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達林時代的偽科學家李森科是如何崛起的

2020-12-17 澎湃新聞

1927年8月,前蘇聯當時的名記者費多羅維奇在《真理報》上發表了一篇特寫,題為《冬天的田野》。該文以誘人的筆調刻畫了一位年青的育種工作者——特羅菲姆·傑尼索維奇·李森科。沉默寡言的主人公有著健康的體魄,但總是難得見一絲笑容。在甘查(亞塞拜然共和國的基洛瓦巴德)育種站的試驗田裡,他和助手及學生們試驗在棉花收穫前種植豌豆,使冬天的田野可以用作牧場……。

妙筆生花的宣傳,開始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同時,這小小的成績也大大地激發了李森科的「雄心」。他暗自勾勒著從根本上改革科學的「宏圖」。他認為在學校裡學過的東西大多是有害的胡說,並斷言在工作中能取得多大成就,完全取決於我們能多快地忘掉所學過的東西,並把自己從這種麻醉劑中解放出來。他要為此而重建科學。

可能也算是「三十而立」吧,李森科從此在科學的百花園中橫刀躍馬狂奔了一生。他曾憑藉行政的力量,赫然成為蘇聯科學界的兩朝霸主。然而,在莊嚴的科學史冊上,他不過是一位堂吉訶德式的騎士而已。他蠻橫地、愚昧地嘲弄了科學,嘲弄了歷史,到頭來,卻遭到了科學和歷史的無情嘲弄。

用行政手段處理科學爭論

李森科是烏克蘭人,1898年9月29日生于波爾塔瓦州卡爾洛夫卡村的一個農民家庭中。他曾讀過兩個園藝學校,1925年畢業於基輔農學院後,受聘到甘查育種站工作。

三年之後,李森科發表了論文《溫度對植物發育期長短的影響》。1929年1月,他參加了在列寧格勒舉行的全蘇遺傳、選擇和動植物育種會議。他興衝衝地提交了自己的論文,但在會議上沒有受到鼓勵,反而受到嚴厲挑剔。他會後怏怏歸去。這位年輕人因此而遷怒於遺傳學的奠基人孟德爾和當代著名的遺傳學家摩爾根,也遷怒於這次大會的主席尼·伊·瓦維洛夫(當時是列寧全蘇農業科學院院長和全蘇植物育種研究所所長)。

正當李森科心灰意冷的時候,他父親的偶然發現,卻給他帶來了希望。老李森科把在雪裡過了冬的烏克蘭冬小麥種子,在春天播種,獲得了好收成。李森科得知後,立即向有關部門報告,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春化作用」的概念。

在烏克蘭,此前曾因霜凍而造成過冬作物大幅度減產。正當黨和政府為此感到憂慮時,李森科提出的「春化作用」似乎給戰勝天災開了良方。烏克蘭農業部和前蘇聯農業部決定在敖德薩植物育種遺傳研究所創立專門研究春化作用的機構,李森科奉調就職。

工作中的李森科(右)

當時的蘇聯正處於社會主義改造深入發展的時期,史達林領導前蘇聯人民以大無畏的無產階級英雄氣概迎著國內外一切階級敵人的挑戰前進。根據「組織社會主義全線進攻」的總路線,科技戰線上提出了「改造自然科學」的口號,它強調以馬列主義為指導,加強黨對科學事業的領導,反對科學研究脫離社會主義建設,提出要壯大無產階級科學隊伍和加強共產黨員在科研機構中的戰鬥作用。

但當時的蘇聯對於在無產階級專政條件下,黨如何領導科學事業的問題,還缺乏經驗。有些理論家在文章中又提出了「為自然科學的布爾什維克化而鬥爭」、「反對向資產階級科學投降」、「在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基礎上改造自然科學的內容」等口號。

1929—1932年,前蘇聯遺傳學界(也並不限於遺傳學)出現了一場尖銳的爭論。一派是「獲得性遺傳」的擁護者,集結在季米裡亞捷夫生物研究所周圍,另一派是基因學說的擁護者,集結在共產主義科學院自然科學部的周圍,兩派都認為自己的觀點符合馬克思主義。初期的辯論是正常的,也是有益的。但是,贊同基因學說的這一派與德波林學派有牽連,而當時前蘇聯共產黨正在進行反對德波林學派的鬥爭,這一派被扣上了「孟什維克化唯心主義學派」的帽子。大多數擁護基因學說的遺傳學家們被迫離開了研究機構,個別人甚至遭到流放。這種用行政手段處理科學爭論的方法,對科學的發展顯然是有害的。

李森科沒趕上這班車。但解決這場爭論的行政手段卻使李森科得到了啟發,使他找到了躍登龍門的捷徑。

批判會上的李森科

「春化作用」理論成為吹牛資本

1931年8月3日,政府要求瓦維洛夫在4年之內用溫室育成為不同地區所需要的穀物品種,要在三四年內獲得高產、均勻、不倒伏、抗寒、抗旱、抗病蟲害、烘烤性能好等優良性狀的小麥品種。瓦維洛夫對這樣不切實際的要求提出了懷疑,而李森科卻莊嚴地保證可以在兩年半內如願以償。「春化作用」理論就成了李森科吹牛的資本。

原先提出的春化處理只是作為春季播種冬小麥品種的一種措施,後來則用來縮短春小麥的生長期,據說是提高了產量。了解農學史的人知道,類似這種有限的技術措施,在歷史上是屢見不鮮的。李森科的發明權僅在於「春化」概念的提出及其理論解釋,這是應予肯定的。但這種理論到底有多大價值,能適用多大範圍,畢竟要靠農業實踐的檢驗。

李森科要求把春小麥(或其他春種作物)的種子在控制了溫度和溼度的工棚裡浸幾天,並且要經常翻個兒。種子要播在松過的潮溼土地裡。若照此辦理,每個集體農莊或國營農場都要處理大量種子,需要建造專用的工棚和投入可觀的勞動力。同時,浸過的種子會因溫度升高而發芽或黴爛,這道工序既繁重又危險。這種處理種子的辦法,成本倍增,還往往會造成減產,使經濟上蒙受重大損失。就是這樣一種措施,李森科在推行時也不是靠科學實驗,而是靠吹。

吹的本事,李森科早就掌握了。而以濃重的理論色彩進行宣傳則是新近的「獲得性狀」,這就應當歸功於李森科的良師益友潑萊任對他的「蒙導」了。

潑萊任在1930年以前持摩爾根學派的觀點,後來,一陣風吹得他轉了個180度,成了殺回馬槍的得力幹將。他在自然科學教學的方法論方面從事工作,不會獨立做實驗,自封是達爾文主義的理論專家。他的拿手好戲是用抄引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個別詞句嚇唬人,善於在別人的講話和文章中搜尋「階級敵人」的影蹤。

1935年,李森科與潑萊任開始了「創造性的合作」,這是一位糟糕的「科學家」與一位糟糕的「理論家」之間實現的最糟糕的結合。理論上薄弱的李森科受潑萊任的影響是很大的。李森科承認自己並「沒有很好地研究達爾文」,但他說:「在這方面我得到了我的合作者潑萊任的幫助。他向我證明,我所做工作的根基在達爾文。」

1935年前蘇聯召開第二次全蘇集體農民突擊隊員代表大會,史達林同志出席了這次大會。李森科在會上的講話中不失時機地把「春化」問題與當時的階級鬥爭形勢掛上了鉤。他說:「為保衛春化處理和在為確認春化處理的鬥爭中,我們同某些所謂科學家進行了各種各樣的爭論,……在春化處期戰線上難道沒有階級鬥爭嗎?在集體農莊裡有富農和他們的教唆者,他們繼續悄悄地同農民耳語說『不要浸種,這會毀掉種子』。這不是個別人,每個階級敵人都這樣幹。這就是科學界內部和外界之間所用的方法……階級敵人總是階級敵人,不管他是不是科學家。」

李森科與史達林

證明自己永遠正確的調查方法

對春化處理持異議的人不能講話了,人們只好忍氣吞聲地遵命去做「無產階級」的春化處理。烏克蘭南部播種面積大的、本來是高產的冬小麥,為了證明春化處理的有效性,也不得不去種春小麥。著名的植物育種家康斯坦丁諾夫於1931—1936年的5年時間裡,在54個地點,取35個品種考查春化處理的有效性,結果表明春化處理的小麥平均產量為每公頃960公斤,對照組為956公斤,4公斤的差別在統計上是沒有意義的。這就是說:春化處理並沒有提高產量。

可是,李森科只相信自己的數據,至於他的數據是怎麼獲得的,只有他自己知道。

康斯坦丁諾夫的結論狠狠觸動了李森科的坐骨神經,他暴跳了,緊接著發出了露骨的威脅:「康斯坦丁諾夫一定要好好考慮到這樣一點,當這些錯誤資料從科學活動的領域裡被清除出去的時候,那些還沒有懂得這些資料的含義並堅持要保留這些資料的人,是也要被清除出去的」。

欺騙也罷,威脅也罷,沒有挽救春化的命運,作為大規模生產措施的春化處理,還是漸漸銷聲匿跡了,但李森科的運氣並沒有逆轉。他在「春化、春化」的喧囂聲中,施展了一種證明自己永遠正確的調查方法。這種方法是在發出關於春化處理指示的同時,還發下幾種報表。調查表上必須填寫播種春化處理種子的面積和增產的幅度,這種報表既沒有統計分析所必需的重複試驗,也沒有對試驗田和對照田施用肥料差異的說明。

在把「反春化處理者」當作階級敵人的政治壓力下,農莊主席和農藝師們寧願虛報增產數字,也不願反映實際情況。這樣,匯總的結果往往是「根據來自幾千個集體農莊田野的報告」,「用春化處理使國家獲得了幾百萬公斤的穀物」。對下強迫命令,對上弄虛作假,這就是李森科獲得並維持其寶座的訣竅。

繼春化作用理論之後,李森科義提出了名噪一時的「植物階段發育理論」。起初,許多科學家肯定了這個理論中似乎合理的因素。但這些科學家大都不是搞植物生理學的。與李森科在同一領域內從事研究工作的有經驗的科學家是馬克西莫夫。他對李森科的錯誤傾向和方法論上的問題看得比較清楚,但他的批評被輿論工具造成的一片喧囂淹沒了。後來在反對「資產階級科學家」的運動中,馬克西莫夫被拘捕流放,1934年,他在流放地承認了自己在評價李森科的發現方面所犯的「錯誤」。

在科學的叢莽中進行探索,敢於突破傳統觀念的束縛而創立新的概念和理論,無疑應受到歡迎。但在李森科的新理論尚未受到實踐的嚴格檢驗時,就過早地給予了過高的評價和榮譽。1935年,當敖德薩植物育種遺傳研究所併入列寧全蘇農業科學院時,李森科當上了這個研究所的所長,並被遴選為該院的院士。

李森科崛起了。

(本文摘自《自然辯證法通訊》雜誌社主編《科學精英:求解斯芬克斯之謎的人們》,後浪出版公司2015年11月版,澎湃新聞經授權刊發,現標題及小標題為編者所擬。)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李森科:蘇聯科學家的噩夢
    對蘇聯科學家來說,李森科這個名字不啻為一場痛苦的噩夢。對蘇聯科學史稍有了解的人不會對李森科感到陌生。
  • 脆弱的科學:蘇聯「李森科事件」能帶給我們什麼啟示? | 循跡曉講
    而針對「生物進化的動力是什麼」,「代際的改變是如何發生的」,達爾文自己也語焉不詳,至少不能做出令人滿意的回答。 這個問題就留待後人發掘了,關於進化的動力,後人分為了兩派。 一派是沿著孟德爾和摩爾根的脈絡走下來,孟德爾通過自己的豌豆實驗證明了生物遺傳是有規律的,而摩爾根通過果蠅的實驗,引入了代際遺傳中基因突變的理論。
  • 正傳:28.李森科登場
    這個李森科本來不過是個普普通通的烏克蘭農民,在蘇聯也沒什麼名氣,畢業於基輔農學院。在一個育種站工作。你去看現在的世界地圖,烏克蘭和亞塞拜然還是比較偏南的,但是冬季農作物偶爾也會遭到霜凍的威脅。李森科的父親是個老農民。他偶然發現,雪地裡過冬的小麥種子,在春天播種可以提早在霜降前成熟。這樣一來,那不就躲過霜凍了嗎!後來在這個基礎之上,李森科搞出了一種叫做「春化」的辦法。
  • 史達林是蘇聯人的「神」嗎?為什麼生活在他的時代是一件恐怖的事
    史達林的全名,約瑟夫·維薩裡奧諾維奇·史達林,這是一個很難念的名字,但是這個人在蘇聯歷史上最長的任期(1924-1953),最高領袖,他對20世紀的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前,史達林是一個神。然而,隨著各種材料和傳記的逐漸出版和傳播,史達林的「神性」逐漸消失,人們也看到了人性的一面。據說史達林喜歡電影。這是一件好事。但他是不同的。他總是在深夜看電影,總是把電影導演叫到一起。他把主任安排在前排,而他自己坐在後排。所有的導演都嚇得要死,怕史達林會不高興。
  • 格羅弗·福爾:史達林與民主改革
    相反,本文試圖以關於史達林時代和史達林本人的蘇聯檔案為基礎為非俄文讀者帶來新的研究結果。本文所討論的事實既與各種蘇聯歷史範本相一致又有助於反駁很多其他詮釋。由於「冷戰」時代對蘇聯「極權主義」和史達林主義「恐怖」的宣傳,有些人的政治和歷史觀點建立在這些錯誤和意識形態驅動的概念之上。對於這些人來說,這些研究結果將全然不能接受,甚至匪夷所思。
  • 《一個大國的崛起與崩潰》再現蘇聯興衰史
    內容提示:蘇聯的歷史,其實也就是體現史達林模式的蘇聯社會主義實踐和發展道路的歷史,由沈志華主編的《一個大國的崛起與崩潰》,便引用實證向讀者展現了蘇聯這74年興衰的過程。蘇聯的歷史,其實也就是體現史達林模式的蘇聯社會主義實踐和發展道路的歷史,由沈志華主編的《一個大國的崛起與崩潰》,便引用實證向讀者展現了蘇聯這74年興衰的過程。
  • 史達林到底是哪個民族?
    史達林是蘇聯最知名的國家領袖,在它的帶領之下,蘇聯抗住了德國百萬大軍閃擊,並做到了反攻進柏林城,進而助力反法西斯聯盟打贏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並將蘇聯以俄羅斯帝國那種二流大國的基礎,締造成了能夠跟美國爭霸世界的超級大國。然而對於史達林是歸於那個民族這件事,歷史上卻爭議不斷。
  • 史達林去世後,唯一的小兒子結局如何?
    這句話初讀時好多人不懂,但讀了史達林和他兒子的故事之後,好像就明白韓愈這句話到底是在說什麼了。史達林出生於1878年,是蘇聯時期的大元帥,帶領著蘇聯人民一起抵抗過第2次世界大戰,領導著蘇聯紅軍成為了抵抗國的軸心國,並且引領著全世界反法西斯人民取得了勝利。但把角度放小,史達林也有自己的家庭。作為個體,他也是孩子的父親。
  • 史達林死後,保衛他的「九人小組」貼身警衛結局如何
    這些內幕是由曾做過史達林8年貼身警衛的弗拉基米爾·瓦西裡耶夫,在多年時間裡零星地、斷斷續續地透露給他的兒子的,儘管顯得零散和不連貫,但提供了了解史達林私人生活的更多和新鮮的線索。隨後,瓦西裡耶夫被調到史達林的私人衛隊工作,直到史達林生命的最後一天。瓦西裡耶夫的新身份是史達林貼身警衛「九人小組」成員之一。所謂的「九人小組」是指長期守在史達林身邊的9名貼身警衛:小組負責人、7名貼身警衛和1名司機——這名司機也是一流的情報偵察員。當然,史達林私人衛隊的人數要多得多,共計約有200人。
  • 史達林時期的告密者竟然有這樣的好處!
    這兩天在讀索忍尼辛,有句話多少可以應景,語出《伊萬·傑尼索維奇的一天》,勞改班長告訴小說主人公如何絕境求存,他說三類人在古拉格熬不出頭:舔別人盤中的殘羹剩飯者,指望醫生幫忙者,再有,就是出賣同伴的告密者。但是主人公勞改幾年,不盡認同從前班長的話,因為告密者往往熬得出頭,只不過,告密者救自己,是以別人的鮮血為代價。告密者救自己,代價還有良心(如果還有良心)。
  • 史達林60歲生日時,德國送他一份什麼壽禮,讓史達林樂不可支
    二戰之前,正逢史達林60歲大壽。希特勒為了慶祝史達林60大壽生日,送給了史達林一份特別的壽禮。這份壽禮讓史達林樂不可支。那麼,希特勒送給史達林的壽禮是什麼呢?這一份協定的籤訂,讓正在迎接60歲生日的史達林,非常不滿。
  • 韓戰與中國崛起
    有人說中國在韓戰中取得的勝利「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心理上的」(參見沈志華著:《毛澤東、史達林與韓戰》,廣東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57-358頁)。事實上,中國入朝參戰對於新中國崛起有著極其偉大的意義。
  • 韓戰是史達林的陰謀,美國被騙,毛主席力排眾議終破局
    因此,金日成敢於發動韓戰,背後肯定有史達林的首肯。為了能夠發動這場戰爭,金日成多次親自前去面見史達林,詢問史達林的意見。但與最終結果不一樣的是,史達林在一開始並不同意金日成用武力一統朝鮮半島的請求。與現在的俄羅斯一樣,雖然蘇聯大部分領土都在亞洲,但其政治中心是在歐洲的。因此,史達林也一直在重點擴大蘇聯在歐洲的勢力。
  • 馬林科夫:夭折的史達林「接班人」
    史達林選定馬林科夫做自己的接班人,用心良苦火車在向前奔跑著,馬林科夫的思緒也在奔湧著。1953年3月5日傍晚,當太陽徘徊於西山之際,史達林的壽命也已日薄西山了。馬林科夫和莫洛託夫、貝利亞、米高揚、伏羅希洛夫、卡岡諾維奇來到史達林別墅裡。那時,他已經癱瘓不能講話了,唯有一隻手還能活動。看到他們幾個出現在眼前,史達林揮起衰弱的手勢,召喚著人走向前來。
  • 赫魯雪夫:1950年史達林為討好毛澤東竟出賣高崗
    宣傳畫毛澤東與史達林(資料圖) 毛澤東第一次訪問蘇聯適逢史達林70壽辰。正巧在這一天我從烏克蘭返回莫斯科,擔任一項新的固定工作。史達林對我說:「您把烏克蘭那邊的工作交代一下,務必在我70歲生日那天趕來。」我就照辦了。
  • 史達林去世後,貝利亞明明擁有巨大權力,為啥卻輕易被槍斃
    其實,貝利亞雖然是後史達林時代的第一人,但他卻缺少其他大佬的幫助,甚至還樹過不少敵人。孤立無援是他失敗的一大原因。 史達林去世後,貝利亞、馬林科夫、赫魯雪夫都有成為下一任領導人的機會。 貝利亞和赫魯雪夫尿不到一個壺裡,馬林科夫這個名義上的一把手又被貝利亞壓迫成了沒有實權的附庸。
  • 史達林和羅斯福,誰更偉大?
    羅斯福和史達林都是將所領導的國家從經濟困境中拯救出來的偉人。史達林接手的蘇聯,在經歷數年的內戰之後,幾乎一片殘破。當時的蘇聯雖然算不上一窮二白,但是,由於數年的戰亂和沙俄本身就遠遜於英美等國的工業實力,再加上西方國家的封鎖,史達林面臨的情況可謂極為嚴峻。
  • 赫魯雪夫是史達林追隨者,引起全球震動,到底是蘇聯英雄還是罪人
    赫魯雪夫上臺後,秘密報告直指史達林赫魯雪夫能夠官運一路亨通,這與史達林對他的重視和培養有關,儘管,赫魯雪夫在戰爭中和國家建設中,犯過多次錯誤,其他犯錯誤的官員都被史達林清除了,而赫魯雪夫卻被史達林保護起來,可以說,史達林就是赫魯雪夫的恩人。
  • 史達林的生身父親究竟是誰?是喬治亞鞋匠?還是沙俄將軍?
    在史達林的家鄉喬治亞的格裡鎮,當地人傳說史達林的生身父親不是貝索·朱加維什利,而是沙皇俄國的陸軍中將,著名探險家,普氏野馬的發現者——尼古拉·米哈伊洛維奇·普熱瓦爾斯基。那麼這個普熱瓦爾斯基到底是怎樣與史達林家族聯繫到一起去的呢?他又為何被認為是史達林的親生父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