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例方向腦深部電刺激系統成功實現臨床植入

2020-12-20 健康界

12月8日,由神經調控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研發的「方向腦深部電刺激系統」,由解放軍總醫院海南醫院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聯合開展臨床試驗。

此次臨床試驗採用5G技術,由解放軍總醫院海南醫院教授凌至培和北京天壇醫院教授張建國,跨越近3000公裡遠程互聯交流完成手術植入。據悉,這也是國內首例方向腦深部電刺激系統的臨床應用。

據了解,DBS(腦深部電刺激、腦起搏器)療法現在已經成為原髮型帕金森病的標準外科療法,對於左旋多巴療效下降,並且出現異動(藥物無法控制的不自主運動)的帕金森病患者效果明顯。傳統的DBS電極植入人腦後,通過電極的觸點向腦內靶點發送全向電脈衝進行刺激,在改善患者運動症狀同時,較高的刺激水平有時會帶來一些副作用。

依託清華大學建設的神經調控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近年來結合醫生和患者的需求,通過科技攻關不斷升級產品。該實驗室最新研發的方向腦深部電刺激系統,在傳統DBS療法基礎上採取一種更多刺激觸點(方向性)電極和刺激程序,旨在尋找到更精準的刺激方法,減少刺激帶來的副作用,並節約電能的消耗。

DBS是前沿科技應用於臨床的代表性科技成果之一。多年來,清華大學教授李路明帶領研究團隊與臨床醫院、醫療公司等多機構開展合作,將科研、臨床和產業化緊密結合,成功打破技術壁壘,研發了擁有自主產權的腦起搏器產品。

據介紹,目前李路明團隊共申請專利400餘項,形成了腦起搏器等神經調控技術的自主智慧財產權體系。在迅速推向臨床應用的同時,團隊不斷聽取和總結臨床經驗,調整研究方向,在短短數年內即首創多項獨有技術,逐步實現了技術領先。

例如,團隊開發的腦起搏器產品,具有遠程程控功能。腦起搏器產品實現了術後程控與移動互聯技術結合,改變了傳統的患者奔波到醫院就診模式。尤其是在疫情期間,可極大方便醫生和患者,減少患者前往醫院的時間。

此外,團隊還實現了「AI+腦起搏器」,打造了「可感知、可記錄」的腦起搏器,通過植入體內的腦起搏器隨時採集患者的腦電、心電等數據,為臨床治療和腦功能研究提供可靠數據。

本文轉載自中國科學報,記者鄭金武。

相關焦點

  • 方向腦深部電刺激系統首次實現臨床植入
    12月8日,神經調控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研發的「方向腦深部電刺激系統」,由解放軍總醫院海南醫院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聯合開展臨床試驗。此次臨床試驗採用5G技術,由解放軍總醫院海南醫院教授凌至培和北京天壇醫院教授張建國,跨越近3000公裡遠程互聯交流完成手術植入。
  • 探秘腦深部電刺激術DBS(下)|醫療產品技術專欄
    雖然其主營業務是迷走神經電刺激(VNS)但其在神經調控領域的布局完全也有能力發布相應的DBS系統。針對神經系統可植入設備開發商還有Cadence Neuroscience公司,該公司成立於2017年,雖然如同LivaNova公司一樣致力於VNS但相信其植入系統的研發中也會推進DBS行業的發展。
  • 四川首例人工心臟植入手術成功
    四川省人民醫院供圖中新網成都11月12日電 (王鵬)記者12日從四川省人民醫院獲悉,該醫院日前順利為一名終末期心力衰竭患者實施全國首例正式上市人工心臟(左心室輔助系統)植入手術,術後患者生命體徵平穩。據四川省人民醫院心臟外科中心主任黃克力介紹,首例接受植入患者為42歲男性,臨床確診為擴張型心肌病,規範藥物治療多年無效,心功能持續惡化,生命瀕危。
  • 佛山首例!「監測器」植入人體 實時監控心電
    文/羊城派記者 張聞 通訊員 夏張青 鄭韻儀半塊口香糖大小的晶片,植入人體胸前皮下部位,如同裝了一個「跟蹤器」,對人體心臟進行長期監測,準確及時捕捉心臟異常信息,有效防止心血管疾病。近日,佛山市第二人民醫院成功完成佛山地區首例植入式心電事件監測器手術,將心血管病診療領域的新技術成功引入。「跟蹤器」跟蹤心臟頻率接受心電事件監測器植入的患者陳姨反覆心悸2月餘,心率最快時可達到200次/分,每次持續2分鐘左右。
  • 國內兒童首例!4歲女童植入長壽命心臟起搏器
    今天,記者從北京華信醫院(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獲悉,該院心臟中心李小梅教授團隊日前成功為一名4歲女童萌萌(化名)植入了3.0T抗核磁長壽命心臟永久起搏器,使用周期可達17至19年。這也是該款起搏器全國首例兒童植入病例。
  • 交大一附院神經外科完成西北首例機器人輔助腦深部腫瘤切除術
    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緱永強 記者 阮班慧)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完成西北地區首例機器人輔助腦深部腫瘤切除術,由神經外科張仲林教授指導,王拓教授主刀,李擴主治醫師、高珂住院總醫師協助,手術室楊亞林、李俊東配合,
  • 河南首例!無導線心臟起搏器植入手術成功實施
    7 月 8 日,記者從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獲悉,近日在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血管病醫院的介入手術室內,在董建增院長的指導下,邱春光教授團隊完成了河南首例無導線 ( Micra ) 起搏器的植入手術,開啟了我省心律失常無導線起搏治療, 將為更多患者送去福音。
  • 國內首例!他用意念喝可樂!
    1月16日,浙江大學對外宣布「雙腦計劃」重要科研成果,求是高等研究院「腦機接口」團隊與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神經外科合作完成國內第一例植入式腦機接口臨床研究,患者可以完全利用大腦運動皮層信號精準控制外部機械臂與機械手實現三維空間的運動,同時首次證明高齡患者利用植入式腦機接口進行複雜而有效的運動控制是可行的
  • 國內首例上市人工心臟植入!其背後的技術難似「千重山」
    在去年11月10日,四川省人民醫院心臟中心順利為該患者實施全國首例正式上市的人工心臟(左心室輔助系統)植入手術,術後患者生命體徵平穩。「人工心臟實際上就是一個金屬機器,它像一個泵一樣,也可以說是抽水機。抽水機可以把水從這一頭抽到那一頭,人工心臟的功能與其類似。」
  • 國內首例!4歲女童植入長壽命心臟起搏器,最高可用19年
    12月8日,記者從北京華信醫院(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獲悉,該院心臟中心李小梅教授團隊日前成功為一名4歲女童萌萌(化名)植入了3.0T抗核磁長壽命心臟永久起搏器,使用周期可達17至19年。這也是該款起搏器全國首例兒童植入病例。女童萌萌4個月大時,被診斷為三度房室傳導阻滯。
  • 不足2克膠囊大小 青島市首例無導線起搏器在市立醫院成功植入
    半島網6月30日訊  6月19日,青島市市立醫院成功完成青島地區首例無導線起搏器Micra植入。開啟了青島市無導線起搏器治療心律失常的新時代,標誌著市立醫院心律失常診治水平邁入了國內先進水平。因患者剛進行完房顫手術,不間斷抗凝治療,常規起搏器需要開刀植入皮下,術中不易止血,且術後容易形成皮下血腫,遠期也存在起搏器感染,導線老化,血管栓塞等潛在併發症,可能對患者造成更大的痛苦和傷害。青島市市立醫院心臟電生理中心主任,心內二科主任李賓公、本部心內二科(心臟電生理科)副主任何濤經過縝密的方案分析,同患者和家屬進行了充分的溝通後,決定植入Micra無導線起搏器。
  • 國內兒童首例,4歲女孩植入3.0T心臟永久起搏器
    (健康時報記者 王艾冰)12月11日,健康時報記者從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獲悉,4歲的童童(化名)接受了3.0T抗核磁長壽命心臟永久起搏器植入手術,為國內兒童首例。刊發於《四川醫學》的文章《Ⅲ度房室傳導阻滯患者術後新發房顫患者臨床特徵和相關因素分析》中指出,Ⅲ度房室傳導阻滯在心內科較為常見,是指房室交界區以上的電傳導完全不能通過阻滯部位,房室間的傳導被阻斷,導致心房衝動不能傳入心室,臨床上,為防止突發心跳停搏,常常通過植入起搏器來改善。
  • 浙大發布國內首例「雙腦計劃」成果:高位截癱可用意念打麻將
    1月16日,浙江大學對外宣布「雙腦計劃」重要科研成果,求是高等研究院「腦機接口」團隊與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神經外科合作完成國內第一例植入式腦機接口臨床研究,患者可以完全利用大腦運動皮層信號精準控制外部機械臂與機械手實現三維空間的運動,同時首次證明高齡患者利用植入式腦機接口進行複雜而有效的運動控制是可行的。
  • 4歲神經性耳聾患兒接受國內首例工耳蝸植入
    6月28日,一名4歲雙耳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耳聾患兒在博鰲超級醫院成功接受國內首例CI632人工耳蝸植入體植入。截止到6月28日,博鰲超級醫院已完成79例全球最新的人工耳蝸植入體植入手術。患兒的媽媽告訴看看Knews記者,醫生診斷後,建議給孩子進行人工耳蝸植入手術治療,在得知在博鰲樂城可以使用最新的人工耳蝸產品後,便立刻申請為孩子植入。手術於6月28日上午8點在博鰲超級醫院進行,由北京協和醫院人工耳蝸中心主任曹克利教授主刀。
  • 國內兒童首例!4歲女童植入長壽命心臟起搏器,使用周期17至19年
    今天,記者從北京華信醫院(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獲悉,該院心臟中心李小梅教授團隊日前成功為一名4歲女童萌萌(化名)植入了3.0T抗核磁長壽命心臟永久起搏器,使用周期可達17至19年。這也是該款起搏器全國首例兒童植入病例。
  • 河南首例無導線起搏器在鄭大一附院植入成功,無形之間,心跳如常!
    (Micra)起搏器的植入手術。該手術的成功完成,開啟了河南省心律失常無導線起搏治療的新時代。 據邱教授介紹,該起搏器無需植入心內膜導線,也無需在胸前皮下製作囊袋埋藏脈衝發生器,一可以降低感染風險,二從外表上看著著也更美觀。 無導線(Micra)起搏器直接植入在心腔內,無傷疤、無切口,患者在植入後幾乎感覺不到起搏器的存在,可大大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
  • 清華大學附屬醫院長庚:完成世界首例3D列印鈦合金骶骨植入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606/292582.htm  骨科主任肖嵩華教授帶領脊柱中心宋飛、趙喆等醫師,日前成功為骶1-2骨巨細胞瘤患者實施根治術,精準化整塊(en-bloc)切除高位骶骨腫瘤,並植入3D列印個體化適型假體,重建脊柱骨盆穩定性,成功為患者保住下肢及二便功能,為世界首例。
  • DBS治療功能神經外科疾病的臨床應用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腦深部電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又稱為腦起搏器;通過植入體內的脈衝發生器(IPG),發放弱電脈衝,刺激腦內控制運動的相關神經核團,抑制了引起疾病症狀的異常腦神經信號