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在美國收聽"美國之音"是非法的?

2020-12-16 騰訊網

美國國務院非洲事務局負責媒體和公共關係的協調專員格裡高利·加蘭,8歲那年的聖誕禮物是一臺短波收音機,這令他在以後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著迷於收聽一個叫作「美國之音」的電臺。

直至看到「美國信息與教育交流法案」明確禁止「美國之音」對國內廣播,他才意識到「自己在做一件違法的事情」。「嚴格來說我算是個收聽非法廣播的顛覆分子了,每天受到口味最重的美式宣傳毒害。」他對筆者說。「美國信息與教育交流法案」於1948年1月通過。這項俗稱「史密斯-蒙特法案」的第501款,明確禁止美國之音等國營媒體對美國國內廣播,禁令至今有效。「美國國會之所以制定這樣的法律,是要確保美國政府不會把某個媒體作為喉舌,向國內公眾進行宣傳。」美國之音在其官方網站這樣解釋了其只能對外廣播的原因。

而加蘭所在的佛羅裡達州小城之所以能接收到清晰的美國之音信號,全仰賴於一臺安裝在北卡羅萊納州的大功率發射器,它向拉丁美洲傳送廣播,與美國中央情報局在拉美發動的政變和暗殺行動交相輝映。

據美國之音官方網站的資料,其2009財政年度的預算高達1.94億美元,每周用45種語言播出約1500小時節目,在全球有1.3億聽眾。然而,因為長期的法律限制,許多美國人根本不知道它的存在。「1971年被《洛杉磯時報》派駐印度後,才第一次聽它們的節目。」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新聞學院教授賈威廉對筆者說。

另一個更極端的例子是,為美國之音工作近40年的爵士樂節目主持人威利斯·康諾弗曾經在前蘇聯和東歐國家受到瘋狂追捧, 但直到他1996年去世,一般美國民眾對他的名字都聞所未聞。「『史密斯-蒙特法案』的制定者們擔心聯邦政府會利用美國之音對自己的人民進行宣傳,就像其他實行廣播國營的國家那樣。」賈威廉教授說。

事實上,該法案1985年被第二次修訂,對美國之音及其他美國政府製作的針對海外受眾的宣傳品在本土傳播的限制被進一步收緊。主導該次修訂的參議員愛德華·佐林斯基在美國國會發言時說:「美國納稅人肯定不需要,也不希望自己的錢被用來支持政府向自己灌輸宣傳。」

麻省理工學院的政治學博士狄志洪也認為,美國人的公眾心理確實向來對聯邦政府的權力有很深的不信任,所以總是希望限制它,其中就包括限制它進行「公眾說服」的權力。

美國之音成立之初,歸屬戰時新聞局,負責對法西斯控制地區宣傳盟軍的政策和戰績。1945年,美國之音改由國務院管理,立足於用「春風化雨」的方式讓他國民眾親近美國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從而幫助美國抗衡共產主義陣營的意識形態擴張。有趣的是,一度美國之音受限的原因,是它被懷疑可能成為共產主義的宣傳工具。

有研究者認為,二戰後,美國國會認為美國國務院有太多同情共產主義的左傾人士,甚至有人與美國共產黨有鬆散的組織聯繫。因此,國會想要在國務院控制的美國之音電臺和美國民眾之間設置一道「防火牆」,同時禁止國務院製作的針對海外受眾的其他宣傳材料在本土傳播。

而「史密斯-蒙特法案」得以通過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則關於利潤。二戰後,美國幾大私營廣播網推動「史密斯-蒙特法案」禁止國營廣播公司在本土廣播,所據理由便是政府出資、控制的媒體進入國內市場,不但妨害新聞自由,也侵犯到私營媒體「賺取利潤的自由」。

上世紀末,美國之音陸續開設了多種語言的網站,在美國本土獲得其節目內容變得輕而易舉,限制美國政府宣傳品在本土傳播,在網絡時代已經部分失去意義。

美國國內近年也出現一些要求修改「史密斯-蒙特法案」的聲音:有人要求增加美國之音等機構的透明度;也有人擔心美國之音不能在本土傳播會給反美者們留下口實———自己不願吃的糟糠,卻包裝成白面餵給別人。

更重要的是,美國的私營媒體已經開始傾向於政府。「他們的經營本能讓他們支持政府,而不是攻擊它。」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賈威廉教授對此很擔憂。

本·拉丹的出現,甚至讓美國人開始反思美國之音式的對外宣傳的實際效果。全球反恐戰爭的嚴峻形勢,向美國的宣傳戰專家們提出了新課題,用資深外交官、現任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問題特使理察·霍爾布魯克的話來說就是:本·拉丹這樣一個住在山洞裡的人是怎麼在爭取人心上打敗發明了公共關係和網際網路的國家的?

美國正著力於更新它的「說服的彈藥庫」,美國之音必然還將是一門重炮。當然,它的炮口也必然還將是衝著「敵人」的,不能衝著「自己人」。

相關焦點

  • 「美國之音」換了馬甲?
    許多青年更喜歡上網,而不是收聽收看「美國之音」的傳統新聞與文化節目「這裡是美國之音,每天這個時候我們都將向您談論美國和戰爭。不管是好消息,還是壞消息,我們都將向您報導真實的消息。」1942年2月24日清晨2點30分,在紐約西54街一個帶有大櫥窗的建築裡,「美國之音」第一次用德語向歐洲廣播。此後一周,法語、義大利語、英語節目相繼播出。
  • 長河紅陽:美國之音的那點雞零狗碎
    但是,這麼一家教育傳媒,曾幾何時在美國收聽是犯法的!犯什麼美國王法?也就是上文提到的《史密斯-蒙特法案》。然而,這個法案並能沒有條款規定美國人不能收聽美國之音,它只是規定:【政府資助的媒體不得壟斷媒體市場。
  • 聽眾寥寥無幾 「美國之音」擬停止對俄廣播
    「美國之音」擬對俄停播 並減少「自由之聲」電臺廣播  「美國之音」廣播電臺前副臺長阿蘭·赫爾在12日給《華盛頓郵報》的信中宣布,布希政府將在今後數月內完全停止「美國之音」對俄羅斯的廣播,俄各國人士對此反應不一。  冷戰期間,美蘇對抗,美國對蘇聯發動強大的宣傳攻勢,利用「美國之音」進行針對性的廣播宣傳。
  • 轉戰新媒體 美國之音擬停漢語廣播
    一名在美國之音漢語頻道工作的員工說。她和她的許多同事一樣,發現自己就快失業了。  美國《華盛頓郵報》日前報導,負責掌管美國聯邦政府或美國政府贊助的所有非軍事國際廣播服務的美國廣播理事會(旗下包括美國之音和自由亞洲等電臺),向國會提交了2012年年度預算案。在該預算案中,美國之音將撤銷其普通話和廣東話廣播以及電視節目,僅保留其中文網站,並進行大幅度裁員。
  • 「美國之音」對華廣播將停 為增加效果轉戰網絡
    該臺一名工作人員說,隨著技術的進步,人們已經不用通過收聽「美國之音」來了解中國的情況了。他們還說,他們自己其實並不了解在中國到底有多少聽眾。  「美國之音」中文部的人員介紹說,他們以往對中國的報導側重於政治,但近來已經有所變化,中國的風土人情、商機等內容開始出現增加。他們不避諱反華的立場,但也承認中國獲得的發展。
  • 「美國之音」或將停止對華短波廣播 繼續對緬甸、朝鮮等國發射
    「大名鼎鼎」的「美國之音」短波廣播在中國恐怕真要「劇終」了。雖然2011年後美國議會就已經做出「削減VOA(美國之音)規模,停止對華廣播」的決定,但來自日本方向的美國電波始終未真正從中國上空消失。昨天,美國廣播理事會的報告表明,「美國之音」(及與之合併的「自由亞洲」電臺)將停止使用短波對中國廣播,原因是在中國已很少有人用短波收音機收聽他們的節目,同時短波廣播的維持費用過於昂貴,與其效果不成正比。不過,美國仍將保留對緬甸、朝鮮等「有迫切需要」的國家繼續進行短波廣播。並增加移動網際網路媒體平臺的力量。
  • 離川普卸任還剩不到兩周 「美國之音」母公司CEO被查
    來源:環球網在距離川普卸任美國總統不到兩周之際,此前川普指派的「美國之音」母公司CEO被查。據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臺(NPR)報導,本周,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總檢察長指控「美國之音」母公司全球媒體署的執行長麥可·帕克將超400萬美元非法轉移至自己名下的私人公司。隨後,全球媒體署旗下的「自由歐洲電臺」等外宣媒體的5位負責人向當選總統拜登集體提出警告,指控帕克「正對5家媒體的可信度和專業主義造成長期危害」。
  • 班農好友或執掌美國全球媒體署,「美國之音」變川普之音?
    川普還對全球媒體總署下屬的美國之音提出尖銳批評,稱其行為「令人作嘔」。此前,白宮在4月9日的簡報中曾痛批美國之音每年花費美國納稅人2億美元,卻幫助中國和伊朗做宣傳。 不過,美國之音遭到白宮批評的關於武漢解除封鎖的報導實際上是美聯社的一篇報導,美國之音只是轉發而已。
  • 作用日益式微,「美國之音」挨訓暴露美國外宣窘境
    【環球時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肖巖 環球時報記者 李司坤 柳玉鵬】美國老牌外宣主力軍「美國之音」(VOA)近日落得灰頭土臉,這個「冷戰利器」意識到自己的「黃金時代」已經逝去。俄「紅星」電視臺曾援引美國中情局公開的檔案材料說,美國分裂蘇聯的一個項目名為「特洛伊木馬」,主要是中情局從內部動搖蘇聯社會,「運用美國之音和自由電臺廣播加強對蘇聯民眾的宣傳」,並破壞共產主義意識形態。
  • 這些為「美國之音」工作的中國人,要被趕出美國了
    據美聯社當地時間8月22日報導,有大約16名「美國之音」外籍記者的籤證即將到期,若他們依舊無法得到續籤或更長的寬限,就只能在未來幾周內離開美國,返回各自的國家。在這其中就有數名記者來自中國。還有一位自稱「擔心受到迫害」的記者則說:「我不能理解,為什麼美國政府要把為自己工作的記者趕回去。」「籤證前途不明,美國之音記者們擔心將被轟出美國」,《華盛頓郵報》報導截圖帕克自6月上任以來,一直都沒有理會過「美國之音」延長外籍記者籤證的要求。
  • 為什麼美國人被禁止聽美國之聲
    在對外價值觀傳播方面,美國新聞署最得力的「幹將」是「美國之音」。美國之音創建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1942年),隸屬於戰時新聞局,主要負責對法西斯控制的國家與地區宣傳盟軍的政策和戰績。1945年改由美國國務院管轄,宣傳推介美國的民主政治理念、價值觀及生活方式。
  • 美國之音將停止對華廣播
    美國媒體17日報導,隸屬於美國國務院的美國之音(VOA)16日向國會提出2012年年度預算,其中大刪漢語普通話廣播預算800萬美元,裁員55%。外媒評論說,這將意味著美國政府對中國廣播時代的終結。  該方案稱,美國之音計劃自今年10月1日開始全面停止其普通話短波、中波及衛星電視廣播節目,全面取消粵語廣播,並計劃裁員45人,其中有38人來自普通話欄目組。目前,美國之音普通話欄目組共有69名員工,廣東話廣播的7名員工則將全部被裁撤。  美國之音員工表示,歐巴馬政府可能藉此向北京釋出善意,藉以改善雙邊關係,加強在國際議題上的合作。
  • 美國之音(VOA):專訪郭文貴不代表美國認同其說法
    【環球時報記者 範凌志】今年4月,「紅通」逃犯郭文貴在海外接受「美國之音」(VOA)採訪時,曾提到「海航集團的股東架構」等所謂「內幕」。9日,《環球時報》記者從海航集團處獲悉,「美國之音」已於7月30日正式致信海航,強調郭文貴在節目中的言論「僅是他個人的說法,不能認為美國之音或美國政府的任何一個部門認同他的言論」。
  • 外宣勇猛了78年的美國之音,最近怎麼吃飯砸鍋了?
    美國抗疫正在火燒眉毛之際,川普卻發現,心頭之患不在外邊,也不是病毒,最大敵人就在乾清宮裡。最近啊,他點名美國之音,說美國之音的報導「令人作嘔」。你們美國之音,每年花2億美元,吃政府的飯,卻砸政府的鍋,不僅沒有「講好美國故事」,反而幫中國宣傳。原來,美國之音稱,中國對武漢「封城」是個成功的模式,被世界上許多國家效仿。
  • 美國之音10月起停止中文廣播
    據悉,美國之音計劃自今年10月1日開始全面停止其普通話短波、中波及衛星電視廣播節目。美國之音以44種語言對全球廣播。在2012年度的預算中,有兩種語言的廣播預算遭刪減,一是克羅西亞語,一是中文。其中克羅西亞語是小刪,中文普通話則大幅裁員55%,廣東話更是全部刪除。
  • 「美國之音」被批評替中國「宣傳」,臺長辭職
    據美國《國會山報》當地時間6月15日報導,「美國之音」(VOA)的兩名高層管理人員臺長阿曼達·貝內特和副臺長桑迪·菅原於周一辭職。6月5日,川普發推特表示,麥可·派克將接管「美國之音」。派克是位保守派電影製作人,也是川普的支持者。
  • 「美國之音」外籍記者被曝或將無法延長籤證
    【文/觀察者網 王愷雯】在被白宮批評「吃飯砸鍋」、替中國「宣傳」後,美國政府喉舌「美國之音」(VOA)的上級主管部門美國全球媒體署(USAGM)上月迎來新任執行長麥可·帕克(Michael Pack)。後者甫一上任,「美國之音」高層就迎來一輪「大清洗」。
  • 「美國之音」擬停止中文廣播 引各方猜測(圖)
    隸屬於美國國務院的「美國之音」自1942年創立以來,經歷了二戰勝利、蘇聯瓦解等重大事件。其中文部是白宮在中國灌輸美國價值觀的重要「喉舌」,向來備受重視。媒體稱,此次停播將「意味著美國政府對中國廣播時代的終結」。  「美國之音」遭此冷遇,立即引發各方猜測。
  • 美國之音經典口語教程01|At the Airport 在機場
    點擊上面綠標在線試聽今天的音頻,音頻播放器已經支持暫停、快進、後退功能了)句子:Things to Know  學前必讀美國人的姓氏與名字的順序與中國人正好相反查爾斯:他是在「美國之音」工作的一名記者。瑪麗:一名記者?查爾斯:是的,他要來參觀我們的飛機場。Practice 1:打招呼的常用語有:Hello, Good morning, How are you。除了 Good morning 只在中午以前使用外,另兩個在一天中任何時候都可使用。
  • 美國之音中文部裁員過半 粵語廣播被取消
    核心提示:繼英國的BBC之後,美國之音15日向美國國會提出2012年的會計年度預算,其中大幅度的刪減了中文普通話廣播預算800萬美元,裁員55%。詳細內容請收看本期節目。鳳凰衛視2月16日《總編輯時間》,以下為文字實錄:呂寧思:現在說一則國際傳媒界的消息,繼英國的BBC之後,美國之音15日向美國國會提出2012年的會計年度預算,其中大幅度的刪減了中文普通話廣播預算800萬美元,裁員55%。美國之音以44種語言對全球廣播,在明年度的預算中,有2種語言廣播預算遭刪減,一是克羅西亞語,個就是中文的普通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