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血管外科監護室主治醫師鄧超。
圖/文 李卓然
一邊是焦急等待的病人家屬,一邊是掙扎在死亡線上的危重病人,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血管外科重症監護室的移動門,像橫亙在生與死之間的界線。
每天上午10點至12點,下午14點至16點,家屬才能通過醫生告知病情時,從門縫裡看一眼他們牽掛的親人。
在重症監護室裡,匯集了生與死的掙扎,以及數不盡的悲歡離合。
在這裡,死神隨時會撥動倒計時的秒表,醫生們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與死神競速,將徘徊在生死邊緣的危重病人「拉回來」。
鄧超與同事進行交接班。
微小變化VS生死較量
當危重病人病情穩定,成功從重症監護室回到普通病房,他們可能自己都未必知道,那些生死攸關的時刻,背後是重症監護室醫生、護士的悉心照顧和徹夜守護。
5月份的一個清晨,上午7點30分,距離交接班還有半個小時,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血管外科監護室主治醫師鄧超提前來到重症監護室。
每天交接班前,他都會第一時間查看、詢問病人的病情變化。病情有何進展?各項關鍵指標有沒有好轉?有什麼特殊問題?治療方案是否需要調整?
整個交接班的過程會根據病人的病情,持續20分鐘至1個小時。之後,鄧超會和同事一起挨個病床去確認了解情況。從感受病人的皮膚乾燥程度、溫暖程度,到觀察病人的表情語態,從聽診病人的肺呼吸音、心音,到觀察病人的手腳靈活度……整個流程下來,鄧超對每位病人的情況了如指掌。
「任何環節、細節都不能放過,因為每一次的細微變化,對於危重病人來說,都是在和生死較量。」多年的從醫經驗告訴鄧超,細心是重症監護醫生必備的特質,有時看似一個很普通的細節,或許就決定了患者的生死。
鄧超與同事一起檢查病人病情。
2018年4月,一名初中生因爆發性心肌炎導致嚴重的心源性休克入院搶救。由於心源休克可能導致患者迅速死亡,鄧超當時就給她上了VA-ECMO(體外膜肺氧合技術)進行治療。5天後,該名患者的心臟功能逐漸恢復。
就在大家都鬆一口氣的時候,意外悄然而至。因為用ECMO時,需要使用抗凝血劑,但這會引發出血或者血栓風險,甚至可能引發腦出血。就在這名患者撤下ECMO的當晚,鄧超檢查時發現,患者的瞳孔兩側不一樣大,這意味著有顱內出血的情況,並壓迫了部分腦組織。
來不及多想的鄧超,及時通知了醫院腦外科專家為患者做了開顱清血手術,患者的病情慢慢穩定下來。
儘管經歷了爆發性心肌炎,使用了ECMO,還出現了腦出血症狀,但最終患者還是成功出院。
「這類病例告訴我,不能放過任何一個微小的異常,因為危機和生機都藏在細節裡。」鄧超說。
鄧超與救治組同事們為新冠肺炎確診患者李阿姨進行除顫。
危險發生了
每一個平靜的日常,是每一位重症監護醫生的期望。今年39歲的鄧超從業12年,幾乎每天都在和死神打交道,參與了很多驚心動魄的搶救。
2020年2月9日凌晨2點30分,鄧超第一次見到新冠肺炎確診患者李阿姨(化名)。當時李阿姨身上插滿了大大小小的管子,情況特別危重。
儘管已進行了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呼吸,但李阿姨的缺氧症狀仍無法改善,血氧飽和度持續下降,心率、血壓難以維持。
「當時她的各項指標很差,常規的治療手段效果不大,她的身體狀況依舊在走下坡路,所以我們決定給她上ECMO。」鄧超說,有了ECMO輔助之後,李阿姨的血氧飽和度很快升至100%,心率、血壓平穩,病情逐漸平穩,病魔的陰霾被一點點吹散。
記錄監測數據、清洗管道……每一件事都看上去很簡單,卻讓人不敢放鬆警惕。李阿姨沉重的呼吸聲和插滿全身的管子都發出預警:危險隨時會發生!
2月27日,是李阿姨使用ECMO後的第18天。
一大早,床旁護士發現李阿姨口腔內出血比以往嚴重,在進行胃管回抽時發現胃管裡也有血,大家擔心是消化道出血,這意味著病人的胃腸道功能可能發生紊亂,會大概率造成嚴重併發症,甚至致死。
「但是,當時因為李阿姨的臨床表現有一些不符合消化道出血的情況,所以我一直在考慮是不是消化道出血,出血的原因到底在哪兒?」鄧超說,後來經過詳細的排查,發現出血點並不在消化道,而是在口腔內。「口腔裡有一個明確的出血點,這樣就會有血滲到胃裡去,所以會從胃管引出來。」
為了給李阿姨止血,同時又要防止被感染,鄧超戴了三層口罩,穿著防護衣,在嚴密的防護下,把手指伸進李阿姨的口腔裡去壓迫出血點,按壓了近一個半小時。
「當時汗水從頭頂流下來,流到嘴裡,呼吸都十分困難。」一個半小時過後,血終於止住了,李阿姨又挺過了一關。而此時的鄧超卻因為「全副武裝」造成缺氧、喘不上氣,差點暈厥。
「血止住後,我在門口的緩衝間裡坐著休息,對著外面大口呼吸新鮮空氣,持續了近40分鐘,才慢慢緩過勁來。」
鄧超與救治組同事們為新冠肺炎確診患者李阿姨做氣管插管手術。
與死神「搶人」
3月4日,李阿姨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轉為陰性。3月28日,經歷了49天的ECMO輔助治療,李阿姨的肺功能明顯改善,撤機的時機到了。
對於每一位ECMO治療者來說,撤機時的拔管就像是一場「人生大考」。如果插管拔出後,沒有得當的外力把創口按壓住,血管會因為張力過高而形成局部血腫,甚至更嚴重的後果。
李阿姨撤機拔管時,鄧超在病床前站著用大拇指片刻不間斷地按壓導管接口40分鐘,沒有中斷。他擔心換人以後按壓的位置會造成偏移,導致前功盡棄。
結束按壓,鄧超還繼續守在李阿姨病床前,反覆檢查創口不再滲血後才敢離開……
心率失常、氣胸、出血、休克感染……這樣危及李阿姨生命的狀況前後共發生了六次,每一次鄧超和同事們都拼盡全力,把李阿姨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
鄧超坦言,在危急時刻,救治小組盡心盡力一起搶救病人的情景讓人動容,同時他自己也對疫情和生命有了更深的感悟,「每一個生命都應該尊重,都不能放棄,都值得冒險。」
鄧超檢查病人病情。
搶救,不放棄
鄧超說,醫生不是神,進入重症監護室的患者,沒有人能確保他們每一個人都能健健康康地回到家人身邊。可作為醫生,必須帶著對生命的敬畏,盡力搶救。
2018年的一天,一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還沒做完介入手術,便在手術臺上心跳驟停。情急之下,醫護人員一路按壓搶救,並迅速轉移到鄧超所在的重症監護室。
「因為患者的心功能特別差,必須得上ECMO。」
在按壓的情況下,患者的動脈波動很難摸到,鄧超只能靠自己的感覺和多年的從醫經驗為患者進行插管。各項操作做完之後,病人算是搶救過來了。
「那種緊急的情況下,患者的心跳就是靠持續不斷按壓,一直維持了近50分鐘。」鄧超說,如果患者搶救半個小時,生命體徵沒有得到恢復,就宣告了搶救失敗,「但每每遇到這種情況,醫生都不願意放棄。」
鄧超查看病人的各項監測數據。
而這都源於鄧超從小對醫生職業的憧憬與嚮往。「我舅舅是醫生,剛上初中時,我跟舅舅去他工作的醫院。看到病人被治癒的情景,讓人覺得醫生這個職業特別崇高。」
作為一名重症監護室醫生,全年近乎無休已成為鄧超的常態。手機也要隨時保持開機並且不能靜音,一旦負責的病人發生危險,就算是在家睡覺也要火速趕到病房。
因此,對於鄧超來說,能睡個完整覺,安靜的陪陪家人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對於家人,我更多的是愧疚。所以只要我休息,我就會儘量多陪陪家人,畢竟這是我僅有的一點空閒時間。」
記者手記:
健康所系,性命相託。
很多時候,鄧超這樣的重症監護室醫生,傾盡全力也未必能挽回一條人命。可他們還是願意為此付出時間和精力,不願放棄每一個鮮活的生命。
究其原因,除了搶救成功時的欣喜和成就感之外,醫德與責任,可能是讓他們堅持下去的動力。
用鄧超的話來說,「但凡上班一天,就要為自己的這份工作去承擔相應責任,這是職責所在。」
救死扶傷,不辭艱辛,執著追求……「醫者仁心」在他們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詮釋。
(來源:西部網)
原標題:《此間|重症監護室醫生鄧超:每一個生命都不能放棄》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