環更具有挑戰性,因為通過這種機制產生的中微子每天只比背景信號多幾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