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之路|重症醫生楊曉軍:不拋棄不放棄每一個生命

2021-01-20 澎湃新聞

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以下簡稱「總醫院」)是寧夏規模最大的一家三甲醫院。因服務周邊陝西、內蒙古、甘肅三省份的部分患者,2019年,醫院的總診療服務數超過300萬人次(寧夏常住人口690餘萬人),手術量為6萬人次。

楊曉軍就是這家醫院的重症醫學科主任。1994年4月,楊曉軍與同事一道在這裡共同創建了寧夏首個重症醫學科。今年53歲的她,已經在這家醫院工作了30年,在這個科室工作了27年。

深耕重症醫學領域近三十年,楊曉軍不僅救治了許多重症患者,在重症醫學領域也已有諸多貢獻。在她看來,對醫生而言冷靜、鎮定非常重要,但對於病人而言,醫護人員的人文關懷也必須參與到救治中,「就像那句話說的那樣,醫學是偶爾治癒,常常幫助,總是安慰」。

27年時間,無論是救治技術還是診療理念,重症醫學都在發展、進步。人們對重症醫學的認識也從當初死亡前的「最後一站」,到如今的救治關口前移、挽救更多生命。但不論怎樣,「重症醫學關鍵在於治好病人,許多病人就是生命邊緣再拉一把,不拋棄不放棄。」楊曉軍說。

楊曉軍,即將赴湖北抗疫之時。

到湖北去抗疫

2020年2月12日,寧夏第三批援助湖北醫療隊出徵。留著齊肩頭髮、穿著玫紅色衝鋒衣隊服的楊曉軍和前來機場送行的領導同事一一告別後,登上了飛往湖北襄陽的專機。

時刻關注疫情的楊曉軍一直在等待去湖北的機會。重症醫生是抗疫一線的主力軍之一,自己又在重症醫學科工作多年,有豐富的重症臨床經驗,她覺得應該去湖北,去抗疫一線盡一份重症醫生的責任。

然而這個想法付諸實踐,起初並不順利。楊曉軍向領導匯報希望支援湖北後,領導一開始沒有同意。畢竟她是科室主任,也代表著寧夏重症醫學最精銳的力量。但楊曉軍覺得「還是要去」,安排好科室工作,她終於獲得批准出發了。

抵達襄陽後,楊曉軍被分到湖北襄陽職業技術學院附屬醫院,接管一個50張病床的病區,並負責所有重症疑似病人。很快,楊曉軍了解到所負責的病區有2名患者住院時間長、治療效果差。在抵達襄陽進入病房之後的第三天,她積極協調襄陽職業技術學院附屬醫院搭建遠程會診系統,並連線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為這2名患者遠程會診。這也是寧夏首次對支援湖北醫療隊開展遠程會診。

通過遠程會診,總醫院專家仔細檢查兩名患者的影像等資料後最終明確,兩名患者為臨床診斷的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並根據患者病情提出診斷意見。治療很快有了效果,兩名患者最終均治癒出院。

楊曉軍說:「前方派出醫療支援團隊,後方也有很強大的力量在支持我們,心裡很踏實。」

在襄陽一個多月時間,楊曉軍所負責的病區共收治了93名病人。而為了確保安全,每一位病人均由楊曉軍本人親自篩查後方可出院。

回想支援湖北的那段日子,楊曉軍沒有什麼個人安危方面的顧慮和擔心,當時國家對醫護人員的防護物資保障已全部跟上,她知道只要做好防護就沒問題。如果一定要說「困難」,她記憶深刻的是穿上防護服的異樣感、總是霧蒙蒙的防護眼鏡,以及襄陽潮冷的氣候。

湖北抗疫歸來的楊曉軍(右二)。 楊曉軍提供

重症醫學方面的研究探索

襄陽之行,楊曉軍不僅為當地帶去了重症醫生的救治力量,也帶回來更多重症醫學方面的思考。回到寧夏不久,她便寫下《針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重症醫學建設——寧夏區域重症醫學中心建設思考》一文,發表在今年第4期《寧夏醫學雜誌》。

文章中寫道:當大量病人需要救治時,首要任務是病情分級;醫療資源是有限的,必須儘可能高效地加以利用……重型和危重型病人需要儘快轉入具有較高重症醫學水平的救治中心。在區域救治中心的硬體配備上,為防止交叉感染,建議院區有相對封閉隔離的CT等影像檢查空間,病人可以通過非露天的汙染通道往返,進行影像檢查等。在重症醫學人才培養方面,楊曉軍提出要培養重症醫學應急隊伍。「其它臨床專業的醫護技人員必須接受過2 -3個月以上的重症醫學專業規範化培訓,並通過考核而取得培訓結業證書……在大規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能夠與重症醫學醫護技人員混編,在短時間內『溫故知新』,達到『來之能戰』的水平」……

可以看到,經襄陽一役,楊曉軍對重症醫學的發展、建設有了更多的思考。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使重症醫學科顯得更加重要,但重症醫學也有更長的路要走。

「重症醫學最關鍵在於治好病人、救治能力的提高,所以更多要研究重症病人救治,除了發病機制、治療方法,也要尋找更好的靶點。」楊曉軍說。

近年來,楊曉軍及團隊在膿毒症發病機制及器官功能支持方面有突出研究。

就重症病人的治療而言,「呼吸衰竭有呼吸機的支持,腎功能衰竭有血液淨化,還有人工肝,呼吸窘迫有ECMO支持。」楊曉軍說,「但是腸功能衰竭目前還沒辦法。現在對於膿毒症全身感染的治療,無論是它的機制,還是治療手段都比較困難。膿毒症的發病率、死亡率依然很高,很多病人的救治依然不是特別理想。」

楊曉軍和她的團隊研究發現,膿毒症治療和腸道微生態之間有一定關聯。團隊目前對益生菌調節腸道菌群多樣性在膿毒症患者全身免疫功能影響的研究中獲得初步成果,通過探索其腸-肺之間的關係,創新性開展了腸道微生態調節劑用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免疫調節的治療性研究。

楊曉軍(中)在查房。 楊曉軍提供

許多病人在生命邊緣,也許拉一把就能過來

和記者交談時的楊曉軍邏輯清晰,也許是醫生的職業習慣,她顯得冷靜、克制。楊曉軍坦言,作為一名重症醫生,冷靜的時候更多。

這和30年前剛參加工作時的她已截然不同,那時楊曉軍主管的第一位病人是肝硬化患者。在救治這位患者的過程中,他們彼此相處得很好,但這位患者最終還是去世了。楊曉軍非常悲傷,難過了許久。為此上級老師告訴她,作為一名醫生,需要你救治的病人很多,只要盡心盡力即可。

很多年過去了,楊曉軍還記得這個已經故去的「第一位主管病人「,她也記得上級老師教她的道理,醫生不能太「感情用事」。但時至今日,對於重症病人的救治,楊曉軍也有更多自己的看法,「那時候我不僅僅把他當做一名病人。實際在病人管理中,要有很多人文(性)的東西要參與進來,醫生不只要看到病,還要看到人。」

在查房或帶教學生的過程中,楊曉軍多會叮囑一句,「再重的病人,要有人文關懷在裡面,包括和病人溝通的語氣、管理的態度。病人病情確實很重,這個時候對病人的管理肯定要規範化、流程化,但在此之外,還要有一些『情』。」

楊曉軍認為,ICU裡不能只有一些冷冰冰的儀器,應當倡導建立一個有溫度的ICU,讓病人感受到溫暖。

「不過這個我們也沒有做到特別好,還是要提高。很多手術後的病人會有譫妄(意識混亂狀態)。譫妄發生後,醫護人員還是要對病人更多關心、關愛。如果這個過程能讓家屬參與進來,對病人的恢復有好處。」楊曉軍解釋。

她設想,未來重症醫學科怎樣能讓家屬更好參與到病人的護理中,病人住在ICU病房裡,不知晝夜,或會引發譫妄。如有親人關懷,譫妄可以減少。但家屬進入ICU,對ICU的衛生和醫護人員要求會更高。

隨著重症醫學的發展,重症救治理念也在變化。楊曉軍回憶,起初重症醫學科裡基本都是術後病人和一些病情很重的病人,很多人理解重症醫學科就是死亡前的「最後一站」。現在病人情況經過評價後,一些病人早些進入ICU病房,就能得到更好的救治。出院後,預後生活質量也相應提高。

而要說重症醫學究竟是什麼、重症醫生究竟做什麼?楊曉軍說:「很多重症病人的生命就在邊緣,也許拉一把能過來,也許放鬆了就走掉了。我們在重症監護病房27年,對重症醫生而言,就是不拋棄不放棄每一個生命。」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每一個生命都不會放棄
    4月24日,隨著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最後一名患者核酸轉陰,湖北省及武漢市所有新冠肺炎重症病例實現清零。上至108歲的老人,下至出生僅30個小時的嬰兒,總體治癒率達到94%,其中80歲以上高齡老人救治成功率近70%。一切為挽救生命讓路,決不放棄每一個生命,這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生動寫照。
  • 此間|重症監護室醫生鄧超:每一個生命都不能放棄
    鄧超坦言,在危急時刻,救治小組盡心盡力一起搶救病人的情景讓人動容,同時他自己也對疫情和生命有了更深的感悟,「每一個生命都應該尊重,都不能放棄,都值得冒險。」鄧超檢查病人病情。搶救,不放棄鄧超說,醫生不是神,進入重症監護室的患者,沒有人能確保他們每一個人都能健健康康地回到家人身邊。
  • 「不放棄每一個生命」——湖北成功治癒3600餘名80歲以上新冠肺炎...
    新華社武漢4月12日電題:「不放棄每一個生命」——湖北成功治癒3600餘名80歲以上新冠肺炎患者新華社記者韓潔、齊中熙、樂文婉4月5日下午,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重症監護病房傳來好消息:該病區在院年齡最大的一位患者
  • 不離不棄 重獲新生 —致重症醫學科全體醫務人員的一封信
    遇到這種情況,任憑哪個醫生都會直搖頭,但是楊縉主任絲毫不膽怯,果斷迅速地帶領醫護人員制定診療護理方案,鼓勵大家要團結一心,要像衝鋒陷陣的戰士,把疾病當做一個個山頭,逐一進行攻克,不放棄一絲一毫的希望。為勸慰患者家屬,主治醫生鄭慧峰一有時間就為家屬講解患者的最新病情變化,給他們懸在空中的心送去絲絲慰藉;值班醫生不敢有絲毫鬆懈,總是第一時間給家屬講解病情,耐心解答患者家屬的每一個問題。因患者病情需要每日熬製大黃水灌腸,想到家屬住在賓館,不方便熬藥,科室醫護人員每日輪流為其熬藥;為了減輕患者的痛苦,同時降低氧耗,醫生大多數時間都使用鎮靜劑讓患者處於鎮靜狀。
  • 前線手記—— 不放棄每一個生命!記我的戰友西青馳援武漢的白衣...
    【 2月22日 正月二十九 】 不放棄每一個生命!> 記我的戰友——西青馳援武漢的 白衣戰士高應啟 西青白衣戰士在武漢馳援的夜晚 今天文章的作者是西青區第三批馳援武漢的醫療隊員,隊長閻麗娜醫生
  • 不放棄一個生命!武漢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治癒率達89%
    截至4月17日,武漢新冠肺炎在院重症病例數量已下降到27例。據國家衛健委的統計,武漢累計治癒率已經達到94%,其中重症患者轉歸為治癒的比例從14%提高到89%以上。目前,國家衛健委組織的20名專家組成的多學科團隊已分別進駐武漢3家重症定點醫院。在人民醫院東院區的ICU病房裡,9名重症患者,平均年齡65歲以上,都上著呼吸機。國家衛健委專家通過查房和重新評估,針對基礎疾病、多器官功能衰竭等提出進一步的對症施策。
  • 不拋棄 不放棄——廣信區婦聯心繫困境女童
    不拋棄 不放棄——廣信區婦聯心繫困境女童為更好地關心關愛睏境兒童、留守兒童,廣信區婦聯建立多級婦聯關愛機制,近期一直心系田墩鎮長塘村重傷女童餘忠英。在ICU重症室裡,餘芳萍關切詢問孩子的健康,醫護人員介紹了孩子的身體狀況,在醫護人員的精心護理下,孩子日漸好轉。餘芳萍與孩子進行簡單的眼神交流後,送給孩子2000元困境兒童救助款。
  • 教育扶貧演講稿:不拋棄,不放棄!
    今天我將和您們分享一個小故事,一個關於教育扶貧的故事,它的名字叫---《不放棄,不拋棄》「我唯一的願望就是希望女兒能接受更好的教育,走出大山,未來能靠知識吃飯。」鄧雲海面帶微笑平靜地說出這句話時,字字落在聽者心中,如有千斤,他是三中付亞萍老師教育幫扶對象學生鄧光榮的父親。
  • 救治重症,廣東醫生與「死神」搶奪生命
    在疫情防控湖北主戰場,廣東醫療隊隊員在ICU(重症監護室)、重症隔離病房與「死神」對壘,爭分奪秒搶救生命。 而在廣東「大本營」,多學科的救治專家也無懼風險、廢寢忘食,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徵,及時調整救治方案,為重症、危重症患者的生命「保駕護航」。
  • 不拋棄不放棄是什麼意思
    「不拋棄不放棄」這一個梗也不算是一個梗,大家都非常的熟悉這一句話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年齡適合的朋友)。那麼,這一句話為什麼會變成一個梗呢?接下來,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看一下不拋棄不放棄是什麼意思吧!接下來,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看一下不拋棄不放棄是什麼意思吧! >>>ACG圈用語大全
  • 不放棄每一個人!四省醫護67天接力救治一名新冠肺炎患者
    「盲操」上ECMO,暫時保住了年輕的生命 「謝謝!」這是4月8日,醫生為小偉拔除氣切套管後,60多天來他拼盡全力說出的第一句話。「真的是太不容易了,無論是他自己,還是我們醫生護士。」 從2月6日至今,經過遼寧、河南、福建3支援鄂醫療隊和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醫護人員兩個多月的接力救治,新生活的曙光正一點點照亮小偉和他的一家。
  • 「不拋棄、不放棄」是員工遇事不退縮,敢於直面困難的一種精神
    文/Fullness——至每一個通往夢想道路上的職場人!不拋棄,不放棄一張憨笑臉,兩排大白牙,這就是許三多。2007年11月7日,他那張標誌性的臉登上了「百度」首期「封面」。在老A部隊的初步篩選中,許三多告訴自己「不能輸」,要堅持;在毒氣巷戰的考驗中,他在隊友全部犧牲的絕境下沒有放棄,而是冒著生命危險脫掉防護服開走了裝滿TNT炸藥的車;在袁朗因成才之前的表現而拒絕選用成才時,許三多沒有拋棄成才,並幾次三番地找袁朗理論,力爭給成才一次機會;在對抗演習中,受傷的許三多沒有放棄戰鬥,而是拖著疲憊的身軀搗毀了對方的中樞控制系統。
  • 不拋棄,不放棄!這樣的英語老師請再給我來一打……
    吳桂英,女,33歲,巫山中學英語教師2016-2017年度 校優秀教研組長2017-2018年度 校優秀教研組長第十六屆創新英語作文大賽市級優秀指導教師第十三屆外研杯英語大賽市級優秀指導教師不拋棄每一個娃,不放棄每一個點進入巫山中學七年,吳桂英老師一直堅持「不拋棄每一個娃,不放棄每一個點
  • 重症醫生肖雪飛:「這世界上還有什麼比生命更重要呢?」
    記者眼前的女醫生名叫肖雪飛,呼吸內科學博士,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重症醫學科(重症醫學中心)副主任。從醫20餘載,她對自己和他人說得最多的都是:「這世界上還有什麼比生命更重要呢?」從長到郴,從湘到鄂,面對今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作為重症醫生的肖雪飛對此感受尤為深刻。
  • 專訪張西京:重症醫學醫生的價值就是把病人的命救下來
    專訪張西京:重症醫學醫生的價值就是把病人的命救下來他跟記者分享了自己為救回一個因車禍而生命垂危的病人守護7天7夜的故事,病人家屬從「天要塌了」到喜極而泣,他記憶猶新。治病救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讓他從事重症醫學的決心更加堅定。
  • 一級傷殘退伍軍人朱義強:不拋棄不放棄的「許三多」
    厄運降臨後,面對醫生給出或許終生癱瘓的診斷結果,他沒有消沉,經過4個月的康復訓練,不但奇蹟般地站了起來,還通過自學二次創業,幫助自己一樣的傷友和退役軍人,用毅力為更多的人送去溫暖和希望。命運開了個不小的玩笑朱義強出生於安徽省馬鞍山市當塗縣一個農民家庭。
  • 作為一名醫生,我希望他們放棄搶救!
    有人可能會說只要還活著就叫做生命,比如每一個正在工作著的人,比如每一顆正在進行光合作用的植物,這些都叫做生命。但是,對於地球上等級形式最高的人類來說,這些就是生命的全部內涵嗎?答案肯定不是這樣的,因為人類有著複雜的情感思維和廣泛的社交活動。當某一天,我躺在病床上除了心跳和呼吸之外,再也沒有了任何思維和行動能力,我還能叫做生命嗎?
  • 世界最小存活嬰兒出院,父母不放棄,醫生不放棄,真的很好
    文/可馨育兒 世界最小存活嬰兒出院,父母不放棄,醫生不放棄,真的很好! 2019年,美國一家醫院護理了一名叫塞比的女嬰,其出生體重僅有243.8g(大約245g),這刷新了新的世界記錄,新生兒的大小只有一個橙子那麼大,甚至讓測體重的儀器也失靈。
  • 濟寧醫學院附屬醫院兒科醫生徐心坦:敬佑生命守初心
    這20多年的時間裡,他用耐心、細心、愛心及精湛的醫術,讓治療的每一個孩子遠離病痛,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充分詮釋了對醫療工作的堅守和執著,詮釋了一名兒科醫生的初心和使命。兒科又被稱為「啞科」,是所有科室中的一個特殊專業,因為他面對的是一個特殊的群體。
  • 「絲路」趕潮人楊曉軍:想為搜救同胞出份力
    中新社越南歸仁4月25日電 題:「絲路」趕潮人楊曉軍:想為搜救同胞出份力  中新社記者 石巖 周群 蔣雪林  46歲的楊曉軍食欲不振已有段日子。進入4月,越南炎熱的天氣讓他提不起胃口。他打開一聽啤酒,喝上一大口,無奈地向中新社記者說:「每天至少四聽(罐)這個,能量全靠它。」  胃口欠佳對於楊曉軍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