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由神經調控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研發的「方向腦深部電刺激系統」,由解放軍總醫院海南醫院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聯合開展臨床試驗。
此次臨床試驗採用5G技術,由解放軍總醫院海南醫院教授凌至培和北京天壇醫院教授張建國,跨越近3000公裡遠程互聯交流完成手術植入。據悉,這也是國內首例方向腦深部電刺激系統的臨床應用。
據了解,DBS(腦深部電刺激、腦起搏器)療法現在已經成為原髮型帕金森病的標準外科療法,對於左旋多巴療效下降,並且出現異動(藥物無法控制的不自主運動)的帕金森病患者效果明顯。傳統的DBS電極植入人腦後,通過電極的觸點向腦內靶點發送全向電脈衝進行刺激,在改善患者運動症狀同時,較高的刺激水平有時會帶來一些副作用。
依託清華大學建設的神經調控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近年來結合醫生和患者的需求,通過科技攻關不斷升級產品。該實驗室最新研發的方向腦深部電刺激系統,在傳統DBS療法基礎上採取一種更多刺激觸點(方向性)電極和刺激程序,旨在尋找到更精準的刺激方法,減少刺激帶來的副作用,並節約電能的消耗。
DBS是前沿科技應用於臨床的代表性科技成果之一。多年來,清華大學教授李路明帶領研究團隊與臨床醫院、醫療公司等多機構開展合作,將科研、臨床和產業化緊密結合,成功打破技術壁壘,研發了擁有自主產權的腦起搏器產品。
據介紹,目前李路明團隊共申請專利400餘項,形成了腦起搏器等神經調控技術的自主智慧財產權體系。在迅速推向臨床應用的同時,團隊不斷聽取和總結臨床經驗,調整研究方向,在短短數年內即首創多項獨有技術,逐步實現了技術領先。
例如,團隊開發的腦起搏器產品,具有遠程程控功能。腦起搏器產品實現了術後程控與移動互聯技術結合,改變了傳統的患者奔波到醫院就診模式。尤其是在疫情期間,可極大方便醫生和患者,減少患者前往醫院的時間。
此外,團隊還實現了「AI+腦起搏器」,打造了「可感知、可記錄」的腦起搏器,通過植入體內的腦起搏器隨時採集患者的腦電、心電等數據,為臨床治療和腦功能研究提供可靠數據。
本文轉載自中國科學報,記者鄭金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