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間|重症監護室醫生鄧超:每一個生命都不能放棄

2020-12-22 澎湃新聞

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血管外科監護室主治醫師鄧超。

圖/文 李卓然

一邊是焦急等待的病人家屬,一邊是掙扎在死亡線上的危重病人,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血管外科重症監護室的移動門,像橫亙在生與死之間的界線。

每天上午10點至12點,下午14點至16點,家屬才能通過醫生告知病情時,從門縫裡看一眼他們牽掛的親人。

在重症監護室裡,匯集了生與死的掙扎,以及數不盡的悲歡離合。

在這裡,死神隨時會撥動倒計時的秒表,醫生們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與死神競速,將徘徊在生死邊緣的危重病人「拉回來」。

鄧超與同事進行交接班。

微小變化VS生死較量

當危重病人病情穩定,成功從重症監護室回到普通病房,他們可能自己都未必知道,那些生死攸關的時刻,背後是重症監護室醫生、護士的悉心照顧和徹夜守護。

5月份的一個清晨,上午7點30分,距離交接班還有半個小時,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血管外科監護室主治醫師鄧超提前來到重症監護室。

每天交接班前,他都會第一時間查看、詢問病人的病情變化。病情有何進展?各項關鍵指標有沒有好轉?有什麼特殊問題?治療方案是否需要調整?

整個交接班的過程會根據病人的病情,持續20分鐘至1個小時。之後,鄧超會和同事一起挨個病床去確認了解情況。從感受病人的皮膚乾燥程度、溫暖程度,到觀察病人的表情語態,從聽診病人的肺呼吸音、心音,到觀察病人的手腳靈活度……整個流程下來,鄧超對每位病人的情況了如指掌。

「任何環節、細節都不能放過,因為每一次的細微變化,對於危重病人來說,都是在和生死較量。」多年的從醫經驗告訴鄧超,細心是重症監護醫生必備的特質,有時看似一個很普通的細節,或許就決定了患者的生死。

鄧超與同事一起檢查病人病情。

2018年4月,一名初中生因爆發性心肌炎導致嚴重的心源性休克入院搶救。由於心源休克可能導致患者迅速死亡,鄧超當時就給她上了VA-ECMO(體外膜肺氧合技術)進行治療。5天後,該名患者的心臟功能逐漸恢復。

就在大家都鬆一口氣的時候,意外悄然而至。因為用ECMO時,需要使用抗凝血劑,但這會引發出血或者血栓風險,甚至可能引發腦出血。就在這名患者撤下ECMO的當晚,鄧超檢查時發現,患者的瞳孔兩側不一樣大,這意味著有顱內出血的情況,並壓迫了部分腦組織。

來不及多想的鄧超,及時通知了醫院腦外科專家為患者做了開顱清血手術,患者的病情慢慢穩定下來。

儘管經歷了爆發性心肌炎,使用了ECMO,還出現了腦出血症狀,但最終患者還是成功出院。

「這類病例告訴我,不能放過任何一個微小的異常,因為危機和生機都藏在細節裡。」鄧超說。

鄧超與救治組同事們為新冠肺炎確診患者李阿姨進行除顫。

危險發生了

每一個平靜的日常,是每一位重症監護醫生的期望。今年39歲的鄧超從業12年,幾乎每天都在和死神打交道,參與了很多驚心動魄的搶救。

2020年2月9日凌晨2點30分,鄧超第一次見到新冠肺炎確診患者李阿姨(化名)。當時李阿姨身上插滿了大大小小的管子,情況特別危重。

儘管已進行了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呼吸,但李阿姨的缺氧症狀仍無法改善,血氧飽和度持續下降,心率、血壓難以維持。

「當時她的各項指標很差,常規的治療手段效果不大,她的身體狀況依舊在走下坡路,所以我們決定給她上ECMO。」鄧超說,有了ECMO輔助之後,李阿姨的血氧飽和度很快升至100%,心率、血壓平穩,病情逐漸平穩,病魔的陰霾被一點點吹散。

記錄監測數據、清洗管道……每一件事都看上去很簡單,卻讓人不敢放鬆警惕。李阿姨沉重的呼吸聲和插滿全身的管子都發出預警:危險隨時會發生!

2月27日,是李阿姨使用ECMO後的第18天。

一大早,床旁護士發現李阿姨口腔內出血比以往嚴重,在進行胃管回抽時發現胃管裡也有血,大家擔心是消化道出血,這意味著病人的胃腸道功能可能發生紊亂,會大概率造成嚴重併發症,甚至致死。

「但是,當時因為李阿姨的臨床表現有一些不符合消化道出血的情況,所以我一直在考慮是不是消化道出血,出血的原因到底在哪兒?」鄧超說,後來經過詳細的排查,發現出血點並不在消化道,而是在口腔內。「口腔裡有一個明確的出血點,這樣就會有血滲到胃裡去,所以會從胃管引出來。」

為了給李阿姨止血,同時又要防止被感染,鄧超戴了三層口罩,穿著防護衣,在嚴密的防護下,把手指伸進李阿姨的口腔裡去壓迫出血點,按壓了近一個半小時。

「當時汗水從頭頂流下來,流到嘴裡,呼吸都十分困難。」一個半小時過後,血終於止住了,李阿姨又挺過了一關。而此時的鄧超卻因為「全副武裝」造成缺氧、喘不上氣,差點暈厥。

「血止住後,我在門口的緩衝間裡坐著休息,對著外面大口呼吸新鮮空氣,持續了近40分鐘,才慢慢緩過勁來。」

鄧超與救治組同事們為新冠肺炎確診患者李阿姨做氣管插管手術。

與死神「搶人」

3月4日,李阿姨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轉為陰性。3月28日,經歷了49天的ECMO輔助治療,李阿姨的肺功能明顯改善,撤機的時機到了。

對於每一位ECMO治療者來說,撤機時的拔管就像是一場「人生大考」。如果插管拔出後,沒有得當的外力把創口按壓住,血管會因為張力過高而形成局部血腫,甚至更嚴重的後果。

李阿姨撤機拔管時,鄧超在病床前站著用大拇指片刻不間斷地按壓導管接口40分鐘,沒有中斷。他擔心換人以後按壓的位置會造成偏移,導致前功盡棄。

結束按壓,鄧超還繼續守在李阿姨病床前,反覆檢查創口不再滲血後才敢離開……

心率失常、氣胸、出血、休克感染……這樣危及李阿姨生命的狀況前後共發生了六次,每一次鄧超和同事們都拼盡全力,把李阿姨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

鄧超坦言,在危急時刻,救治小組盡心盡力一起搶救病人的情景讓人動容,同時他自己也對疫情和生命有了更深的感悟,「每一個生命都應該尊重,都不能放棄,都值得冒險。」

鄧超檢查病人病情。

搶救,不放棄

鄧超說,醫生不是神,進入重症監護室的患者,沒有人能確保他們每一個人都能健健康康地回到家人身邊。可作為醫生,必須帶著對生命的敬畏,盡力搶救。

2018年的一天,一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還沒做完介入手術,便在手術臺上心跳驟停。情急之下,醫護人員一路按壓搶救,並迅速轉移到鄧超所在的重症監護室。

「因為患者的心功能特別差,必須得上ECMO。」

在按壓的情況下,患者的動脈波動很難摸到,鄧超只能靠自己的感覺和多年的從醫經驗為患者進行插管。各項操作做完之後,病人算是搶救過來了。

「那種緊急的情況下,患者的心跳就是靠持續不斷按壓,一直維持了近50分鐘。」鄧超說,如果患者搶救半個小時,生命體徵沒有得到恢復,就宣告了搶救失敗,「但每每遇到這種情況,醫生都不願意放棄。」

鄧超查看病人的各項監測數據。

而這都源於鄧超從小對醫生職業的憧憬與嚮往。「我舅舅是醫生,剛上初中時,我跟舅舅去他工作的醫院。看到病人被治癒的情景,讓人覺得醫生這個職業特別崇高。」

作為一名重症監護室醫生,全年近乎無休已成為鄧超的常態。手機也要隨時保持開機並且不能靜音,一旦負責的病人發生危險,就算是在家睡覺也要火速趕到病房。

因此,對於鄧超來說,能睡個完整覺,安靜的陪陪家人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對於家人,我更多的是愧疚。所以只要我休息,我就會儘量多陪陪家人,畢竟這是我僅有的一點空閒時間。」

記者手記:

健康所系,性命相託。

很多時候,鄧超這樣的重症監護室醫生,傾盡全力也未必能挽回一條人命。可他們還是願意為此付出時間和精力,不願放棄每一個鮮活的生命。

究其原因,除了搶救成功時的欣喜和成就感之外,醫德與責任,可能是讓他們堅持下去的動力。

用鄧超的話來說,「但凡上班一天,就要為自己的這份工作去承擔相應責任,這是職責所在。」

救死扶傷,不辭艱辛,執著追求……「醫者仁心」在他們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詮釋。

(來源:西部網)

原標題:《此間|重症監護室醫生鄧超:每一個生命都不能放棄》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重症監護室裡盡顯人性,是搶救,還是放棄,該如何選擇
    重症監護室裡盡顯人性,是搶救,還是放棄,該如何選擇有一位朋友在重症監護室工作,她每天都會見到各種各樣的人和家庭,在面對是搶救還是放棄的考驗面前,展現出來的態度,真的是五花八門,這時候,病人家屬要面對一個兩難的抉擇,選擇搶救,一定會花一大筆錢,
  • 醫院裡的重症監護室原來是這樣的
    點擊查看 「大門緊閉,門外是焦急等待的患者家屬,大多神情凝重,門內則是躺在床上不能動彈,身上帶著各種治療儀器的重症患者。」——這大概是多數人對重症監護室的第一印象。在他們看來,重症監護室是醫院最為神秘的地方,也是他們最不願意與之有交集的地方。
  • 孩子玩貼畫進了重症監護室
    來源標題:孩子玩貼畫進了重症監護室作為孩子百寶箱裡的玩具之一,造型可愛的小貼畫幾乎隨處可見,有的學校、幼兒園或課外班的老師也時常會用小貼畫作為鼓勵孩子的「獎品」。殊不知,這些小貼畫很可能會化身傷害孩子的鋒利「武器」。記者從首都兒科研究所獲悉,醫院已連續接診了多例因小貼畫而意外受傷的小患兒。
  • 土耳其新冠重症監護室
    1月8日,醫生在土耳其安卡拉一家醫院收治新冠患者的重症監護室裡工作。 1月8日,醫生在土耳其安卡拉一家醫院收治新冠患者的重症監護室裡工作。新華社發
  • ICU重症監護室是什麼樣的 ?
    ICU重症監護室大家都不陌生,但是也不熟悉,知道裡面的患者都是患有重大疾病、抵抗力非常低下的,可是由於ICU有嚴格的規定,不允許外人進入,所以人們對其都不熟悉,也充滿好奇。ICU重症監護室是什麼樣的?ICU探視系統帶來去了解一下。
  • 我花三個月時間在重症監護室做義工,最終卻成了一個病人
    為什麼她死後連一個收屍的人都沒有?27床的死,成為我心裡的一個梗,怎麼也無法釋懷。於是我開始關注那些病人,那些家屬,我突然有一種衝動,想要走近他們,想要了解他們背後的苦樂悲歡。於是,在2013年10月15日,我申請到醫院的重症監護室做義工,也就是從那時開始,我的人生悄悄發生了改變。
  • 重症監護室ICU,多少人頭皮發麻的地方
    重症監護室的可怕,無外乎兩個點:命懸一線和超高費用。無論哪一個,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都是承擔不起的,因一提到重症監護室ICU,每個人都心驚膽戰。因為進ICU的患者都是生命垂危的嚴重患者,包括器官衰竭患者,嚴重感染患者,嚴重併發症患者等,可能是20出頭的年輕人,也可能是7、80歲的老人,都說不準。那麼,ICU的開銷到底有多可怕呢?
  • 用愛點亮「新希望」 走進綿陽市中心醫院新生兒重症監護室
    新生兒重症監護室 (NICU),是為各種高危新生兒提供生命支持的地方。「再有幾天,你們就可以健康回家了,」新生兒監護室副主任陳佳笑著對保暖箱裡的寶寶說,「這是一對雙胞胎寶寶,媽媽因為妊娠期高血壓,宮頸機能不全,因為慢性宮內窘破,這對雙胞胎在 28 周+5 天的時候早產了,小雙生下來 1.2 公斤,大雙生下來只有 920 克。」
  • 大醫院的重症監護室一天費用有多少?都花在哪裡了?看完算搞懂了
    大醫院的重症監護室一天費用有多少?都花在哪裡了?看完算搞懂了重症監護室,也可以稱作ICU。每當聽到某人進了重症監護室時,許多人第一反應就是他病得很嚴重,第二反應一般都是要花費很多的錢了。都花在哪裡了?看完算搞懂了當我們參觀重症監護室時,可以看出,這裡不同於普通的病房,配備著有高級的醫療設備。像心電圖機、床邊監護儀、中心監護儀、多功能呼吸治療機等許多複雜的儀器,它們的引進、使用、拆洗,都是一筆筆經費在燃燒。這些儀器的存在必不可少,能夠時刻觀察病人體內的詳細情況,引導醫生正確治療。
  • 「現在還看不到盡頭」 美國俄克拉荷馬州醫生用鏡頭記錄重症監護室...
    當地一名參與救治的醫生用自己的鏡頭記錄下了目前重症監護病房的現狀,他還呼籲民眾能遵守防疫要求,儘早結束這「看不到盡頭」的悲慘一幕。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美國 英特格裡斯西南醫療中心感染科主任 大衛·尚索姆:今天我要去醫院照顧一些病人,現在醫院越來越滿,重症監護室滿員了,我們所有的設施都在運轉
  • 來賓市首個獨立全護理兒科重症監護室成立
    導讀12月12日,來賓市人民醫院兒科重症監護室揭牌成立,標誌著我市首個獨立全護理的兒科重症監護室正式投入使用。點擊視頻市人民醫院兒科重症監護室可救治重症肺炎、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腎功能衰竭,肝功能不全或衰竭、多器官功能障礙症候群、食物藥物中毒、嚴重膿毒症等危重症患兒,並對小兒心血管、顱腦、腹部及其他各類外科重大手術進行手術期監護及生命支持
  • 醫療「湘軍」 奮戰湖北丨重症監護室:麻醉醫生的「磨練」
    通訊員 石柳韻 邱瑜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段涵敏「重症監護病房管理,是麻醉科醫生不擅長的。經歷了一段時間的『磨練』以後,查看監護、問明情況、調取個例診療方案、下醫囑、觀察病情變化等等,已遊刃有餘了。」
  • 小雅琳從重症監護室轉入普通病房
    本版稿件 首席記者 周立 文 記者 周舸 攝本報訊 昨日上午,兒童醫院傳來好消息,受繼母毒打已昏迷8天的墊江4歲女童譚雅琳,終於從重症監護室轉入普通病房,但仍處於昏迷狀態,尚未脫離危險。主治醫生李醫生說,小雅琳之所以轉到腦外科普通病房,是因為她的生命體徵相對平穩、電解質平衡、能自主呼吸,「但這並不表示她快醒了,或脫離了危險。她隨時可能出現各種併發症,嚴重的話,還有可能再次轉到重症監護室。」李醫生介紹,腦外傷一般有3個步驟,一是救命,二是綜合治療促醒,三是恢復治療,小雅琳現在處於第一和第二階段之間。
  • 寧鄉市急診重症監護室提質
    時間就是生命,劉某被緊急送入急診重症監護室(EICU)實行監護及治療,目前生命體徵逐漸平穩。據悉,這是寧鄉市人民醫院急診重症監護室投入使用後的第一位患者,也是急診搶救-急診重症監護室連貫性一體化運行後的第一位受益者。11月30日上午,院長劉亮帶領院領導班子成員和職能科室負責人一同前往急診急救大樓,共同見證急診重症監護室的開科。
  • 初心之路|重症醫生楊曉軍:不拋棄不放棄每一個生命
    在她看來,對醫生而言冷靜、鎮定非常重要,但對於病人而言,醫護人員的人文關懷也必須參與到救治中,「就像那句話說的那樣,醫學是偶爾治癒,常常幫助,總是安慰」。27年時間,無論是救治技術還是診療理念,重症醫學都在發展、進步。人們對重症醫學的認識也從當初死亡前的「最後一站」,到如今的救治關口前移、挽救更多生命。
  • 省立醫院東院發現一棄嬰,目前正在重症監護室搶救
    目前,嬰兒已被送入新生兒重症監護室,詳細情況還在調查當中。12日上午10點多,記者來到了省立醫院東院區兒科門急診。一名醫護人員告訴記者,他們這裡確實發現一棄嬰,是昨晚夜班工作人員發現的,目前孩子在新生兒重症監護室,「據說是男孩」。隨後,記者來到新生兒重症監護室,不過無法進入。
  • 英國首相府:詹森已離開重症監護室 精神非常好
    (路透社)【海外網4月10日|戰疫全時區】據天空新聞臺報導,當地時間9日,英國首相府發言人表示,首相詹森精神狀態非常好,已於當天晚上離開重症監護室,被送往病房。在病情恢復的初期階段,他將留在醫院,接受非常密切的病情監控。詹森現年55歲,3月27日,他承認新冠病毒檢測結果呈陽性,正在自我隔離。
  • 長沙七旬老人只抱了一下孫子,結果住進了重症監護室
    何爹爹以為是老毛病慢阻肺發作了,馬上坐下休息,可是呼吸困難不緩解,而且不能平臥了,得坐著呼吸才稍微舒服,一整晚沒躺下睡覺,第二天實在是熬不住了,一早進了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急診科。急診科醫生馬上安排抽血、做檢查,肺部CT平掃提示1.左側氣胸,肺組織壓縮約40%。
  • 探訪ICU:監護醫生和死神「掰手腕」,搶救永不停歇
    住進這裡的人,大部分處於多個器官危及生命的狀態,由於病情複雜,在普通病房無法得到有效救治。只有經過嚴密監護和綜合治療,才能減少死亡風險。醫生們說,重症監護病房就是拯救危重患者的最後一道防線。  辦公桌上摞著一堆紙質病歷。主治醫師每念一名患者,一位戴著藍口罩的醫生就會換一本病歷翻閱。雖然「藍口罩」只看不說,但會議室裡的眼睛都盯著他。
  • 直擊重症監護室的一天:忙碌與危險,仁術與仁心,堅守與希望!
    重症監護室,又叫ICU病房這裡時刻上演著生與死的故事ICU病房的醫師不是普通的醫者他們是光,照亮病人回來的路他們是信念,篤定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他們是力量,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和病魔做鬥爭!武華傑認真聽著每一個訊息,一旦進入ICU,他就如同一個戰士,為之激勵他不懈戰鬥戰鬥的,是珍貴的生命。武華傑很忙,時間對他來說,是最悄然流逝的東西。每天,他都有很多手術,術前必須和病人家屬充分溝通,每一個細節都要解釋到位;如遇病人突發危急狀態,他必須馬上參與搶救,分秒必爭;不止白天,有時晚上也會電話不斷,通晚不能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