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好好讀書吧,那些讀書和輟學的人,未來的差距一目了然

2020-10-03 Linda家庭育兒

知乎有個問答,「那些早早輟學的人,最後都怎樣了?」

一個男孩稱,「吃不了學習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

他還用自己的經歷總結道:16歲那年走出學校,他當過服務員,幹過體力活,也經歷過被人騙的時候。

現在接觸的人都是體力勞動者,不知道以後能幹什麼,更不知道該如何去努力。

也有一個網友講述了她的一個女性朋友的經歷:輟學後經歷了打工、幫家裡生意打下手、生孩子、遭遇男方家暴等經歷,現在一個人帶著孩子在娘家,生活過得一團糟。

而反觀同一起點的同學,因堅持上學,現在有了不錯的生活,確實是靠讀書改變了命運。

正如她在最後說,年少時可能不覺得輟學會失去了什麼。

但經過社會的暴擊後才發現,年少時選擇輟學的這一錯誤決定,讓自己失去了知識的幫助,失去了老師同學對她人生的鼓勵和指導,進而也就失去了自己掌控人生的能力。

我有一個堂弟,因父母外出打工導致他從小缺乏管教,在學校裡三天兩頭打架,初三尚未畢業就輟學了。

輟學後在社會上流竄,父母託關係將其介紹到親戚的洗車店幹活。

幹了不到一個月,就和同樣輟學的一個女孩談戀愛並同居,在雙方還未滿18歲時,就生下了一個孩子。

自己都不能養活自己時,怎麼能對一個新生命負責?

雙方的父母只好接過照顧小生命的工作,這對年輕的父母南下打工掙取生活費。

但沒有文化的他們,好不容易找到一份車間流水線的工作,卻發現所掙的錢連自己都養不活。

現在經常在家庭群感慨:自己當初讀書太少……

而與之相反的是,越來越多的商業大佬、企事業老闆,都是高學歷的代表。

百度的李彥宏北大畢業;

搜狐的張朝陽清華畢業;

小米的雷軍武大畢業;

京東的劉強東人大畢業……

除去這些耳熟能詳的商業巨人,我們發現,身邊那些高收入的人無一不是有高學歷傍身。

可能有人就說了,還是有那麼多的名人、有錢人是在中途輟學的。

是的,我們熟知的前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和臉書的創始人扎克伯格都是中途輟學的代表。

他們現在的成就和財富也確實讓無數人認為,讀書不是唯一的路。

但是你要知道,這兩位輟學的學校是哈佛,本身就是世界一流大學。

重要的是,他們在輟學前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特長在哪裡,輟學後不是回家待業,而是轉身就創辦了自己的公司。

更重要的是,除了能力加持,他們的家庭也比我們普通人優越不少。

比爾蓋茨的父親是著名的律師,母親是著名學院的董事,外祖父是銀行行長。

扎克伯格的父母都是非常出色的醫生。

也就是說,除了孩子本身的天賦和能力,家庭還能為他們在人脈和經濟上做好後援。

80後最喜歡的青年作家韓寒,也是在高中時就輟學了。

但他曾在公開場合稱:退學是一件很失敗的事情。

他在《我所理解的教育》這篇文章中,談及了自己對於教育的看法。

「你如果從事文科與藝術,覺得學校束縛了你的發展,在完成基礎教育之後,你可以選擇離開學校,前提是你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學習,並承受代價。

如果你真要走上自我學習之路,我個人不建議在大學前離開學校……如果我在今天退學,八成也是要荒廢在打遊戲和玩手機上。

如果你是其他學科或者其他興趣,那就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考更好的大學……

你若喜歡科學,那就應該在學校接受更高的教育。」

至於那些試圖用「退學」來和韓寒找共鳴的人,韓寒更直接地表示:我們不一樣,不一樣!

是的,每年輟學的人那麼多,但這些年也就只出了一個韓寒。

人生就是這樣,如果在應該讀書的年紀裡留下遺憾,在之後你付出再多的努力,都難以彌補。

相信明天的你,一定會感謝今天努力拼盡全力的自己!

最後,引用韓寒《我所理解的教育》中的一段話:讀書改變命運,知識就是力量。

學習讀書的確未必在學校,但學校和高考,是基本最公平和最有效率的,你要是普通家庭,更應該感謝與遵循。

相關焦點

  • 孩子,好好讀書吧
    ,好好讀書吧 文/徐伍蓮 又是一年暑假到了,幼兒園大班都在舉行畢業典禮!在做人做事上,要求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在背誦課文和做習題階段能開動腦筋思考、獨立完成學校裡的作業和家庭作業,包括暑假和寒假作業,每一個學期都有新的內容,不能懶惰!小學階段是養成孩子自覺學習和生活自理習慣的關鍵時期,父母一定要捨得花時間和精力來陪伴孩子,及時了解孩子的各方面需要並及時滿足和鼓勵孩子。
  • 讀書的人和不讀書的人,人生的差距會越來越大
    他認為,讀書是一件沒有用的事情,因為讀過書的人也會出來參加工作,讀書反而浪費時間,本末倒置。當然,這個留言被很多人抨擊,但是並沒有人提出讀書和不讀書之間的差距在哪裡。現在,我想來談談這個問題。前些年,我去參加了一場同學會。在同學會上,我驚訝地發現,短短幾年時間,我們曾經的同窗竟然有著如此巨大的差距,我們先從畢業後的工資說起。
  • 讀書和不讀書的孩子,長大以後過得是截然不同的人生,騙不了人
    由於我深知讀書帶給人的改變,也見識過不少初中就輟學回家的少年,所以我是希望這個孩子能堅持下去的。思考了大概幾分鐘,我告訴他:孩子,讀書不一定能改變命運,但不讀書你拿什麼來改變。要知道,讀書和不讀書的孩子,長大以後過得是截然不同的人生。老師不是在嚇唬你,而是由於經歷過,所以才感觸更為深刻。
  • 請告訴孩子:讀書和不讀書,過的是不一樣的人生!
    要是讀書與不讀書能有多大差距,不同的人當然有不同的見解。對於家境十分好的人來說,讀書和不讀書還真沒多大區別,但是對於家境不好的人來說,讀書不不讀書的區別還真的特別大。但是,令人十分不解的是,家境好的父母反而更加注重對子女的教育,從小學習各種技能,長大上各種補習班,高考完後直接送出國留學,讓自己的孩子能夠學習更多的知識。而家境一般的父母反而對孩子的教育不是那麼注重,他們認為孩子趕緊輟學幹活為家庭分擔一部分負擔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就導致這樣的社會現狀,家境好的人則越過越好,而家庭不好的人則越過越窮。因為大部分家境一般的家長認為讀書無用,見識十分短淺。
  • 讀書和早婚早育的孩子,十年後差距有多大?
    做飯、幹農活、收拾家務、照看孩子是如此循環往復……在本該如花似玉的年齡,馬百娟自此提前過上了中年婦女般的生活。 她還是向命運妥協了。現在的她,和表哥一起,在一家充斥著粉塵味的陶瓷廠工作。諷刺的是,這家陶瓷廠恰好緊挨著她當年輟學的水車小學。
  • 給輟學孩子的信催人奮進:讀書改變命運
    孩子,你拿什麼和他們「拼」?當問你「有什麼技能時?」你也許會說:我有力氣,能扛能拉……面試官可能會說:對不起,我們這裡不適合你發展。請你到別處去應聘吧!孩子,經過幾次「碰壁」後,你也許會說:「我真笨!還不如農民工……」是的,農民工為了生活,有堅強的意志,勤勞、能吃苦!你沒有「堅韌不拔的吃苦精神」,學習上的「攔路虎」就把你嚇跑了!
  • 高中輟學的羅永浩,是讀書才有用的最好證明
    演講中他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給了廣大考生4條建議,第一條就是「多讀書」。他建議:「一定要多讀書,包括讀大量的課外書。高考結束,真正的讀書和學習才剛剛開始。」「讀書和學習是應該保持一生的好習慣。」「我以高中輟學生的出身,能混到今天,幾乎全都是靠自己讀書獲得進步的。」羅永浩1972年出生於吉林省延邊和龍縣,他高中便輟學了。
  • 國難當前,他們的故事,能讓孩子明白好好讀書的意義!
    近期,很多家長都在家督促孩子上網課、讀書學習,不少孩子表示抗議:「為什麼總要我好好讀書啊?」這一下子讓很多家長回憶起年幼時的自己。每個人,在孩童時代,都喜歡「做夢」,夢到自己是超人,拯救世界,夢到自己是孫悟空,專打妖魔鬼怪,夢到自己是神仙,變化多端,拯救窮苦大眾。
  • 孩子,和你談談讀書吧
    我應該很努力的把自己變得更好,讓孩子在未來真正懂得你的時候,會對你有愛,有尊敬,讓她從你身上學到一些好的品質,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不是給她規劃美好的人生,不是數不盡的財富,而是給孩子一個好的價值觀,讓孩子的內心溫暖充足。一個合格的母親應該成為孩子的榜樣。給孩子的第一個榜樣的力量,便是父母多讀書,給孩子營造讀書的氛圍。
  • 為什麼要讀書?有讀書習慣和沒讀書習慣的人,通常會有5種差距
    從這個角度來說,「讀書是為了什麼」的答案,其實就是從「有讀書習慣」和「沒讀書習慣」之間找到差距。通常情況下,兩者之間會有以下5種差距。>01 「能說會道」和「油嘴滑舌」:有讀書習慣的人,通常在表達一件事情的時候會更有邏輯性,另外通過讀書所學習的知識也能讓我們所說的話可信度更高。
  • 我們為什麼要讀書?我們永遠不知道未來的世界是什麼樣的
    可是,我卻不淡定了,我一直在催促著孩子,讀書、讀書、好好學習,可是還真的沒有仔細的想過我們讀書是為了什麼。一夜無眠,我陷入了女兒問題帶來的沉思。我首先想到的是曾經,讀書多少對一個人的影響到底有多大?曾經那些讀書多的人都在幹什麼?曾經那些讀書少的人們過的都好嗎?1.我們的父輩們遠的就不說了,就從我們的父輩們開始說吧!我們的父輩們,大多都是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出生的。那個時候,他們的生活很艱辛,讀書,那是很多人的夢想,也是一種奢侈。
  • 讀書無用論有多可怕:那些不讀書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讀書無用論有多可怕:那些不讀書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為什麼我要努力讀書?讀書有什麼用啊?這樣的疑惑在我國欠發達地區較為盛行,在開始這個話題之前首先給各位分享一段話吧:「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這段話來自於作家龍應臺寫給兒子話。
  • 讀書與不讀書的差別是什麼?那些抱怨讀書苦的人後來如何?
    讀書與不讀書的差別是什麼?那些抱怨讀書苦的人後來如何?讀書似乎是現在每個人都需要經歷的時候,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得很好。很多人在年輕的時候總是會抱怨自己讀書有多麼的辛苦,於是就開始不好好讀書。然後他們就會認為反正讀完書也是需要去打工的,那麼讀不讀書就沒有那麼多的所謂了。但是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讀書到底會帶來什麼樣的改變,這隻有經歷之後才能曉得。那麼如今那些抱怨讀書苦的人現在都過著怎麼樣的生活呢?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去看一看。讀書首先是能改變我們的起居,擁有知識的人自然就擁有了視野。
  • 讀書無用?這個社會正在懲罰不讀書的人!轉給孩子看!
    關注勵志學生,獲取考研最新資訊,考研技巧和考研的學習方法讀書無用論正在蠶食孩子們的思想,現在這個社會正在懲罰不讀書的人!從小學,到高考讀書伴隨著我們十多年,考試經歷了無數場。有的人說讀書無用,有的人卻說知識改變了我的命運;有的人說看清北畢業生照樣找不到工作,有的人卻說上了大學我眼界變得更加開闊;有的人說富人沒有文化的很多,有的人卻說世界上的大佬都是名校畢業。思想是伴人前行的發動機,同時也是阻礙人前行的絆腳石。讀書真的沒用嗎?來隨勵志學生一起來看看現在這個社會正如何懲罰不讀書的人!
  • 讀書不是農村孩子的唯一出路,但是一條好的出路!
    提要:讀書對農村的孩子意味著什麼?在老家每逢回家,老家人也都會議論起我來,在我們村能夠讀到博士的,我不敢說是唯一,但也是少數中的少數。不過形成對比的還有村中的另外一類人:年紀輕輕初中輟學,打工最後積累起了一票財富,當然村中也著實不乏這樣的人才。
  • 10歲男孩輟學當網紅:「讀書沒用」的騙局,還要毀掉多少人
    「殺魚弟」原名孟凡森,作為家中最小的孩子,小小年紀便輟學,在菜市場跟著父母殺魚賣魚。事件得到報導後,在網友的幫助下,「殺魚弟」重新返校,卻因為與學校隔絕太久,產生嚴重的厭學情緒,自動輟學。由於沒有和同齡人一起讀書,他被封閉在一個小圈子裡。在這樣的環境中,「殺魚弟」變得暴躁、暴力、極端。
  • 為了孩子的未來,寒門學子一定要讀書
    最近在看一部中國留守兒童題材的紀錄片《村小的孩子》,蔣能傑指導的。看了之後很感慨:為了孩子的未來,寒門學子一定要多讀書。這一點是比較可怕的,他會接受很多誤導性的宣傳,會認為我給孩子提供了學費以後,孩子學不好是因為孩子笨,和家長沒一點關係。
  • 父親不讓讀書 高一女生輟學在家照顧弟弟(圖)
    世說新詞  輟學  意指學生沒有完成規定學業發生的中途退學行為。在偏遠山區,不少孩子輟學,家庭困難無力支付學費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在經濟發展較好的地區,包括城市和農村,輟學現象依然存在。如有的學生產生厭學情緒而輟學;也有的是因為家長認為讀書無用不如回家就業而輟學。  然而,本文主人公——15歲小笒的輟學,有家境貧困的因素,但又遠非如此。
  • 當實力支撐不起野心的時候,低下頭來好好讀書吧!
    小杜從一個剛剛畢業的大學生,開始走進社會職場,成為了一會名副其實的社會人,也算是社會底層的普通的上班一族。現在的社會的價值觀在悄悄地發生了變化,以前70-80年代的時候,那時候讀書人少因為家庭條件都不好,很多人上不起學,因此大學生的存在價值很高,那時候大學畢業就分配房子和分配工作。
  • 「輟學、打工、殺人」50名a級通緝犯首現00後:孩子,你不讀書,哪裡有出路?
    您是家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