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11月至1964年4月,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家主席劉少奇的夫人王光美(化名董樸)隨河北省委「四清」工作隊到撫寧縣盧王莊公社桃園大隊搞「四清」試點。1964年7月5日,她在河北省委地委書記座談會上作了《關於一個大隊的社會主義教育運動的經驗報告》(即桃園經驗)。9月1日,經劉少奇審核、毛澤東批准,中共中央轉發了這個報告,在全國各地推廣,轟動全國。當時王光美為什麼要到桃園進行「四清」試點呢?
2006年1月,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了黃崢執筆的《王光美訪談錄》一書。其中王光美回憶:「當時,社會主義教育運動正在全國一些地方試點。有一天,少奇對我說,他提議我下基層工作一段時間。他沒有多說理由,我想是為了帶頭響應中央的號召。」「經過考慮和聯系,我選擇去河北省。時間方面設想下去一年左右。當時想得很簡單:我是北方人,到北方農村可能適應快一些。」「再說,河北離北京相對比較近,家裡有事也能盡快趕回來。」「我是11月下旬正式離開中南海下去的。」「我拿著中央辦公廳的介紹信,找到河北省委書記劉子厚同志,請他幫助安排。劉子厚同志很歡迎我去,說:『河北「四清」現在有兩個點,一個在邯鄲,一個在撫寧。撫寧的點是林鐵同志在那裡掛帥,你就去撫寧吧!』」「劉子厚同志把我去撫寧參加『四清』的事告訴了林鐵同志。林鐵同志後來到北京時上我們家來了一次,向少奇同志匯報河北的抗洪救災工作,同時談了談我下去的安排。」「11月下旬,我正式到工作隊報到。我參加的是河北省委組織的省、地、縣『四清』工作隊。這個工作隊的任務,是負責一個公社的『四清』運動,具體就是到唐山專區撫寧縣盧王莊公社。」「在進村之前,工作隊在秦皇島集訓,學習了一個星期。我也參加了。學習完我們就下鄉。我被分配到盧王莊公社桃園大隊。」
在回憶中,王光美說是劉子厚定的她去撫寧,她是被分配到盧王莊公社桃園大隊的。她在這裡說了事情的最後結果,至於為什麼被「分配」到盧王莊公社桃園大隊,沒有說明。其實,王光美到桃園進行「四清」試點,是與1958年「大躍進」時劉少奇、王光美曾經到過這裡,並留下很深的印象有關。
「大躍進」之初的桃園
桃園是撫寧縣南部平原區一個小小的村落,原屬榆關區盧王莊公社(今屬牛頭崖鎮),與盧王莊相距不過一公裡。南距避暑勝地北戴河十餘公裡,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歷史上就是撫寧的主要糧倉之一。
桃園有一個農民,叫關景東。他上過幾年學,腹中有些墨水,聰明機靈,記憶力強,天生富有講演才能,為人能幹,辦事公正,政治上積極要求進步。1949年加入新民主主義青年團,擔任榆關區團委委員,負責14個村團的工作。195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當時,毛澤東、黨中央號召農民組織起來,搞農業生產合作社、走集體化道路。撫寧縣委書記閻柏文、榆關區委書記王殿福找關景東談話,讓他搞一個初級農業社。為什麼縣委領導要把這項工作交給關景東呢?據關景東回憶:「因為當時的村支部書記嶽廣玉自由脫黨,去了東北,支部宣委兼民兵連長吳臣去了北戴河海濱經商,支部組委趙樹春常年有病,不能參加工作。其他黨員都沒有文化。而我是縣裡、區裡重點培養的入黨對象,因此就把這個任務交給了我。」回村後,關景東組織5名團員建起了初級社,命名為「關景東農業社」。經過一年的艱苦奮鬥,糧食產量居全縣第一,受到縣委的表揚,關景東出席了全省青年團先進代表大會,受到了團省委的嘉獎。經過實踐對比,群眾認識到,組織起來的農戶確實比單幹有優勢,抗風險。秋收後,在當時強大的政治壓力下,各農戶都「紛紛要求入社」,一下子全村70多戶農民全部入了社,關景東任社長。又經過一年的努力,獲得了大豐收,畝產量達到423斤,居全縣第一(全縣平均200多斤)﹔分紅值全縣最高,達到1.7元(全縣平均0.8元),糧棉油大大超過了定購任務。1956年,黨中央、毛澤東發出組織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的號召。按照縣委的要求,他們以盧王莊、桃園兩個村為主體組建了東方紅高級社,當時隻有25歲的關景東被選為副主任。1956年是成立高級社的第一年,糧食產量居全縣第一,在唐山地區名列前茅。1957年,東方紅高級社糧食平均畝產580斤,連續五年獲全縣第一。1958年關景東當選為全國先進工作者,出席了全國勞模會,受到中央和省地縣各級領導的關懷和重視。
1958年下半年,在「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口號的鼓動下,全國浮誇風盛行一時。剛開始時關景東他們計劃每畝產量達到650斤,力爭700斤。在當時條件下,已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了。撫寧縣委第一書記強華找到關景東,要求他們「膽子要再大一點兒,勁兒再鼓一鼓,產量再提高一些。」他們被迫又提出畝產「保700斤、爭800斤」。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縣委決定在東方紅高級社搞試驗田,由強華親自掛帥,縣農林局局長劉林清和一名技術員長期駐守,指導全面工作,並拿出30畝地搞試驗田,計劃畝產「保1000斤」。在這一年裡,在黨中央、毛澤東提出的「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總路線的指引下,東方紅高級社社員的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早出晚歸,辛勤耕耘,精心管理,加之風調雨順,農作物長勢十分喜人,形勢一派大好。
劉少奇前往視察
1958年8月17日至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召開擴大工作會議。8月初,一些領導同志陸續抵達北戴河。8月4日,劉少奇也到了北戴河。
北戴河會議前夕,中央辦公廳主任楊尚昆連警衛都沒帶,騎著高頭大馬,信馬由?,由北戴河向西北方向奔來,沿途邊走邊看,進入東方紅高級社地界後,看到莊稼長勢喜人,和沿路其他地方一比,形成了明顯差異。他到生產隊隊部、飼養處一看,管理得也是井井有條。回去後向鄧小平匯報。
8月12日,中共中央副主席朱德、鄧小平、國防部長彭德懷等,在河北省副省長高樹勛、唐山地委第二書記周振華等人的陪同下,到撫寧縣盧王莊鄉東方紅社和王各莊鄉東升社參觀考察。他們參觀了雙萬斤多穗高粱、雙萬株玉米、800斤皮棉的棉花和第二隊5000斤穀子等紅色衛星田,並參觀了養豬場和養兔場。在王各莊鄉東升社觀看了周振華搞的多穗高粱試驗田和東升社的試驗農場。「領導同志們的視察給了這些鄉社的人民巨大的鼓舞,更增強了人們的革命幹勁,他們決心要用更大的豐收來答謝領導同志們的親切關懷。」「在朱德副主席等離開以後,盧王莊鄉立即召集了全鄉的支部書記會議,當即修改了生產指標:全鄉糧食畝產量由原來定的保証3936斤、爭取5100斤,提高到保証5000斤、爭取6500斤。東方紅社的糧食畝產由原來的保証5300斤、爭取6000斤,提高到保証8000斤、爭取10000斤。」8月16日《撫寧報》以《朱德副主席等來我縣視察,勉勵我縣人民鼓足幹勁爭取更大豐收》為題進行了報道。
1958年8月15日,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劉少奇及夫人王光美也來到東方紅社視察。唐山地委第二書記周振華、撫寧縣委第一書記強華、縣長曹文忠陪同。大家告訴劉少奇,今年全縣播種107600畝多穗高粱,平均畝產可達3000斤以上。在多穗高粱試驗田裡,東方紅社副主任關景東和農業技術員關希順向劉少奇介紹了多穗高粱的生長情況。劉少奇問:「1畝地多少株?」關景東答道:「8400株。」劉少奇問:「每株平均幾個穗?」關景東說:「平均4個,不到5個穗。」接著問:「曬乾了之後,一個穗能打多少糧食?」回答說2兩半。劉少奇笑著說:「那總可以超過10000斤嘍!」大家說:「10000斤是有把握的!」劉少奇說:「還可以想些辦法爭取15000斤嘛!」劉少奇又來到第二隊隊長趙玉先種的穀子試驗田,他問了穀子種植情況後,趙玉先答道:「深翻1尺半,施肥20000斤,每畝地密植96000株。」劉少奇說:「山東的穀子深翻5尺,施肥11萬斤,密植264000株,1畝地可產50000斤!」劉少奇問:「全社11000畝土地,平均畝產5000斤有沒有保証?」東方紅社主任趙佔春答道:「有保証。」縣長曹文忠給劉少奇介紹趙玉先要搞1畝越冬白薯:讓白薯長到明年2月,要畝產50萬斤,命名為「東風號」。明年還要用越冬薯秧栽種,要搞畝產160萬斤的試驗田。劉少奇很感興趣,問:「越冬白薯?怎麼個越法?」趙玉先說:「鋪上2尺馬糞,蓋上暖室,搞成沼氣池發電,用電燈照明,促它生長。」劉少奇連連稱贊說:「好!搞上溫室,不隻種白薯,還要種韭菜、黃瓜、西紅柿等蔬菜,讓農村食堂冬天也能吃鮮菜,好不好?」大家都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