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團隊及合作者發現新冠病毒存在兩個主要譜系

2020-12-15 北京日報客戶端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主辦的英文綜合性期刊《國家科學評論》發表了由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陸劍課題組和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崔傑課題組合作撰寫的論文《SARS-CoV-2的起源與持續進化》,對新冠病毒基因組的演化動態進行深入研究和解讀。該研究最早提出了新冠病毒存在兩個主要譜系,從基因組水平上加深了我們對這種新型病毒的認識,對新冠肺炎疫情的臨床診斷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陸劍其課題組在基因組和分子演化領域經驗豐富,並有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尤為擅長從RNA水平上研究基因表達調控的機制和進化規律。陸劍回憶:「我是從1月下旬開始通過新聞關注到了這次疫情的發展。」隨著疫情日益嚴重,陸劍深感應當運用實驗室的特長,利用進化生物學的方法來對病毒的基因組序列進行分析和解讀,開展病毒基因組的演化研究,為抗「疫」作出貢獻。「只有了解病毒,才能更好地找到快速診斷、嚴密防禦和有效治療病毒感染的措施,」陸劍說,「開展這項研究也是在抗『疫』期間我嘗試的教學改革,以培養學生分子進化和基因組學方面的分析能力。」

之後,陸劍課題組與崔傑課題組合作,通過對新冠病毒和近緣病毒進行系統發生分析,發現新冠病毒雖然與蝙蝠冠狀病毒RaTG13的基因組總體差異較小,但其基因組內中性進化位點的差異高達17%,表明新冠病毒在進化過程中經歷了非常強的自然選擇。通過對新冠病毒和來自馬來穿山甲的冠狀病毒的核苷酸比較,推測新冠病毒與其分歧事件並非近期發生,也說明新冠病毒的起源可能更為複雜。

兩個課題組通過對當時公共資料庫中僅有的103個新冠病毒基因組全序列進行分子演化系統分析,首次發現依據兩個高度連鎖的突變位點,分別位於參考基因組的第8782和28144位,可以把新冠病毒主要分為「L」和「S」兩個譜系,因基因組28144位突變對應的胺基酸分別是亮氨酸(L)和絲氨酸(S)而得名。在103個新冠病毒樣品中,72個為「L」譜系,29個為「S」譜系;在另外2個樣品中,1例可能是L和S譜系的混合體,而另1例由於發生了突變而不屬於這兩個譜系。雖然「L」譜系比「S」譜系更為普遍,但是進一步分析表明,「S」譜系更接近在蝙蝠和穿山甲體內發現的病毒,提示「S」更為古老。他們的數據分析還表明,新冠病毒的L和S兩個譜系不是新近由於鹼基發生變化而產生的,而是在病毒爆發的早期可能就已經存在了。陸劍介紹,「我們的研究從分子演化的角度加深了對新冠病毒的認識。」

論文發表後迅速引起了國內外學界和媒體的熱切關注,引發了多個學術論壇針對相關機制展開的深入探討,《科學》等學術期刊和國內外多家新聞媒體紛紛予以報導。據《國家科學評論》官方網站數據顯示,論文發表至今閱讀量已經排在了該雜誌所有文章閱讀量的榜首,被下載8.8萬多次。

陸劍表示,之前的研究是根據當時103個新冠病毒基因組全序列進行分子演化系統分析,得出了初步的階段性結果,下一步還要連點成線,並結合臨床數據和流行病學結果開展深入研究。目前,課題組正在深入研究新冠病毒序列在世界範圍內的變化趨勢,並與廣州醫科大學、武漢大學相關團隊展開合作,將進化分析與臨床數據相結合,做進一步的研究。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 任敏通訊員 陳振雲

編輯:王海萍

流程編輯:王夢瑩

相關焦點

  • 北大科研團隊及合作者發現新冠病毒存在兩個主要譜系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及蛋白質與植物基因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陸劍團隊和合作者奮戰多日,提出了新冠病毒存在兩個主要譜系。相關成果以「On the origin and continuing evolution of SARS-CoV-2」(《SARS-CoV-2的起源與持續進化》)為題,發表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國家科學評論)》上。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69期:北大發現新冠病毒存在兩個主要譜系...
    北京大學團隊發現新冠病毒存在兩個主要譜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陸劍課題組和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崔傑課題組合作撰寫的論文《SARS-CoV-2的起源與持續進化》,日前發表在由中國科學院主辦的英文綜合性期刊
  • 學術頭條:新冠病毒存在兩個主要譜系,新技術讓蚊子只產雄性後代...
    這項研究分析了9名新冠肺炎患者的支氣管肺泡免疫細胞,或許有助於理解新冠病毒新冠病毒所觸發的免疫反應背後的潛在機制。北京大學團隊發現新冠病毒存在兩個主要譜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陸劍課題組和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崔傑課題組合作撰寫的論文《SARS-CoV-2的起源與持續進化》,日前發表在由中國科學院主辦的英文綜合性期刊《國家科學評論》上,該研究最早提出了新冠病毒存在兩個主要譜系。
  • 北大團隊新發現:某些抗體結合可抑制新冠病毒突變體
    每經編輯:王鑫 北京大學官網9月29日公開發布《北大結構生物學與抗體研發團隊再度聯合中國醫科院動研所揭示新冠中和抗體功效和機制》,文章稱,近日,北京大學結構生物學與抗體研發團隊聯合中國醫科院動研所在《細胞》雜誌發文,揭示新冠中和抗體功效和機制。
  • 管軼團隊發文:穿山甲帶新冠相關病毒,但未必是中間宿主
    他們發現,穿山甲相關的冠狀病毒屬於新冠病毒相關冠狀病毒的兩個亞型,其中一個亞型的受體結合域與新冠病毒非常接近。作者們認為,研究發現的多種穿山甲冠狀病毒譜系及其與新冠病毒的相似性表明,應該考慮將穿山甲視作這次新型冠狀病毒的潛在中間宿主,並應將其從菜市場上清除,以防止人畜共患傳播。當然,根據目前的研究,研究團隊認為尚不足以說明穿山甲是直接參與此次疫情暴發的中間宿主。
  • 專訪新冠病毒變種報告第一作者:病毒起源說含三層意義,ABC三種類型...
    這份新冠病毒變種報告分析了從病患身上取得的前160份完整病毒基因組,得出新冠病毒通過突變產生的不同病毒譜系:全球的新冠病毒已經變異為A、B、C三種類型。其中較為原始的毒株A型與在蝙蝠身上發現的毒株最接近,而A型更常出現在美國和澳洲感染者身上,在武漢更常見的是從A型突變的B型毒株。另外,由B型變異而來的C型主要出現在歐洲。
  • 英德團隊「基因考古」溯源新冠病毒 找到始祖基因組
    新冠疫情肆虐近百天,但病毒的「來去」依然充滿神秘。一支擅長揭秘人類起源的團隊嘗試用繪製史前人類運動軌跡的數學圖譜算法來一窺新冠病毒的演變及其傳播路徑。研究團隊認為,與在蝙蝠體內發現的冠狀病毒最接近的A型新冠病毒,即出現在武漢的始祖基因組,並不是這座城市的主要病毒類型。武漢的主要病毒為B型,它主要分布在武漢並蔓延至東亞各地。然而,B型從中國傳播出去之前,也就是長達一個月的時間間隔和伴隨的突變率作用,並沒有讓它發生明顯的突變現象。「在這個初始階段,我們似乎在東亞看到了比其他地方更慢的突變率。」
  • 新冠病毒突變為「更強」亞型?最新結論並不如此
    新京報快訊(記者 李玉坤)《國家科學評論》3月3日在線發布了北大生命科學院研究員陸劍等人的論文,媒體對此論文解讀稱,新冠病毒已經突變,演化為兩個亞型,其中一個亞型「傳染性」更強(aggressive)。
  • 新冠病毒跟蝙蝠啥關係?最新研究說
    一個國際團隊28日在英國期刊《自然·微生物學》發表報告說,新冠病毒可能在40至70年前從與之關係最緊密的蝙蝠病毒中分化出來,這意味著產生新冠病毒的病毒譜系可能已在蝙蝠中傳播幾十年了。
  • 新冠病毒已突變,侵略性更強?論文作者:用詞有誤導性
    3月3日,北京大學陸劍團隊和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崔傑團隊在《國家科學評論》上合作發表了研究論文《關於SARS-CoV-2的起源和持續進化》(On the origin and continuing evolution of SARS-CoV-2),引發了公眾關注。
  • 新發現:新冠病毒最愛入侵哪幾種細胞?
    SARS-CoV-2病毒疫情暴發後不久,科學家們就發現病毒入侵的兩個關鍵分子:SARS-CoV-2的刺突蛋白可與人體細胞表面的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ACE2)受體蛋白結合沙列克說道:「我們的目標就是儘快發布這些數據,儘快找到能阻遏新冠的良方。」奧爾多瓦斯-蒙塔內斯表示:「我們在確定了ACE2受體和TMPRSS2的作用後,就開始基於手頭已有的數據,尋找能夠表達出它們的基因都存在於哪些細胞中。」與很多團隊一樣,研究團隊已經對成千上萬的人類、靈長類動物以及小鼠的細胞進行了大規模研究。
  • 熱點|新冠病毒已突變,侵略性更強?論文作者:用詞有誤導性,將更正
    3月3日,北京大學陸劍團隊和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崔傑團隊在《國家科學評論》上合作發表了研究論文《關於SARS-CoV-2的起源和持續進化》(On the origin and continuing evolution of SARS-CoV-2)(論文連結),引發了公眾關注。
  • 最新發現!奈及利亞或檢測到新冠病毒新變種
    12月24日,非洲疾控中心主任約翰·肯格松稱,奈及利亞或已檢測到一種新型冠狀病毒的新變種,但需要進行進一步驗證。如果得到證實,它將是繼英國和南非發現新冠變異病毒後最新發現的變種。有研究論文顯示,在今年8月3日和10月9日奈及利亞奧孫州採集的兩份新冠患者樣本中發現了這種病毒變種。
  • 上科大攜手抗新冠病毒攻關聯盟夥伴 率先破解新冠病毒關鍵藥物靶點
    圖說:Nature截圖  北京時間4月9日下午5時,上海科技大學饒子和/楊海濤團隊與合作者組成的「抗新冠病毒攻關聯盟」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Nature)上發文,率先在國際上成功解析新型冠狀病毒關鍵藥物靶點——主蛋白酶(Mpro)的高解析度三維空間結構,並綜合利用三種不同的藥物發現策略,找到針對新冠病毒的潛在藥物。
  • 細胞子刊:中國團隊發現新蝙蝠冠狀病毒,力證新冠起源於自然
    最新的一項研究顯示,去年在雲南勐臘縣獲得的蝙蝠樣本中發現一種新冠狀病毒,該病毒在最長編碼基因區1ab與新冠病毒(SARS-CoV-2)一致性達到97.2%。同時,研究團隊在這一新冠狀病毒中S蛋白(刺突糖蛋白)S1和S2交界處也發現插入了三個殘基PAA,他們由此認為SARS-CoV-2在S1和S2的交界處的四胺基酸插入並非「人工痕跡」,有力證明了其起源於自然。
  • 【北大領銜科研團隊找到有望成藥的高活性新冠病毒中和抗體】由...
    【北大領銜科研團隊找到有望成藥的高活性新冠病毒中和抗體】由北京大學領銜的科研團隊17日在美國《細胞》雜誌在線發表論文介紹,他們利用高通量單細胞測序技術,從新冠肺炎康復期患者血漿中成功篩選出多個高活性中和抗體。動物實驗證明,這些抗體有望用於新冠治療藥物研發和短期預防。
  • 中國團隊發現新冠病毒能在精液中存活 仍無法證實性傳播途徑
    來源:一財網新冠病毒能夠存在於人體的哪些器官和部位,除了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途徑之外還有哪些傳播途徑,這些謎團科學家仍在努力揭開。在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間,男性睪丸或被認為是新冠病毒的潛在攻擊目標。最近中國科研團隊發現新冠病毒可以存在於男性的精液中。此前科學家已經在唾液、尿液和糞便中檢測到這種病毒。
  • 蝙蝠「百毒不侵」的答案終於揭曉:清華等團隊發現新冠病毒抑制劑
    的抑制劑 carolacton 可有效抑制新冠病毒複製。 通過對兩個課題組的篩選結果進行比較,研究團隊發現其中都包括細胞內吞作用和蛋白分泌通路的重要基因,表明蝙蝠和人類細胞在宿主病毒感染的關鍵基因和途徑上是相同的。
  • 迷惑新冠病毒,西湖大學研究團隊設計出新冠病毒蛋白抑制劑
    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是對全人類共同的考驗。疫情發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致力於了解病毒入侵機理,研究破解之道。疫苗以及抗體作為預防和治療新冠肺炎的重要手段,目前已經取得很大進展。除了這些手段之外,是否還有其他方法能有效遏制新冠病毒?
  • 紐約大學:美國新冠病毒主要來自歐洲,2月份在紐約已存在廣泛社區傳播
    周三,科學家說,研究顯示,在美國傳播的新冠病毒主要毒株來自於歐洲,在美國開始大檢測之前的2月份就已經在紐約存在廣泛社區傳播。 就是說,在美國開始大檢測之前,新冠病毒已經在紐約社區廣泛傳播。 Heguy的團隊從紐約幾家醫院2月份「神秘」肺炎患者採集的鼻拭子中檢測出75個新冠病毒陽性樣本,通過對病毒遺傳物質的鑑定進行了病毒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