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2008年十大科學進展——細胞重編程

2020-12-22 生物谷

在最新一期Science雜誌評出的2008年十大科學進展(Breakthrough of the year)中細胞重編程被評為第一位。這項研究幾乎在一夜之間開啟了一個生物學的新的領域,它有希望成就挽救生命的醫學上的進步。

細胞重編程(Reprogramming Cells)指的是分化的細胞在特定的條件下被逆轉後恢復到全能性狀態,或者形成胚胎幹細胞系,或者進一步發育成一個新的個體的過程。

通過插入回撥細胞發育時鐘的基因,研究人員正在深入了解疾病和研究細胞如何決定其命運的生物學。

今年,科學家們實現了一個長期尋求的細胞鍊金術壯舉。他們從不同疾病的患者身上提取皮膚細胞,將其再編程為幹細胞。改造後的幹細胞在實驗室裡生長並分裂,為研究人員研究構成疾病基礎的細胞過程提供了新工具。這項成就也可能是用患者自身細胞治療疾病的漫長徵途中的重要一步。

這項成就依據的一項基因技術是兩年前發表的、最初被用於小鼠試驗,科學家們用該技術徹底消除細胞的發育「記憶」,使其回到原始胚胎狀態、然後重新生長成不同的細胞。2008年,研究人員在細胞再編程方面取得了又一個裡程碑式的進展。在用活鼠做的一項漂亮的研究中,他們讓細胞直接從一種成熟細胞變成另一種,打破了細胞單向發育的規則。調整細胞使其具有新身份的上述進展和其它一些進展,把細胞再編程這個現在蓬勃發展的領域推到了《科學》2008年十大科學進展之首。

本年度的科學進展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消除人們對三年前爆發的一個重大醜聞記憶的作用。三年前,韓國科學家虛假地宣稱,他們用體細胞核轉移技術、從各種疾病(如I型糖尿病、脊髓損傷和先天性免疫缺陷症)患者身上造出了新的幹細胞。體細胞核轉移技術曾被用來克隆多利羊。這個造假事件使該領域遭到了嚴重挫折;那時候看來,為患者量身定做幹細胞似乎遙不可及。

今年在該領域取得的新進展建立在以前兩項突破的基礎之上。1998年11月,威斯康辛州的科學家們宣布他們培育出了人體胚胎幹(hES)細胞,這種細胞有潛力在體內發育成任何細胞類型。胚胎幹細胞的這種多能性(pluripotency)為發育生物學和醫學研究提供了很多可能的應用,但也帶來一些問題。因為提取幹細胞通常會毀壞胚胎,因此這項研究引發了生物倫理的激烈討論。包括美國在內的很多國家都頒布了政治決策限制科學家對人體胚胎幹細胞的研究。

2006年,日本研究人員報告說他們發現了一個能避開人體胚胎幹細胞實際與倫理問題的可能方法。他們將4個基因導入在培養皿中生長的小鼠尾部細胞,得到了外表和作用與胚胎幹細胞極其相似的新細胞。他們把這些新細胞稱作誘導多能幹(iPS)細胞。去年,這個日本研究小組和兩個美國研究小組將把細胞再編程技術應用到了人體細胞上,被選為《科學》2007年十大科學進展第二名。這一成果為新研究打開了大門。

細胞:量身定做

近十年來,研究幹細胞的生物學家一直在尋找一種方法,用患有難以研究的疾病的患者身上的細胞製造長期生存的細胞系。(大多數成熟細胞在培養皿中不能成活,所以直接從患者身上提取用於研究的細胞無法成行。)今年,有兩個研究小組實現了這個目標。其中一組從一位82歲的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又稱路格裡克氏病,是一種退化性疾病,襲擊運動神經元,造成逐漸癱瘓)女患者身上提取了皮膚細胞,然後製造出了細胞系。科學家們然後引導iPS細胞形成了兩種最受這種病影響的細胞:神經元和神經膠質。

僅一周後,另一組報告說他們為10種疾病(見表格)的患者量身培養了iPS細胞系,包括肌肉萎縮症、I型糖尿病、唐氏綜合症。這10種病中很多都很難、甚至不可能用動物模型進行研究;而再編程的細胞為科學家們研究疾病的分子基礎提供了新工具。這些細胞也許還將對候選藥物的篩選有所幫助。最終,這些技術也許可以讓科學家們在培養皿中修正基因缺陷,然後用修復了的自身細胞為患者治療。

 Diseases With Patient-Specific iPS Cell Lines 已有為患者量身培養的iPS細胞系的疾病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Lou Gehrig’s disease) 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路格裡克氏病)
 ADA-SCID 腺苷脫氨酶嚴重複合型免疫缺乏症
 Gaucher disease type III III型戈謝病
 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杜興氏肌肉萎縮症
 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 貝克肌肉萎縮症
 Down syndrome 唐氏綜合症
 Parkinson’s disease 帕金森病
 Juvenile diabetes mellitus 青少年糖尿病
 Swachman-Bodian-Diamond syndrome 舒-戴二氏綜合症
 Huntingtondisease 亨廷頓舞蹈病
 Lesch-Nyhan syndrome (carrier) 萊施-奈恩二氏綜合症(攜帶者)

今年發表的另一篇文章提出,再編程的出路並不一定要回到胚胎狀態,而可以讓細胞直接變成另一種新的成熟細胞。美國研究人員用小鼠做實驗,把成熟的胰腺細胞(又稱外分泌細胞)再編程為胰島β細胞,這種被I型糖尿病破壞的細胞在胰腺中產生胰島素。該研究小組把三種病毒的混合劑注入成年鼠的胰腺內。這三種病毒主要感染外分泌細胞,每個病毒攜帶有一種已知在β細胞發育過程中起作用的基因。幾天內,小鼠體內形成了能製造胰島素的細胞,這種細胞的外表和作用可與真的β細胞媲美。

這個研究結果出人意料,因為在生物體內,分化了的細胞幾乎從來不改變發展方向,比如從肌細胞變成肺細胞。然而,這種細胞的直接再編程對治療某些疾病來說,也許比採用多能幹細胞更簡單、更安全。這項技術也許能使科學家們加快在實驗室培養所需細胞類型,用確定的因子把培養的一種細胞變成另一種。

需要:更多突破

儘管2008年研究人員取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進展,要把細胞再編程用於治療疾病還需要更多一些突破。為了使細胞再編程足夠安全、能用於細胞療法,研究人員必須找到一種高效、可靠的方法來引發細胞再編程。他們還要確切地搞清楚這個過程是如何進行的。儘管幾十個實驗室已經採用了這一技術,再編程過的細胞內部到底發生了什麼仍然是個謎,似乎一些偶然事件的組合決定了哪些少數細胞最終會被再編程。目前一個主要理論認為:某些再編程因子首先幫助鬆動細胞核內的DNA,使重新激活關閉的基因變得更容易。隨後,其它因子幫助引發一個給細胞新身份的蛋白信號級聯發生。

最初的再編程方法靠病毒把再編程基因插入受感染細胞的基因組,從而永久地改變其DNA。科學家們對這種方法比較擔心,原因有幾個。第一,插入的基因可能會打斷現有的基因,例如防癌基因,導致細胞容易形成腫瘤。儘管插入的基因似乎在再編程結束後自動關閉、讓細胞自身的基因接管,科學家們仍然擔心插入的基因會再激活或者對細胞產生其它微妙的影響。

由於這個原因,世界各地的實驗室都在尋找其它方法來引發細胞再編程。今年科學家們取得了迅速進展。有幾個研究小組發現可以用化學品代替某些插入基因。另一個小組發現至少在小鼠細胞上也可以用腺病毒做載體。腺病毒是導致常見感冒的一種病毒,並不將自己插入基因組。腺病毒足夠長時間地表達插入的基因,將細胞再編程,但是隨著細胞分裂,病毒被稀釋到檢測不到的水平,使再編程後的細胞內原來的基因組保持不變。日本的研究人員揭示名為質粒的DNA環狀體也可以將所需基因載入細胞。但是,以上這些可選方案都遠遠沒有最初的方法效率高,而且大多數都還沒有用人體細胞試驗成功過,因為人體細胞比小鼠細胞更難再編程。

要使細胞再編程有用,還須提高其效率。在大多數實驗中,1萬個細胞中能被成功再編程的細胞少於1個。不過,今年美國兩個研究小組發現一種叫做角質細胞的皮膚細胞特別容易再編程,這對該研究領域似乎是個福音。研究人員能把大約1%的角質細胞再編程,整個過程只要10天,而其它細胞則需要好幾個星期。毛囊是角質細胞的一個豐富來源,加裡福利亞州和西班牙的研究人員宣布說他們從人頭皮上拔下的一根頭髮的細胞中獲得了個性化的細胞系。從頭髮獲得細胞比比切下一塊皮膚要容易得多。

最後,細胞再編程需要更好的質量控制。今年,一個美國研究小組設法找到了一種極妙的方法,讓科學家們可以在控制更嚴格的條件下研究細胞再編程的過程。他們製造了細胞,其中的再編程基因可以通過加入抗生素強力黴素來啟動。然後,他們用再編程過的細胞生成基因完全一致的「第二代」iPS細胞,每個都含有相同的病毒插入體。這些細胞將允許科學家們可以第一次在標準化條件下研究再編程的過程,也應該會有助於揭示能讓成熟細胞在單向發育道路上找到出口的生物化學過程。

但是,僅僅對再編程有全面了解還不夠。發現人體胚胎幹細胞10年後,科學家們仍然在將那些引導多能細胞成為成熟組織的步驟標準化。這個問題很關鍵,因為用於治療的多能細胞如果出軌,可能會引發危險的腫瘤。儘管科學家們可以在培養皿中輕易地促使多能細胞變成跳動的心臟細胞,但是還沒有人能找到完美的方法使這些細胞融入人體組織並替代或修復患病細胞。但是研究人員在發現的高速路上進展迅速,比很多人預料的或是敢於希望的還要快。

——格雷琴·沃格爾(Gretchen Vogel)

專題Science:2008年十大科學進展

相關閱讀:

Cell Stem Cell:大鼠誘導iPS細胞的最新研究結果

Nature:不同類型細胞轉化有望修復受損組織器官

Nature:成人睪丸幹細胞可誘導為多能細胞

Cell:一種蛋白可調節胚胎幹細胞分化

Cell Stem Cell:兩種因子可提高iPS轉化率

Nature:利用單個幹細胞成功造出前列腺

Science:日本開發出培養iPS細胞新技術

JBC:可誘導為iPS的新型成體細胞

Nature:成年細胞可重編程為分泌胰島素的細胞

Nature & Science兩項幹細胞突破

Science:無毒害副作用的iPS細胞製成

Cell Stem Cell:新技術誘導iPS

Nature:實現不同種成體細胞間直接轉化

Cell:病患者體細胞變身為醫用幹細胞

Nature:將體細胞更簡單、更安全變成iPS細胞的條件

Nature Biotechnology:新方法大幅提高IPS生產率

Cell:成熟B細胞可重組成幹細胞狀態

Science:利用成體鼠肝和胃細胞培養出誘導多能幹細胞成功

相關焦點

  • ...組在《科學》期刊合作發文揭示人類早期胚胎組蛋白修飾重編程過程
    清華生命學院頡偉課題組在《科學》期刊合作發文揭示人類早期胚胎組蛋白修飾重編程過程清華新聞網7月8日電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頡偉課題組與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孫瑩璞/徐家偉課題組合作,揭示了人類早期發育過程中組蛋白修飾的重編程過程。
  • 人工進化蛋白因子加速體細胞重編程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研究員Ralf Jauch課題組建立了一種人工進化重編程轉錄因子的篩選平臺,以促進誘導多能幹細胞的生成。體細胞重編程技術可為再生醫學提供充足細胞來源,在研究與醫療領域有廣闊應用前景,但重編程的誘導效率有待進一步提高。Ralf Jauch 課題組將蛋白質工程和細胞重編程結合,設計並篩選出功能增強的、可加速體細胞重編程的蛋白因子。
  • 人工進化蛋白因子加速體細胞重編程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研究員Ralf Jauch課題組建立了一種人工進化重編程轉錄因子的篩選平臺,以促進誘導多能幹細胞的生成。體細胞重編程技術可為再生醫學提供充足細胞來源,在研究與醫療領域有廣闊應用前景,但重編程的誘導效率有待進一步提高。Ralf Jauch 課題組將蛋白質工程和細胞重編程結合,設計並篩選出功能增強的、可加速體細胞重編程的蛋白因子。
  • TNFAIP8驅動代謝重編程,促進前列腺癌細胞增殖
    研究人員假設TNFAIP8通過調節氧化磷酸化(OXPHOS)和糖酵解促進前列腺癌(PCa)的進展。異位表達TNFAIP8通過增強細胞代謝活性促進PCa細胞增殖/遷移/球體形成。機械地,TNFAIP8激活PI3K-AKT通路,上調PCa細胞存活,還發現TNFAIP8調節葡萄糖代謝酶的表達,增強葡萄糖消耗和內源性ATP產生。
  • Science:我國科學家揭示人類早期胚胎發育中的組蛋白修飾重編程
    2019年7月22日訊/生物谷BIOON/---在真核生物中,組蛋白與帶負電荷的雙螺旋DNA組裝成核小體。因胺基酸成分和分子量不同,組蛋白主要分成5類:H1,H2A,H2B,H3和H4。除H1外,其他4種組蛋白均分別以二聚體形式相結合,形成核小體核心。DNA便纏繞在核小體的核心上。而H1則與核小體間的DNA結合。
  • PLoS ONE:羊水細胞重編程為iPS細胞
    這些由羊水衍生的iPS細胞幾乎與胚胎幹細胞沒有區別。然而,它們卻能「記住」它們的起源。研究結果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刊物《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上。現在胚胎幹細胞的特殊潛能也能被運用到多種「成熟」體細胞中(例如皮膚和毛髮細胞)。通過重編程可將這些細胞轉化為「誘導多能幹細胞」(iPS細胞)。
  • 2019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公布!
    2020年1月10日,2019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新聞發布會在中國科技會堂召開。在發布會上,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有關領導介紹了「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評選情況及本年度評選活動亮點;本年度入選項目主要負責人介紹了各項目成果的特色、創新點和科學意義。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現向社會公布2019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評選結果(排名不分先後)。
  • Science:神操作,用人工蛋白質做邏輯門電路,把細胞變成計算機
    當地時間 4 月 2 日,華盛頓大學生物化學教授、蛋白質從頭設計泰鬥 David Baker 所領導的研究團隊在《科學》雜誌上發表報告稱,他們製造出了具有分子邏輯門功能的人造蛋白質。這些「智能」蛋白質,就像電路中的電子元件一樣,可以用作設計「生物電路」並對複雜的系統行為進行編程控制,比如在細胞內控制基因的開啟和關閉。
  • Cell重編程重大成果:高度同質iPS細胞
    藉助這一系統研究人員能夠高解析度地觀測隨著體細胞重編程變為iPS細胞發生的過渡細胞及分子改變——而在這一新模型建立之前想開展此類研究非常的困難。它還使得大規模地研究不同的藥物或遺傳修飾對重編程的影響變得更為容易。這項重要的研究發布在7月16日的《細胞》(Cell)雜誌上。
  • 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揭曉!
    ◎ 科技日報記者 張佳星1月13日,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公布2020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十大進展由生命科學、生物技術和臨床醫學等領域的資深專家評選,並經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主席團審核產生。
  • Science公布十大年度科學突破,基因編輯入選年度最大「breakdown」
    大數據文摘出品 作者:魏子敏、蔣寶尚 每一年,《科學(Science)》雜誌都會評選年度十大科學突破,今年的評選於當地時間20號剛剛新鮮出爐。除了十大年度科學突破(runners-up)外,今年還增加了三個年度科學故障(breakdowns)的評選項目,其中,賀建奎和他的爭議項目基因編輯,入選這一年度最大「breakdown」。
  • Science:研究揭示大腦與眼睛神經元再生機制
    2020年10月6日訊/生物谷BIOON/---神經元的死亡,無論是在大腦還是在眼睛中,都會導致許多人類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生,包括失明以及帕金森病。目前對這些疾病的治療只能減緩疾病的進展,因為一旦神經元死亡,就無法替代。
  • 2020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公布
    13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公布了2020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評選結果,8個知識創新類和2個技術創新類項目成果入選,這些成果解答了這些生命科學的難題。據了解,本年度的獲獎項目中,非院士主導項目所佔比例較往年大,聯合體認為這體現了我國生命科學研究領域後備力量強大。
  • 科學大咖帶你看懂2017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主任劉敏表示,入選的十大進展項目完成時間為2016年12月1日至2017年11月30日,絕大多數入選項目相關研究成果在《自然》《科學》等國際頂尖刊物發表,得到國際學術界高度評價,被視為「重大突破」或「填補空白」。
  • 復旦大學團隊揭示Tet2-Zscan4f複合物促進體細胞重編程新機制
    從轉錄因子WT1和去甲基化酶TET2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存在突變互斥的遺傳學現象,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分子細胞生物學團隊(簡稱MCB團隊)此前的研究發現WT1招募TET2到基因組特定區域,行使其去甲基化酶功能,決定WT1下遊靶基因轉錄(Wang et al.Mol Cell.
  • 2020 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揭曉
    1 月 13 日,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公布 2020 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
  • Science Immunology | 重大進展,TCR信號強度決定了免疫細胞的分化過程
    T細胞向效應細胞和記憶T細胞亞群的分化受T細胞受體(TCR)信號的影響,但是怎麼影響及影響的程度還是不清楚。
  • 細胞生物學全球研究進展
    中國科協與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清潔能源學會聯合體、信息科技學會聯合體、智能製造學會聯合體聯合,通過長期的跟蹤研究,把握世界科技前沿動態,並定期以「中國科協創新智庫產品」發布報告。本文主要從細胞命運的轉錄與表觀調控、細胞治療、超分辨技術、細胞衰老、環境汙染與細胞損傷和細胞自噬等六個前沿領域闡述細胞生物學科技最新進展。
  • 腫瘤細胞多樣性導致肝癌微環境重編程
    腫瘤細胞多樣性導致肝癌微環境重編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6 18:27:54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Xin Wei Wang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揭示腫瘤細胞的多樣性驅動肝癌微環境重編程。
  • 2017 年度 「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公布
    北京時間1月26日消息,近日,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公布了2017年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排名不分先後)。據悉,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是經22家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成員學會推薦,由生命科學領域同行專家審核與評選出來的,目的是為了推動生命科學領域的創新發展,充分展示和宣傳我國生命科學領域的重大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