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之音」對華廣播將停 為增加效果轉戰網絡

2020-12-25 搜狐網

  被視為「民主利器」的」美國之音「,這兩天傳出歐巴馬政府為削減預算將取消其對華廣播的消息,這激怒了一些西方政客。從1942年開始為美國政府服務算起,這個電臺一直被美國視為「驕傲」 它第一次發聲是代表「人類正義」穿越到納粹鐵騎下的歐洲;它散布的西方價值觀推動了「蘇聯不流血的瓦解」;而「紅色中國」則是其近二十年來苦心經營的另一塊陣地。去年《環球時報》記者訪問「美國之音」總部時發現,其中文部的工作人員甚至毫不避諱該臺的「反華」立場。可能即將叫停對華廣播的消息傳出後,迅速有美國政客抨擊這是「美國對強勢中國的畏縮」,還有境遇類似的「德國之聲」感慨其為「一個時代的終結」。但在這些憤怒和悲情的渲染背後,有一個細節不應被忽視據稱「美國之音」要將未來的重點轉向數字媒體,比如網際網路廣播。這與美國國務卿希拉蕊15日再次鼓吹要用網際網路推進海外民主的做法極為呼應。有中國學者提醒,美國顯然是發現了一個他們更具優勢的「新戰場」,未來的輿論公共空間爭奪戰將更為艱險。

  「這將給中國發出錯誤信號?"

  「隨著北京逐步擴大在美國和全世界的宣傳攻勢,歐巴馬政府周一宣布,將於今年取消美國之音對華短波廣播。」美國《華盛頓時報》2月15日報導了這樣一條讓西方反華勢力極不舒服的消息。報導說,在「美國之音」的上級機構美國廣播理事會的2012年財政年度預算報告中,停止「美國之音」對華短波廣播被描述為削減預算的舉措。該理事會計劃將重點從短波轉向數字媒體,如網際網路廣播等。「美國之音」臺長丹·奧斯丁最近向中文部員工宣布了這一計劃。他表示,儘管面臨著部門的反對,但他支持美國廣播理事會的計劃。如果美國國會批准這一計劃,自1942 年以來開設的「美國之音」,其所有對華短波廣播和電視廣播都將在今年1O月1日停止。文章還分析叫停的原因之一是中國政府拒絕為美國對華廣播提供幫助,「而與此同時,中國的宣傳廣播公司將在美國啟動60個分站,美國的有線電視網絡能夠收看到中國中央電視臺的節目」。

  作為連鎖反應,該消息立即引起了美國國內一些勢力的不滿。加利福尼亞共和黨議員、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成員羅拉巴克聲稱:「這是又一個警報,美國在中國面前畏縮了。中國人民是我們最重要的盟友,信息的自由流動是我們最重要的武器。」一名接近「美國之音」的政府官員說:「這將給中國發出錯誤的信號。停止"美國之音"對華廣播意味著一個重要途徑的消失,通過它,那些未經過濾的新聞廠播得以進入中國。」

  「美國之音」將取消對華廣播的消息也引起臺灣島內媒體的關注。據「中央社」 16日報導,「美國之音」想大刪漢語普通話廣播預算800萬美元,裁員55%。報導說,「美國之音」普通話廣播有69名員工,依據新會計年度預算計劃,將裁員38人;廣東話廣播的7名員工則全部裁掉。《臺北時報》16日引述賓夕法尼亞大學中國問題專家阿瑟:瓦爾頓的話說:「這是令人震驚的愚蠢行為……我本來以為這是一個拙劣的譏諷,但恐怕這是真的。」

  為核實美國媒體的報導,《環球時報》記者試圖與「美國之音」總部取得聯繫。截至北京時間16日晚22點45分,「美國之音」公共事務部的電話一直處於留言狀態。也有圈內人士分析認為,「美國之音」 對華漢語普通話和粵語的廣播究竟是否同時關閉,仍存在變數,有待「美國之音」 方面今後公布。  

「美國之音」中文部對華「黃金時代」結束

  在中國人的印象裡,「美國之音」一直在毫不避諱地要煽動起中國的社會動蕩。 2010年6月,美國國務院邀請了中國記者代表團赴美,參觀「美國之音」位於華盛頓的總部是其中一項活動。在那裡,《環球時報》記者看到了「美國之音」所稱的「格言牆」,牆上就有達賴等人的名字以及他們說過的話。「美國之音」的反華味道令人印象深刻,在其送給記者們的 2010年年曆中,有兩頁跟中國有關,包括該臺技術人員在中國周邊部署技術裝置加強對中國廣播的圖片,還有該臺記者在天安門廣場做報導稱「中國還面臨新聞自由問題」的圖片。在「美國之音」僅僅幾分鐘的宣傳片中,中國被幾次提到。「美國之音」總部的樓很大,語部很多,中文部的地位要遠高於其他語部,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這家媒體對中國的重視。在交談中,《環球時報》記者能感覺到該臺中文部的一種情緒,他們明白自己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該臺一名工作人員說,隨著技術的進步,人們已經不用通過收聽「美國之音」來了解中國的情況了。他們還說,他們自己其實並不了解在中國到底有多少聽眾。

  「美國之音」中文部的人員介紹說,他們以往對中國的報導側重於政治,但近來已經有所變化,中國的風土人情、商機等內容開始出現增加。他們不避諱反華的立場,但也承認中國獲得的發展。他們還說,以前中國官方對「美國之音」持敵視態度,包括中國使館人員,而現在中國官員對他們的態度已經變得更加開放,甚至跟他們開始積極接觸。在當時,記者們還沒有感受到「美國之音」的財政危機竟然如此之大,只是聽到其中一些人抱怨,他們年薪只有六七萬美元,與美國其他媒體同行相比相形見絀。

  在對華廣播黃金時代衰落之前,「美國之音」在俄羅斯已經遭受冷遇。2006年7月12日,「美國之音」廣播電臺前副臺長赫爾在給《華盛頓郵報》的信中宣布,布希政府計劃在今後幾個月內完全停止「美國之音」對俄廣播,同時還將大量減少國會資助的「自由之聲」電臺對俄廣播。因為隨著網際網路目前日益普及,人們很容易通過網絡、電視等媒體瀏覽信息。現在在俄羅斯,幾乎無人再認真收聽「美國之音」的廣播。赫爾說,美國在冷戰期間建立起來的強大宣傳機器現在已經有點過時了。廣播代價過於昂貴,在俄羅斯幾乎沒人再去收聽,美國國會和政府也不願意繼續資助這些意義不大的宣傳活動。  

為美國服務已經68年

  將取消「美國之音」對華短波廣播的消息,被「德國之聲」渲染為「這意味著一個時代的終結」。20世紀80年代學習英語的中國人大多離不開一個短波收音機,因為通過短波可以收聽到「美國之音」來學習純正的美國英語。但當他們通過各種努力留學到美國後,卻發現「美國之音」反而在美國消失了。因為「美國之音」是美國政府的宣傳機構,美國法律禁止向美國市民直接廣播。

  回顧歷史,「美國之音」確切的首播是1942年2月24日,也就是美國宣布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79天之後。當天,播音員威廉·哈蘭·海爾是用德語對聽眾說:「這裡是從美國發出的一個聲音,每天的這個時間我們都會向您提供有關戰爭的消息。消息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壞的,但我們將告訴您真實的情況。」很快,中文、俄文等廣播相繼出現。

  隨著二戰結束,為了更好地為本國的對外政策服務,「美國之音」在冷戰期間對自己的廣播政策和播出節目進行了調整,比如在廣播節目中不斷讚美民主制度和經濟制度在西方怎樣運作和發揮作用。 「美國之音」播發的社論等節目具有極強的煽動性和顛覆性,被西方國家視為推行「和平演變」戰略的有效工具。美國保守智庫傳統基金會2007年的一篇文章這樣寫道:「觀念很重要,美國向其他國家的民眾推介美國的信念和信仰的能力將十分有效地增進美國的國家利益。美國的信息戰加快了蘇聯的崩潰和共產主義世界的瓦解。」過去40年中,像「自由歐洲之聲」、美國之音、「美國信息處」等都在兜售民主、個人權利、自由市場的觀念,最終,這些價值觀推動了蘇聯不流血的瓦解。

  即使在網際網路剛在全球興起的上世紀90年代,「美國之音」還能不斷擴張自己的實力。「美國之音」播出節目的語種最多時超過50種。1994年「美國之音」成為世界上首家利用網際網路的國際廣播電臺,現在人們可以在其網頁上找到播出的節目表,而且可以收聽、收看和閱讀播出節目的內容。上世紀90年代,海外所創辦的藏語廣播頻道中,集中力量對西藏自治區進行廣播宣傳的有25個,而由美國國會支持的「美國之音」就是其中最有影響力的一個。「美國之音」於1991年設立了藏浯廣播和藏語節目專欄。達賴就通過「美國之音」的藏語節目進行煽動活動。此後,美國政府不斷加大扶植力度。1997年,美國眾議院外交委員會通過了一項法案,授權政府在1998-1999年度為「美國之音」在內的對華廣播撥款8000萬美元。由於有了充足的經費保障和政策支持,「美國之音」隨即加強了支持西藏分裂勢力的宣傳力度。藏語廣播的波段由1991年的3個增至1997年的13個,廣播方言由一種增加到3種,廣播時間也由每天30分鐘增加到每天3小時。美國媒體曾報導說,在2008年拉薩「3·14」事件發生前,「美國之音」的對藏廣播又增加到4小時。

  最近幾年,「美國之音」還以不實報導詆毀中國企業的海外形象。2006年8月10日「美國之音」網絡版刊登了一篇以《非洲拉美國家為何不滿中國公司》為題的文覃,該文章既沒有現場採訪,也沒有對援引其他通訊社報導的內容進行核實。  

「公共空間」漸成「新戰場」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所研究員周琪 16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美國之音」在推廣美國對外政策以及施加意識形態影響方面發揮過重要作用,今年其可能叫停對華廣播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如今通過電臺收聽節目的人數每年在劇減;第二,美國政府對外宣傳經費面臨削減的壓力;第三,新興的媒體,特別是網絡的影響力在對外政策方面的作用受到與日俱增的關注。

  國防大學戰略教研部韓旭東教授16 日也表示,「公共空間」漸成世界爭奪的 「新戰場」。歐巴馬政府在2月8日公布的美國國家軍事戰略報告中也明確強調了爭奪公共空間與網絡空間主導權和優勢的戰略方向與重點。關閉「美國之音」的步驟與這個戰略恰恰遙相呼應。

  也就是說,「美國之音」可能停止對華短波廣播,絕不意味著美國其他針對中國的宣傳手段也叫停。據報導,美國政府將繼續「自由亞洲電臺」的運營,這一官方色彩不那麼嚴重、規模更小的新聞廣播將繼續在中國和亞洲其他「封閉國家」播出。當然,「自由亞洲電臺」也將面臨預算削減。美國廣播理事會成員維姆布希在採訪中表示:「我們很清楚,我們要保持短波陣地,因此我們將美國之音的頻率和時間段撥給了自由亞洲電臺。我們並沒有停止對中國的廣播,我們只是重新校準了廣播。」

  與「美國之音」類似,英國廣播公司的中文廣播節目也長期自詡是「民主之聲」。今年1月底,英國廣播公司也宣布為節省成本,關閉包括漢語普通話等7種話言的廣播。路透社分析說,美英等國關閉各自的對華廣播絕不是放棄在意識形態上與中國的競爭,而是要把更多精力放在電視以及網際網路上,因為這些領域雲集了更多的受眾。對此,周琪表示,中國也應充分利用好網際網路的優勢,更加有效地傳播好中國的公共政策。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馬濤)

相關焦點

  • 美國之音將停止對華廣播
    該方案稱,美國之音計劃自今年10月1日開始全面停止其普通話短波、中波及衛星電視廣播節目,全面取消粵語廣播,並計劃裁員45人,其中有38人來自普通話欄目組。目前,美國之音普通話欄目組共有69名員工,廣東話廣播的7名員工則將全部被裁撤。  美國之音員工表示,歐巴馬政府可能藉此向北京釋出善意,藉以改善雙邊關係,加強在國際議題上的合作。
  • 轉戰新媒體 美國之音擬停漢語廣播
    一名在美國之音漢語頻道工作的員工說。她和她的許多同事一樣,發現自己就快失業了。  美國《華盛頓郵報》日前報導,負責掌管美國聯邦政府或美國政府贊助的所有非軍事國際廣播服務的美國廣播理事會(旗下包括美國之音和自由亞洲等電臺),向國會提交了2012年年度預算案。在該預算案中,美國之音將撤銷其普通話和廣東話廣播以及電視節目,僅保留其中文網站,並進行大幅度裁員。
  • 「美國之音」或將停止對華短波廣播 繼續對緬甸、朝鮮等國發射
    「大名鼎鼎」的「美國之音」短波廣播在中國恐怕真要「劇終」了。雖然2011年後美國議會就已經做出「削減VOA(美國之音)規模,停止對華廣播」的決定,但來自日本方向的美國電波始終未真正從中國上空消失。昨天,美國廣播理事會的報告表明,「美國之音」(及與之合併的「自由亞洲」電臺)將停止使用短波對中國廣播,原因是在中國已很少有人用短波收音機收聽他們的節目,同時短波廣播的維持費用過於昂貴,與其效果不成正比。不過,美國仍將保留對緬甸、朝鮮等「有迫切需要」的國家繼續進行短波廣播。並增加移動網際網路媒體平臺的力量。
  • 美國之音、BBC放棄對華短波 銳減中文廣播預算
    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導,可能成為歷史的兩個聲音:BBC中文廣播,美國之音。  隸屬於美國國務院的美國之音(VOA)日前向國會提出2012年年度預算,其中大刪漢語普通話廣播預算800萬美元,裁員55%。廣東話更是被全部刪除。幾乎同時,英國廣播公司(BBC)國際臺也宣布將裁員650人,且中文部普通話廣播服務自4月起停播。
  • 「美國之音」擬停止中文廣播 引各方猜測(圖)
    圖為「美國之音」播音室  一個時代的終結  2月16日,「美國之音」的上級機構美國廣播理事會向國會提交其如果國會批准,自今年10月1日開始,其普通話和粵語廣播及電視節目將撤銷,僅保留中文網站,中文部也將大幅裁員。  隸屬於美國國務院的「美國之音」自1942年創立以來,經歷了二戰勝利、蘇聯瓦解等重大事件。其中文部是白宮在中國灌輸美國價值觀的重要「喉舌」,向來備受重視。媒體稱,此次停播將「意味著美國政府對中國廣播時代的終結」。  「美國之音」遭此冷遇,立即引發各方猜測。
  • 美國之音10月起停止中文廣播
    據悉,美國之音計劃自今年10月1日開始全面停止其普通話短波、中波及衛星電視廣播節目。美國之音以44種語言對全球廣播。在2012年度的預算中,有兩種語言的廣播預算遭刪減,一是克羅西亞語,一是中文。其中克羅西亞語是小刪,中文普通話則大幅裁員55%,廣東話更是全部刪除。
  • BBC中文廣播消逝的幕後 對華宣傳主打「網絡牌」
    這將會使英國文化外交中的重要因素被減弱。」  可作為全球廣播領域的第一品牌,雖然已經在勒緊腰帶過日子,BBC卻仍保留著表面上的矜持。據估計在全球有1.88億BBC國際部的聽眾,停播了7個語種的廣播後,流失了近3000萬聽眾—— 約等於英國人口的一半—— 但他們認為BBC在全球廣播界仍執牛耳。「我們的受眾還是要多於美國之音,更何況他們也要裁員。」李文說。
  • 長河紅陽:美國之音的那點雞零狗碎
    這個美國之音1942年2月24日在紐約開播。它一開始是歸羅斯福成立的戰爭情報局(OWI)管理的。美國之音和這個戰爭情報局在二戰時候就是負責對敵宣傳,針對敵國以及敵國佔領區進行攻心戰,所以,最先的對外廣播的語種是德語。而後增加了法語、義大利語和英語廣播。對中國戰區的淪陷地區,美國之音也用普通話、上海話、廣東話、閩南話進行廣播。
  • 美國之音中文部裁員過半 粵語廣播被取消
    核心提示:繼英國的BBC之後,美國之音15日向美國國會提出2012年的會計年度預算,其中大幅度的刪減了中文普通話廣播預算800萬美元,裁員55%。詳細內容請收看本期節目。鳳凰衛視2月16日《總編輯時間》,以下為文字實錄:呂寧思:現在說一則國際傳媒界的消息,繼英國的BBC之後,美國之音15日向美國國會提出2012年的會計年度預算,其中大幅度的刪減了中文普通話廣播預算800萬美元,裁員55%。美國之音以44種語言對全球廣播,在明年度的預算中,有2種語言廣播預算遭刪減,一是克羅西亞語,個就是中文的普通話。
  • 聽眾寥寥無幾 「美國之音」擬停止對俄廣播
    「美國之音」擬對俄停播 並減少「自由之聲」電臺廣播  「美國之音」廣播電臺前副臺長阿蘭·赫爾在12日給《華盛頓郵報》的信中宣布,布希政府將在今後數月內完全停止「美國之音」對俄羅斯的廣播,俄各國人士對此反應不一。  冷戰期間,美蘇對抗,美國對蘇聯發動強大的宣傳攻勢,利用「美國之音」進行針對性的廣播宣傳。
  • 為啥在美國收聽"美國之音"是非法的?
    直至看到「美國信息與教育交流法案」明確禁止「美國之音」對國內廣播,他才意識到「自己在做一件違法的事情」。「嚴格來說我算是個收聽非法廣播的顛覆分子了,每天受到口味最重的美式宣傳毒害。」他對筆者說。「美國信息與教育交流法案」於1948年1月通過。這項俗稱「史密斯-蒙特法案」的第501款,明確禁止美國之音等國營媒體對美國國內廣播,禁令至今有效。
  • 「美國之音」換了馬甲?
    至少美國廣播公司理事會今年2月向國會提交2012財年預算,就是這麼表示的。對於此次停播,外界多評價為「一個歷史時代的終結」。但對中國人來說,這似乎並不意味著「美國之音」就此作別。最近,據美國《華盛頓郵報》報導,「美國之音」製作的一檔名為「OMG美語」的在線網絡節目在中國走紅。
  • 天籟之音——無線電廣播之謎
    大家好,歡迎收看我的百家號小陶健談,今天小編要給大家的介紹的是天籟之音——無線電廣播之謎。1906年聖誕節前夕的一天晚上,大約8點鐘時間,新英格蘭附近幾艘輪船上的無線電報務員突然從耳機裡聽到一個男人的說話聲,講的是《聖經》「路加福音」中的聖誕故事。接著耳機中又傳來一首優美的小提琴曲和祝大家聖誕快樂的聲音。
  • 作用日益式微,「美國之音」挨訓暴露美國外宣窘境
    到1942年,美模仿英國BBC,將當時11家短波電臺合併為「美國之音」(VOA),與美國中央情報局的前身「戰略服務局」並肩作戰。據呂祥介紹,二戰之後,美國通過一系列立法,特別是《國家安全法》和《信息與教育交流法》以及諸多內部機制安排,使美國外宣發生很大的變化。他形容說,美國對外通過「白色的宣傳」「黑色的心理戰」以及更加精巧的「灰色運作」等模式,逐步加大了美國在全球的影響力。
  • VOA停播中文節目 美政府對中國廣播時代或終結
    目前美國之音普通話廣播有69名員工,依據新會計年度預算計劃,將裁員38人,只剩31人;廣東話廣播的7名員工則全部被裁撤。  這是美國總統歐巴馬財政預算的一部分。美國之音中文部員工是在預算送達國會前夕才風聞裁員計劃,聽到裁員消息都非常錯愕。  美國之音員工表示,歐巴馬政府可能藉此向北京釋出善意,藉以改善雙邊關係,加強在國際議題上的合作。
  • 這些為「美國之音」工作的中國人,要被趕出美國了
    (觀察者網訊)自麥可·帕克(Michael Pack)在美國國際媒體署上任後,就一直意圖把「美國之音」的外籍記者趕出美國。如今隨著籤證期限的臨近,一些外籍記者將只能離開他們「熱愛」的美國。報導稱,這些將被趕走的外籍記者中有相當一部分來自中國、委內瑞拉、俄羅斯、伊朗等國,而這些恰好都是美國政府致力於滲透、抹黑的國家,這些記者也一直為「美國之音」賣命,配合美國政府攻擊自己的國家。美聯社稱,鑑於這一工作經歷,這些人將來的日子恐怕不會好過。
  • 班農好友或執掌美國全球媒體署,「美國之音」變川普之音?
    美國全球媒體總署負責監管所有由政府資助的國際新聞機構,包括眾多創始於冷戰時期的美國對外宣傳機構,例如美國之音(VOA)、自由亞洲電臺(Radio Free Asia)、自由歐洲電臺(Radio Free Europe),以及向古巴廣播的馬蒂廣播電視臺(Radio Marti)等。
  • 「美國之音」外籍記者被曝或將無法延長籤證
    現在,「美國之音」的外籍記者也危險了。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臺(NPR)7月9日援引三名知情人士的話說,在「美國之音」工作的外國記者,一旦其籤證到期,將不會被延長。知情人士表示,帕克已表現出他將不再批准籤證延期的姿態。而根據《華盛頓郵報》的說法,帕克迄今為止一直無視「美國之音」要求延長其外國記者籤證的要求。
  • 外宣勇猛了78年的美國之音,最近怎麼吃飯砸鍋了?
    我們很多人才反應過來,美國政府就是有喉舌的,而且70多年了,每年可以拿政府2億美元!今天的懂點兒啥,我們就來說說美國之音的歷史,還有美國對於宣傳工具的把控。美國之音的臺長,是總統直接任命的,但美國之音上面有個理事會,叫廣播理事會,除了美國之音,包括自由亞洲電臺等組織,都歸這個廣播理事會。
  • 美國之音動蕩:VOA應提供可信新聞還是政治宣傳?
    美媒稱,當戴維·恩索爾上周宣布他將辭去美國之音臺長職務時,批評者認為,這是美國之音——這個負責向世界展示美國觀點的政府機構——陷於動蕩的最新跡象。美國《紐約時報》網站4月15日報導,在恩索爾辭職數周前,美國之音的上級監管機構廣播事業管理委員會的第一任執行長安德魯·拉克離開了這個他只幹了42天的崗位,轉而效力於全國廣播公司環球集團。議員、外交政策專家和前員工說,時值美國需要對抗國外的先進宣傳機器之際,美國之音卻陷入了困境。這些宣傳機器擴大了俄羅斯和中國等國家以及「伊斯蘭國」等恐怖組織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