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頗藺相如列傳 司馬遷 原文朗讀朗誦 解釋翻譯

2021-02-07 經典大家讀

廉頗藺相如列傳(節選)

[漢] 司 馬 遷


廉頗(pō)者,趙之良將也。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拜為上卿(qīng),以勇氣聞於諸侯。藺(lìn)相如者,趙人也,為趙宦(huàn)者令繆(miào)賢舍人。


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秦昭(zhāo)王聞之,使人遺(wèi)趙王書,願以十五城請易璧。趙王與大將軍廉頗諸大臣謀: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宦者令繆賢曰:「臣舍人藺相如可使。」王問:「何以知之?」對曰:「臣嘗有罪,竊計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語曰:『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願結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謂臣曰:『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於趙王,故燕王欲結於君。今君乃亡趙走燕,燕畏趙,其勢必不敢留君,而束君歸趙矣。君不如肉袒(tǎn)伏斧(fǔ)質請罪,則幸得脫矣。』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shè)臣。臣竊以為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於是王召見,問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強而趙弱,不可不許。」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王曰:「誰可使者?」相如曰:「王必無人,臣願奉璧往使。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趙王於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臺見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曰:「璧有瑕,請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卻立,倚(yǐ)柱,怒髮上沖冠,謂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發書至趙王,趙王悉召群臣議,皆曰『秦貪,負其強,以空言求璧,償城恐不可得』。議不欲予秦璧。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於是趙王乃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書於庭。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guàn),禮節甚倨(jù);得璧,傳之美人,以戲弄臣。臣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yì),故臣復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於柱矣!」相如持其璧睨(nì)柱,欲以擊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相如度秦王特以詐詳為予趙城,實不可得,乃謂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趙王恐,不敢不獻。趙王送璧時,齋(zhāi)戒五日,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九賓於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終不可強奪,遂許齋五日,舍相如廣成傳(zhuàn)。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yì)褐,懷其璧,從徑道亡,歸璧於趙。


秦王齋五日後,乃設九賓禮於廷,引趙使者藺相如。相如至,謂秦王曰:「秦自繆公以來二十餘(yú)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jiàn)至趙矣。且秦強而趙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趙,趙立奉璧來。今以秦之強而先割十五都予趙,趙豈敢留璧而得罪於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臣請就湯鑊(huò),唯大王與群臣孰(shú)計議之。」秦王與群臣相視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殺相如,終不能得璧也,而絕秦趙之歡,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zú)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


相如既歸,趙王以為賢大夫使不辱於諸侯,拜相如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其後秦伐趙,拔石城。明年,復攻趙,殺二萬人。


秦王使使者告趙王,欲與王為好會於西河外澠池。趙王畏秦,欲毋行。廉頗、藺相如計曰:「王不行,示趙弱且怯(qiè)也。」趙王遂行,相如從。廉頗送至境,與王訣(jué)曰:「王行,度道裡會遇之禮畢,還,不過三十日。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王許之,遂與秦王會澠(miǎn)池。秦王飲酒酣(hān),曰:「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趙王鼓瑟。秦御史前書曰「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藺相如前曰:「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請奏盆缻(fǒu)秦王,以相娛樂。」秦王怒,不許。於是相如前進缻,因跪請秦王。秦王不肯擊缻。相如曰:「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張目叱(chì)之,左右皆靡。於是秦王不懌(yì),為一擊缻(fǒu)。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某年月日,秦王為趙王擊缻」。秦之群臣曰:「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藺相如亦曰:「請以秦之鹹陽為趙王壽。」秦王竟酒,終不能加勝於趙。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


既罷歸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廉頗曰:「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之大功,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賤人,吾羞,不忍為之下。」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相如聞,不肯與會。相如每朝時,常稱病,不欲與廉頗爭列。已而相如出,望見廉頗,相如引車避匿(nì)。於是舍人相與諫曰:「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今君與廉頗同列,廉君宣惡言而君畏匿之,恐懼殊甚,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臣等不肖,請辭去。」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雖駑(nú),獨畏廉將軍哉?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共鬥,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廉頗聞之,肉袒(tǎn)負荊(jīng),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曰:「鄙(bǐ)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卒相與歡,為刎(wěn)頸之交。

譯 文

廉頗是趙國優秀的將領。趙惠文王十六年,時為趙國將軍的廉頗率領趙軍徵討齊國,大敗齊軍,奪取了陽晉,晉升為上卿,從此他以英勇善戰聞名於諸侯各國。藺相如,趙國人,他是趙國的宦官首領繆賢家的門客。


趙惠文王的時候,得到了楚人的和氏璧。秦昭王聽說了這件事,就派人給趙王送來一封書信,表示願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換和氏璧。趙王同大將軍廉頗以及諸大臣們商量:如果把寶玉給了秦國,秦國的城邑恐怕不可能得到,白白地受到欺騙;如果不給他,又恐怕秦國來攻打。尚未找到合適的解決辦法,尋找一個能到秦國去回復的使者,也未能找到。宦官令繆賢說:「我的門客藺相如可以出使。」趙王問:「你是怎麼知道他可以出使的?」繆賢回答說:「微臣曾犯過罪,私下打算逃亡到燕國去,我的門客相如勸阻我不要去,問我說:『您怎麼會了解燕王呢?』我對他說:『我曾隨從大王在國境上與燕王會見,燕王私下握住我的手,說「情願跟您交個朋友」。因此了解他,所以打算投奔燕王。』相如對我說:『趙國強,燕國弱,而您受寵於趙王,所以燕王想要和您結交。現在您是從趙國逃亡到燕國去,燕國懼怕趙國,這種形勢下燕王必定不敢收留您,而且還會把您捆綁起來送回趙國。您不如脫掉上衣,露出肩背,伏在斧刃之下請求治罪,這樣也許僥倖被赦免。』臣聽從了他的意見,大王也開恩赦免了為臣。為臣私下認為這人是個勇士,有智謀,應該可以出使。」於是趙王立即召見,問藺相如:「秦王用十五座城池請求交換我的和氏璧,能不能給他?」相如說:「秦國強,趙國弱,不能不答應它。」趙王說:「得了我的寶璧,不給我城邑,怎麼辦?」相如說:「秦國請求用城換璧,趙國如不答應,趙國理虧;趙國給了璧而秦國不給趙國城邑,秦國理虧。衡量一下兩種對策,寧可答應它,使秦國來承擔理虧的責任。」趙王說:「誰可以前往?」相如說:「大王如果無人可派,臣願捧護寶璧前往出使。城邑歸屬趙國了,就把寶璧留給秦國;城邑不能歸趙國,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地帶回趙國。」趙王於是就派遣藺相如帶好和氏璧,西行入秦。


秦王坐在章臺上接見藺相如,相如捧璧呈獻給秦王。秦王非常高興,把寶璧傳著給妻妾和左右侍從看,左右都高呼萬歲。相如看出秦王沒有用城邑抵償趙國的意思,便走上前去說:「璧上有個小斑點,讓我指給大王看。」秦王把璧交給他,相如於是手持璧玉退後幾步靠在柱子上,怒髮衝冠,對秦王說:「大王想得到寶璧,派人送信給趙王,趙王召集全體大臣商議,大家都說:『秦國貪得無厭,倚仗它的強大,想用空話得到寶璧,說給我們城邑恐怕不可能。』商議的結果是不想把寶璧給秦國。但是我認為平民百姓之間的交往尚且互相不欺騙,更何況是大國之間呢!況且為了一塊璧玉的緣故就使強大的秦國不高興,也是不應該的。於是趙王齋戒了五天,派我捧著寶璧,在殿堂上恭敬地拜送國書。為什麼要這樣呢?是尊重大國的威望以表示敬意呀。如今我來到貴國,大王卻在一般的臺觀上接見我,禮節十分傲慢;得到寶璧後,傳給姬妾們觀看,這樣來戲弄我。我觀察大王沒有給趙王十五城的誠意,所以我又取回寶璧。大王如果一定要逼我,我的頭今天就同寶璧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相如手持寶璧,斜視庭柱,就要向庭柱上撞去。秦王怕他把寶璧撞碎,便向他道歉,堅決請求他不要如此,並召來有司查看地圖,指明從某地到某地的十五座城邑都給趙國。相如估計秦王只不過用欺詐手段假裝給趙國城邑,實際上趙國根本不可能得到,於是就對秦王說:「和氏璧是天下公認的寶物,趙王懼怕貴國,不敢不奉獻出來。趙王送璧之前,齋戒了五天,如今大王也應齋戒五天,在殿堂上安排九賓大典,我才敢獻上寶璧。」秦王估量,畢竟不可能強力奪取,於是就答應齋戒五天,把相如安置在廣成賓館。相如估計秦王雖然答應齋戒,也必定背約不給城邑,便派他的隨從穿上粗麻布衣服,懷中藏好寶璧,從小路逃出,把寶璧送回趙國。


秦王齋戒五天後,就在殿堂上安排了九賓的大典禮,宴請趙國使者藺相如。相如來到後,對秦王說:「秦國從穆公以來的二十餘位君主,從沒有一個是能切實遵守信約的。我實在是害怕被大王欺騙而對不起趙王,所以派人帶著寶璧回去,已從小路回到趙國了。況且秦國強大趙國弱小,大王派遣一位使臣到趙國,趙國立即就會把璧送來。如今憑著秦國的強大,先把十五座城邑割讓給趙國,趙國哪裡敢留下寶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騙大王是應該被誅殺的,我願意接受湯鑊之刑,只希望大王和各位大臣從長計議此事!」秦王和群臣面面相覷,發出苦笑之聲。侍從有人要拉相如去受刑,秦王趁機說:「如今殺了相如,終歸還是得不到寶璧,反而破壞了秦趙兩國的交情,不如趁此好好款待他,放他回到趙國,趙王難道會為了一塊璧玉的緣故而欺騙秦國嗎!」最終還是在殿堂上隆重地接見了相如,大禮完後讓他回了國。


相如回國後,趙王認為他是一位有德行、有才能的賢大夫,出使諸侯國,能做到不辱使命,於是封相如為上大夫。此後秦國並沒有把城邑給趙國,趙國也始終不給秦國寶璧。


此後秦國攻打趙國,奪取了石城。第二年,秦國再次攻打趙國,殺死兩萬人。


秦王派使者告訴趙王,想在西河外的澠池與趙王進行一次友好會見。趙王害怕秦國,打算不去。廉頗、藺相如商量道:「大王如果不去,就顯得趙國既軟弱又膽小。」趙王於是前去赴會,藺相如隨行。廉頗送到邊境,和趙王訣別說:「大王此行,估計路程和會談結束,再加上返回的時間,不會超過三十天。如果三十天還沒回來,就請您允許我們立太子為王,以斷絕秦國要挾的妄想。」趙王答應了,便去澠池與秦王會見。秦王飲到酒興正濃時,說:「我私下裡聽說趙王愛好音樂,請您奏瑟一曲!」趙王就彈起瑟來。秦國的史官上前來寫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與趙王一起飲酒,令趙王彈瑟。」藺相如上前說:「趙王私下裡聽說秦王擅長秦地土樂,請讓我給秦王捧上盆,來相互為樂。」秦王發怒,不答應。這時藺相如向前進獻瓦缻,並跪下請秦王演奏。秦王不肯擊缻,藺相如說:「在這五步之內,如果我自殺,脖頸裡的血可以濺在大王身上了!」秦王的侍從們想要殺藺相如,藺相如睜圓雙眼大聲斥罵他們,侍從們都嚇得倒退。因此秦王很不高興,也只好敲了一下缻。相如回頭來招呼趙國史官寫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為趙王擊缻。」秦國的大臣們說:「請你們用趙國的十五座城池向秦王獻禮。」藺相如也說:「請你們用秦國的鹹陽向趙王獻禮。」直到酒宴結束,秦王始終也未能壓倒趙王。趙國也部署了大批軍隊來防備秦國,因而秦國也不敢輕舉妄動。


澠池會結束以後回到趙國,由於藺相如功勞大,被封為上卿,官位在廉頗之上。廉頗說:「作為趙國的將軍,我有攻戰城池作戰曠野的大功勞,而藺相如只不過靠能說會道立了點功,可是他的地位卻在我之上,況且藺相如本來就出身卑賤,我感到羞恥,無法容忍在他的下面。」並且揚言說:「我遇見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一番。」藺相如聽到這話後,不願意和廉頗相會。每到上朝時,藺相如常常聲稱有病,不願和廉頗去爭位次的先後。沒過多久,藺相如外出,遠遠看到廉頗,藺相如就掉轉車子迴避。於是藺相如的門客就一起來向藺相如抗議說:「我們之所以離開親人來侍奉您,是仰慕您高尚的節義呀。如今您與廉頗官位相同,廉頗傳出壞話,而您卻害怕躲避著他,膽怯得也太過分了,一般人尚且感到羞恥,更何況是身為將相的人呢!我們這些人沒有出息,請讓我們辭去吧!」藺相如堅決地挽留他們,說:「諸位認為廉將軍和秦王相比誰更厲害?」眾人都說:「廉將軍比不上秦王。」藺相如說:「以秦王的威勢,而我尚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藺相如雖然無能,難道會害怕廉將軍嗎!但是我想到,強大的秦國之所以不敢對趙國用兵,就是因為有我們兩人在呀。如今我們倆相鬥,就如同兩猛虎爭鬥一般,勢必不能同時生存。我所以這樣忍讓,就是將國家的危難放在前面,而將個人的私怨擱在後面罷了!」廉頗聽說了這些話,就脫去上衣,露出上身,背著荊鞭,由賓客引領,來到藺相如的門前請罪,他說:「我這個粗野卑賤的人,想不到將軍的胸懷如此寬大啊!」二人終於相互交歡和好,成了生死與共的好友。

注 釋

1.趙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趙惠文王,趙國君主,名何。

2.陽晉:齊國城邑,在今山東菏澤西北。

3.上卿:戰國時期諸侯國大臣中最高的官位。

4.宦者令:宦官的首領。

5.舍人:有職務的門客。

6.和氏璧:戰國時著名的玉璧,是楚人卞和發現的,故名。事見《韓非子·何氏》。

7.秦昭王:即秦昭襄王,名則。

8.遺(wèi):送。

9.徒見欺:白白地被欺騙。

10.亡走燕:逃到燕國去。

11.何以知燕王:根據什麼知道燕王(會收留你)。

12.境上:指燕趙兩國的邊境。

13.幸於趙王:被趙王寵愛。幸,寵幸。

14.乃:卻,竟然。

15.束君歸趙:把您捆綁起來送還趙國。

16.肉袒伏斧質:解衣露體,伏在斧質上。袒,脫衣露體。質,同「鑕」,承斧的砧板。

17.宜可使:可供差遣。宜,適宜。

18.不:同「否」。

19.曲:理屈,理虧。

20.均之二策:衡量這兩個計策。均,衡量。之,這。

21.寧許以負秦曲:寧可答應,而讓秦國承擔理虧的責任。

22.奉:捧著。

23.完璧歸趙:讓璧完整無損地歸還趙國。

24.章臺:秦離宮中的臺觀名。

25.奏:進獻。

26.美人:指秦王的姬妾。

27.償趙城:把十五城補償給趙國。

28.瑕:玉上的斑點或裂痕。

29.卻立:倒退幾步立定。

30.怒髮上沖冠:憤怒得頭髮直豎,頂起了冠。形容極其憤怒。

31.負:倚仗。

32.布衣之交:平民間的交往。古代平民只穿麻衣、葛布,故稱布衣。

33.逆:拂逆,觸犯。

34.齋戒:古人祭祀之前,一定要沐浴更衣,節制飲食,表示虔誠,叫做齋戒。

35.書:指趙王的覆信。

36.庭:同「廷」,朝堂。

37.嚴:尊重,敬畏。

38.修敬:致敬。

39.列觀(guàn):一般的臺觀,指章臺。不在朝堂接見,說明秦對趙使的不尊重。

40.急:逼迫。

41.睨(nì):斜視。

42.辭謝:婉言道歉。

43.固請:堅決請求(相如不要把璧撞破)。

44.有司:職有專司的官吏。

45.案圖:查明地圖。案,同「按」。

46.都:城邑。

47.特:只,只是。

48.詳為:假裝做。詳,同「佯」,假裝。

49.共傳:等於說公認。

50.設九賓:一種外交上最隆重的儀式。有儐相九人依次傳呼接引賓客上殿。賓,同「儐」。

51.舍:安置。

52.廣成傳(zhuàn):廣成,賓館名。傳,傳舍,賓館。

53.衣(yì)褐:穿著粗麻布短衣,指化裝成平民百姓。

54.徑道:小路。

55.繆公:即秦穆公。繆,同「穆」。

56.堅明約束:堅決明確地遵守信約。約束,信約。

57.間(jiàn):抄小路,與上文「從徑道亡」相應。

58.立:立刻。

59.就湯鑊(huò):指接收烹刑。湯,沸水。鑊,大鍋。

60.孰:同「熟」,仔細。

61.嘻:苦笑聲。

62.因而厚遇之:趁此優厚地款待他。

63.卒廷見相如:終於在朝堂上接見藺相如。

64.畢禮而歸之:舉行完廷見的外交大禮然後送他回國。

65.拔石城:攻取石城。石城,故址在今河南林州西南。

66.為好:修好。

67.西河外澠(miǎn)池:西河,黃河西邊。澠池,今河南澠池。

68.欲毋行:想不去。

69.訣:告別。

70.度道裡會遇之禮畢:估算前往澠池的路程和會談完畢的時間。道裡,路程。

71.絕秦望:斷絕秦國要挾脅迫的念頭。

72.好音:喜歡音樂。

73.瑟:古代樂器,形似琴而較長大。通常配有二十五根弦。

74.御史:官名。戰國時御史專管圖籍,記載國家大事。

75.秦聲:秦國的音樂。

76.盆缻(fǒu):均為瓦器。缻,同「缶」。秦人敲打盆缶作為唱歌時的節拍。

77.刃:刀鋒。這裡是殺的意思。

78.叱:喝罵。

79.靡:倒下,這裡指後退。

80.懌(yì):愉快。

81.為秦王壽:祝秦王長壽,指向秦王獻禮。

82.竟酒:直到酒宴完畢。

83.盛設兵:多布置軍隊。

84.右:上。古人以右為尊。

85.相如素賤人:指藺相如這個人做過太監的家臣,向來微賤。素,素來,向來。

86.爭列:爭位次的高下。

87.引車避匿:將車子調轉躲避。

88.舍人:指藺相如的門客。

89.相與:一起,共同。

90.孰與秦王:與秦王相比怎麼樣?孰與,與……相比。孰,誰,哪一個。

91.駑:愚笨,拙劣。

92.負荊:背著荊條,表示願受鞭打。

93.因:通過。

94.將軍:當時的上卿兼職將相,所以廉頗這樣稱呼藺相如。

95.刎(wěn)頸之交:指能夠共患難、同生死的朋友。刎頸,殺頭。刎,割。

相關焦點

  • 廉頗藺相如列傳·司馬遷原文及翻譯
    廉頗、藺相如計曰:「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趙王遂行,相如從。廉頗送至境,與王訣曰:「王行,度道裡會遇之禮畢,還,不過三十日。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王許之,遂與秦王會澠池。秦王飲酒酣,曰:「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趙王鼓瑟。秦御史前書曰「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藺相如前曰:「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請奏盆缻秦王,以相娛樂。」秦王怒,不許。
  • 《廉頗藺相如列傳》| 曾經或正在讀的課文……
    《廉頗藺相如列傳》司馬遷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相如曰:「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張目叱之,左右皆靡。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某年月日,秦王為趙王擊缶。」秦之群臣曰:「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藺相如亦曰:「請以秦之鹹陽為趙王壽。」   秦王竟酒,終不能加勝於趙。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
  • 《廉頗藺相如列傳》
    這一段寫繆賢推薦藺相如。       那繆賢這個人物有詳寫的必要嗎?若「繆賢舉薦」這一部分用「宦者令繆賢薦其舍人藺相如」一句交代可不可以?為什麼一定要讓繆賢採用自曝其短的方式,坦承「臣嘗有罪,竊計欲亡趙走燕」,來引出藺相如,司馬遷的用意是什麼?我想,繆賢這個人物對藺相如的功名而言,是一個伯樂式的人物。他對藺相如知之甚深,不避諱「欲亡趙走燕」的隱私足見他胸懷坦蕩及對趙王的忠誠,自曝其短反而能反襯出藺相如的對形勢的判斷正確和深謀遠慮。司馬遷這樣寫是為了凸顯君臣之間(繆賢和藺相如、趙王和繆賢)所存在的絕對信任感。
  •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司馬遷身影
    去年講了必修四的課文《廉頗藺相如列傳》,特別是看到課後練習裡面出現的太史公對藺相如的那一段字字珠璣般的評價文字,當時就若有所思。最早的記錄就是司馬遷的《史記》,而這篇《廉頗藺相如列傳》也是五個人的合傳,他們是廉頗、藺相如、趙奢、趙括、李牧。臺灣大學呂世浩老師認為,《史記》的史實根據以本紀為準,其次世家,其次列傳。在《史記》的其它篇章中,藺相如的事跡不見於《周本紀》和《秦本紀》,在《趙世家》中只有一句話提及他:「(趙惠文王)二十八年,藺相如伐齊,至平邑」,這已經是「將相和」之後四年的事情了。
  • 廉頗藺相如列傳 《廉頗藺相如列傳》解析
    《廉頗藺相如列傳》解析 1.廉頗者,趙之良將也。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拜為上卿,以勇氣聞於諸侯。內容分析:澠池會廉頗亦有功勞,「位在廉頗之右」引起下文的爭端,情節環環相扣。18.廉頗曰:「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之大功,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賤人,吾羞,不忍為之下!」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相如聞,不肯與會,相如每朝時,常稱病,不欲與廉頗爭列。已而相如出,望見廉頗,相如引車避匿。
  • 《廉頗藺相如列傳》解析
    《廉頗藺相如列傳》解析 1.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 高中必背古詩詞名篇講解:66《廉頗藺相如列傳》
    《廉頗藺相如列傳》生動刻畫了廉頗、藺相如、趙奢、李牧、趙惠文王等一批性格各異的人物形象,他們或耿直或忠厚,或魯莽或機智,形象鮮明生動,令人嘆服。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拜為上卿,以勇氣聞於諸侯。藺相如者,趙人也,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  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
  • 【課堂】中華傳統文化視角下的史傳類文言文解讀——以《廉頗藺相如列傳》為例(邱德瓔)
    課文《廉頗藺相如列傳》作為史傳類文言文,編選為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四第四單元的第一課,具有重要的教學示範意義。《廉頗藺相如列傳》是《史記》中的名篇,本為廉頗、藺相如、趙奢、李牧四人的合傳,以藺相如為本傳核心人物,以廉頗的生平遭際為首尾,附敘趙奢、李牧二位名將事跡,將人物命運起伏作為線索,勾勒出戰國時期的趙國興衰史,抒發了作者「人之雲亡,邦國殄瘁」[1]的無限興亡之感。
  • 廉頗藺相如列傳(一)
    廉頗藺相如列傳(一)廉頗(公元前327年~公元前243年),嬴姓,廉氏,名頗,一說字洪野,中山苦陘(今河北省定州市)人,趙國良將。公元前283年,廉頗擔任趙惠文王的將軍,率兵進攻齊國,大敗齊軍,攻佔陽晉,拜為上卿,從此以英勇善戰聞名於諸侯。藺相如,趙(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陽縣)人,是趙國宦官令穆賢的賓客。
  • 《廉頗藺相如列傳》
    今日詩詞:《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藺相如列傳,出自西漢司馬遷所著《史記》卷八十一。戰國末,強秦採取遠交近攻、各個擊破的戰略,積極對外擴張。趙國實力比秦稍弱。本篇為合傳,以廉頗、藺相如為主,並記述了趙奢父子及李牧的主要事跡。價值連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布衣之交、負荊請罪、刎頸之交、怒髮衝冠、白璧微瑕等成語均出自本篇。廉頗藺相如列傳(節選)兩漢:司馬遷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 篇目11:《廉頗藺相如列傳》 ——2021屆高三江蘇備考系列1:文言文情境默寫、詞語解釋、句子翻譯
    《廉頗藺相如列傳》司馬遷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譯文
    廉頗、藺相如計曰:「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趙王遂行,相如從。廉頗送至境,與王訣曰:「王行,度道裡會遇之禮畢,還,不過三十日。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王許之,遂與秦王會澠池。秦王飲酒酣,曰:「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趙王鼓瑟。秦御史前書曰「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藺相如前曰:「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請奏盆缻秦王,以相娛樂。」秦王怒,不許。
  • 「負荊請罪」之後,藺相如是怎麼死的?廉頗最終的結局如何?
    在後來的"澠池之會"中,秦昭襄王也沒有佔到任何便宜,不過成就了一位歷史名人藺相如,同時也引出了一個廉頗"負荊請罪"的故事。因此,司馬遷在《史記》中專門為二人寫了一篇《廉頗藺相如列傳》,使他們的美名一直流傳至今。藺相如確實有功於趙國,當時的趙惠文王也對他進行了實質性的獎勵:"完璧歸趙"之後,藺相如由一位舍人被直接提拔為上大夫,"澠池之會"後又拜其為上卿。
  • 今日預習《廉頗藺相如列傳(上)》
    《史記》是西漢司馬遷所著,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分為本紀、世家、列傳、書、表,記述了黃帝到漢武帝時長達三千年的歷史,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①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⑤於是王召見,問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強而趙弱,不可不許。」【譯】於是趙王召見(藺相如),問藺相如說:「秦王用十五座城池請求交換我的和氏璧,可不可以給他?」相如說:「秦國強,趙國弱,不可以不答應。」
  • 《廉頗藺相如列傳》草書加譯文,讓你真正讀懂草書
    「宋四家」之一黃庭堅,其草書的巨大成就,在《廉頗藺相如列傳》長卷大放異彩。
  • 黃庭堅草書《廉頗藺相如列傳》!洋溢著活躍的韻律美,賦予草書嶄新...
    黃庭堅的草書《廉頗藺相如列傳》長卷大放異彩。 曰:「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
  • 司馬遷《史記》朗誦合集
    《廉頗藺相如列傳》司馬遷中華經典資源庫
  • 負荊請罪中的廉頗與藺相如最終結局如何?課本上肯定沒告訴你
    這個故事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史書中對此記載的也很簡單,「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這就是負荊請罪的原文,不可否認的是,這樣的故事值得我們學習。 那麼歷史上廉頗與藺相如的結局如何呢?史記的出現讓後人對春秋戰國這段歷史有所了解,現如今的人們對司馬遷這個名字肯定是不陌生的。
  • 黃庭堅草書名作《廉頗藺相如列傳》(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
    此卷為黃庭堅書《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文中有節略。卷尾無書寫紀年和史款,約書於紹聖二年(1095年)。卷內鈐有「 內府書印」、「紹興」連珠印、 「內省齋」、「秋壑圖書」、歐陽玄印」、「項子京家珍藏」、等印鑑,還有項元汴跋。此卷是傳世黃書中的名跡,《式古堂書畫會考》、安歧的《黑緣會觀》等書均有著錄。
  • 1月第二周複習篇目:人教版必修四《廉頗藺相如列傳》(全文)
    《史記》是西漢司馬遷所著,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分為本紀、世家、列傳、書、表,記述了黃帝到漢武帝時長達三千年的歷史,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①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藺相如計曰:「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趙王遂行,相如從。【譯】趙王害怕秦國,想不去。廉頗、藺相如商量說:「大王(如果)不去,(就)表示趙國軟弱且膽小。」趙王於是前去(赴會),藺相如跟從著。毋: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