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已初秋,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鄂託克旗草原卻綠意不減,微風吹過,草浪起伏。
忙乎完手頭工作,鄂託克旗烏蘭鎮賽罕塔拉嘎查牧民恩克都布興和記者聊了起來:「你看我家的牧場草長得多好。我們嚴格執行草畜平衡政策,平均每20畝草場才能養1隻羊。」
「一直以來,農牧民靠發展養殖業增收,但粗放的養殖模式對生態破壞嚴重。因此,我們進一步整合農村牧區資源,建立肉羊產業聯合體,通過嘎查黨支部引領帶動、企業管理運營、畜種改良和開展嚴格的禁牧禁墾等方式,逐步改善草原生態。」鄂託克旗烏蘭鎮黨委書記王曉春說。
從傳統放牧到以草定畜,從粗放式放養到精細化圈養,烏蘭鎮邁出生態美助力百姓富的穩健步伐。
為了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經濟模式,烏蘭鎮按照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思路,推進生態與產業深度融合,積極探索肉羊產業聯合體養殖模式,通過「黨支部+企業+合作社+貧困戶+農牧戶」的運作方式,有效帶動脫貧戶30戶77人、邊緣戶1人、牧戶150戶,參與的嘎查村每年增收10萬元。
在烏蘭鎮包日塔拉嘎查,兩個天然魚塘清澈見底,這裡的水源來自一汪泉水,因此被稱為「泉水魚」魚塘。魚塘清波蕩漾,兩岸綠草如茵,成為村民休閒散步的好去處。「以前,這兒周圍到處都是垃圾,大伙兒都繞道走。如今,不僅水變得清澈,兩岸風光也越來越美。」村民屈建軍說,生態宜居的環境,讓老百姓切身感受到了依山傍水的美好。
良好的生態,讓這裡有顏值更有收入。今年,烏蘭鎮包日塔拉嘎查還在魚塘裡投入草魚、鯉魚、花斑魚等市場需求量大、競爭力強的魚苗2.5萬斤,預計年底可打撈2萬斤魚,產值達到20萬元,有效助推嘎查集體經濟的發展。
「以前外面的人不願意來,嘎查的人也紛紛往外搬。現在生態環境大大改善了,不僅留住了嘎查的人,還通過特色產業吸引了不少遊客。」包日塔拉嘎查黨支部書記張世榮很感慨。
沙日布日都嘎查山更綠了、水更清了,百姓的錢袋子也更鼓了。在村容村貌整潔、生態環境優美的基礎上,嘎查依託域內草原、沙漠、溼地、湖泊等得天獨厚的資源,積極打造沙日布日都草原文化旅遊區。旅遊區的建設,有效拉動了肉產品、奶食品、手工藝品、有機蔬菜的銷售,預計到年底,旅遊收入可達200萬元,農畜產品銷售收入達80萬元。
(文章來源:中國縣域經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