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7月23日電 日本新華僑報網23日刊發文章《中國「厭日」與學日語人數緣何同創新高》,文章指出,中國高比例的「厭日」群體不能不讓人擔憂兩國關係的未來走向,而學日語的中國人保持一定幅度增長以及增長原因,又足以成為劃破黑暗的一抹光亮。然而,如果日本政府不懂得珍惜、呵護這來之不易的細微光亮,任其自生自滅,最終還會把兩國關係推向進一步的困境。
文章摘編如下:
據日本共同社報導,美國知名調查機構皮尤中心今年3、4月份針對亞洲一些國家進行的輿論調查顯示,相比東南亞國家普遍對日本「印象良好」,中韓兩國民眾「對日本的印象非常惡劣」,如是回答的中國人不僅高達74%,比韓國多出36%,更是比2008年調查時增加了40%;加上回答對日本「印象不太好」的比例,合計共90%,高出韓國13%。此外,中韓兩國均有85%的受訪者對安倍晉三印象不佳,對安倍政府的看法也頗為嚴厲。
值得關注的是,上述數據發表的三天前,日本國際交流基金公布了海外日語學習者人數最新速報值:2012年學習日語的中國人以26.5%的增幅超過2009年排在榜首的韓國,位列全球第一。
從常理上說,越是憎惡一個國家,對其歷史文化越是興趣寡然。在中國社會「厭日」、「抗日」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之時,學習日語的人數不降反升,這種矛盾的現象值得探究。
事實上,在皮尤中心進行調查時,78%的中國人認為,日本政府沒有就「二戰」期間日軍的侵略行為充分道歉,這是「厭日」情緒產生的根源。對於歷史上發動的侵略戰爭給中國造成的深重災難,日本政府雖然看起來有多次的各種形式的反省以及歉意,但一些政界要人表現出來的百般掩飾、否認歷史的言論和行為,讓中國人不但懷疑日本政府「歉意」背後的「誠意」,也因此對日本政府失去信任。
在這種「歷史情結」以外,近年來中日兩國圍繞著釣魚島的領土爭端,也傷害了中國民眾的情感。這個已經被擱置了40年之久的問題重新浮出水面,顯然是日本政府做了手腳的結果。這也無形中讓中國人在對日情感上除了「歷史情結」以外又增加了「領土情結」。
問題是,在這種情感的糾結中,中國人學習日語的熱情為何還會如此高漲?對此,日本國際交流基金不但總結出受日本動漫、漫畫影響和為了將來就業兩點主要原因,更指出中國的日語學習者以大學生居多,如今的中國大學生更傾向於根據興趣愛好選擇學習,而日語在中國高校通常被設為第二外語。在此基礎上,日本國際交流基金得出結論稱:「中日兩國因釣魚島問題造成的影響範圍有限,也就是說,對於日語學習者的影響很小。」
應該說,上述歸納不乏符合現實的客觀之處。近年來,中日兩國雖然就歷史認識、領土爭端問題存在一些爭議,但民間交往日益頻繁,這使得中國的年輕一代接觸日本的機會越來越多。出於對日本文化的喜愛、深入了解乃至前往日本留學等潛在的需要,學習日語對於他們而言成為必然要求。在這個意義上,2012年中日關係因為釣魚島歸屬紛爭陷入低谷之時,學習日語的中國人增幅能夠超過四分之一,實則揭示了兩國之間有著扯不斷的紐帶、淵源。
但是,這裡的「影響範圍有限」不等於沒有影響,不等於可以等閒視之。兩國之間的分歧還是存在,而且,由於溝通不暢、文化差異等因素,對日本存在相當誤解的中國人不在少數。如何消弭這一鴻溝,是日本政府必須正視的問題。
概言之,中國高比例的「厭日」群體不能不讓人擔憂兩國關係的未來走向,而學日語的中國人保持一定幅度增長以及增長原因,又足以成為劃破黑暗的一抹光亮。然而,如果日本政府不懂得珍惜、呵護這來之不易的細微光亮,任其自生自滅,最終還會把兩國關係推向進一步的困境。(李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