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片場的演員導演們都在忙些啥?

2020-12-13 中國日報網英語點津

美國一家網站近日發表題為《好萊塢的人們到底都在做什麼?》的文章,採訪了製片人珍·塞姆勒,盤點了好萊塢片場工種,向大家講述了他們到底是怎樣各司其職的。

JASON HOFFMAN/THRILLIST

Actor (male or female): If you are lucky, the only people who show up on screen when your film is finished.
演員:電影拍完後,只有演員能夠在銀幕上露臉,夠幸運。

Art Director: The right, or left, hand of the production designer. The Designer decides what the world is, and the Art Director works with the entire art department to make sure that vision happens. Most of the time they also have to do all that work and keep the entire department on time and budget.
藝術指導:美術總監的左膀右臂。美術總監負責構建場景,而藝術指導與整個藝術製作部門合作負責落實。大多數情況下,他們也要參與所有這些工作,確保按時完成,並控制預算。

Associate Producer: To quote David Mamet from State and Main,"[The credit is] what you give your secretary instead of a raise."
助理製片人:引用影片《欲望小鎮》導演戴維·馬梅特的話來說,「助理的名字會被寫在鳴謝名單上,而不用給他加工資」。

Assistant: There isn't enough space on the internet to list all the things an assistant does, but here goes a try: 1. Make coffee 2. Answer phones 3. Purchase gifts 4. Book travel 5. Do script notes 6. Get their boss home safe and alive every night 7. Etc. 8. Etc. 9. Etc.
助理:網站上沒有足夠空間列出助理所有工作事項,但包括:煮咖啡、接電話、買禮物、預訂行程、做劇本記錄、每晚將老大安全送回家,等等。

Assistant Director (AD): If the director steers the ship, the AD makes sure he has the tools to do it. The AD sets the schedule and tries their VERY best to keep everyone on it.
副導演:如果說導演是舵手,那麼副導演就要確保舵手有工具可用。副導演安排日程,並儘可能讓大家按部就班。

Best Boy: Assistants to their department head (either Gaffer, or Key Grip), they work hella hard and always have various types of tape and cable ties at the ready.
燈光/器械助理:(燈光指導或道具主管)助理。他們幹活很賣命,準備好各種錄影帶和線纜隨時待命。

Catering/Craft Service: They hold the cast and crew in their hands by keeping them fed, hydrated, caffeinated, and happy. For those that behave, they may also keep a small stash of your favorite treats hidden away on your rough days.
餐飲服務生:他們為全體劇組提供餐飲、咖啡,讓劇組吃飽喝好。如果對他們態度好點,他們還會給你留點好吃的,在你拍攝遇阻的時候犒勞一下你。

Co-Producer: Most of the time just as important as an Executive Producer or Producer but makes significantly less money :-)
聯合製片人:大多數情況下和執行製片人或監製一樣重要,但掙得少很多。

JASON HOFFMAN/THRILLIST

Director: The leader of the pack, the righter of the ship and, if they know what is good for them, the buyer of the first round after wrap.
導演:片場的主導、主舵手,如果了解大家喜好的話,會在殺青之後請喝第一頓酒。

DP/Director of Photography/Cinematographer: Runs the camera crew to make the visual and lighting magic -- hopefully, super well supported by the grip and electric department. Some even throw that camera on their shoulder and operate. Sometimes while doing so they fall down. It's funny.
攝影指導/攝影師:負責管理攝影團隊,實現視覺和燈光效果——當然最好是得到器械部門和電力部門通力支持。有些人甚至親自扛著攝像機上陣,有時候還會自己絆倒,讓人忍俊不禁。

Editor: The person who shapes the movie into what it becomes. The right (or left) hand of the director and the person most relied upon to fix what is wrong well after the fact.
剪輯:負責將影片修剪為成片。是導演的左膀右臂,是殺青後修修補補最需要依賴的角色。

Executive Producer: Up for grabs. The money person, the idea person, the line producer, the agent, or manager for the writer/director/actor or someone with the golden ticket.
執行製片人:什麼都要管。又管錢又出點子,做現場製片還兼經紀人。編劇、導演、演員、還有各種大牌有事都找他。

JASON HOFFMAN/THRILLIST

Gang Boss: I'm pretty sure sometimes they are just called construction foremen, but why would you call yourself that if you could go by GANG BOSS. Their job is to oversee the construction crew and make sure everything on set gets built as it should.
領班:可以肯定,有時候他們只是叫工頭,但如果能叫領班的話,誰還會叫自己工頭呢。他們負責監督施工隊,確保片場所有布景搭建到位。

Gaffer: The chief electrician and, hopefully, the DP's bestie.
燈光總監:電工頭,但願還是攝影指導的鐵桿兄弟。

Grip: They build and maintain everything that the camera goes on like a dolly or a crane, and also help set up all the stuff that the lighting equipment goes on.
置景工:負責搭建、維護設備,讓攝像機一會兒架在移動車上,一會兒掛在搖臂上。他們還會幫忙布光。

Producer: What they actually do is totally up for the grabs -- either they handle the money, or they're the boss, or they're just also someone with the aforementioned golden ticket.
製片人:實際上,他們的工作完全就是多面手——管錢袋子,負責片場工作,或者他們自己也是某大牌。

Production Assistant (PA): Does just what the job says -- assists the production in a variety of ways. They always carry a walkie talkie. They're also the first person you should befriend on set because they can get you what you need -- whatever that is.
製片助理:字面意思就是他們的工作職責——以多種方式協助影片製作。他們通常會拿著對講機。到片場之後,他們也應該是你第一個搞好關係的人,因為他們能幫上你的忙,無論是什麼忙。

Production Designer: The person responsible for the overall look of the film. They chat with the director and bring (with the help of a sizable art department) that vision to life.
美術總監:負責影片整體效果。他們和導演溝通之後會把設想變為現實(藉助規模可觀的藝術部門)。

Production Supervisor: It can be SO many different things. But the best ones are like ghosts because they do all the things that need to get done and no one even notices they needed doing.
製片監製:工作真的是太多太多了。但最好的製片監製就像幽靈,因為他們會把所有需要搞定的事情都搞定,但甚至沒有人注意到這些事情需要打理。

JASON HOFFMAN/THRILLIST

Script Supervisor: Watches everyone like a hawk. It is their job to monitor action, wardrobe, props, set dressing, and hair and makeup on screen.
劇本指導:密切關注每個人。他們的工作是監督拍攝、服裝、道具、布景和髮型及化妝。

Second Unit: The gaggle who shoots the "other stuff" for a movie. Mostly anything not involving the principal cast -- like action scenes, or pick up shots.
第二攝製組:拍攝影片「其他內容」的團隊。大多是不涉及主要演員的任何內容——譬如動作場景,或者補拍鏡頭。

Writer: They created, whether originally or through adaptation, the world that got everyone excited about making the movie.
編劇:無論是基於原創還是通過改編,他們創造出讓我們為之興奮的電影世界。

Vocabulary

wrap:殺青

bestie: 最好的朋友

dolly: 移動攝影車

walkie talkie: 對講機

英文來源:美國斯裡爾利斯特網站

翻譯&編輯:yaning

相關焦點

  • 《速激》導演林詣彬:好萊塢幹什麼都要靠關係
    《速激》導演林詣彬:好萊塢幹什麼都要靠關係 2015-07-03 08:07:41  第一次和中方演員和團隊合作,林詣彬的感受是「真」,「聊天總是很容易,但真正在一起做事,一起遇到困難解決問題才是最重要的。在好萊塢,電影行業有很多很假的人,很多負能量。我們這部電影合作的過程中大家都非常積極努力,朝著同一個目標貢獻理想。我希望能夠更多的真正中美合作因這部影片而開始,而不是為了迎合市場隨便塞一個中國演員在美國電影裡。」
  • 專訪李冰冰:主動融入好萊塢咱不做提線木偶
    好像就是說很多歐洲的演員在好萊塢發展,那時候亞洲演員在美國拍戲很正常的,美國演員在亞洲拍戲也很正常。  「主動提要求,不能跟提線木偶似的」  搜狐娛樂:中國演員的角色融入好萊塢故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你怎麼看?  李冰冰:你得相信專業編劇的能力,信任他們,演員不是專業的編劇,所以在劇本上不能指手畫腳。
  • 《魔法師的學徒》將映 導演抨擊好萊塢中式電影
    [搭檔]  製片導演都是故人  凱奇坦言,最近幾年,他演了不少「合家歡」影片,「這些電影讓我得到了很多積極的反饋,比如去餐館吃飯,常常有影迷跟我打招呼,感謝我提供了給父母和孩子一起看的電影,這讓我覺得很自豪。」凱奇表示,未來他也會多演一些這樣的電影,至於像成名作《我心狂野》那樣的藝術片他也不會排斥。
  • 《歡樂合唱團》成員紀念已故演員裡維拉:她原本能在好萊塢前進
    北京時間7月15日上午,《歡樂合唱團》成員開展了紀念已故演員裡維拉的活動,瑞安·墨菲在悼念的時候表示:「娜雅是一位幽默有人性的朋友,她來到劇組是我們的榮幸。對于娜雅本人來說,這也是一個非常悲傷的結局,她原本能在好萊塢前進。」該劇的兩位導演布拉德·法爾丘克和伊恩·布倫南也共同宣布,他們正在為裡維拉的兒子設立一個大學基金。
  • 好萊塢對華人有多傲慢:最牛導演不值15分鐘,訓高曉松至崩潰掏錢
    喬青山從小長在片場,大學來北京學習中文,畢業後去好萊塢發展,順理成章地成為中美電影人溝通的橋梁。    那部電影是耗資8000萬美金的《赤壁》!  中國的一線演員,大明星,去好萊塢拍戲片酬能拿多少呢?
  • 四千字臺詞滴水不漏,導演片場忍不住爆粗口「這TM才叫演員」
    比如姜文、段奕宏和張涵予都是這樣的「硬漢型男」,他們所出演的大多也都是正劇中的角色,實力派的他們給人呈現出的更多是男子的陽剛之氣,舉手投足之間都透露著硬氣和紳士風範,這一點也區別於現在的「小鮮肉」演員們。而他們在臺下往往也是非常低調的,其中段奕宏尤其明顯。70後的段奕宏出生在新疆伊犁一個平凡的家庭裡,也是家裡三個孩子當中年齡最小的一個。
  • 導演高群書等總結36條表演箴言:沒有演員不會演,只有導演不會導
    這個話題在近兩年,已成為觀眾們茶餘飯後的談資。而在今年《演員請就位》《我就是演員》等綜藝中,業內人士對「好演技」、「S級演員」等爭議也愈發激烈。大家互相交鋒觀點,成功製造了一個個與表演無關的熱搜。那,究竟什麼是好的表演?好的表演是怎麼出現的?表演是否真的有章法可依?如何讓中國影視劇市場脫離審醜,回歸審美……這些問題,卻遲遲沒有人給出準確答案。
  • 迪麗熱巴在片場搶了花絮師的工作,還把水放在導演腦門上玩自拍
    《烈火如歌》目前正在優酷視頻獨家熱播中,剛剛該劇又曝出了一段關於迪麗熱巴的花絮片段,熱巴在片場可以說是精力最旺盛的那一個,在拍戲的期間還兼職花絮師的工作,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熱巴到底拍了些什麼吧。哈哈~攝影師都怕被熱巴給搶了工作啊。接著,熱巴又拿著攝像機來到了劉芮麟的面前,二師兄一開始沒有注意到熱巴,然後熱巴就上前給了劉芮麟一個響指,劉芮麟立馬看了過來,第一句話就說:他們居然還不來找啊。
  • 疫情中的好萊塢:在美國哪兒都拍不了片,多家電影公司選擇海外開工
    更特殊的一類被稱為「綠區」,包括導演、演員和一些必要的工作人員組成,比如攝像師和音響部門。 在綠區工作的人每周要接受三次新冠測試,每次使用前都要在電視機上塗上消毒噴霧。演員們坐在鏡頭之間的椅子周圍都是橙色的隔離錐,提醒人們保持社交距離。當一天中出現多次拍攝延遲時,演員們可以撤退到一個特殊的綠色區域「客廳」,有沙發、毯子、燈具和植物。
  • 伊健小春黃金五子片場「整蠱拆臺」 盡顯兄弟情深
    雖然這麼多年五人都有了各種的發展,也都成熟了許多,但拍戲時依舊默契十足,戲外更是相互整蠱,讓人不由得感慨「真兄弟,顯真情」,而此次身兼導演及演員的錢嘉樂親自上陣執導,帶著十二分的熱情和金馬級別的創意為影片保駕護航。
  • 華人演員來好萊塢豈是為了打醬油?
    換言之,兩部電影都打了同一論調的臉——華人演員只能去好萊塢打醬油。    兩部影片中的另外兩位華人演員雖不及甄子丹搶眼,但在足夠展現角色性格和魅力的戲份中,也都貢獻了讓人難忘的表演——    是不是好久都沒看到華人演員在好萊塢如此有存在感了?究竟從什麼時候開始,華人演員在好萊塢似乎免不了「打醬油」的宿命呢?
  • 雙魚座:那些優秀的演員與導演們
    每個月都會集中介紹該星座的電影人,那些值得關注的導演與演員們。由於過年,雙魚座的介紹晚了幾天。如今,雙魚座來了,這個月都有哪些值得關注的影人出生呢?03-23)如今的007丹尼爾·克雷格(1968-03-02)新一代有獨立電影小王子邁爾斯·特勒(1987-02-20),已進軍主流也是曾經獨立電影圈人氣演員
  • 大衛·芬奇:好萊塢最令人不安的導演
    大衛·芬奇的粉絲們在過去的幾個月裡有很多值得慶祝的事情。9月是《七宗罪》(Se7en)上映25周年紀念日,這部芬奇的心理驚悚片讓當時33歲的他成為了好萊塢最反傳統的年輕導演之一。幾周後,這位社交網絡、芬奇和編劇阿倫 索爾金(Aaron Sorkin)對馬克 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和Facebook起源的深刻探索,迎來了他的10歲生日。
  • 劉樺秀黑色英語 客串導演一聲「阿嚏」便開拍
    劉樺與大龍、frank交談 而在大龍的黑人英語課堂上,同劉樺一同學習的嘻哈青年們也都大有來頭,這群從北京最IN的HIPHOP俱樂部裡找來的潮人中不乏嘻哈界的「大腕」――京城嘻哈音樂領銜DJ鄒斌,最受歡迎節目「嘻哈公園」的主持人wesChen,最棒街舞團體的靈魂人物木林等,都在片中熱力推崇黑色英語。
  • 我們親自去了片場,看這部衝奧片是如何拍成的
    時光網訪問了《登月第一人》片場,探尋這部新片製作幕後的故事。度過了33歲生日的一周後,導演達米恩·查澤雷仍舊頂著一張娃娃臉——比起一位初出茅廬的導演,他看起來更像是送比薩的小哥——他與四年前首次進入影迷視野中的樣子相差無幾,那時他個人第二部長片作品上映了。
  • 導演片場過生日 《誰能相倚》劇組堪稱"和諧號"
    凌晨一點,最後一場戲拍攝完畢後,大家集體為導演慶生,一場特殊的生日Party在片場熱鬧舉行。拍完夜戲給導演過生日。網易娛樂11月12日報導   深秋的大連已寒氣逼人,是夜,《誰能相倚》劇組恰逢夜戲拍攝。
  • 看懂這20個梗,看懂《好萊塢往事》
    3 昆汀致敬萊昂內 昆汀在很多場合都表達過對義大利導演萊昂內的喜愛,《八惡人》《被解救的姜戈》就充滿了對他的各種致敬。《好萊塢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的片名更是致敬了萊昂內的「往事三部曲」:《西部往事》《革命往事》《美國往事》。
  • 《暮光之城》主要演員十年後現狀 暮光女拍戲當導演忙不停
    《暮光之城》 《好萊塢報導》中文站11月21日報導(作者:Lou Vanhecke,Lilly Howell) 雖然很多演員在參演《暮光之城》之前就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比如克裡斯汀·斯圖爾特就在驚悚片《戰慄空間》(Panic Room)中扮演了朱迪·福斯特的女兒——但這部電影中的很多角色都讓許多演員立刻成名。演員們利用這個焦點來確保了其它的工作,比如代言和當導演,當然,大部分人還是繼續當演員。下面,就是《暮光之城》的主要演員們在十年後的現狀。
  • 莫迪恩解析《全金屬外殼》:庫布裡克的導演風格與諾蘭有相似之處
    在2020年好萊塢的特殊時期,諾蘭的《信條》幾乎成為了秋季檔大製作電影中的「獨苗」,整個好萊塢的編劇以及影評人士,都在討論諾蘭獨特的導演風格,以及他在美國多個地區影院未開放的情況下,對Tenet的首映時間絕不改變的「硬核」態度。
  • 香港導演脾氣大,罵人成為一種藝術
    在那個年代大家常有比較,袁家班、成家斑、劉家班、洪家班,大家都會去看對方的電影,看到別人做了這個動作,就要想下一部戲要怎麼做,導演們要想,武師們要想,所以每部戲都要拼命,功夫片自然也在這這種較勁裡節節高攀。說白了,還是為了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