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發現,腦電刺激可提升人的創造力

2020-12-22 DeepTech深科技

近日,倫敦瑪麗女王大學(Queen Mary Universiy of London)和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Goldsmiths University of London)的研究人員宣稱,他們找到了一種利用腦電刺激來增強人類思維創造力的方法。該研究成果發表在近日的Scientific Reports上。

在實驗中,科學家們通過短時間內抑制額葉腦的關鍵部位——背外側前額葉(DLPFC),達到了預期的效果。背外側前額葉皮質主要參與大腦的思考與推理。

文章稱,在所有參與者中,接受了腦電刺激的參與者的創造力得到了明顯增強:「他們能夠跳出固有框架去思考」。

論文的第一作者是來自倫敦瑪麗女王大學生物和化學學院的Caroline Di Bernardi Luft博士。他之前在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工作,與Michael Banissy博士和Joydeep Bhattacharya教授一起從事該項研究。Luft博士解釋說:「我們習慣於利用過去的經驗解決問題,這個過程會變得自動化,其中背外側前額葉起著很關鍵的作用。」

「大多數時間裡它都很有用,但是當我們遇到新問題、需要新思維時,它的效果就不那麼好了——我們過去的經驗的確會阻礙創新。為了打破思維僵化,我們得從過去的經驗裡解綁。」

因此,研究人員嘗試使用了一種名為經顱直流電刺激(tDCS)的技術。該技術需要在頭皮上安置經過鹽水浸泡的電極,向電極輸送微弱的恆定電流,從而調整背外側前額葉的興奮程度。根據電流方向的不同,該腦區可以被暫時抑制或激活。微弱的電流也保證了不會對人體產生傷害或是引發不良反應。

60名參與者接受了如下的幾種實驗幹預:抑制背外側前額葉, 激活背外側前額葉, 以及不對背外側前額葉進行任何刺激。在幹預前後,研究者分別檢測了參與者解決創造性問題的能力。參與者要完成「火柴杆問題」,其中一些題很難,要解答出來就得拋開已知的算術和代數規則。

實驗顯示,背外側前額葉被電流暫時抑制的參與者比被激活或是未經刺激的人更善於解決這些難題。這說明了短暫抑制該腦區能幫助我們打破大腦對過去經驗的依賴,跳出框架思考。

然而研究者也發現,背外側前額葉被抑制的參與者在工作記憶負荷較大的問題上表現較差(這時需要大腦一次性記住很多內容)。此類問題需要嘗試幾種不同的步驟,直到找出答案,因此參與者必須跟蹤自己的心算過程。

Luft博士表示:「這些研究結果很重要,因為它們展現了用無創傷腦電刺激的方式增強創造力的可能性。」

「但我們的結果也說明,要運用這項技術,必須考慮到目標認知效果的更多細節,而不是直接假設tDCS能提高認知能力,有些把tDCS賣給個人的公司就是那樣宣傳的。」她還說,「我認為現在還不是寄希望於用電極帽刺激大腦提升認知的時候。」Luft博士稱。

相關焦點

  • 闢謠:右腦開發可以激發孩子創造力?家長來聽最新腦科學研究結果
    所以,又被稱為「本能腦」、「潛意識腦」、「創造腦」、「音樂腦」和「藝術腦」。斯佩裡博士因為發現了右腦的神奇功能,而被譽為「右腦先生」、「世界右腦開發第一人」。這一切聽起來都沒有什麼毛病,但是隨著「右腦開發,激發孩子的創造力」被當成一個流行在世界各國被大肆追捧時,人們對斯佩裡博士「裂腦人」研究的誤讀也越走越遠。創造力,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綜合性本領。創造力是指產生新思想,發現和創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種創造性行為所必需的心理品質。
  • 愛荷華州立大學:研究發現某些視頻遊戲可提升玩家的創造力
    愛荷華州立大學的一項新研究指出,想要增強一個人的創造力,可以從玩某些類型的視頻遊戲上下手。以熱門的《我的世界》(Minecraft)遊戲為例,玩家們熱衷於在其中思考創造新世界所需的結構,這方面的經驗有助於提升後續的創造力。當然,即便是同一款遊戲的玩家,他們在創造力的提升程度上也不盡相同。
  • 電刺激大腦特定區域可提高人類短時記憶
    新華社北京2月10日電 美國一項新研究顯示,用低強度電流刺激大腦特定區域,可以增強人類的言語短時記憶。  由美國梅奧診所領銜的研究小組在新一期英國《腦》雜誌上報告說,大腦中的海馬體、海馬新皮層、前額葉皮層和顳葉皮層是專門用於記憶事實性信息的區域,研究人員重點研究了電刺激對大腦中這4個區域的影響。
  • 腦電生物反饋訓練 提升注意力的神經機制
    家長提問:我聽過你們的家長課堂,也上過體驗課了,但是對於你們的腦電生物反饋訓練,它的科學原理可以解釋一下嗎?這位家長問到點上了,腦電生物反饋訓練對注意力的改善,是經過近10年、數十萬學員驗證過;同時,作為國家射擊隊制定的注意力訓練機構,我們跟清華大學合作,在這方面也積累了大量數據;從科學角度看,腦電生物反饋訓練,主要通過兩種神經機制的變化來提升注意力。
  • 電一下大腦,就能挖掘腦潛力?
    王暉就開發出了名為「腦超頻」的設備,它「基於tDCS經顱直流電刺激技術,是一款能挖掘腦潛力,緩解腦疲勞的智能電子設備「,簡單來說就是,用電流刺激大腦以達到前述的目的。據硬創邦了解,它使用起來也很簡單,可以在休息時像使用,就像其它按摩工具一樣,只需要對準相應的腦區即可(想改善睡眠,可讓電流刺激主管睡眠的腦區);也可以在遊戲、工作時使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表現水平和效率。
  • 方向腦深部電刺激系統首次實現臨床植入
    12月8日,神經調控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研發的「方向腦深部電刺激系統」,由解放軍總醫院海南醫院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聯合開展臨床試驗。此次臨床試驗採用5G技術,由解放軍總醫院海南醫院教授凌至培和北京天壇醫院教授張建國,跨越近3000公裡遠程互聯交流完成手術植入。
  • 腦電相關監測指標在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預後評估中的研究進展
    隨著對缺血性腦卒中發病機制的深入研究,有學者發現,在神經元受損但未出現臨床症狀和影像學改變之前就已發生了腦電生理功能的紊亂,而腦電生理功能紊亂的有無及程度與患者預後具有密切關係,這些改變可被腦電圖(electroencephalogram,EEG)及其洐生指標所捕獲。目前,腦電相關監測指標已在臨床上應用於缺血性腦卒中的預後評估,並呈現出一定的優越性。
  • 復旦腦科學研究新發現:控制腦內杏仁核可消除恐懼記憶
    原標題: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有新發現 控制腦內杏仁核可消除恐懼記憶  東方網12月12日消息:恐懼記憶消散不掉怎麼辦?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禹永春課題組有新發現。實驗表明,將胚胎腦內抑制性神經前體細胞移植到成年動物的杏仁核中,可有效抑制恐懼記憶「再生長」。相關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神經元》雜誌。
  • 國內首例方向腦深部電刺激系統成功實現臨床植入
    12月8日,由神經調控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研發的「方向腦深部電刺激系統」,由解放軍總醫院海南醫院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聯合開展臨床試驗。此次臨床試驗採用5G技術,由解放軍總醫院海南醫院教授凌至培和北京天壇醫院教授張建國,跨越近3000公裡遠程互聯交流完成手術植入。據悉,這也是國內首例方向腦深部電刺激系統的臨床應用。
  • 美國研究人員利用腦電圖案解釋記憶組織方式
    >   美利用腦電圖案解釋記憶組織方式  讓人們向真實的「讀心術」更進了一步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6月26日報導,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和託馬斯·傑斐遜大學組成的聯合小組發表最新研究顯示,當人們在觀看電影剪輯或圖像、聽某個聲音甚至閱讀文章時,用腦電記錄重構其所看到、聽到的某些部分是可能的。
  • 最新研究發現4月齡嬰兒可識別物品材質
    新華社東京7月9日電日本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嬰兒在出生4個月後,就有根據視覺和聲音對不同材質物品做出反應的能力,且隨著經驗增長,大腦能識別的物品材質也在增多。這一研究成果有助人們理解嬰兒識別現實世界乃至形成語言能力的機制。
  • 腦電(EEG)與事件相關電位(ERP)
    腦電技術價格不貴,使用也比較方便。可目前教材並未詳述該部分內容,今天主要對腦電和事件相關電位做下梳理。        關於腦電,通俗來講:被試坐在電腦前,頭上帶上腦電帽,腦電帽上會有很多電極。根據電腦呈現指導語對刺激做反應,當被試按鍵反應的時候,其某個或某些腦區的激活就會引起電位的變化,而這一變化會被腦電帽上的電極探測到。
  • 神經反饋訓練知識講堂(1)腦電生物反饋訓練 提升注意力的原理
    這位家長問到點上了,腦電生物反饋訓練對注意力的改善,是經過近10年、數十萬學員驗證過;同時,作為國家射擊隊指定的注意力訓練機構,我們跟清華大學合作,在這方面也積累了大量數據;從科學角度看,腦電生物反饋訓練,主要通過兩種神經機制的變化來提升注意力。
  • 高壓氧+腦仿生電刺激助力腦外傷康復
    ,普通針刺、中頻脈衝電治療、神經肌肉電刺激治療,配合中醫中藥治療等。兩個療程後改為坐位高壓氧+腦電仿生電刺激治療,高壓氧壓力1.6ATA,吸氧30min×2,中間休息5分鐘,每日一次。同時在高壓氧艙內行腦電仿生電刺激治療,把電極片置於兩側耳後乳突處,治療時間為每次45min。高壓氧+腦電仿生電刺激治療一月後,認知功能明顯改善,能配合伸手示指表示數字。
  • 腦電圖結果怎麼看癲癇
    不規範腦電圖可能造成臨床漏診、誤診的危害,也可能給醫療衛生資源造成極大的浪費。1924年,德國HansBerger開始人類腦電圖研究,其後開始用於臨床..近20年來,隨著電子技術的飛速發展,腦電圖的儀器和技術有了極大的進步。至本世紀初,數位化腦電圖已經和正在取代傳統紙筆記錄的腦電圖,動態腦電圖、視頻腦電圖等新技術也越來越廣泛地用於癲癇的診斷和鑑別診斷。
  • 嬰幼兒腦研究新發現腦磷脂群得到全球專家一致認同
    近日,第九屆胎兒醫學大會在上海舉行,來自國內外的醫學專家探討和分享胎兒醫學領域的最新研究動態。其中,被譽為鉑金級腦營養素新發現的「腦磷脂群1」再次成為大會中熱議的話題:全球專家一致認為,「腦磷脂群」在嬰幼兒大腦的早期發育中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並有明確科學數據表明,「腦磷脂群」對於提升寶寶學習力有明確影響。
  • 腦科學家的最新研究顛覆我們的認知!
    可結果呢,孩子越學越厭學,越學越學不好。著名腦科學家洪蘭教授也說,她參加了好幾個學校的親子座談,發現父母關心的問題都很相似:「我怎麼樣可以增加孩子的智力?」「記憶力訓練班有效嗎?」「有地方可以測IQ嗎?」……在中國,只要打出「智力開發」或「不要讓你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之類的廣告,就不怕做家長的不掏錢。
  • 嶽西縣醫院重啟腦電監測項目
    12月12日,嶽西縣醫院腦電圖室引進的日本光電最新款EEG-1200C型腦電圖儀安裝調試完畢,標誌著縣醫院重啟腦電監測項目,監測技術亦提升到新的高度。
  • 腦科學究竟研究什麼 賦思頭環演示給你看
    賦思頭環就是腦科學研發過程中成果產品化的產物,能夠很好向人們展示腦科學研究的某些方面,雖不能讓人全盤皆通,但也能窺見腦科技發展的些許核心。賦思頭環是一款可攜式腦電信號讀取裝置,與專業檢測儀器相比也有95%以上的準確率。相比於植入型腦檢測設備,賦思頭環採用非侵入式腦機技術,因此在獲取腦電信號的同時不會對大腦造成任何主動刺激和影響。
  • ——神奇的腦電生物反饋技術
    一、腦電生物反饋是什麼?腦電生物反饋訓練是藉助於腦電生物反饋儀將大腦皮層各區的腦電活動節律反饋出來,並對特定的腦電活動進行訓練,通過訓練選擇性強化某一頻段的腦電波以達到預期的治療目的。二、腦電生物反饋的起源與發展腦電圖的產生;1924年,德國的精神科醫生翰思貝魯加發現人腦也產生一種電信號,並於1929年首次發表「人腦的電信號」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