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漢姆省寧陵縣柳河鎮驅車沿黃河古道大堤東走4公裡,有近大堤南側約3000人的村莊,這是桃園關,據寧陵縣誌記載,明初建村時,村後的堤壩上種了很多桃樹,所以村名曾經是桃園村,明代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朝廷在這裡設立了關卡,設立了巡查司,被稱為桃園關。
沐浴著冬天溫暖的陽光,置身於桃園關村的十字街,街道兩邊的牆壁對眼睛很新,牆角曬著溫暖的老人,安詳悠閒,「桃園關之所以叫桃園關,是因為這裡的桃樹很有名,兩岸都是桃林,桃花盛開的季節,飄著十裡香,以前的寧陵十景「桃園春帆」指的是這裡,79歲的退休幹部張詩勤先生說:「黃河改變了道路之後,過去的景色已經消失了,只剩下十裡古道的堤壩,堤上的桃樹散落了,在桃園的艱辛生活。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起大地的綠色,喚醒了沉睡的舊路,桃園關村的一伙人更加振奮了追逐夢想的人們,特別是2015年11月開始脫貧作戰以來,在寧陵縣商務局的真情支持下,桃園關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方面加大村基礎設施建設,另一方面,例如新設貧困對策現場、文化廣場,新挖60口井,設置6臺100千瓦的變壓器,鋪設10公裡的道路等,利用貧困對策現場引進再生資源的回收、再利用項目,實現貧困」駐村。
扶貧長期支撐,長期看產業,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對策,以前的桃園關村主要栽培小麥和玉米,但是村民的收益很少,要徹底擺脫貧困,必須結合村裡的實際情況,進行有特色產業的增收,桃園代表大會開始討論,做好桃園關的「桃文」,重點發展冬桃栽培業。
進入桃園關千畝的桃園後,桃樹的罌粟株靜靜地沉默著,好像預先準備了早春的粉色的花,鄭天華這個冬天桃花的品種叫做「映雪紅」,春天開花,夏天的成果10月成熟,冬天上市,成果價格高,色澤紅潤,一到春天,十裡長長的堤壩上紅花盛開,美麗的風景盡收眼底,可以想像從四面八方來賞花的人一定會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