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大掃蕩期間,日軍調集了重兵,對我根據地軍民進行了血腥的鎮壓。當時鬥爭之艱苦,犧牲之慘烈,實在是無法用文字描述其萬一。
其中僅在5月23號一天,我軍主力部隊,就和日軍進行了五場艱苦卓絕的戰鬥。其中除趙戶村、李家角的部隊順利突圍以外,崔氏村外和王家鋪的兩場戰鬥,我軍都損失慘重。而任角村戰鬥更是悲壯,我軍三百勇士為了掩護群眾和友軍,戰至了最後的一兵一卒,最終全部壯烈犧牲。
哪怕是在此情況下,我軍仍然不屈不撓,堅持戰鬥。今天這一章,小編就給大家講講這些部隊突圍以後的情況:
一、王家鋪部隊突圍以後
王家鋪戰鬥結束以後,我軍有少部分部隊突圍而出。當時警備旅一團的團總支書記李克忠同志,率領著團直屬隊,經過艱苦的戰鬥,從王家鋪村西成功突圍出去。他們一路奔馳,一直跑了24裡路,到了第二天,也就是5月24號凌晨拂曉時分,隊伍轉移到了陳二莊村附近,戰士們疲累不堪,實在已經跑不動了。
他們準備進村休息的時候,見到村裡道路兩旁有人睡覺。因為黑燈瞎火的看不清楚,等發現的時候,兩軍已經是互相混雜在一起了。
當時敵我未分,我們也不敢驚動對方,只能在黑暗中摸索。結果一摸之下,摸到睡在道溝裡的人,個個都戴著鋼盔,這才知道是敵人。
我軍就趕緊匆忙地順著道溝轉移。可是日軍反應也很快,我們還沒走出多遠,被驚醒的敵人就開始組隊追來。敵人邊追擊邊開槍,眼看著越追越近。而我軍當時手裡只有步槍,根本壓制不住敵人。而天慢慢亮了,如果到白天還被日軍一直跟著,那麼這部分好不容易突圍的隊伍,就很危險了。
而且當時最大的問題是,戰士們23號白天苦戰了一天,加上晚上又奔馳了一夜,不僅彈藥消耗很大,僅有的兩挺輕機槍被打壞,而且都極度疲勞,再被已經睡了一夜的敵人追擊,指戰員們真的已經跑不過敵人了。
值得慶幸的是,當時團直屬隊有兩個日本人,他們是被我軍俘虜的日軍士兵,經過教育感化以後,加入日本反戰同盟冀中支部的盟員。
這些日籍盟員反正後,深知侵略戰爭的不義,懺悔曾經犯下的罪行,對我軍忠心耿耿。在王家鋪戰鬥中,他們一直跟隨著我軍作戰,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地工作,表現得和一般的八路軍戰士一模一樣,沒有任何異常行為。這個危急時候,他們倆勇敢地站了出來。
二、在華日本人反戰同盟
首先讓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這個所謂的「日本反戰同盟」,是怎麼來的呢?原來在抗日戰爭時期,為了建立廣泛的反日統一戰線,我軍十分重視爭取被俘的日本官兵,積極爭取他們的反正。
當時日本法西斯崇拜所謂的「武士道」精神,他們對軍隊的教育是,在交戰中當敵軍的俘虜是最大的恥辱,「與其當俘虜受侮辱,毋寧自殺殉國」。所以日軍是很難被俘虜的,戰敗後往往自殺或者發起自殺式的「板載衝鋒」。
甚至在多次戰鬥中,都有負傷的日軍拒絕救治,甚至殺害我醫護人員的紀錄。甚至是在被俘虜以後,他們也往往不停在想著自殺或者是逃跑。
不過經過八路軍幹部耐心的思想工作,加上不斷的學習教育,日本俘虜的思想開始動搖。他們終於開始懂得:戰爭是日本少數人得到好處、多數人遭殃的戰爭;中國是自衛的,日本是侵略的。因此有人開始站在中國人民一邊,反對這場野蠻的侵略戰爭。
1939年1月2日,山西省武鄉縣王家峪村,在由八路軍前線司令部召開的慶祝元旦集會上,3名日軍俘虜杉本一夫、小林武夫、岡田義雄走上舞臺,當場宣布要參加八路軍。八路軍總司令朱德走上臺,和他們緊緊握手。他們是在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的俘虜政策感召下,產生的第一批「日本八路」。
到了1939年11月7日,杉本一夫等7名經過改造的日本戰俘,在山西省遼縣(今左權縣)麻田鎮創建了反戰團體「覺醒聯盟」。聯盟成立後,開始積極向日軍開展政治宣傳攻勢,主要形式有陣前喊話、散發傳單、張貼和書寫標語以及寄送慰問信和慰問袋等,以揭露侵略戰爭的本質,這些做法在瓦解敵軍、削弱其戰鬥意志方面發揮了作用。
後來這個「覺醒聯盟」與其他在華日本人早期的反戰團體進行了合併,被稱為「在華日本人反戰同盟」。此後反戰組織陸續建立,遍及敵後抗日戰場。其中,在日共中央代表野坂參三直接領導下,成立了在華日人反戰同盟延安支部,實際上起到了整個敵後戰場日人反戰組織總部的作用。
在抗戰時期,僅有名有姓的日籍盟員,犧牲的就有36人之多。
三、當時冀中軍區的「日本八路」
當時冀中軍區,也有「在華日人反戰同盟冀中支部」,後改稱「解放聯盟冀中支部」。它是1941年2月23日在唐縣南洪城村成立的。田中任支部長,東忠任副支部長兼宣傳部長。主要成員還有吉田、和田、小松、松山、中山、林義雄、後滕、西村、小狄、夏川、中村、谷豁、多多良四郎、渡邊、水戶、金野等,共19人。
這些盟員都是被八路軍俘虜,然後改造爭取過來的原日軍下級軍官和士兵。他們主動協助八路軍開展戰場敵軍工作,為八路軍培訓日語人員,深入戰場進行日語喊話,編印日文傳單、書信、散文、詩歌、評論、漫畫等,經常在日軍據點附近散發,瓦解日軍士氣,爭取日軍放下武器;幫助八路軍教授軍事技術;教育、改造日軍俘虜和日本居留民。在1941年至1943年反掃蕩鬥爭中,先後有3名盟員光榮獻身。
1942年5月,侵華日軍頭目岡村寧次對冀中抗日根據地發動了空前殘酷的「五一大掃蕩」。為了反「掃蕩」,在華日人反戰同盟冀中支部的全體成員化整為零,隨冀中各軍分區部隊分散活動,先後有生病和負傷的6位盟員隱蔽到群眾家中。
他們先來到張大爺家。一開始為了避免引起誤會,日本盟員都不講話。張大爺感到這幾個八路與眾不同,就注意上了他們。一次,一個日本盟員不經意中說出了日本話。張大爺大怒:「你到底是什麼人?」「我是日本八路,冀中支部的。」經過多次解釋,才消除了誤會。後來因為情況緊迫,他們又被轉移到安平縣馬江村的郭大爺家裡隱蔽。
郭大娘知道西村、淺見他們是「日本八路」,也像親人一樣地對待他們。西村、淺見都是大腿負重傷,大娘給他們餵水餵飯、端屎端尿,在家裡掩護了近一年時間。敵人聞訊前來搜查,把郭大娘打得昏死過去,郭大娘寧死也不說出他們的藏身處。西村學會的第一句中國話就是「娘」,他認郭大娘為自己的媽媽。西村傷好後被冀中軍區接回部隊,臨走時,他拉著郭大娘的手,哭個不停。
公道的說,這些被留用改造的日本人,已經完完全全被「赤化」了,是真正為我軍服務的。但是進入新世紀以來,網絡有一些人,無視我軍留用的日本人已經被成功改造,是打散重編、聽從我軍指揮,而且絕大多數是從事後方教學、醫療、宣傳人員的事實,硬說成我軍用日本人打仗。
甚至他們還把我軍中這些被改造的日本人,和整建制留用日本一線軍人打內戰的閻錫山、任用岡村寧次這樣血債纍纍的日本司令官的蔣介石相等同。這就不能不讓人問一句:你的三觀何在?你的書都讀到哪裡去了?這樣的原則性問題都能混淆嗎?
閻錫山的第十總隊,從指揮官到基層士兵,全部都是侵華日軍,從上到下都是有血債的日軍,他們聽從的是日本軍官的命令,在一線作戰直接打內戰殺中國人。這和我軍留用的日本醫生、日本教師、日本宣傳人員是一碼事嗎?
四、奔跑中修好機槍的日本人
書歸正傳,當時在警備旅一團團部,就有這麼兩個反戰同盟冀中支部的「日本八路」。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候,他們表現出了自己對武器的擅長,拯救了隊伍。當時部隊裡有兩挺歪把子輕機槍,本來火力很強。但是它們都在王家鋪戰鬥中發生了故障,一直無法使用。這兩個日本人非常熟悉日軍的武器,進行過完整的維修保障訓練。在撤離的奔跑過程中,他們站了出來,主動拿過了機槍,在運動過程中對輕機槍進行了維修。
歪把子輕機槍這個東西,雖然當時在我軍中非常珍視,甚至把他們當成寶貝,但這並不是因為它有多好,主要是因為當時我軍極度缺乏武器,特別是自動武器更少,所以物以稀為貴的原因。其實這東西性能並不好,故障率也很高。這主要是因為:
1.歪把子是需要邊打邊塗油的輕機槍
歪把子(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是彈鬥供彈,可以直接使用步槍的五發彈夾。但是問題就出在這個彈鬥上,它的壓彈機為開放式結構,無法隔絕泥沙塵土等進入槍機。所以原廠就配了油壺,給子彈塗油以改善槍機順暢。這不僅在實戰中操作麻煩,對於缺少物資的八路軍,更是增加了困難。而且潤滑油本身也容易沾上泥沙塵土什麼的,遊擊戰經常摸爬滾打的更是容易髒,結果就是會讓槍機運作更不順暢,實戰中導致經常機槍故障。
2.歪把子是使用獨特子彈的輕機槍
歪把子輕機槍設計水平一般,製造工藝更一般。雖然彈鬥是為了使用步槍彈夾設計的,但是實際製造中發現,它的槍機因生產工藝問題,無法完整負荷6.5毫米步槍彈的膛壓,如果強行使用反倒會使射擊不順。因此日本陸軍為此製造6.5毫米減裝藥彈,專門供給輕機槍使用。實際補給時還會在彈藥盒外打上G的印記,以避免混用。同樣的步兵班,外形一樣的6.5友坂彈,實際卻分兩種不同的子彈,結果是原本很好的步機槍通用子彈的設計思路,現實中卻成了一大麻煩。
這在實際使用中,給我軍造成了巨大的困擾。因為我軍可沒有那麼多的潤滑油,平時更是缺少子彈,打急了眼的時候,經常收集步槍彈給機槍用,哪有時間去挑是不是減裝藥機槍彈啊?所以在高強度作戰中,歪把子輕機槍缺少潤滑油,再加上強制使用普通步槍彈,甚至使用八路軍兵工廠自製的復裝子彈,那麼發生卡殼故障,就是必然的了。
而當時我軍大多數戰士,都缺乏文化知識,更不懂得這些彎彎繞,實戰中機槍發生故障以後,部隊裡往往沒有人會修,只能集中起來送到軍區統一修理,實戰中往往貽誤軍機。這不,關鍵時刻了,這兩挺歪把子輕機槍,同時打不響了!聯想到後面在宋莊戰鬥中,左葉團長因為繳獲的三支南部式「雞腿擼子」同時故障,差點被日軍俘虜的事情,我們不得不得出一個結論:
二戰時期的日軍輕武器,其實真的有夠爛的啊。他們也就是欺負一下中國這樣的農業國,欺負一下國府這樣信奉「造不如買」的買辦政權,和壓根沒有正規軍事工業的八路而已。
不過好在當時因為歪把子實在是故障率太高,所以日軍的操作經驗中,對排除十一年式輕機槍的故障,是寫入步兵操典內的,從中隊長到射手都熟知這東西的修理程序。因此這兩個日本盟員,也是能修歪把子的。
而這樣潤滑不暢和使用子彈不當的小故障,是比較容易修理的。這兩個日本人也確實日常訓練紮實,技術水平過硬,他們硬是一邊跑路,一邊修理,硬生生把這兩挺發生故障的輕機槍,在奔跑中就給修好了!
在這關鍵時刻,這兩挺重新發言的輕機槍起了大作用。我軍機槍手有了用武之地,他們用這兩挺輕機槍交替進行掩護,邊打邊撤,終於壓制住了追來的敵人。而日軍半夜被我軍驚醒,衝過來的都是輕步兵,缺乏重武器。又見我軍突然出現了猛烈的機槍火力,怕是中了誘敵深入的計策,慢慢就停止了追擊。我軍有跑了一段路,才最後轉移到了安全地區。
王家鋪突圍部隊,在兩個日本盟員的幫助下修好了機槍,第二天又餓著肚子戰鬥了許久,才算正式突圍成功了。
八路軍戰士,當時真的是什麼都沒有,真的是太難了啊!這樣的條件下,仍然一直義無反顧的堅持鬥爭,真的是鋼鐵意志的部隊啊!
致敬英雄,治史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